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电影中的人文精神.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9300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电影中的人文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电影中的人文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电影中的人文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电影中的人文精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电影中的人文精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电影中的人文精神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2 摘 要 文章探讨了好莱坞导演克林特 伊斯特伍德电影中出现的人文精神元素,分析了他电影中对于人的价值和生存问题的观 点;指出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关爱儿童,在战争中要关注敌营的士兵,在逆境中要做到坚韧不拔;批评了社会对于儿童的摧残,美国上层建筑中出现的男权主义。 关键词 电影; 人文 精神; 战争题材 The human spirit In Clint Eastwoods Film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Holly

2、wood film director Clint Eastwood appeared in the human spirit element of his film for the survival of human values and views; that in life we need to care for children,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in war The camp of the soldiers, to achieve indomitable in adversity; criticize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s

3、ociety for the children, the United States appear in the superstructure masculinist. Key words: Movie; Human spirit; The subject of war 3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位已过杖朝之年的美国好莱坞导演,用一种 16 世纪不可能使用的艺术 电影,告诉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他眼里的“人文精神”。他运用电影这样一个以声音和画面作为介质,在空间有限的银幕上展现生活的特殊艺术,再现历史上的枪林弹雨,寄托他对于诸如“什么是人 ”、“人存在的价值”、“人的精神表现”等问题的独到见解。 在他

4、的电影中,人文精神包裹在一个个悬念迭起、跌宕起伏的剧情中,表露在一位位来自社会不同阶级的各色人物中,可以是神秘河跟完美世界中对于儿童成长问题的关注,也可以像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家书这两部电影一样通过战胜方美国和战败方日本两个视角探讨人的平等问题,更也可以是百万美元宝贝和换子疑云中所刻画的两位女性角色麦琪和克里斯汀“在逆境中如何生存”的课题。 一 .高举关爱与平等的大旗 ( 1) 给儿童一片清净的天空 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理 论认为一个人曾经的心理创伤会对其今后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儿童作为社会中最需要被保护的弱势群体之一,最容易被社会所影响,如果将儿童的心灵比做一张白纸,幼时接受的教育和所经历的事情

5、会将他们心灵的这张白纸画成各种色彩,或是绚烂,亦或是走不出的混沌。神秘河将矛头直指儿童虐待问题。无限阴暗的气氛笼罩着整部电影,从头至尾,似乎这部电影就是想告诉你,儿童时候受到的创伤一直会伴随你到死亡,只要你还活着,这份阴霾就永远不会散去。吉米、戴夫、肖恩,曾经是小时候最要好的玩伴,他们的友谊似乎会一直延续下去,但命运总想着怎样捉弄 现世的人,到了二十多年后吉米因为女儿的事与戴夫反目成仇。戴夫在经历了性虐待之后的内心如同乌云密布的天空,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杀死吉米女儿的凶手,电影的背景选择都很灰暗,但戴夫的举动让你看到一个比黑夜更漆黑的世界。在吉米女儿死后与吉米在阳台上的那段对话,与其说是

6、两人语言上的交流,不如说是双方内心的博弈,戴夫扭曲但又故作镇定的表情入木三分,这一定就是他心灵最深处的斗争和挣扎。如同木偶般的步伐,低沉的语调,戴夫就像个活着的僵尸,早已失去了灵魂,这样一个人物的设定表现出了电影对于残害儿童的不法之徒的强烈控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开头处和结尾处都有一个镜头给在了吉米、戴夫、肖恩三人在青石板上刻下的名字,但即使岁月流逝,青石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而戴夫童年时的阴影也就像青石板上的字迹深深地在他的内心扎下了根,伴随了他的一生,直到死去才得以解脱。你永远都无法掌控时间和命运,更别提是一个小孩,正如电影中的这个可怕故事,生命中不经意间出现的拐点彻底改变了戴夫的命

7、运,假如当时戴夫没有遇见那个恋童癖罪犯,假如戴夫没有上那辆笼罩着恐怖气息的车,也许一切就会不同,戴夫最后也不会冤死在神秘河。影片中三个男主角的命运就如同一条长河 ,在河流的发源地他们并行走出同样的轨迹,而到了河流的一个弯道处,三个人就像长河的三条支流,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三条道路。在蓦然回首的车上,那些无法改变了的差别,竟也成了彼此聚散的符语,生与死的藩篱。戴夫多舛的命运来源于童年时的遭遇,童年的阴影严重的影响了他的人生,改变了他的性格,一个原本阳光的男孩自此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决定着命运,在戴夫的心中,那次回忆就好似吸血鬼留下的伤口,每逢黑夜降临之时,就会隐隐作痛。即便人到中年,依旧无法摆脱那段痛

8、苦的梦魇。他痛恨自己不能拥有跟吉米和肖恩那样单纯幸福的童年时代,他的整个人 生都是在这样的自卑和恐惧中惶惶而过。小时候受过性侵犯的戴夫,他的心灵虽然没有成为罪恶般的扭曲,也没有变成人们预想中的变态者,但这种痛苦的回忆带有更强烈的打击,这样的伤害将他的内心永远停留在小时候的状态:依然像个孩童似的带着棒球帽,依旧唯唯诺诺。这种阴影一直伴随着他,让他怀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来对待所有人和事,以致他不停地用谎言来保护自己。但再精彩的谎言也保护不了他,因为扭曲的其实更多的是周遭人的眼光,是他们戴上了有色的眼睛审视着戴夫的人生,给他的人生下定义,即使是他最亲近的妻子也如此。这4 是最残酷的地方。他经历过 了邪恶

9、的魔爪,却再怎么样也逃不过自己妻子的怀疑。这部电影的重心不在于案件侦破的过程,不在于到底谁是有罪的,不在于凶手的结局如何。这部电影会让人胸口发闷,甚至喘不过起来就在于我们作为旁观者却如果亲眼目睹了一个原本天真活泼的男孩是怎样地被摧残,被逼迫,被杀害,最终被神秘河掩埋以及被遗忘的全过程。伊斯特伍德对于儿童的关注已不是只着眼于他们的儿童时代,他将准心瞄准了儿童从小时候起成长的整个阶段。一旦生活的洪水猛兽进入儿童们幼小的心灵,结果往往覆水难收,儿童的成长中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 完美世界中的小男孩 菲利普有一个不幸的家庭,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耶和华见证人教会成员的身份让他在万圣节

10、之时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说“不给糖就捣蛋”,也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尽情地嬉戏玩耍,这压抑了他作为儿童的天性。菲利普刚出现时给我们的印象是善良、纯真,但就是少了他那个年龄理应有的调皮和好动。而罪犯布奇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在我们普遍的印象中,犯人总是穷凶极恶,但电影告诉我们恶棍照样会有善良柔情的一面,当他这颗被命运摧残的心灵碰到天真无邪的菲利普时他的内心逐渐发生了化学反映,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父爱再次出现,儿时同样 的经历更让布奇对小菲利普产生了特别的怜爱之情。影片的中后段极力地阐述了伊斯特伍德眼中的那个“完美世界”,就像布奇对菲利普说的那句话:“你的前方是未来,你的后面是过去,而这就是现在,要享受现在

11、。”车子驶过了从前束缚菲利普的那个家,而现在,布奇帮助菲利普完成了他的心愿:坐云霄飞车,戴着幽灵面具嘴上说着“不给糖就捣蛋”过万圣节,并且,最重要的,布奇带给菲利普从前从来没有得到过的父爱,他教菲利普要做个顾家的男人,要学会独立,布奇为菲利普构筑了未来的版图,他让那个初看起来十分沉默寡言的小男孩绽放出本该属于他这个年龄的 笑容。可能也只有布奇这样一个身份特殊的人才能带给菲利普这些东西,电影中那些生活在秩序生活中的父母,不管他们表面上多么的关心儿女,但在剧情中他们都不曾给儿女真正的关爱。影片后半段中,有这样一个插曲,在田里发现布奇和菲利普的马克邀请两人去他家借宿,第二天在收音机中马克偶然听到布奇

12、就是警察正要捉拿的通缉犯,而此时,布奇威逼马克不要泄露,而马克的儿子克里希望布奇再帮他做翻跟斗,这一举动使马克恼羞成怒重重地甩了克里两个耳光,布奇见状怒不可赦,迎上前去就给马克一记重拳。本来想一走了之的布奇,看到了马克的这一言行,触动了 他内心对于亲情问题价值观的底线,在他的理解中,家长对于孩子应该极力地爱护,而不应该用他们的思想去束缚孩子们烂漫的思维,更不应该去指责孩子或是拳脚相加。伊斯特伍德透过一个罪犯那本就冲破传统约束的形象告诉我们传统的社会观念上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有它严重的弊端,它蒙蔽了人们的双眼,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毁灭那固有的形态再重建一个世界,而是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孩子的成长。直至影

13、片结尾,依然不能忘怀布奇和菲利普手牵手走在一起的画面,一个罪犯也能与一个小孩携手走出一段完美的路程,而对于菲利普的亲身母亲,她应该给予菲利普更多的理解 ,而并非用成人世界的眼光去审视菲利普,限制他作为儿童生命的本能,应该给他真正的自由去享受作为儿童应有的快乐。 ( 2)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战争 王蒙有句话说, “ 人文精神应该承认人的差别而又承认人的平等,承认人的力量也承认人的弱点。 ” 1伊斯特伍德做到了这点,在他的电影硫磺岛家书和父辈的旗帜中,史无前例地分别通过战胜方美国和战败方日本两个视角来完成对于战争的理解。激烈的战事、劈天盖地的炮火声却藏着无数脆弱的生命,不管对于哪方,战争都是残酷的。

14、硫磺岛家书中有不少典型的片段来勾勒“人文精神”这幅画 卷。 片段一:开头处就显得与往常的战争片大相径庭,凄凉、低沉的心理活动充溢着开头,与之后进行的那惨烈的战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傅西乡在心中默念对妻子想说的话,毫无斗志,口中竟还冒出将硫磺岛让给美国这样的丧气话。主帅栗林忠道则在脑中冥想家中的琐事。5 在我们印象中的日本军人,坚守着武士道精神,为了天皇可以鞠躬尽瘁,可以死而后已,而影片开头这样的两幅画面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观念。原来,日本的军人可以如此的感情丰富,在战争即将打响时有时间思考与战斗无关的事,甚至会去怀疑这场战争本身的意义。这样的画面让我们感觉 他们不像是战士,不像是拥有神风特攻队

15、的民族,而更像是与我们一样得普通老百姓,只是因为受到天皇的派遣,不得已加入了战争。伊斯特伍德塑造了这样两位有血有肉的人物,意在说明即使是战争的失败一方,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在他们的背后同样有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片段二:在硫磺岛战事的紧要关头,日本军队押回了一名美国士兵山姆,而在西竹一的强烈要求下,他们不仅没有杀死他,反而给他提供当时急缺的吗啡。在他失血过多死后,西竹一在他的身上发现了一封来自他母亲的信,信中是母亲对于儿子满满的关爱。西竹一朗读着这封来自美国的信 ,然而周围的日本军人却都感同身受,似乎这封信就是写给自己的,同样的担心,同样的嘱咐。战争对于一名士兵来说,是身边日益减少的战友,是

16、在现实面前的苍白无力,惦记着家中的妻儿宠物,期盼着下一封家书到来的时间,遥想着不知何时可以到来的结束,胜利、失败,荣誉或者屈辱,无一例外,充满着共性。尤记得影片最后那些永远无法寄出的家书从袋子中倾泻而下,与之形成了照应。配合着那些未曾露面的、平凡的士兵念家书的声音,全世界的家书都是一样的,叮嘱和企盼,但却是那些士兵唯一的精神支柱,即使知道这些信寄不出去,但仍不放弃继续写。这样的场 面无不让人感动,即使面对着敌人,面对着随时会置于自己死地的对手,西竹一可以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这是一种人性的闪耀,即便是在战争这样一个艰难残酷的环境之下,他们仍能坚守自己的情操,尊重敌人,平等地看待敌人与自己的生死,

17、不得不令人称赞。 片段三:硫磺岛之战日军总帅栗林忠道负伤垂死之时,望着远处平静的大海,脑中想的却是当年离开美国开车返回日本之时的情景。最后画面又归于现实,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他,拿起手枪往自己的胸口开枪,至此殉国。尽管他是主帅,但他跟傅西乡一样,跟西竹一一样,跟清水一样,都盼望着能再次回到 自己的祖国,回到自己的家中,尽享天伦之乐。抛开对天皇的忠诚不说,其实他们都是热爱生活的普通人,这并非为日本人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辩护,只是其实在战争中再渺小的个体也在渴望着安宁。当几乎所有的战争片都在宣扬战争之时,伊斯特伍德却告诉我们战争是如何将人们美好的愿望打得支离破碎,即使拥有无上权利的军事统帅,在战争的失

18、败结局面前也是这样的无力,如同一株小树被战争的狂风轻易连根拔起。面对失败,将军和小兵都是一样的,选择自我了断或者选择投降,无一例外。 父辈的旗帜站在战胜国美国的角度来叙述这场战事,片中有两条 线索,一条是硫磺岛之战,一条则是三个插旗战士在战后的生活故事,而后者的比重在片中足足占了一半有余。这样的安排究其原因,是想摒弃战争宏观的视角,而是通过战士的视角去挖掘战争的本质,并以此来表现人的平等问题。 片段一:六位插旗手中仅存的三位一同回国,迎接他们的是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无论是在体育馆,在晚会上还是在娱乐场,他们被英雄般的对待,而当财政部的官员接见他们时才道出了他们被派遣回国的真正原因:为了鼓动美国

19、百姓购买债券来支撑这场战争的经费。统治阶级塑造了这样三位“英雄”,人民为了三位英雄振臂高呼,然而 在于此同时的硫磺岛,无数美国的战士正在英勇作战,有多少人能想象那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场景。三个幸存的插旗手真正希望的并不是在镁光灯之下,并不是在这场打着正义名号的阴谋中苟且偷生,他们更希望自己与战友们并肩作战,为了自己的祖国浴血奋战。如果插旗的人换成是正在岛上作战的另外几个人,那么他们会被当做英雄,而雷内等六人的命运则会完全不同,正如艾拉说的,“整件事就是一场该死的滑稽戏”。要知道在整个硫磺岛战役中,美军共有 6812 人死亡, 19189 人负伤,在这插旗故事的背后是无数美军士兵流出的鲜血,冒着

20、生死一次次地冲锋、 前进,而战争之后留在华盛顿广场雕塑上的却仅是他们六人。伊斯特伍德用戏谑的语气6 讽刺了美国统治阶级对于“英雄”的塑造,而忽略了那些更多的勇敢无畏的战士。在战争中,他们都是一样的,日军的炮火只需偏离一毫,那么那天死去的美军士兵的名单也将改写。而这样的场景也给我们这样的讯息: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国内,也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人们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厌战的观点和对政府、对上级的质疑和反对;为了战争的需要也要有善意的谎言;“英雄”之间有分歧也要出大打出手;“英雄们”跟普通人一样,也要酗酒,也有落寞贫困之时,因为时过 境迁了,时代不需要英雄了,所以战争过后就再也没有鲜花美酒的待遇

21、了,甚至有人连工作都找不到。尤其让人注意的是,“英雄们”与参议员甚至是杜鲁门总统的会面,没有敬礼和半点畏惧之情,平等地握手,平等地交流,不亢不卑,实在让人敬佩。 片段二 :影片的末尾,镜头转向硫磺岛的海滩,在插旗之后雷内、艾拉、约翰等人被放了假,他们可以在海水中尽情的游泳,尽情地享受这难得的闲暇时光,伴随着约翰儿子的旁白,这样的场面给人以一种美好的感觉。战争中,与战友们一起度过的日子才是最令人难忘的,他们出神入死,是唯一能把战争当成故事来讲 的人,因为只有他们经历过战争,而作为我们传统上的认识,凡是英雄,必然是光环笼罩、高大威武,又是大肆宣扬,又是捧得比天高,其实我们要记住的不仅仅是那些被政客

22、们包装的“英雄”,更要铭记那些无数在战争中为国、为战友、为了责任奋勇杀敌的战士。在充溢着悲欢离合和血雨腥风的战场上,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的看待。所谓的英雄其实和我们一样,也只是普通人,只是由于某一个机缘,可能是人性的一个闪光,可能是勇气的一次突显,也可能是灵光的乍现,甚至可能是天上突然掉下一块馅饼,而被意外地戴上“英雄”的光环。 当我们 把硫磺岛家书和父 辈的旗帜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看时,你会发现,伊斯特伍德在片中没有安排太多短兵相接的场面,更多的是在勾勒两方作战人员的心理活动,战争的结果在片中并不重要,片中关注的是两方因为战争而失去生命的战士。伊斯特伍德运用许多人物特写的镜头传递给我们这样的讯息

23、: 我们需要用不用的角度来审视战争的不同方,才能真正去了解那段逝去的历史。 二 .逆境中勇往直前 的精神 当我们在家中,在电视中,在体育馆的看台上观赏着那些运动员飒爽的英姿,矫健的步伐,激动地看着他们赢得胜利,获得奖牌,我们是否想过,在他们成功喜悦的背后有隐藏着多 少我们看不到的东西。百万美元宝贝讲述了关于一位女拳击手为了实现梦想而奋斗的故事,是一次对于成功与失败,坚毅与懦弱的冥想,在这样一部拥有安静的可以听到自己心跳的气氛却深埋着让人热血沸腾的主题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文精神的光辉 坚强和隐忍。片中伊斯特伍德饰演的弗兰基是个落魄的拳击教练,经营着倒塌边缘的拳击俱乐部,生活在失去女儿信任的阴

24、影中,每天只有两件事可做:训练拳手和去教堂做弥撒,一个是自己最爱的事业,愿为其付出一生的运动,一个是因为得不到自己最爱的女儿的理解而去忏悔的地方,两个地方对于弗兰基都充满着 悲剧色彩,他的梦想也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远,直到有一个人的出现,那个来自密苏里州的小城镇西奥多西亚,一个“比偏僻更偏僻”的地方,生活在无情的母亲和兄妹阴影之下,靠着在一家小餐厅当服务生来赢得微薄收入,吃着顾客剩下的食物充饥的 32 岁女人 麦琪。两个同样都走在命运的风口浪尖之上的人,也是命运戏剧性的将两人联系在了一起。之前的弗兰基有过惨痛的经历,他把朋友斯科雷普失去一只眼睛的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也因为这样他在做了教练之后

25、对于弟子的比赛最先想到的是他们的安全,甚至对于安琪这样的女流之辈压根就不希望去培养她们, 他患得患失,但拳击却是一项需要勇气的比赛,它不允许你任何的退缩,虽然逃避可以避免灾难的发生,但是逃避也让胜利和荣耀离弗兰基渐行渐远。麦琪,一个小餐馆的女招待,有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父亲去世,母亲对她刻薄。但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为了得到它,她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她告诉弗兰基,拳击是她生活中唯一一样让她感觉还活着的东西,愿意为了他人7 无法理解的梦想而赌上一切。花费了三年的时间自我训练,麦琪仍然不会打梨球,而这只是拳击里面训练节奏最基本的东西。所以麦琪找到了弗兰基,“如果你愿意训练我,我可以成为冠军。”麦

26、琪这样 说,她不需要怜悯,也不需要帮助,她需要一个训练师。起初弗兰基并不愿意。因为麦琪 31 岁地年龄,这样的年龄对于一个拳击手来说已经太老了,而且他有一个原则,就是从来不训练女人。但由于麦琪的诚意,以及艾德的帮助,终于,弗兰基同意训练麦琪。事实上证明弗兰基的训练使得麦琪向梦想接近了很多。在开始的一场比赛里,麦琪几乎要输掉比赛。见到此情景的弗兰基看出了麦琪的问题,“你左手每次放下,她就从上面打下来。她脑袋就这些。如果他这么做,你就向旁边躲一步,然后给她一记勾拳”。果然麦琪在下一个回合直接把对手击倒在地。之后迎接麦琪的是 更加艰苦的训练,更多的汗水,她必须进入一种心无旁骛的状态,累到没有任何心思

27、想别的东西,训练到感觉一切与生俱来为止。麦琪就像一个梨球,被反复击打又反复弹起,仿佛这是她命中注定的节奏一样。对一名拳击手来说,疼痛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感受,不管它来自于对手的击打还是生活本身的尖酸刻薄。麦琪是如此的心满意足,因为站在拳坛上,她就不再是那个苟延残喘的小餐馆女招待,而是一名被无数人呼唤和追捧的战士。直到,那致命的一击。那个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吃顾客剩下的牛排充饥的麦琪,依靠自己坚定的信念让同样生活在挫折中的弗兰基拾起对她的信 心,也让自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对拳击毫无知晓的门外汉变成了连续十二场击倒对手获胜、为观众津津乐道的拳击英雄。两个同样被命运所嘲弄的人,生活似乎已将他们两人抛向了漫

28、无边际的大海,而他们,靠着自己顽强的精神,硬是在这寒冷、广阔的空间中找到了一条生存之道,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与命运搏斗的精神。 换子疑云改编自一段真人真事。一位名叫克里斯汀柯林斯的单身女子加班后到家却发现自己的儿子离奇失踪,于是立即报警,而负责此案的洛杉矶警察却找来了“假沃尔特”来搪塞克里斯汀和媒体,掩盖事实的真相,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克里斯 汀关进了精神病院。在克莱尔市长、警长戴维斯、副巡官琼斯、以及未曾露面的“半数军官”为代表的一干人等的压迫之下,克里斯汀勇于反抗,用她的不屈不挠和坚韧不拔冲破了男性主义社会的桎梏。电影绝大部分拍摄的背景时间在 1928 年的洛杉矶,伊斯特伍德用的色彩很暗,阳光也

29、很淡,楼房稀疏的洛杉矶,宽阔街道上总像是蒙着一层薄薄的尘土,克里斯汀总穿灰色和棕色的大衣,整个背景设定十分灰冷,唯一的亮色的地方是街道上红色的有轨电车。但是,从“假沃尔特”出现开始,影片的情绪浓稠到周围的空气将要凝固,而在听觉上二百多人的法庭竟无杂声。有几 处不动声色的争执场景,没有嚎啕或嘶叫,只见暗流涌动、斗智斗勇到几要爆发,但伊斯特伍德终究没有让它爆发,观众的情绪也如同注铅的汽球,几乎要沉重到底,但又悬于半空。弱势的女主角克里斯汀面对强权的国家机关先是急切地恳求,但在警局的虚伪掩饰面前终于控制不住内心的冲动,纠缠着副巡官琼斯,一遍又一遍地苦诉,但随即她有意识到了自己情绪的时空,立马道歉又继

30、续恳求,这种周而反复的举动让人看到了一个柔弱、朴实的母亲发自内心的低鸣和哀嚎。而当她奋起反抗时不由分说的被投入精神病院,被强制服下药物甚至是受到电击神经的摧残,当克里斯汀 被指控患有妄想症的时候,她无论如何也无法为自己辩解,甚至越解释就越代表她有问题,此刻她更加的无助,所谓的洛杉矶政府,所谓的洛杉矶警署,有着至高的权利,竟不能挽救一个走投无路的母亲,并且还要为了自己的利益,伸手将其无情的推向深渊。在克里斯汀进行精神病人所必须的例行检查时,克里斯汀的扮演者安吉丽娜朱莉更是将人物的内心上的恐惧,与肉体上的痛苦折磨演绎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当水管对着克里斯汀,镜头里喷射的水柱硬直的往克里斯汀身上溅的

31、时候,如同一把把利剑刺进了她的身体。在效果上,许多镜头巧妙的处理,也给了观众以更宽 广的想象空间,虽然我们只能看到女主角颤抖的双腿,但是,视觉上的效果却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大脑,克里斯汀此时脸上的痛苦表情可想而知。但即使面对这些,她仍然坚强地活着,并更加坚定了她寻找儿子的信念。在影片的结尾处,警察找到了一位失踪的孩子,克里斯汀接到电话后8 立即赶往林肯岗警局,但事实却是如此的残酷,警察找到的是那次案件中失踪的其他人家的孩子,可以想象克里斯汀心中的落寞感,从 1928 年儿子的失踪起已有 7 年的光阴,看着克里斯汀眼中溢出的泪水,我们无法知晓在这七年中这样一位单身母亲承受了多少的压力,又流了多少次这

32、样的泪水 ,足足的七年,但看到的希望又化成了泡影。只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经过了这件事,她变得更加的坚定和执着,因为她相信,儿子总会在某处好好地活着。她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勇敢和坚强的,这样这份看似令人悲哀的惦念就有了力量。这种希望也并没有传统电影大团圆结局式的虚假,而是克里斯汀自身经过痛苦的挣扎而得到的心灵的豁达和升华。同样,很庆幸在那个政府腐败的时代,正义的声音还是可以通过广播、报纸、民众的游行示威来表达,并成为一个正当的支持力量。也因为这些舆论的力量,她在这七年中,面对着儿子的失踪、权力机构的威胁和迫害,生活如同洪水 猛兽,一次次地冲击着她内心的堤坝,就在这样一个眼前一片漆黑,前途渺茫的生活中

33、,她还能毅然走上了寻找儿子和反抗上层建筑的道路,她身上的那种不妥协和不屈服的品质正是人类在困境中坚韧不拔最好的体现。生活中会有很多无可奈何的事情,没得选择的命运,或是看似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但未来到底怎样,还需要自己生活下去,至少,我们能够选择自己的信仰。 伊斯特伍德的电影多带有现实主义色彩,更是将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两者结合的最好的导演之一。人的提高和人的解放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不管是处在社会底层的罪犯布奇,拳击手麦琪,还是身 在社会高层的军官栗林忠道,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他们各自在自己的生活领域探索人生的价值,追逐生命的极限。伊斯特伍德的电影总能在电影叙事的矛盾和他所要表现的人文精神中找

34、到平衡点,这点十分难能可贵。当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导演着眼于打造梦幻般的电影特效,商业化的元素越来越多的充斥着好莱坞的大家庭之时,伊斯特伍德笃信意志、责任和忠诚,用最原始的电影拍摄手法将人文精神的接力棒传给他的每一位观众,誓要在这个被金钱和权利所充斥的社会中将看似逐渐流失的人文之花的种子再次种下。 注释: 1王蒙 .人文精神问题偶感 .东方 .1994.(5).P49 参考文献: 1大光 .百万宝刀不老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传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 2林冬梅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从“西部牛仔”到“全能大师” .电影 .2007.(12) 3朗小颖 .让梦飞翔 宫崎骏动画的人文元素

35、.视听界 .2009.(6) 4史言喜 .充溢悲悯拍众生 论谢晋电影的人文关怀 .电影文学 .2009.(3) 5唐君毅 .人文精神之重建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6田宝锋 陆云达 .寻找精神家园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7朱洁 .中 国电影中人道主义思潮的流变 兼论新生代电影中的人道主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4) 8訾瀚 .从文化人类学看纪录片的人文精神 .现代视听 .2010.(s2) 9王丽华 .人文主义发展的时代特征 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黑龙江史志 .2009.(16) 10殷昊翔 .中西流行影视的文化解读 以 2012为主看中美影视意识形态与人文精神 .文学界 (理论版 ).2010.(3) 11崔云舒 .38 天打造的电影神话 电影百万宝贝解析 .电影画刊 .200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