1、 第一章 绪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化学的发展;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常量组分、微量组分和痕量组分分析);分析过程和步骤(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取样、试样制备、分析测定、结果计算和表达);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基本要求】了解分析化学及其性质和任务、发展趋势以及在各领域尤其是药学中的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分析过程和步骤。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与误差有关的基本概念: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误差的传递和提高分析结果
2、准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基本统计概念: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 t 分布,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t 检验和 F 检验),可疑数据的取舍;相关与回归。【基本要求】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及运算法则;误差传递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熟悉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 t 分布,置信区间的含义及表示方法,显著性检验的目的和方法,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分析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了解用相关与回归分析处理变量间的关系。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滴定分析的特点,滴定曲线,指示剂,滴
3、定误差和林邦误差计算公式,滴定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关系,与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度有关的计算,待测物质的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各种滴定方式及其适用条件;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质子平衡、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基本要求】掌握滴定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选择指示剂的一般原则;标准溶液及其浓度表示方法;滴定分析法中的有关计算,包括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的换算、试样或基准物质称取量的计算、待测物质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水溶液中弱酸(碱)和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的含义及分布系数的计算;质子平衡的含义及其
4、平衡式的表达。熟悉滴定分析中的常用术语:标准溶液,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滴定误差及林邦误差公式,滴定突跃,突跃范围,指示剂,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及其平衡式的表达。了解滴定分析的一般过程和滴定曲线、一般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指示终点的原理;常用的滴定方式。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各种酸碱溶液 pH 值的计算;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变色范围及其影响因素,常用酸碱指示剂及混合指示剂;强酸(碱)、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的滴定曲线特征,影响其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及指示剂的选择;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准确滴定可行性的判断;强酸(碱)、一元弱酸(碱)滴定终
5、点误差的计算;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非水溶液中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溶剂的分类,溶剂的性质(离解性、酸碱性、极性、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溶剂的选择;非水溶液中酸的滴定和碱的滴定。【基本要求】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影响因素;各种类型酸碱滴定过程中尤其是化学计量点 pH 的计算,滴定突跃范围,并据此选择恰当的指示剂;各种类型酸、碱能否被准确滴定,多元酸、碱能否分步滴定的判断条件;酸碱滴定分析结果的有关计算和滴定误差的计算;溶剂的酸碱性对溶质酸碱强度的影响,溶剂的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非水酸碱滴定中溶剂的选择,非水溶液中碱的滴定。熟悉影响各类型滴定曲线的因素;几种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
6、终点变化情况。非水溶剂的离解性和极性(介电常数)及其对溶质的影响,非水酸碱滴定常用的标准溶液、基准物质和指示剂。了解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非水滴定法的特点,非水溶剂的分类,非水溶液中酸的滴定。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配位平衡;EDTA 配位化合物的特点,副反应(酸效应、共存离子效应、配位效应)系数的含义及计算,稳定常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及计算;配位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配位滴定中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配位滴定中酸度的选择和控制,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配位滴定的各种方式。【基本要求】掌握 EDTA 配位化合物的特点,副反应(酸效应、共存离子效应、配位效
7、应)系数的意义及计算,稳定常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及计算,化学计量点 pM的计算;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使用条件,变色点 pMt 的计算;终点误差的计算,准确滴定的判断式,控制滴定条件以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熟悉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标准溶液及其标定,常用的金属指示剂。了解配位滴定曲线,配位滴定的滴定方式。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及其特点;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判断;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其特点、指示剂;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碘量法、高锰酸钾法、亚硝酸钠法基本原理及测定条件、指示剂、标准溶液的配制与
8、标定;溴酸钾法、溴量法、重铬酸钾法、铈量法和高碘酸钾法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掌握条件电位计算及其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及用于滴定分析的要求;碘量法、高锰酸钾法、亚硝酸钠法的基本原理、测定条件、指示剂、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熟悉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影响电位突跃范围的因素,溴酸钾法和溴量法、重铬酸钾法、铈量法的基本反应及测定条件。了解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高碘酸钾法的基本反应及测定条件。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银量法的基本原理;三种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即铬酸钾指示剂法、铁铵矾指示剂法和吸附指示剂法,每种方法的指
9、示终点的原理、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重量分析法中的沉淀法,沉淀的形态和沉淀的形成;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溶度积与溶解度,条件溶度积;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和配位效应;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共沉淀、后沉淀;沉淀条件的选择: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条件选择;沉淀的滤过、洗涤、干燥、灼烧和恒重;称量形式和结果计算;挥发法,干燥失重。【基本要求】掌握银量法中三种确定滴定终点方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沉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溶度积与溶解度,条件溶度积及其计算;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熟悉银量法滴定曲线、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沉淀重量分析法
10、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了解沉淀的形态和形成过程,沉淀重量分析法的操作过程,挥发法,干燥失重。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电化学分析法及其分类;化学电池的组成,相界电位,液接电位;指示电极及其分类,常见的参比电极;pH 玻璃电极构造、响应机制、Nernst 方程式和性能,测量溶液 pH 的原理和方法,复合 pH 电极;离子选择电极基本结构、Nernst 方程式、选择性系数,电极分类及常见电极、测量方法及测量误差;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与微电极技术;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和特点,确定终点的方法;永停滴定法的原理、I滴定曲线。【基本要求】掌握电位法常用
11、指示电极及参比电极的结构、电极反应、电极电位;pH 玻璃电极构造、响应机制、Nernst 方程式和性能;测定溶液 pH 的电极、测量原理、方法;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及确定终点的方法,永停滴定法的原理及滴定曲线;本章有关计算。熟悉化学电池组成及分类,离子选择电极响应机制、测量方法、测量误差,离子选择电极结构、分类、常见电极。了解电化学分析法及其分类,各种类型的电位滴定,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与微电极技术。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磁辐射的概念与特征,波长、波数、频率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及其计算,电磁波谱的分区,电磁辐射与物质作用的常用术语;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12、非光谱法和光谱法;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光谱分析仪器的主要部件;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分光系统和检测器;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基本要求】掌握电磁辐射的能量、波长、波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光谱法的分类。熟悉电磁波谱的分区;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各类光源、单色器、检测器。了解光学分析法的分类,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的起源;光谱分析法的发展。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电子跃迁类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中的一些常用术语,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影响吸收带的因素,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定
13、律(朗伯比尔定律),偏离比尔定律的两大因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仪器类型及光学性能;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定性鉴别,纯度检查,单组分定量及多组分定量(计算分光光度法),紫外吸收光谱法用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及比色法。【基本要求】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及特征,电子跃迁类型、吸收带的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以及一些基本概念;Lambert-Beer 定律的物理意义,成立条件,影响因素及有关计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单组分定量的各种方法,多组分定量的线性方程组法和双波长法。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工作原理及几种光路类型;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化合物进行定性鉴别
14、和纯度检查的方法;多组分定量的其他方法。了解紫外光谱与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关系,比色法的原理及应用。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荧光及其产生,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及其特征;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定量分析方法;荧光分光光度计;其他荧光分析技术简介。【基本要求】掌握分子荧光的发生过程,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荧光光谱的特征,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荧光定量分析方法。熟悉分子从激发态返回基态的各种途径,荧光寿命与荧光效率。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与其他荧光分析技术。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15、,即分子振动能级和振动形式、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和吸收峰强度、吸收峰的位置、特征峰和相关峰;脂肪烃类、芳香烃类、醇、酚及醚类、含羰基化合物、含氮有机化合物等的典型光谱;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及性能;试样的制备;红外光谱解析方法及解析示例。【基本要求】掌握振动形式的书写及读音,基团振动形式的表述;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及吸收峰的强度;吸收峰位置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峰位的因素;基频峰和泛频峰,特征峰和相关峰;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红外光谱的解析方法。熟悉振动能级和振动频率;振动自由度;红外光谱仪的性能。了解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及其工作原理;试样的制备。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内容】本章内
16、容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原子的量子能级,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共振吸收线,谱线轮廓和谱线变宽的影响因素;原子吸收的测量:积分吸收法、峰值吸收法;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各部件的作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测定条件的选择,干扰与抑制,灵敏度和检出限;定量分析方法。【基本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共振吸收线、半宽度、原子吸收曲线、积分吸收、峰值吸收等;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及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原理。熟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吸收线变宽的主要原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定量分析的三种基本方法。了解光谱项及能级图;实验条件的选择,干
17、扰与其消除方法。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原子核的自旋,自旋能级分裂和共振吸收,自旋弛豫;化学位移:屏蔽效应,化学位移的表示,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偶合常数,磁等价,自旋系统的命名,一级和二级图谱;氢谱的峰面积(积分高度)与基团氢核数目的关系;氢谱解析方法;碳谱和相关谱;核磁共振仪。【基本要求】掌握核自旋类型和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原理;共振吸收条件,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广义 n+1 规律;氢谱的峰面积(积分高度)与基团氢核数目的关系;核磁共振氢谱一级图谱的解析。熟悉自旋系统及其命名原则,常见
18、的质子化学位移以及简单的二级图谱的解析。了解碳谱及相关谱;核磁共振仪。第十五章 质谱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质谱仪及其工作原理、主要部件和性能指标;质谱中的主要离子: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同位素离子,亚稳离子;阳离子裂解类型:单纯开裂和重排开裂;质谱分析法:分子式的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几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及质谱解析;综合波谱解析。【基本要求】掌握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分子离子峰的判断依据,不同离子类型在结构分析中的作用,常见阳离子裂解类型及在结构解析中的应用。熟悉质谱仪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几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及质谱解析的一般步骤,综合波谱解析方法及一般步骤。第十六章
19、 色谱分析法概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色谱分析法及其分类和发展;色谱过程;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概念:保留值、峰高和峰面积、区域宽度、分离度;分配系数和保留因子,色谱分离的前提;色谱法的分类,各类色谱的分离机制;色谱基本理论:塔板理论,二项式分布和色谱流出曲线方程,速率理论,范第姆特方程及其各项的含义;色谱分析法的发展。【基本要求】掌握色谱法的有关概念和各种参数的计算公式,包括保留值:保留时间、保留体积、调整保留时间及体积、死时间及死体积、保留指数,区域宽度:标准差、半峰宽和峰宽;分配系数和保留因子的定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保留时间与分配系数和保留因子的关系;色谱分离的前提;塔板理论,理论塔板高度
20、和理论塔板数;速率理论及影响柱效的各种动力学因素。熟悉色谱过程;分配色谱、吸附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空间排阻色谱四类基本类型色谱的分离机制、固定相和流动相、影响组分保留行为的因素。了解色谱法的分类及色谱法的发展。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气相色谱法的特点;气相色谱仪的组成及工作流程;气液色谱固定液的分类:非极性、中等极性、极性以及氢键型固定液,固定液的选择;载体及其钝化方法;气固色谱用固定相,高分子多孔微球;气相色谱流动相(载气);检测器及其性能指标,氢焰检测器、热导检测器和电子捕获检测器及其检测原理;气相色谱速率理论;气相色谱实验条件的选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归一化法、内标
21、法、外标法和内标对比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实验条件的选择,毛细管气相色谱系统:分流进样和柱后尾吹装置。【基本要求】加深对色谱法的基本术语和基本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掌握速率理论在气相色谱法中的具体运用,范第姆特方程简式,以及各项在气相色谱法中含义;固定液的分类及选择;分离方程式及分离条件的选择;热导检测器,氢焰离子化检测器;定量方法中归一化法和内标法以及相对重量校正因子的计算。熟悉范第姆特方程在填充柱和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详细式及含义;气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柱温的选择,载气及其选择,检测器的分类以及选择,。了解气相色谱法的一般流程、分类与特点;高分子多孔微球,载体;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22、的特点、分类和操作条件;定性分析方法。第十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化学键合相色谱法:正相、反相键合相色谱法和反相离子对色谱法;疏溶剂理论;其他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手性色谱法、亲合色谱法;化学键合相的种类、性质和特点,溶剂强度和选择性,流动相优化方法简介;高效液相色谱中的速率理论;各类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分离模式的选择;高效液相色谱仪;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基本要求】掌握反相键合相色谱法的分离机制、保留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分离条件选择;化学键合相的性质、特点和种类及使用注意事项;流动相对色谱分离的影响;HPLC 中的速率理论及其对选择
23、实验条件的指导作用;定量分析方法。熟悉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和正相键合相色谱法及其分离条件的选择;高效液相色谱仪的部件;紫外检测器和荧光检测器的检测原理和适用范围。了解离子色谱法、手性色谱法和亲合色谱法及其常用固定相;溶剂强度和选择性,混合溶剂强度参数的计算和流动相优化方法。第十九章 平面色谱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平面色谱参数:比移值及其与保留因子的关系、相对比移值、分离度和分离数;薄层色谱法及其主要类型;吸附薄层色谱中吸附剂和展开剂及其选择;薄层色谱操作步骤,定性和定量分析;高效薄层色谱法;薄层扫描法;纸色谱法。【基本要求】掌握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原理,常用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展开剂);比移值与分
24、配系数、保留因子的关系。吸附薄层色谱中吸附剂和展开剂的选择;薄层色谱中薄层板的种类,显色方法。熟悉平面色谱法分类,面效参数与分离参数,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操作方法,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了解薄层扫描法,高效薄层色谱法。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毛细管电泳的基础理论:电泳和电泳淌度,电渗和电渗淌度,表观淌度,分离效率和谱带展宽及主要影响因素,分离度;毛细管电泳的几种主要操作模式:毛细管区带电泳,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毛细管凝胶电泳,毛细管电色谱,非水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泳仪器的主要部件。 【基本要求】掌握毛细管电泳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术语,电泳和电泳淌度,电渗和电渗淌度,表观淌度;毛
25、细管电泳中几种基本的分离模式:毛细管区带电泳、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毛细管电色谱。熟悉评价分离效果的参数及影响分离的主要因素,操作条件的选择。了解毛细管电泳仪器的主要组成。第二十一章 色谱联用分析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原理,仪器(接口、色谱系统、质谱系统);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简介;色谱-质谱联用的主要扫描模式及所提供的信息,全扫描:总离子流色谱图、质量色谱图、色谱-质谱三维谱及质谱图,选择离子监测,选择反应监测;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的特点;气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联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薄层色谱有关的联用简介。【基本要求】掌握色谱-质谱联用的主要扫描模式及所提供的信息,全扫描、选择离子监测、选择反应监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主要接口:电喷雾和大气压化学电离。熟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全二维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联用。了解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的特点;毛细管电泳-质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联用及薄层色谱有关的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