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从盐神崇拜谈岱山盐业文化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1 摘 要 岱山盐业生产历史悠久,起于唐乾元年间,至今已有 1200 多年的历史了。 1 制盐过程的复杂与艰辛,使盐民崇拜盐神。在 岱山,就有一种叫塯的盐神,岱山盐民的这种崇拜是与众不同的。对“塯”的独特的崇拜,反映了盐民美好的愿望。岱山盐神崇拜积淀的祭祀文化以及具有盐业民俗文化的歌谣、谚语、民间故事注入了新的宗教的、文化的、民俗的内涵。 关键词 岱山盐业;制盐方法;盐神崇拜;盐业文化 From salt god worship talk about da
2、ishan salt culture Abstract: Daishan long history , salt production ,On TangQian yuan years , has been 1,200 years of history .The complex and hard salt process , make the salt people worship salt god .In Daishan , there is a salt god call to liu .This worship is special to salt people in Daishan .T
3、he unique worship , reflects the salt people good wishes . Daishan god worship accumulation of sacrifice salt with salt culture and folk culture of folk tales , proverbs ,ballads , injected new religious , cultural , folk connotation . Key words: Daishan salt ; Salt method ; Salt god worship ; Salt
4、culture 2 历史的记录,伴随着文化的沉淀,每种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和自然规律。岱山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岱山人对徐福家喻户晓,曾经秦始皇派徐福率领三千个童男童女,到东海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到过的其中一个地方就是当时的蓬莱岛,也就是现在的岱山岛。自唐开元以来,岱山就一直被称作“蓬莱乡”,有“蓬莱仙岛”的美誉。 从地理位置来说,岱山地处舟山群岛的中部,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海岛县区,海洋资源丰富,海岛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而岱山盐业生产历 史悠久,起于唐乾元年间,至今已有 1200 多年的历史了。对于食盐,我们常常只知道它的食用价值,它是人或动物生理机能上必不可少的成分,天工
5、开物中说 :“口之于味也,辛酸甘苦,经年绝一无恙。独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胜匹,倦怠恹然。” 2然而,这种白花花的晶体也蕴藏着它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盐业发展史上,岱山在制盐发展史上有三件事值得岱山人民自豪:一是从南宋开始,岱盐以其色白、晶匀、质好、味鲜而成为贡盐,每年要进贡一定数量的特优盐供皇帝与京官享用,所以岱山又有“贡盐之乡”的美誉;二是利用日光晒盐是岱山盐民王金 帮发明的;三是盐从板晒到滩晒也是由岱山盐民试验成功的。 3从海洋民俗风情来看,岱山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海岛时令习俗等,是东海盐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中国沿海风俗中颇具特色。 一、岱山盐民盐神崇拜起源 每一项新事物的产生,少不
6、了它产生的缘由。然而,自然界作为一种有无限威力的、不可征服的力量,统治着人类社会生产,与人们社会力量相对立。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界力量,只能用自己的力量应付自然界的任何一个难题。就盐神崇拜的起源而言,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但是,不管出于何种起源说,都少不了“神的保佑”这一因素 的作用。 (一)、盐业生产的艰苦需要神的保佑 盐在中国历史悠久,制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 5000 年前,几乎与史籍上的华夏文明史同步。根据盐的来源分类,中国古代的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几大类。对于不同种类的盐,其制作也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古老的中国人很早就有“海卤煎盐”了。 “唐宋以前,海盐生产还比较原始。早期
7、直接刮取海边咸土,后来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为制盐原料。古时制盐方法主要是“煎煮”,也称“熬波”,主要工艺分为制卤、烧煎两部分。” 4制卤主要分刮泥、淋卤、验卤三部分。烧煎过程相 对复杂,而且盐民工作起来也非常艰苦。 白居易曾作卖炭翁,刻画了卖炭翁炼炭的艰辛,而明末清初的现实主义诗人吴嘉纪有一首描写盐民在极端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劳动的诗: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傍。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5 这是一首描写盐民苦难生活的诗,反映盐民疾苦的生活尤为真实动人。 农历六月,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已经闷热得令人窒息,但盐民们此时却不得不守在低矮简陋的破草房里,忍受着熊熊烈火
8、的炙烤,在熬盐的锅灶旁加柴、添水、搅拌、取盐,劳累不息,大汗淋漓。所以,制盐过程是相 当艰苦的。 岱山制盐源远流长,距今已有 1200 年的历史。舟山市志上有这样记载:唐代,舟山为全国 9 个海盐产区之一,其主产地在舟山岛南部沿海一带,宋代,扩展到桃花岛和带岱山岛,明初盐场裁废,清康熙二十五年( 1686)后,转至岱山、秀山和涂三岛。 6 岱山盐业在制盐方法上最突出的就是“板晒法”的发明。有史料这样记载:清嘉庆年间,岱山盐民王金邦见扁担凹处的积卤经日晒结成了盐,受到启发后,发明了“板晒”,并获得了3 成功。 7岱山的板晒法最终代替了“煎煮法”制盐。据上海粮食志盐业篇记载,“咸丰 年间,岱山盐民
9、谢来才等逃荒乘船携带家眷到奉贤县海滨安家,板晒制盐,盐民见而仿效,改煎为晒。” 8板晒法虽然比煎煮法有了进步之处,但是劳动强度仍然很大。如果要产一百斤的盐,就需要挑泥海水约一百担(每担约 150 斤),这就是所谓的“百斤百担”。 在盐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独特的生产方式和恶劣的生产环境,随之产生了盐神崇拜。盐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心中就逐渐树起了众多的盐业偶象和盐业的行业神。那时的盐民还匍伏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活在艰危的环境中,生产力极其落后,靠的是双手的劳作。作为平民百姓的盐民们,无力改变盐业生产过 程中的艰苦条件,他们的重负下只有叹息。为了能够得到苦痛中的企盼,艰难时的希冀,窘困时的慰藉,抗议和
10、控诉现世的苦难与罪恶,人们就只能在想象中构建一些神灵。 在岱山,盐业作为一项支撑性产业,就有一种叫塯(塯 li:是古代盛饭的瓦器。)的盐神,被岱山盐民所崇拜。 (二)、盐民对收成的祈求需要神的保佑 除了煎煮法制盐相当疾苦之外,官吏、盐商、盐政等苛捐杂税对盐民制盐的剥削,更是一种受罪。我们知道,盐是从对含盐的卤水或海水中提炼的。古代提炼技术没有像现在这么先进。以当时的提炼方法,要把卤水或海水 加工成粒粒可见的食盐,不仅极为浪费人力、财力,而且,相对的产量也不大。当时烧煎时,把卤注入锅(盘)里,用大量的木材烧,使锅(盘)里的水分渐渐蒸发掉,最后锅(盘)底结晶,就制成了盐。这样一锅(盘)煎好,成为一
11、干。每一干所需的时间都因设备、气温、空气湿度、卤水浓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干干续煎,昼夜不息。至息火,称一造。每造日数由场官规定,铁盘 4 10 日,篾盘 10 日。”(篾:竹子劈成的薄片。) 9 由此看来,煎盐法制盐产量有限,盐的生产过程是一个非常费时、费力的过程,岱山盐民主要以晒盐为生,万亩盐场一望无 际,这里凝结了盐民的心血和汗水。但是,晒盐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岱山地处岛屿,自然气象相对比较复杂。晒盐需要炙热的阳光,盐民就必须在烈日下工作,但是,一旦碰到下雨天,盐民的工作就不能进行,再加上,官吏、盐商对盐民的剥削,因而,盐业生产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 ,柳永就作煮盐歌写道: 煮海之民何所营
12、?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何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流成卤。 卤农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 船载 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为雪。 这首诗反映了盐民的艰辛生活,但劳动的艰辛还不足以说明盐民的痛苦,他们的痛苦更在于官租私租的重重剥削。 岱山晶盐称为“贡盐”,是给“皇帝”吃的盐,但却鲜有人知在白花花的盐粒背后,盐民所付出的辛苦与血汗。在明末清初甚至更早,盐民不论烈日或阴雨,都因煎盐备受煎熬而身心交瘁,虽然岱山的盐能够进贡到紫禁城,但是盐民们却是苦不堪言。夏日煎盐所经受的“煎人”之
13、苦,如今其实还存在着,虽然有些条件有些改变,但那雪白的盐仍然需要依靠盐民们在黑膜上的忙碌才能成 形。 最早的岱山人涉海移民漕泾 ,而随着岱山移民日渐增多,原来荒无人烟的地方逐渐发展成了村落,这就是后来的海涯村。岱山移民最早以晒盐为业漕泾沿海一带,自清代以来岱山籍人陆续迁来濒海定居,业以晒盐、捕捞为主。然而,盐民终年重担不离肩头,劳动负荷艰辛繁重,4 盐民的肩、背、腰、眼、膀、腿、脚等部位大多患有病痛,成为“七痛”,使得十个盐民九个驼。 盐业神中多少也隐射了食盐政策态度。盐一出现,就与政权挂钩,无论是黄帝战蚩尤血化盐池,还是宿沙氏煮海为盐的神话,都充分反映了古时盐与政权之间的紧密联系。后来盐民们
14、又受到 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高税盘剥,统治阶级对盐的控制成为控制国家政治、经济命脉的重要手段。据记载:“自唐设盐政机构至清同庆十年( 1871)所产原盐除清咸丰年间一度由盐民自运至吴淞销售外,余由官府盐政机关收购。” 10唐宋元时称专业盐民为亭户或灶户,受官府严格管理。可以免除杂徭。生产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盐田和煎盐盘灶由官府配给,生产出来之后,由官府点清上缴。盐民的生活长期处于“官租未了私债逼,虽做人形俱菜色” 11的境地。 在产盐过程中,自然环境的恶劣和各种人为因素的威逼,使盐民付出了很多血汗,为减轻精神的压力和 希望能够有良好的收成,人们在思维中幻化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神灵的力量可以主
15、宰他们的命运,可以掌控一些关键,可以解救他们遇到的厄难,将这种力量人格化。故而对神灵产生的一种崇拜,这种崇拜寄予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希望得到神灵的恩赐。 塯事实上是海泥堆积而成获取卤水以制盐的物质载体,这在制盐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塯里产生的卤水决定了海盐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盐民对盐神塯的崇拜或多或少是祈求于盐神有良好的收成,也可以从中聊以慰藉。 二、盐民对盐神的崇拜 从古往今来种种对“神”的描述以及敬 畏和赞美中,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远古人类的“神”崇拜。而且这种崇拜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人的心灵和行为,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盐业文化占据了中国文化的一席之地。从
16、盐业文化中 ,我们可以看出食盐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凸现着食盐有史以来在国计民生方面起着重大作用。管子 .海王篇云:“十口之家,十口食盐;百口之家,百口食盐”。 12 中国自古就有很多关于盐神的神话、传说故事,这些神话传说中透析了许许多多的盐神崇拜信息。对于盐业“鼻祖”即宿沙,有这样一个故事:早在远古时期 ,炎帝神农氏属下有一部落居住在今胶东半岛。部落里有位少年叫瞿子,他天性活泼,聪明伶俐,勇敢坚强。在一次不期而至的狂风暴雨中,瞿子的母亲和许多乡亲被海中的恶龙夺去了生命。为替母亲和乡亲们报仇,瞿子决心把大海煮干,制伏海中的恶龙。瞿子用陶罐舀海水来煮。时间一久,瞿子发现每次把一
17、罐海水煮干后,罐底总要留下些白色、黑色、红色、黄色、青色的颗粒。原来烧的燃料不同,煮出的颗粒就不一样。红松木柴煮出红颗粒,芦苇煮出白颗粒,青枫木煮出青颗粒这些柴草燃烧时,烟灰裹在蒸气之中沉入罐底,形成不同颜色的颗粒。但咸涩的味道却一样 。人们给它起名叫龙沙。自此之后,部落首领带头,安排大量人力专门煮盐,部落的首领任命瞿子担任新首领。炎帝知道此事后,详细询问了瞿子煮海夙兴宿眠的经过,封翟子所在的部落为夙(宿)沙氏。“夙”就是早,“宿”则代表晚,意思是这个部落从早到晚煮盐十分辛苦。因此就赐这一氏族名夙(宿)沙。夙(宿)沙氏族的首领瞿子就被封为巨,专门负责煮海制盐。 这一神话故事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传
18、承下来的,劳动人民是根植在生活最底层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通过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自己的心理愿望,不仅强烈而且直接。他们从来不掩盖生活的黑 暗面,从来不粉饰现实,他们通过艺术创作,一般都能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现实。5 这也是人类在生产力低的情况下,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櫪的矛盾、变化,而以非现实的想象和幻想来表现对自然力的征服。 在世本作篇(清张澍粹集补注本)就有这样的记载:憘“宿沙作煮盐”。 13这里的,是典籍记载最早的海盐生产鼻祖。在路史后纪四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夙(宿)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 14此外,还有明代彭大翼的山堂肆考羽集二卷:“宿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
19、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 15这些将宿沙氏“煮海”作了类似的记录,这就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随着生活的自然法则所积淀出的这种盐业文化。 在我国四川省盐源县的纳西族,供奉的神祗中有一位盐神,是一位少女形象。相传在古代,她在牧羊时发现白鹿群在一池水边饮水,而她所放的羊也喜欢饮用此池之水,就尝了一下池水,发现是咸的,回去告诉别人,后来在此开凿了盐井。提水煎煮,得到了许多盐,这口井就是现在的白盐井。白盐井旁建有一座“开井娘娘”庙,庙中塑一个纳西族妇女装束的开井娘娘 另外,在四川的资中县一带奉有盐神,而这位被人们供奉的盐神就是中国历史上极 为出名的政治人物 管仲,当地人还在那里建庙来奉拜管仲
20、,而且此庙还是中国国内唯一的盐神庙。盐业是管仲在齐国力主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他制定了正盐荚,成为了中国盐政的首部大法。在此后两千余年中,各朝各代统治者对盐业的管理基本上直接或间接取法于正盐荚。 其它有关盐神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但这些神话、传说故事最终让人们产生一种信仰,而这些盐神最后逐渐成为了人们信仰的对象 行业神。在西方国家,有爱神、智慧神、太阳神在中国,有雨神、雷神、海神这些神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掌管着一项行业。这些被人们信奉的各行 各业行业祖神和保护神,就是所谓的行业神。 在中国各类手工业行业 中,盐业的行业偶象和神祗数量甚多,构成 了一个庞杂的体系。因为盐业的从业者既包括盐工、盐商。
21、在岱山,对于塯神的崇拜是岱山盐民盐业生产生活中淡淡的一笔。舟山市志有这样的记载:“解放前晒盐要经过引潮、刮泥、淋卤等工序,盐民对淋卤的塯头看的很神圣,要备三牲祭品祭祈塯头神,祈求丰收。解放后,此俗渐止。” 16这一笔记录,虽然简短,但不可磨灭的是岱山盐民在盐业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盐神崇拜,是一种最真实的记录。 其实,塯是制盐过程中的一个环 节。塯在海盐制取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岱山盐民对塯神的崇拜也是祈求制盐过程的顺利。海岛相比内陆,自然环境变化因素甚多。塯在制盐过程中不可或缺,在海盐制取过程中,塯里堆满海泥,然后挑海水灌在上面,塯下渗出的卤水就可以用来煎盐或晒盐了。 纵观我国其它各地所供奉的
22、盐业神祗,盐业从业者们或有关盐业生产的人们,对于将某一人物或动物,奉为盐神的依据,其主要内涵是此对象具有与当地盐业发展有关联的事迹、神话故事,将这一人物或动物赋与了超人的智慧、过人的本领 、高尚的道德和神秘的色彩,从而被尊为该地区在盐业发展进程中的开拓 者、主宰者和保护者。最终,被盐业从业者们和有关盐业生产的人们所崇拜。 值得一提的是,岱山盐民这种独特的崇拜是与众不同的。在其他产盐地区对盐神的崇拜,如对夙沙氏的崇拜、对开井娘娘的崇拜、对管仲的崇拜等等,往往都是把人物拟神化的崇拜,是可以有具体形象出现的,而岱山盐民对塯神的崇拜则反映了盐民在盐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生产形式或者是物质载体的崇拜。塯是海泥
23、堆积而成获取卤水以制盐的物质载体,卤水的形成主要是在塯内完成的,塯内海泥和海水的质量都决定了盐的形成,因此它成为最为关键性的一个生产过程。盐民当然祈望塯内能够产生出好 的卤水,因此就对这一生产形式抱有很大期望,进而6 对其崇拜、供奉。这反映了盐民希望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用海水晒盐是岱山县的传统产业,根据记载,祭祈塯头神的活动主要是在很早以前(具体年代、时间无法考证)就有,解放后,这种祭祀已经成为了历史。随着生产发展,人们对各种神灵的信仰和崇拜逐步成为了人们对所从事行业的行业神的膜拜,饱含了人们的一些愿望,人们认为只要崇拜这些神祗就会保佑大家风调雨顺,获得良好的收成和可观的效益。岱山盐民对于塯
24、神的崇拜,主要还是心里的慰藉与美好愿望的祈求。岱山盐民是根植在社会生活最底层一个庞大 的群体,他们通过自己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自己的心理愿望,不仅强烈而且直接。在生产力低的情况下,以非现实的想象和幻想来表现对自然力的征服。 岱山地理条件和海水等自然资源优越,气候适宜,具朽发展盐业生产的很多优势,岛上居民在很早以前就有盐业生产。据记载 ,舟山群岛自从设县以来,到宋朝初期的端拱二年( 989),置岱山盐场(管理机构 )。宋王朝就注意在岱山这些海外孤岛,正式建立盐改。可见当时岛土酌产盐量已相当可观了,所以可以说,岛上营盐活动的历史起码可以上溯至唐朝。到元朝的至正年间,岱山盐业生产始终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25、,除 了盐政管理酷烈,税律繁多,严重压抑盐民生产热情外,生产方法的原始落后。清朝嘉庆以前,岱山岛的制盐采用煮法结晶。此种方法工序繁复,成本昂贵。盐民在缴纳重税之后,又遭高利贷的盘剥,因此很难有盈利可言,只能靠苦撑维持生计,根本没有余力来发展生产。在此期间,所用的制盐采用煮法结晶,其中一个构成就是塯。塯里产生的卤水决定了海盐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岱山盐民而言,塯神是他们在盐业生产过程中的庇佑者,塯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它被赋予了神圣,为了制盐生产的顺利、多产,盐民怀着对神灵的恭敬,准备了三牲祭品来祭祈塯神。所以,岱山盐民在 当时崇拜塯神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内心祈求的表现。以神的名义进行的社会活动和经济运作
26、才是神灵崇拜的实质,这里也包含了盐业在历史发展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承。 三、岱山盐神崇拜产生的盐业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总汇,中国从古至今被标榜为文化大国,在这一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中 ,蕴涵丰富多彩的神话信仰,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愿望。人们对于一些无法用事实来解释的现象常常会认为是某些神灵在起作用,所以产生了对各种神的信仰与崇拜,如门神、灶神、厕神的崇拜等等。对于这些神袛的崇拜还延伸出了很多仪式,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一些歌谣、谚语、民间故事、传说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这些神袛的信仰与崇拜,成为文化的足迹。 (一)、民俗文化 岱山以“贡盐
27、之乡”为美誉,每年都要进贡一定数量的特优盐供皇帝与京官享用。而作为一座小岛,身处东海之中的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当时交通等条件限制 ,无疑盐的运输必须靠舟楫竹筏。盐作为一种古老的日常生活用品,在人民早期生活食品比较单调的情况下,某种程度上,是受崇拜的,但它总是不那么平易近人。艰苦的制盐过程,使盐民在筑塯制盐的过程中付出的不仅是汗水,更是无 数的心血。劳动人民是社会生产生活中最有发言权的体验者,他们是最直接的社会反映者。岱山盐民作为其中的一份子,用汗水述说着他们的盐业生活。 ( 1)、歌谣、谚语 在岱山,一个老盐民唱起了做塯歌,道出了盐民做塯时的辛苦,其中第一段唱到:“一根里格扁担挑不弯格,里罗
28、里罗!两只里格脚底磨泥滩呵,里罗里罗!一年三百六十里格天呵,祖祖辈辈挑盐担。呵呵,里罗,里罗,里罗,里罗,里罗,喂!” 7 歌谣是民间文学体裁之一,富于现实性,感情强烈。是精神信仰活动的载体、自然生产规律的总结和社会生活情感的积淀。这首劳动歌谣将劳动 的艰难倾诉出来,正因为制盐付出了如此之多的劳动,所以盐民才更加懂得珍惜,因此寄望塯神的保佑,希冀盐神酬勤,给予盐民好的收成。 岱山盐民在长期的制盐过程中,还归纳总结了一则制盐口诀:“一凿溜壳,二作溜,三耙烂泥,四搪烂泥,五握烂泥,六挑烂泥,七做溜面,八拗溜水,九填泥渣,十摊泥场,十一潮水,十二挑卤,十三杠盐板,十四拗盐板,十五推盐,十六捋盐,十七
29、挑盐归堆。”这些简单的文字,也是盐民们通过口头的传唱,慢慢沉淀下来的。 岱山地处海岛,岛上生活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岱山的盐民生活的艰辛一方面来自制盐过程本身的劳动强 度,另一方面是来自自然环境的影响所带来的破坏。当地盐民的歌谣还有这么个说法:“大难勿用忧,大荒勿要愁,只怕白马沿江走,六月浓霜一笔勾。”这里的“白马”指“台风”;“浓霜”指“白盐”。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大难大荒都没关系,就是怕遇到台风,一旦遇到了台风,六月就晒不出的白盐了。这里充分反映出了自然天气对制盐的重要影响。因而,盐民日以继夜的制盐的艰苦,可想而知。盐民对塯头神的祭祈,不仅是对一种美好愿望的寄予,希望来年喜获丰收,同时也是祈求
30、盐神能够对辛苦劳作的盐民们消灾消难,平平安安。 ( 2)、民间故事 民俗故 事活动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和文化创造。民俗故事以民俗事象为载体,传承着岱山民俗的传统文化因子。民俗是创造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它是关于生产、生活、文娱、制度、信仰等方面的民俗活动和民俗现象总体表现,因而,它普遍存在于民间社会文化生活中,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岱山,在岱山的也流传着一则关于盐产生的故事 盐与卤:讲的是,东海一个小岛上有个姓严名卤的后生,忠厚老实,乐意助人。一次捕鱼时,救了一只金凤凰,并把留着凤凰爪子印的那块涂泥捧回了家,以为宝,又 让渔霸知道了,抢
31、走了那块涂泥,献给了皇帝。皇帝不小心吃了滴入盐水的菜肴,大喜,封渔霸为“咸卤大司马”,立即传旨备龙舟一百只,麻袋三千捆,要把岛上的涂泥全部运回来入库。结果,海上突然狂风暴雨,一个个巨大的浪头向龙舟压了过来,皇帝、贪官都喂了鱼虾,只有严卤平平安安回到了岸上。 这个故事内容丰富,以通俗易懂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的情节,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无限丰富性,表达了人们生活中美好的愿望。盐的起源以及美味作用借助故事给予了形象化与戏剧化的说明。旧时盐业生产 最初的一步叫“刮泥淋卤”,就是把海边经过爆晒泛出盐花的涂泥刮起来堆成堆,然后挑海水向上面浇灌,最后形成
32、卤水,再用之煎盐或晒盐。卤的产生就是在塯中完成的。 古时的盐民称盐户或亭户,都是专门生产盐的,他们工作条件艰苦,还不时受到官府的欺压、盘剥,岱山这则盐神话故事中的皇帝与渔霸就是官府势力的象征,他们的欺压使得盐民苦不堪言。故事最后讲皇帝与渔霸葬身大海,这无疑反映了盐民的理想愿望。将无法实现或者难以实现的愿望,编织成民间故事,流传下来,这是中国民间故事中一个永恒的母题。 民间故事本身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在传承过 程中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变异性。民间故事的发展历史中,无不贯穿着民间集体的创造智慧。 这个故事是早期人们发现盐、利用盐的“集体记忆”的呈现。故事名为盐与卤,而主人公为严卤,其实就是一
33、种代称,“严”就是“盐”的谐音,“严卤”就是“盐卤”,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正反映了其主题思想。人们把盐的发现、产生用一个传说的人物表达出来,甚至把8 这一主人公神化,这样的人物其实就是对最早发现盐的那个人或者一群人的纪念,也是对所有在此做出贡献的人们的信仰。这么一来,其实,“严卤”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所有为盐业做出成就的人 的代表,诸如:盐民、盐商、盐官而民间故事将“严(盐)卤”作为主人公的名字,是一个形象的、巧妙的表述,其中折射出了盐民们的智慧和汗水,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 (二)、祭祀文化 祭祀,涉及博大庞杂的神灵体系,关联到祭祀文化的诸多元素。但其意都是为了祈祷平安,保佑一方,风调雨顺
34、,或消灾灭病。 对神灵的崇拜与信仰,也常常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海陆有别,沿海地区的神袛,往往与海有关,如龙神、海神、鱼神、当然,也会因为行业的不同,延伸出不同类别的神袛。盐业行业神祗的诞生,既有历代统治者敕封 而成,又有盐业从业者敬奉而立。均为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造神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打造、制造出来的。 几百年来,沿海各地主要以渔业捕捞生产为主,渔业是沿海各地的主要发展产业,但是岱山是浙江省原盐生产基地之一,其盐业发展仅次于渔业的发展,每年的盐产量占浙江全省的四分之一。山、海、沙、涂、礁、岛、风、盐等自然元素构筑了岱山独特的海岛风情,形成了岱山丰富而又独特的风俗。制
35、盐工艺在以前相对艰苦,倾注了盐民的心血和汗水,因而,岱山的民间信仰与盐民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岱山盐民在盐业生产中 的信仰心理的需求。 祭祀盐业神灵成了盐民约定俗成的宗教仪式和民俗活动,其中的一些活动更随着时间的推移,注入了新的宗教的、文化的、民俗的内涵。 在岱山,祭祀是民间信仰的一个表现形式,其它还有祭龙王、祭土地神、祭灶神、祭财神等活动。岱山盐民祭祀塯神的曾经是一个典型,塯不是神话人物,但盐民们认为它也是有灵性的,在制盐过程中掌管着制盐的成败。所以,在岱山,盐民有祭塯头神仪式。 祭祀过程大体有:祭拜盐神;放鞭炮庆贺;在盐垛上插小旗测风向。风和日丽,西南风吹拂,预兆丰收,如果阴天、刮东
36、北风,盐民们 就会以为是欠年;旧时还有测量月影预测年景的形式,现在已经消失;乡邻相聚饮酒。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却最真实的透露了盐民对盐神的崇拜,也最贴切地体现了盐民们内心渴望丰收的愿望。祭品并非用来赎罪 ,而主要是取悦于神使其赐福。除了美酒鲜果、三牲五牲等丰厚的祭品外,粗茶淡饭、清水一杯也可以代表祭祀者的一片诚意。祭祀食品的种类千奇百怪、不胜枚举,但是,这决不是说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用任何祭品供奉任何对象。“神”不是真正的充满神力,而是人们一种价值取向,把一些事物的变化,归功于神的作用,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财富。 总的来说,祭祀就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
37、,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但这当中不可忽视的是岱山的民俗文化。虽然,岱山盐民对于盐神的祭祀并没有具体的时间记载,但祭祀神袛对于寻常百姓来说是一种信仰。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面对强大的自然灾害或其他困境时,人们心里就会对本不存在的“神”产生寄托感。地处海岛的岱山,对各类神袛,尤其是海神特别虔诚。盐神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神,但是,对于“煮海为盐”的盐民来说,信仰与崇拜盐神是他们最大的寄托。 在岱山,从码头 、岸边、渔船到海坛,从单体行为到群体行为,从民间自发到政府搭台、渔民唱戏、各种神袛的祭祀渐渐的祭海谢洋的外延不断延伸,岱山祭海这一古老的民俗演绎成现代祭海谢
38、洋大典。 9 四、结语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原始的晒盐技术濒临失传,板晒之盐”是岱山盐民为中国盐业发展作出的最值得骄傲的贡献。这些技术、盐业文化是岱山盐民生活生产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科技发展的时代,盐民口头流传的歌谣、谚语、故事、民俗祭祀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能用文字的形式来保存,而将逐渐消失在盐民的生活生产中,所以,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值得我们去认 识与保护。 注释: 1杨岱斌 .万亩盐田 . http:/ 2宋应星 .天工开物 作盐 .海口:南海出版社, 2007 3杨岱斌 .万亩盐田 . http:/ 4王仁湘,张征雁 .中国滋味:盐与文明 .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7.35 5
39、吴嘉纪 .煎盐绝句 .明末清初 6舟山市地方志编委员会 .舟山市志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2.520 7舟山市地方志编委员会 .舟山市志 .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2.520 8应飞 .金隽礼 .上海粮食志 制盐篇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10 9舟山市地方志编委员会 .舟山市志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2.520 10舟山市地方志编委员会 .舟山市志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2.520 11舟山市地方志编委员会 .舟山市志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2.520 12谢浩范,朱迎平 译注 .管子全译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3 13王谟、孙冯翼、王梓材、陈其荣、秦嘉谟、张澍、雷学淇茆泮 林 . 世本 作篇 . 北京:中华书局, 1985.26 14罗泌 . 路史 后纪四 . 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 2003.124 15彭大翼 .山堂肆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112 16舟山市地方志编委员会 .舟山市志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2.520 参考文献 1司马迁 .史记秦始皇本纪 .北京:中华书局, 2008.( 2) 2漕泾志编纂委员会编 .漕泾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2 3岱山档案在线 .大事记 .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