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逞才现象.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9292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逞才现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逞才现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逞才现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逞才现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逞才现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逞才现 象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 要 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记载了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反映了这一时期名士清谈的精神风貌和别具一 格的审美情趣。文人逞才是魏晋 典型 的历史现象,也是世说新语作为志人小说人物刻画的独特之处 。 本文以世说新语为依据,从人物品藻、谈玄论辩、文思敏捷、追求自由等方面梳理与分析魏晋士人的逞才现象。 关键词 世说新语;魏晋文人;逞才现象 The phenomenon of Wei Jin literatis showing off seen

2、by Shih-shuo hsin-y Abstract: Compiled by the Southern Liu Yiqing, Shih-shuo hsin-y recorded from the later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Wei and Jin anecdotal anecdotes, reflected the spirit of celebrities talk and unique distinctive style esthetic appeal during this period. The literati showing off i

3、s Wei Jins unique historical phenomenon,which is also the unique merit as it takes the person as novel character portray.This article takes Shih-shuo hsin-y as the basis, from the person goods algae, the unreliable argument ability, the agile train of thought, the aspect of pursue freedom and so on,

4、 combs with analyzing the Wei Jin gentlemans showing off phenomenon, peeps the influence that the time has on literati. Key words: Shih-shuo hsin-y ; Wei Jin literati ; the Phenomenon of showing off 1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编撰的,记载 了从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堪称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反映了六朝时期名士清谈的精神风貌和独具一格的审美情趣。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汉末魏晋名士各式各

5、样的癖好,对人的真性情的推崇和对自然本性回归的追求,个性和自我价值的推重成为了自我标榜的主要的价值取向。本文就世说新语对汉末魏晋名士的逞才现象做简单的梳理分析,从中窥探 时代对文人的影响。 世说新语的体例很有特点,横向分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三十六门,每门记载名人轶事若干则;纵向又按照时间线索( 从东汉末年至魏晋 ) 进行编排 。由于各门中的每则故事都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其中描写的魏晋文人的逞才现象也是以片段的形式呈现。逞才,并非炫耀才能的意思,而是纵情施展才能之意。才能,包括才智和能力,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魏晋文人纵情施展的才能主要包括人物品藻的才能、谈玄论辩的才能、文思敏捷

6、的才能和追求自由的才能这四个方面。 一、 人物品藻的才能 在历史长河里,魏晋名士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可谓独树一帜 ,形成了后人所向往的魏晋风度(流)。世说新语深刻地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两百多年间的政治、学术思想和社会风尚 ,鲁迅先生称其“记言则玄远冷俊 ,记行则高简瑰 奇”,透过其精妙的语言不难看出魏晋士人的风流姿态和魏晋名士高妙的品评人物的才能。 东汉后期朝廷大权频繁地转换于外戚和宦官集团之间,士人在政坛上十分受排挤,东汉朝廷也行将灭亡,以陈藩、李膺为首的鲠直派大官僚与以郭泰、贾彪为首的太学生结合起来,评论朝政,褒贬人物,人物品评之风因此开始盛行。当时品评人物的内容主要是朝廷官员或士人的品行

7、、才能、政绩等,这些在德行、言语、赏誉、容止诸多篇目中均有记载。如德行( 11)记载管宁、华歆一起在园子里锄地种菜,看见地上有片金子,“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 之”,在同样的情境下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管宁的淡泊名利和华歆的热衷功名便通过这两者微妙的行动差异来体现;德行( 1)又称陈藩“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通过考察言行来揭示其“大丈夫当为国家扫天下” 1的志向;德行( 7)称陈寔“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高山,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而不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将陈寔比喻成泰山上的一棵桂树依于自然、接天顺地,很自然地做事却恩泽了周围

8、的人,通过这个比喻形象地揭示了陈寔的高尚德行。又如容止( 12)写道“ 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 见到的人都说“见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 用温润的玉石来形容裴楷的谦谦君子之风。此时名士们已经开始重视人物的风貌、神韵。 南渡之后,名士们逐渐开始追求宁静、闲适的生活方式和潇洒脱俗的风韵神气,更加注重人的精神气质和风貌,品评人物的政治性也逐渐转向了审美性。如容止( 30) 载:“时人目王右军: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 这八个字本来是用于形容王羲之俊逸的书法,但同时也将其风流洒脱的气质勾勒了出来。又有人赞叹王恭的风度,云: “ 濯濯如春月柳。 ” (39)春天的柳树嫩 芽

9、初发,疏疏落落,而枝条飘逸,确实赏心悦目,简单的几个字却紧紧抓住了王恭飘逸疏朗的气度。从这些语词可以看出魏晋士人在人物的品评上既关注其外在的风姿俊美,举止的悠闲优雅,更注重内在的精神气韵和独立的人格。 风流倜傥的魏晋名士在观察自然和关注自身上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命体验来诠释人的内涵,东汉的陈蕃、李膺,三国的钟会、晋代的裴楷、庾敳、谢安、王羲之、王恭、王子猷2 等人都对当时的一些名士做了赏鉴,晋书卷四三王戎传称王戎“有人伦鉴识”之才。其高妙的品评才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借助物象或作比喻,或作象 征,以自然之美比拟人的气质之美 自春秋战国以来,人类就在不断地探讨着世界的本源以及人与世界的

10、关系问题,老庄提出“道”是世界的本源而人只能顺应天道,唯有“圣人”才能悟道。老庄思想经过汉朝董仲舒等人的改造又有了更强大的现实生命力,从原先的“天道”、“自然”不可抗拒到了“天人感应”理论的发展。老庄思想在这一时期受到了极大的推崇,“越名教而任自然”成了当时群贤的追求,士人们不断地思考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试图重新建构一个理想世界。 名士们的审美关注逐渐地从礼教、道德中走出来,开始关注自然,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审美追求上 也从原先注重“错彩镂金”之美,另辟一条看重“清水芙蓉”之径,特别是南渡之后,南方清秀的山水滋润了士人的灵感。言语( 88)记载了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晋陵无锡人)从会稽回来

11、,有人问他那里的风景如何,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明世懋评曰:“便是虎头画意。”会稽山水之美,为南朝诗文之屡见,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在会稽时写了很多诗,如“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以精巧的对句勾画了山间一日之变化。 魏晋士人在人物品评方面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这种审美情绪。 赏誉( 2)载:“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谡谡”同“肃肃”,形容风声强劲迅疾,“松”作为文学意象历来是节操、风骨、森肃、高洁的象征,士人评价李膺如同挺拔的松树下强劲有力的风,肃肃有声。那么李膺的这种品性主要是通过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呢?据后汉书 党锢列传 载“李膺,字符

12、礼,颍川襄城人”,其为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可见李膺所选择交往的人虽然不多,却都是德行高直之士;李膺是个文武全才,曾多次率兵击退了少数民族的入侵,“声振远域”;在朝政混乱,“纲纪颓阤”之时,“膺独持风裁,以声名 自高”;到最后党锢之祸开始时,乡人劝他尽早逃离,他却一脸坦然地说:“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毅然选择了以死殉节。李膺的一生只有短短六十载,但却注重名节,注重纲纪,真正践行了“ 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德行 4)的志向, 时人用简简单单六个字就将其品性恰如其分地概括出来了,其才能确实非凡。 又载:“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据邴

13、原别传记载邴原早早地成了孤儿,小时候曾羡慕人家有亲人又得以受教,“过书舍而泣”;长大后博览群书,“金玉其行”,预感乱世将来,便躲到辽东,公孙度知道 他的才能而“厚礼之”;等到中原安定以后,邴原想回家却遭到了公孙度的拒绝,但最终还是用了巧计悄悄地离开了。可见邴原的志向并不在于功名利禄,他忠于自己的追求,如同云中的白鹤一样,是难以被轻易束缚的。 魏晋士人品评人物的才能除了体现在大量比喻修辞的运用之外,还体现在语言本身,世说新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拟声拟态词,或双声,或迭韵,或迭词。不仅摹声状物,形象生动,而且文辞优雅,语气舒缓,给文章增添了一种摇曳之美。例如: 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 砢 有

14、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赏誉 15) 王武子 、孙子荆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 3 人廉而贞。”孙云:“ 其山崔巍以嵯峨,其水浃渫而扬波,其人磊 砢 英多。”(言语 24) 王公(导)目太尉(王衍):“岩岩清峙,壁立千仞。”(赏誉 37) 卞令(壶)目叔向:“朗朗如白间屋。”(赏誉 50) 山公(涛)曰:“嵇叔夜(康)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 玉山之将崩。”(容止 5) 裴令公(楷)目王安丰(王戎封安丰侯):“眼 烂 烂 如崖下电。”(容止 6) 这些主要都是通过模拟自然界的物象来品藻人物,拟声似发 乎耳际,状态似浮于眼前,魏晋名士的高

15、风亮节通过这些文字穿越了千年依然形象生动,魏晋文人的品藻才能为历代后人称道。 (二)准确生动,惜字如金 世说新语全书不到十万字,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两百多年间名士的景况,这与其高度简洁的语言和洗练的笔法不无关系。世说新语对人物个性的叙述通常只用一两个简单的词句,由于品鉴最初的政治功能,所以很多的鉴语都含有一语成谶的味道,个体一生的沉浮,复杂的性格及命运的归属便往往在简单的一两句话里呈现。 如赏誉( 6)记载王戎和裴楷在总角之时拜见钟会,呆了一会儿就离 开了,后来在座的客人问钟会这两个孩子怎么样,钟会说:“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据载王戎

16、,字浚冲,晋琅琊临沂人,“竹林七贤”之一, “为人俭吝”(俭啬 2),官至尚书令、司徒,封安丰侯;裴楷,字叔则,历经了西晋由盛而衰的过程,曾任尚书郎、中书令、侍中,时称“裴令公”。其中尚书郎是选拔人才的官职,“清通”、“简要”将王戎和裴楷的性格都勾勒了出来,仅寥寥数语就体现了钟会高超的识鉴才能。 又如识鉴( 1)篇记载了曹操年少时去见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拔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在东汉末年烽烟四起的中原上,曹操果然成了乱世之英雄,在战场上施展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成为了雄霸中原的霸主。 识鉴( 2)里还记载了曹操和裴

17、潜之间关于刘备的一段对话: 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 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少则一词,多则一句,关于这类成王败寇的评定言论还有很多,在动荡的社会里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们不得不努力为自己寻找可以依托的场所,他们以其 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社会体验来观察这个敏感而多变的社会,以及在困厄中寻求出路的人们,比如上文提到的乔玄洞见了曹操的未来,便将自己的子孙相托。 4 (三)言近意远,言简意深 简洁而又中肯地评价人物,确显品评者的智慧与才华,魏晋名士品评人物做到 言近意远,言简意深。 当时的人物识鉴专家主张通过眼神来判别人物的才性,在世说

18、新语里也有很多察目识人的记载,比如在容止( 6)篇中记载:“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又载王羲之看到杜弘治时赞叹道:“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 又载“谢公云:见林公双眼黯暗明 黑。孙兴公见林公:稄稄露其爽。”等等。人物的眼神或者人物的气度往往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言近意远的表达,如杜弘治面白眼黑,但王羲之却说其“面如凝脂,眼如点漆”语言浅显易懂却又发人深省。品评人物 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实际上是受到了 玄学的影响,所以玄学因此受到大多数人的首肯,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理论。 在品藻中玄学主要体现在“言多意少,言简意深” 2上,这与修辞与用字都是密不可

19、分的,运用了比喻、象征的辞格使得语言更加委婉含蓄,意蕴也更为丰富,而简洁的语言更是玄学的特色,玄学所追 求的境界是司空图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比如言语( 67)载“刘尹云:人想王荆产佳,此想长松下当有清风耳!”刘尹,即刘谈,字真长,晋沛国相人,曾任丹阳尹。王荆产,即王徽(一作王微),字幼仁,小名荆产,王澄之子,据说王澄对这个儿子很满意,甚至在书信中都提到他的这个儿子“风气日上,足散人怀”。 刘尹评价王荆产:良好的家世门风,定有良好的教养。刘谈在这里所运用的技巧达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境地。 二、谈玄论辩的才能 东汉中叶以来,宦官专权、外戚为祸不断,造成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那时,

20、太学生们聚 集在京师,“高言放论,批评朝政,臧否人物” 3,形成了一股太学清议之风。魏晋之后,由于社会环境的恶劣和学术思想的变化,原先“品核公卿,裁量执政”的清议逐渐转变为“辨析名理”、“标榜玄虚”的清谈。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第二讲六朝之志怪与志人中提到: 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 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 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治,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 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 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却依旧很有势力,若 不能谈玄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 4 清谈

21、的内容由最初的关心政事,转向了以阐发老庄思想为主的玄言虚理, 据文学( 19)载: 裴散骑娶王太尉女。婚后三日,诸婿大会,当时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 在坐,挑 与裴谈。子玄才甚丰赡,始数交,未快;郭陈张甚盛,裴徐理前语,理致 甚微,四座 咨嗟称快,王亦以为奇, 谓诸人曰:“君辈勿以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 裴遐婚后第三天,携妻归宁,当时王家的客厅 里名士济济,王、裴两家的子弟齐聚一堂展开清谈。郭象对老庄思想有独到的 见解,曾为庄子作注,也是清谈高手,当 时他率先5 向名气不甚重的裴遐发难,其语才识兼备,王 衍赞其“语议如悬河写水,注而不竭”(赏 誉32)。新婚燕尔的裴遐在稍事梳理之后便从容

22、不 迫地开始反攻,义理情致精妙入微,郭象反而为其所困。裴遐虽然初出茅庐,但从他的言行 举止间散发出来的那种从容不迫的气度及其精妙深远的见解折服了满座宾客,大出风头,王 衍对这个女婿也是另眼相待了。 刘勰在文心雕龙 论说中说道:“江左群谈,惟玄是务。”当时谈玄的风气可见一斑。 魏晋士人的清谈或相约林下,或聚于室内,或 多人讨论,或两人论辩,形式 不一而足;名士们也往往不是正襟危坐,而是身穿宽袍, 手执尘尾(又称拂子,是用兽毛、麻等扎成一束,另配上象牙或木板制成的长柄,在说法或 讲解经义时所用之物),风度翩翩,容止 ( 8)记载“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 柄尘尾,与手都无分别”,尘尾也因

23、魏晋名士 的青睐而成为风流雅器。魏晋人的清谈不讲功名 ,不讲社会责任,甚至不谈物质的欲望,谈玄论辩主要是以“三玄 ”( 即老庄和易 )为内容而展开,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清谈现象还“兼及佛理与玄儒异同等内容,并且这 些内容往往错综论辩” 5。在清谈的措辞上名士们追 求雅致的美感,以理致入微为佳。“叙致精丽 ,才藻奇拔”(文学 55)、“辩答清晰,词气俱爽”(文学 30)、“才藻新奇,花烂映发”(文学 36)等是对东晋高僧支道林论辩阐释才能的称道,另外“吐佳言如屑,后进领袖 ”(赏誉 53)、“辞理清畅,泠然若琴瑟”(赏誉 19徐震堮引邓灿晋纪注)等都表现了魏晋名 士的清谈之才。 世说新语体现的文人谈

24、玄论辩的才能可概 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寻求同道心灵的契合 汉末之时社会动荡,风云突变,文人往往朝不 保夕,短暂的生命渴望永恒的价值,他们的目光也从儒家的追求现世的功 名利禄转向了道家的追求自然与长生,对自然 生命的关注也由老庄之后达到了另一个高度。 西晋时有位叫卫玠( 字叔宝,小字虎,河东安邑人) 的美男子,从小生得粉雕玉琢,人见人爱,连他 那 “ 俊爽有风姿 ” 6的舅舅王济每次和他走一块都自惭形秽,觉得 身旁的卫玠是“ 珠玉 ” 光彩照人。长大后的卫玠虽然身体羸弱却也自 成风流。这样一位美男子并不是一个“ 花瓶式 ” 的人物,他通玄理善清谈,是魏晋之时继何晏 、王弼之后的清谈名士和

25、玄理学家,在南渡之前卫玠曾担任过太傅西阁祭酒、太子 洗马,世人称其 “ 卫洗马 ” 。渡江之后,卫玠在王敦王大将军府上遇到了谢 鲲,两人一见如故 迫不及待地 开始清谈,竟然谈了整整一夜,这一夜的忽然疲倦使得卫玠 “ 于此病笃,遂不起 ” 7。卫玠的舍命而谈着实让人感慨,也从此可以看出魏晋人清谈的才能是通过同道的心灵 契合得以实现的,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大批的清谈名士,有着这样备受推崇的清谈之风,魏晋 文人清谈的才能才得以不断地提升。 优秀的清谈才能能够使人忘却凡尘俗世,可废 寝可忘食亦可不知自己身处何方,例如: 谢镇西少时,闻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 过有所通,为谢标榜诸义,作数 百语,既有佳致

26、,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 听。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 ,殷 徐语左右:“取手巾与谢郎拭面。(文学 28) 谢尚登门向清谈名士殷浩讨教义理,殷浩也没 有过多的阐发,仅用了数百句话梳理了下义理,便使得谢尚心神激动“不觉流汗交面 ” ,殷浩清谈的本事之高可见一斑。 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返精苦,宾主无间 。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 6 彼我奋掷尘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 莫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 马,我当穿卿鼻!”孙曰:“卿不见决鼻牛, 人当穿卿颊!”(文学 31) 孙盛(字安国)做客殷浩府中,两人一来一往 开始辩论,十分激烈,主客间完全没有了隔阂,两人都 很激动奋力挥舞着手中

27、的尘尾,尘尾上的毛纷 纷落到了热了多次的饭里,一主一客竟然到傍晚也没想到吃饭。 魏晋清谈之所以动人大抵出自魏晋文人这种发 自内心的热忱,他们在动乱不已的社会里并非逞“口舌之快”,而企图以这样一种形式 来寻找安身立命的出路,在不安的氛围里寻求 内心的皈依。 (二)对宇宙本源及人生价值的思索 政治上极黑暗,思想上极自由的魏晋时 代 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综合体, 先秦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策士纵横,以嘴皮子博取功 名利禄;而此时门第等级制度森严,政坛黑暗 ,即便入朝为官也很难施展自己的才华,保全自 己的性命,所 以文人关注得更多的是生命的皈依这样形而上的哲学思考。魏晋名士发挥了老 庄以宇宙生命为依

28、归的自由精神,以激烈而独特的视角开始了对生命价值的再次探索。世 说新语记载的在魏晋清谈中出现的矛盾主要 有如下几种: 1 有无之辩。 有无之辨在老庄哲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辩题, 到底哪个才是世界的起源始终没有明确的定论,所以在魏晋之际这个辩题依然备受推崇 ,三国时期的玄学家何晏 (字平叔 )自小聪慧,颇受曹操宠爱,被称为“神童 ” ,对老庄哲学有独到的见解,弱冠之际去拜访 了当时的玄学家老子注的作者王弼(字 辅嗣) , 并针对“有无”这一辩题 做了一番探讨: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 申之以无已,何耶?”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

29、、庄未免 于有,恒训其所不足。”(文学 8) “无是存在的,但是一旦谈到了无, 便打破了无的界限而成为有了”。这其实是一组悖论。裴徽认为无的确是万物的本 源,但同时奇怪为什么作为圣人的孔子丝毫没有谈到,而老子却没完没了地提。王弼提到孔 子也体察到了“无”,但“无”本身又是不可 说的,一旦说了就是“有”了,老子和庄子并没 有能够超脱“有”的界限, 所以总是解释他们所说的“无”。随着汉代文化的转向,儒学被 定为“一尊”,孔子也被尊为圣人,这里裴徽 所问的不单单是孔子与老子主张的区别,更是探 讨他们人生观的不同。老子认识到无是本源,并一直在强调并建构这样的一种理论;圣人孔 子体察到了“无”的本质,所

30、以并不用语言来打破“无”的状态。 2 言意之辩。 这个辩题关注的是语言符号及所要表达的意义 之间的关系,其来源是周易 系辞上说: “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这里, “ 言 ” 是指易经中的卦辞和爻辞, “ 象 ” 是指卦象, “ 意 ” 是指卦象所象征、卦辞所说明的意义。 这里孔子提出的一个论断是: 文字不能完全代表语言,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意义),于是圣人就用卦象的符号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在世说新语里魏晋文人7 用了一种简单而又直观的方式对这个辩题做了 探讨: 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尘尾 柄确几曰:“至不?”客曰:

31、 “至。”乐 又举尘尾曰:“若至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乐辞约而旨远,皆此类。 (文学 16) “旨不至”是出自庄子天下篇,原句为 “指不至,至不绝”,“旨”即主旨、意义,有位宾客向乐广(字 彦辅 )请教“旨不 至”这个辩题,乐广没有按照常理剖析文句,单单用手中的尘尾柄敲敲 (徐震堮引太平御览“确”作“敲” ) 尘尾旁边的坐具问:“至不? ”客人眼见着尘尾敲在了案几上便回答说:“至。”乐广又把尘尾撤回,说:“ 若至那得去?(如果到了又怎么离开了?) ” “旨不至”本身是一个大命题,并不是单纯地指尘尾到了没有,它涉及到概念和实物,其本质是言意之辨,即语言不能够完全传达意义,但同时语言又确实能够表

32、达一定的意义。乐广确实是一位清谈的高手,如这段文字所评论的那样 “辞约而旨远”,他没有用冗长的理论来阐述这个论题,甚至也没有用确凿的 言语来摆出这个命题,如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所倡导的,他就像个“助产婆”,用言行引导,让对方在目见耳闻中思索这个深刻的命题。乐广用他如此出众的才能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哲学是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的。 3 因果之辩。 卫玠总角时,问乐令梦,乐云:“是想。”卫 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耶?”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 捣齑啖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即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文学 14) 花样美男卫玠

33、十来岁时就像乐广询问什么是梦,乐广对他说梦就是 想,卫玠觉得奇怪:“ 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耶?( 明明有些东西从未接触过也未想到过却偏偏梦到了,这难道也是想吗?)”乐广告诉他这是因的结果,我们都不会梦到乘着车钻进老鼠洞里,也不会梦到把铁杵磨成粉末吃,这都是因为做梦人没想过这样,所以无因。卫玠整日思索“因”而不得,竟至于病倒了。乐广听了此消息,赶紧备了车驾过去为他解惑,卫玠也以此茅塞顿开。乐广究竟跟小卫玠说了什么呢?这番话真有治病之效吗?徐震堮引周礼注曰:“周礼有六梦:一曰正梦,谓无所感动,平安而梦也;二曰噩梦,谓恐惧而梦也;三曰思梦,谓觉时所思 念也;四曰寤梦,谓决时道之而梦也;五曰喜梦,谓

34、喜悦而梦也;六曰惧梦,谓恐惧而梦也。按乐所言想者,盖思梦也;因者,盖正梦也。”乐广认为不可能有毫无原因的梦,而且他没有将原因归咎于超越于人类的神学身上,而是认为 梦是人 的心理愿望的达成,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他所提到的“因”,即“正梦”,在这里无所感动便成了因。这样抽象的命题小卫玠在乐广的开导之下竟然懂了,魏晋文人的思辨能力确实非同一般。 (三)日常交谈彰显机智 魏晋名士在日常的交谈中也是暗藏玄机,话语 耐人寻味。为了参悟玄学魏晋文人亦是做足了功课,殷浩说:“三日 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闲强(“强”同“ 僵”)。”(文学 63)魏晋的经学家同时尽心尽力地去注解古经,王 弼的老子注、周易注,向秀、郭象

35、的 庄子注等等都是当时的成果。 东汉的孔融小时候曾随父到洛阳,听闻当时的 李膺十分有名,便登门拜访。李膺的府门确实不好登,小孔融却不管这些,径直上前对 看门的说:“我是李府君亲。”看门的人看看 这8 个小孩不像在撒谎的样子便真的通禀给了李膺 。孔融入府之后,李膺看了他好久也没想起来是哪门亲戚,便问他:“君与仆有何亲?”孔 融从容地说:“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 资之尊,是仆与君 奕世为通好也。”这样一句举重若轻的话顿时 拉近了宾主之间的距离,后来一位叫陈韪的晚来了,听了同坐人转述的这番话 不以为然地说了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听了淡淡地说了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 了。”(言语 3)

36、 当时孔融年仅十岁,却有着如同成人一般理性的思维,十分巧妙的将陈韪的 话语转移到他自己身上。 三国时期的钟毓和钟秀两兄弟少年时就有美好 的名声,魏文帝听到之后就让他们的父亲带他们觐见,结果钟毓脸上都出汗了而钟会却 没有,于是魏文帝很好奇地问钟毓:“卿面何 以汗?”,钟毓答道:“战战惶惶,汗如出浆。 ”魏文帝转而又 问钟会:“卿何以不汗?”钟会答道:“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言语 11)这样的回答真是既巧妙又恭敬。 东晋的顾恺之吃甘蔗喜欢先从蔗梢吃起,别人 问他为什么,他便说:“渐至佳境。”(排调 59)不同的饮食习惯寄寓了不同的生活态度,顾 恺之如此通达与其享受生活的态度也是不无关系的。 魏

37、晋世家大族注重书香门第的打造,所以有些 大家府上的婢女也很有学问,例如: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 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 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 中?”答曰:“薄言往 愬 ,逢彼之怒。” (文 学 3) 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不仅自己博闻强识, 连婢女也是满腹学问,精灵机变,能巧妙地用诗经问答。“胡为乎泥中”出自诗 经邶风式微,意思是,怎么会在泥中呢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出自诗经邶风 柏舟意思是,过去诉说,正赶上他发怒。 三、文思敏捷之才能 前面提到的比较多的都是文人的口才,其实魏晋文人的文思敏捷之才也不容小觑,这在文学中有较多的记载。例如: 魏朝

38、封晋文王为公,备礼九锡,文王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司空郑 冲驰遣信 就阮籍求文。籍时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 定,乃写付 使。时人以为神笔。(文学 67) 王东亭到桓公吏,既伏阁下,桓令人窃取其白事,东亭即于阁下更作,无复向 一字。(文学 95) 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 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袁虎云:“当令齿舌尖得利。”(文 学 96) “竹林七贤”的大哥阮籍( 字嗣宗 )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旷达之士,其为人任性不羁,博览群籍,嗜酒能啸,善弹琴。阮籍在政治上采取低调的中立政策,常常借酒装醉,然此时虽已烂醉如泥还是未能逃脱,于是扶醉成文,这样写成的文 字竟然无需修改,足可见阮籍的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