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海上扁舟》的意义解读.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9278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海上扁舟》的意义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海上扁舟》的意义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海上扁舟》的意义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海上扁舟》的意义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海上扁舟》的意义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海上扁舟的意义解读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1 摘 要 克莱恩的小说海上扁舟篇幅虽短,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内涵。克莱恩通过船上四人的艰难逃生,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 人与命运的复杂关系。从人与自然关系看,作家认为人在浩瀚的大海面前是极为渺小的,变相 地 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从人与人关系看,小说通过四人患难与共、同心协力与大海搏斗,倡导一种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从人与命运关系看,小说通过落海人员最终获得拯救,告诉读者只要自强不息、积极面对人生,就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关键词 海上扁舟;人与自然;人与人;人

2、与命运 Meanings in The Open Boat Abstract:Though Stephen Cranes novel The Open Boat is very short, it contains profound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He discuss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man, as well as man and fate through four persons difficult escaping on the board. I

3、n Cranes eye, man is helpless and can not control his fate, which is obviously against the idea of Human centrality. The novel advocates harmonious and equ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y displaying their struggles against the sea. At the same time, the novel shows that man may succeed if they work

4、hard and never give up. Key words: The Open Boat; man and nature; man and man; man and fate 2 史蒂芬克莱恩( 1871 1900)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 ,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自然主义作家” 1 。克 莱恩作为美国现代社会的一名记者,从追求真实性的立场出发创作了许多自然主义作品。尽管这些作品大都基于社会现实,刻画的人物也比较切合实际,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克莱恩的许多作品却又突破现实的局限,拥有丰富、深刻的哲理内涵。海上扁舟就是其中著名的短篇力作。一八九七年一月,克莱恩去古巴采访途中遭遇

5、一次严重的沉船事故,他在海上奋力搏斗五十多个小时后获救,作家根据这次经历创作了短篇小说海上扁舟。小说叙述船长、加油工人、厨子和记者四人,尽管相互之间不太熟悉,但在沉船之后,他们在逃生过程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一起与大海 展开殊死搏斗,最终走向了希望的彼岸 陆地。虽然这篇小说故事简单,人物不多,几乎没什么情节,但作品却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一、人与自然关系 海上扁舟一开始,克莱恩就描绘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茫茫大海上一只小船随波逐流,不知从何而来又向何处去。浩瀚无垠的大海是画面的背景,而小船则是画面的核心部分。大海与小船之间形成的对比关系,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小船与浩瀚大海相比无疑是极其渺小的

6、,“好多人用的洗澡盆都应该比漂流在海上的这条扁舟还大一些。” 2 四位逃生者坐上小船后发现小船空间非常狭小,“由母鸡屁股底下偷 鸡蛋,也比在那小船上换座位容易些。” 3 作者开篇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在如此小的小船和如此辽阔的大海上,四人是否能够获得拯救? 接下来,小说开始叙述四位逃生者与大海的艰难搏斗。他们忍受疲惫和饥寒,不停地轮流划桨、舀水,心中始终怀着希望,可大海却毫不同情他们,依然兴风作浪给他们设置障碍:“那小船随着每一阵耸起的大浪颠起,被浪头狠狠地打得哗哗响,就这么向前行进,那进度,在没有海藻的时候,对于船上的那些人是不易察觉的。那船好像只是一件玩艺儿,打着滚,奇迹似地高耸在上,听凭大

7、洋的摆布。” 4 在这里,大海代 表着大自然的神奇威力,作为一种纯客观的事物存在,大海板着亘古不变的面孔漠然对待四位逃生者,对他们的恐惧和希望不以为意。作者将小说人物放到茫茫大海之上,通过自然的强大与个体的弱小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出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助。扁舟在惊涛骇浪中艰难前进,随时都有倾覆毁灭的危险。小说中的大海就是大自然的代表,逃生者在小船上与大海的搏斗,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与抗争。 然而在这场与大海的搏斗中,逃生者完全处于无助的弱势地位。汹涌的巨浪像发疯的野兽,不断向逃生者发起猛烈攻击,以致能否坐在船上都成为问题:“坐在他的船上 ,简直就象是坐在一匹奔腾的野马上,而且,一匹野马也不

8、比那船小多少。那船腾跃、颠起、簸下,就和野兽一样。每有一阵浪打来,船因此而颠起的时候,好象亡命高高向着栏栅扑去的一匹马。” 5 大海作为冷漠凶险的异己力量,其巨大威力随时可能夺取逃生者的性命。小说中这样描述:“地平线收拢又展开,降下又升起,边缘却一直成锯齿形,那儿的波浪看上去好象岩石一般尖削地向上翻腾。” 6 在这种极端处境下,每一阵巨浪都有可能意味着死神的威胁。小船在惊涛骇浪中翻滚前进,更糟糕的是,这样的危险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巨浪此起彼伏、接踵而至,逃生 者随时都可能被拖进海底:“在大海上特别不利的处境,就是在你顺利地征服了一个大浪之后,你发现那后边又来了一个,一样的气势汹汹 , 一样的焦灼

9、急切,非得想办法把船淹没不可。” 7 面对大海的肆意暴虐,逃生者既无助又无奈,他们不再是地球的最高统治者,甚至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在茫茫大海上像几只可怜的蚂蚁,完全听天由命、随波逐流。 3 克莱恩通过人与大海的搏斗,批判了西方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价值观 人类中心主义。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与自然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关系,一方面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 能量以维系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又可以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但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以来,随着人的生存主体意识的觉醒,人从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认识和处置自然,逐渐形成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中

10、心主义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才具有资格获得伦理关怀。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其道德地位优于其他物种,其他存在物仅仅具有工具价值,而无内在价值、自我价值。” 8 然而在小说海上扁舟中,克莱恩让读者看到,人作为这个纷繁世界中的一员,并非至高无上、无所不能,人在象征自然威力的大海面 前不仅是渺小的,还是可怜的。人类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更不能主宰浩瀚的海洋,从这个意义上看,克莱恩并不认同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而是认同生态中心主义观念。所谓生态中心主义就是把人与自然平等对待,否定人的特殊优越性,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突出自然的核心地位。 尽管四位逃生者最终到达陆地,其中有三人获得了拯救,但如果仔细审视,就会发

11、现逃生者与大海的搏斗并非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人类在与大海搏斗中,无法体现自己的主观意志,完全是凭借求生的本能在与大海战斗,而这种战斗本身不能在海上留下任何痕迹,更无法改变大海 的特性,人与大海的决斗不能验证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有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即顺着本能和习惯做事;功利境界即从利己出发为自己做事而不损害别人;道德境界即具有道德意义的为社会的利益做事,而天地境界则是为包括人与社会在内的整个宇宙的利益做事。” 9 从此意义来看,四位逃生者与大海的搏斗仅是出于逃生的本能,是从利己主义出发奋力抗争

12、,这种“自我实现”还停留在人生境界的低级阶段,不具有天地境界那种生态主义意蕴。 二、人与人关系 海 上扁舟中,以大海为代表的自然世界冷漠无情,那么生活在其中的人类的关系又是如何?细读作品,可以发现人与人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小说一开始,可能也是海难发生后不久,这时记者与其他人是非常陌生的,扁舟上人与人之间并无深入了解,所以人际关系相对比较淡漠。小说很多篇章都在介绍岸上行人的举动,这种看似毫无关系的叙述,却是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好注脚。小说中写道:“那儿有个人挥着一面小黑旗。他正站在汽车踏板上的。又来了两个人。现在他们正在一起讲话。” 10 小船上四个人的谈话,其中有一人说:“那只是一辆避

13、寒地方的旅 馆专车,把一些旅客送来看我们淹死的。” 11 显然这些绝对不是作家的疏忽,而是克莱恩刻意通过叙述来展示岸上人(拯救者)的冷漠无情,从侧面反映出岸上人与船上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这时,船上四人还没有从既有的角色定位中走出来,因为在现实世界中,船长、加油工人、厨子和记者四人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有着不同的身份和人生经历。然而,他们此时毕竟身处大海而非现实世界,严峻形势要求他们必须抛弃过去,面向未来。促成四位逃生者团结在一起的重要条件有两个:一是他们有着“同是天 涯沦落 人”的命运,不管之前各自的生活情形如何,现在他们都在 大海上漂泊,处于相同的危险处境之中,这是他们团结合作的前提。二是他们有

14、“走向陆地”的共同目标,他们意识到大海上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团结起来才有获得拯救的希望。所以,四位逃生者齐心协力、互帮互助。他们始终都在不停地舀水、不停地划桨,配合默契,他们竭尽全力,希望能够安全抵达陆地。 4 可以发现,船上四人形成了一个有着高度组织化的小社会。船长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是他们的领袖人物,其他人在船长的指挥下各司其职,不是舀水就是划船。小说开头就介绍厨子在不停地舀水,舀水是厨子的主要职责,因为只有不断舀水才能避 免翻船丧命。小说中多次叙述他舀水的动作,于是,舀水本身就被赋予了新的涵义,舀水就是一个本能抗争,尽管水是舀不完的,但是必须不停重复这一简单动作。同时,如果四人要

15、想获救,小船则必须前行,而划桨就是为了能使船前行,获得生存的机会。所以为了心中的那一线生机,他们能做的除了舀水之外就是划桨,他们不知道前方是什么地方,也不知道结局会是怎样,他们没有选择,只能划桨,不断地划,反复地划。小说中这样描述划桨的情景:“在那期间,加油工人与记者划着船。他们仍然划着。他们一起坐在一个座位上,一人划一把桨。后来加油工人划着双桨;后 来记者划着双桨;后来是加油工人;后来是记者。他们划着,划着。” 12 为对抗大海的毁灭性打击,四位逃生者聚集在一起,也可看作是人类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要面对和处理

16、的关系。学者指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与人关系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人与自然、人与人两大关系交织缠绕、互动互进的发展史。” 13 克莱恩通过四人共同与大海搏斗,通过这一极限处境,客观上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海上扁 舟中,四位逃生者之间首先是一种友善关系。船上四人分工明确,谁都不挑三拣四,也不计较为工作奉献多少,因为每个人都很清楚,他们必须依靠彼此才能勉强战胜永不停歇的巨浪。作者也承认,很难用笔墨来形容在海上建立的兄弟之情。四人没有说出心中的友情,但它的确弥漫在小船中,每个人都能感觉到温暖。船长、厨师、加油工人和记者是朋友,是同舟共济、共赴生死的

17、朋友。其次,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尽管船长指挥大家统一行动,是这个小型社会的领袖人物,但他与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也参加到舀水、划船的行动中。他与其他成员之间无“等级差别” 。其三,他们在友善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合作关系。四人为实现共同目标互助合作,形成一个“扁舟共同体”,共同应付艰难的海上处境。小说歌颂了友善平等、团结互助的精神,歌颂了在海上所建立的手足之情。船上每个成员都信赖其他同伴,都有一种良好的团队精神,这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的人际关系。 在海上扁舟中,克莱恩通过他们的海上历险,又营造了友爱互助、平等合作的社会关系,这其实是一种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克莱恩描摹这种极端处境下和谐的人际关

18、系,目的是要对抗现代社会中扭曲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处在彼此陌生的状态, 人与人之间是疏远的、冷漠的。特别在现代都市中,人与人的关系几乎令人窒息,“现代社会中,互不认识、互不攀谈的人突然聚集在城市这么一个狭小空间时出现的人群。人们每天遭际这么多人,彼此只照面而不攀谈,彼此不了解对方,而又必须安然无恙地相处在一起。” 14 这其实是一种异化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能有效交流,人与他所处的社会脱节了,他就不属于自己所在的社会。这种人与社会脱节、沦为局外人的存在现象,反映了当代人生存的荒诞性,“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这种人和生活的分离、演员 和布

19、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 15 从这方面看,克莱恩无疑是极为睿智的,他将一次普通的海难事件,转化为对现实社会的反向观照,通过四位逃生者之间的关系,表达自己对现代社会荒诞生存的不满,以及对理想化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吁求。 三、人与命运关系 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瑞德评论得好:“四个人在一条小船上的故事,所表现的深刻而单5 纯的人性,似乎就阐明了生命的要义。” 16 事实也确实如此,海上扁舟从表面看确实情节简单,实际却喻示深刻的人生哲理。除了颂扬求生者齐心协力的合作精神和相互援助的兄弟之情外,作品还向读者昭示一条 真理:人只要在信仰之光的指引下不断奋斗,就能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此岸走向彼岸,纵有千难万险也会

20、获得拯救。 小说中,记者脑海里多次浮现一首诗:“一个义勇军奄奄一息躺在阿尔及尔,没有女人的爱抚,没有女人的泪珠;只有一个伙伴站在他身旁,他拉起伙伴的手,说:我再也看不到我自己的、我土生土长的地方。” 17 记者之所以会想起这首诗,是因为当时他所处的情境与义勇军十分相似,都是千钧一发、命悬一线,他和义勇军一样都离死神很近,同样也是远离祖国和亲人,内心充满绝望的恐惧,差别之处在于义勇军是躺在北非的沙漠地带,而记者是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上。在这里,茫茫大海像北非沙漠一样,也会成为记者生命的最后归宿。这首诗歌在作品中多次出现,显然不是作者无意为之。这首诗将大海与生命、大海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如果沿着这个思路

21、探究,就可以发现作品中还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蕴。 其一,一群逃生者原本在海上航行,由于遭遇风暴而形成一场海难,实际是象征在人生的航程中,总有一些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给人们的生存带来巨大影响。乘船航行喻示人在旅途,茫茫大海喻示无法预测的人生命运。其二,记者独自划船时遇到了鲨鱼,他此时已身心疲惫,不愿意单独面对这个大家伙,因此内心充 满了焦虑和恐惧。这里,鲨鱼喻示着人生旅途中的种种艰难险阻。作品告诉我们:人在独自面对困难时是很脆弱的,他会被貌似强大的困难所吓倒,在恐惧和担心中不知所往。其三,小说以较大篇幅描写了海上的黑暗。四位逃生者在黑夜中看不到任何光亮,几乎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实际是象征着人生充满迷

22、雾,让人看不清前进的方向,找不到生活的希望。由此可见,尽管这是一部自然主义色彩浓郁的作品,读者最好还是不宜就事论事,从故事本身去寻找作品涵义,而应宏观地从象征层面来看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四位逃生者的海上泅渡,其实是一次寻求光明、探求人生出路的生 命之旅。 那么,人怎样才能走出人生黑暗,迎来生命的黎明?海上扁舟通过逃生者的故事告诉我们:首先,人要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船长、记者、厨子和加油工人被抛弃在苍茫的大海上,尽管拯救无望,但是船上的四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求生的欲望,期望能被一个海上救生船或救难收容所救助。他们一次又一次在期望与失望中徘徊,先是船长看到了蚊子湾的灯塔,带来了希望,但是等他们的船靠近

23、后发现在这个所谓的收容所附近连个活人的影子也没有时,心中的希望一下子幻灭。后来希望接着又来了,这一次他们甚至已经看到海滩上人影闪动,还以为这人会来营救他 们,但令他们吃惊的是岸上的人没能明白他们所处的困境,并没有叫来救护员,而是驱车扬长而去,疲惫不堪的他们又一次陷入失望。面对无情的大自然,无奈的人依然不愿屈服。虽然人的力量有限,但人求生的精神不灭,在一次次失望之余,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继续坚持下去,直至上岸。 其次,人应该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海上扁舟更像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文性。诺亚方舟故事叙述上帝因为人类日益堕落,而发洪水毁灭人类的经过。在这个故事中,上帝因为人类的堕落而震怒,

24、让大洪水淹没了整个世界,人类也遭遇毁灭性打击,只有诺亚一家幸得 逃脱。诺亚一家之所以能够获得拯救,是因为他们一直对上帝很虔诚。或者说,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对神的存在从不怀疑,对神的训诫全部遵守,对神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所以,他们才能获得上帝的特别眷顾。相似的,海上扁舟中的落难者之所以能够获救,也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他们坚信自己能够获救并回到岸上。正因6 为这一信念的存在,他们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与命运之神作殊死抗争。 再者,人在困境面前都应积极奋斗,努力保持人的尊严。尽管四位逃生者身在黑暗之中,置身于肆虐的大海之上,但他们从未想过束手待毙,从不甘心做命运的 奴隶,而是选择了积极与

25、命运抗争。作品告诉读者,人也许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可以选择与命运搏斗的权利。人在旅途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灾难,但人类面对不幸处境时不应自怨自艾,被环境和命运所左右,因为从本质上讲,人类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总能想法设法应对困境,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决定的。小说中,四位逃生者在与大海搏斗的过程中,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表明了自身存在的态度,用不懈行动书写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保持了人的的尊严和风度。作品多次描述四位逃生者的殊死搏斗,就是要强调人面对生存困境应该持有的态度。 四、结语 海上扁舟是一篇内涵丰富的作品,许多细节都有一定的象征性涵义。克莱恩在这篇作品中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命运关

26、系等主题。作家以环境的冷漠无情来衬托人类力量的渺小,但认为尽管在威力强大的自然面前,在各种人生困境面前,人类都不应该被击倒,而应努力保持人的尊严。同时,作品还肯定了人性的美好,通过海上逃生者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作品告诉读者, 人在旅途中难免会陷入困境,但人类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不断与命运抗争,终究会打破命运的囚笼,获得最终的拯救。 注释: 1方成 .美国自 然主义文化 传统的文 化建构与价 值传承 .上海 :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 ,2007.155 2美国 维拉 凯瑟 .没有点亮的灯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1.174 3美国 维拉 凯瑟 .没有点亮的灯 .北京

27、:北京出版社 ,1981.173 4美国 维拉 凯瑟 .没有点亮的灯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1.180 5美国 维拉 凯瑟 .没有点亮的灯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1.175 6美国 维拉 凯瑟 .没有点亮的灯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1.174 7美国 维拉 凯瑟 .没有点亮的灯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1.175-176 8邬焜 .自然辩证法新教程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115 9寇东亮 .发展伦理学与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 .河南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234 10美国 维拉 凯瑟 .没有点亮的灯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1.189 11美国 维拉 凯瑟 .没有点亮的灯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1.190 12美国 维拉 凯 瑟 .没有点亮的灯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1.179 13曾繁亮 .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石及其范式转换 .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81 14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王才勇译 .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7 15柳鸣九 .萨特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385 16美国 维拉 凯瑟 .没有点亮的灯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1.10 17美国 维拉 凯瑟 .没有点亮的灯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1.1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