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化传承下的浙江海洋口传文学初探.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9324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化传承下的浙江海洋口传文学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化传承下的浙江海洋口传文学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化传承下的浙江海洋口传文学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化传承下的浙江海洋口传文学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化传承下的浙江海洋口传文学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文化传承下的浙江海洋口传文学初探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要 浙江海洋口传文学是浙江海洋文化传承的基本形态,是浙江的精神文化产物。保护和发掘现有的浙江海洋口传文学资 源,对提高浙江海洋文化“软实力”,丰富和弘扬浙江的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着重梳理了浙江海洋口传文学的历史内容、基本形态、审美特征,并进而分析在新形势下,浙江海洋口传文化的当下意义、传承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海洋口传文学;基本形态;美学特征;文化传承 Under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zhejiang

2、ocean fang-tsang oral literature Abstract:Zhejiang ocean oral literature is Zhejiang ocean the basic form cultural inheritance.Its the products of Zhejia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explore the existing zhejiang ocean oral literature resources,to improve zhejiang ocean culture “soft pow

3、er“, enrich and develop zhejiang culture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zhejiang ocean oral literature history content and the basic form, aesthetic features, and then analysis in the new situation, zhejiang ocean oral culture significance, inheritance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p

4、rospects. Key words: Marine oral literature,Basic form,Aesthetic features,Cultural inheritance 1 海洋文化在浙江的文明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浙江综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浙江沿海和海域人民长期以来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整个“海上浙江”体系的基础。浙江海洋文化主要依靠广大涉海劳动人民的口耳相传和再创作,因此,浙江海洋口传文 学是浙江海洋文化一脉相承的基本形态。 浙江沿海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早在新石器时代,浙江沿海的劳动人民就懂得制作使用石锛,食用海鲜贝类,制

5、作并使用独木舟等,并留下了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唐宋以后,政府在明州(宁波)、杭州、温州、秀洲(嘉兴)等浙江沿海地区设立市舶司管理进出口贸易,鼓励商人出海贸易。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浙江的海洋文化延绵不绝,浙江的海洋口传文学也始终占据了一席之地。 “浙江海洋口传文学是一种动态展演的文学样式,口头编创、口头传承 。” 1其主要创作者是广大涉海劳动人民,包括其中的专业或半专业艺人 。 内容上主要包括 神话传说 、民间故事 、谚语、谜语 、民间歌谣等。“ 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涉海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艰苦经历,准确总结了人们进行海洋生产的经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们的涉海审美情怀,它是海洋文化的核心内容,是

6、传统性海洋文化得以长期传承并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2 浙江海洋口传文化没有固定的文本样式,在上千年的传承过程中一直处于不断的修改和再创造中。一方面,渔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要求口传文化能够适应当时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口传文化的变异性和传承性也决定了它在传承过程中常因各种因素而产生变化。比如,在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渔业结构受到现有的渔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以及渔业资源的衰退,渔民海洋文化传承意识淡薄等,传统的海洋口传文学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因此,建设海洋口传文学这一系统工程是确保浙江海洋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搜集、整理传统海洋口传文学文本,并结合当代的科学发展需求,深入

7、挖掘传统文本的当下意义及未来功用,并立足传统文学发扬文化的多样性,为保持浙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增加文化的内涵和深度、确保文化本身的生机和活力是继续浙江海洋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对提高浙江 文化的“软实力”,走海洋经济综合发展的道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海洋口传文化当中的理性的缺失。 一、 浙江海洋口传文学的基本形态 浙江海洋口传文学反映了不同时期浙江海域的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他们的想象力和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从具体内容上划分,海洋口传文学可以分为民间口头创作的神话、故事传说,具有鲜明节奏音乐的渔歌民谣,和民间口头流传的有关社会事理、

8、气象物候、渔民生活、信仰观念等方面的谚语等三大类。 (一)浙江的神话传说、故事传说 从总体上来说,它们都是主要以故 事的形式表现渔民对海洋自然现象、海洋生物及其他社会事理的理解和想象的海洋文学样式。内容丰富多彩,地域色彩显著,涉猎广泛,从海洋生物、生存环境、海洋自然现象到信仰观念、人名地名等都有涉猎。 “神话是以民间信仰对象、观念和仪式为基本原型,借助于民间信仰活动而传承的神圣的叙事。” 3浙江的海洋神话传说当中大多是以东海龙王、妈祖、观音菩萨等为原型,以此来祈求在险恶的海洋环境中能得到神佛的保佑,其中也显现出渔民对海洋自然现象的想象和理解。最有代表性的是以观音为原型的神话传说,如观音圣迹讲的

9、是观音菩萨法力无边,2 在 朱家尖、普陀山等地讲道说法,留下了许多圣迹,并收服了红蛇精的善行,造福了一方百姓。语言朴素,通俗易懂,叙事生动自然。创作者利用“观音圣迹”的自然现象,赋予想象,塑造了一个为民除害、法力无边的观音菩萨形象,并在其中流露出渴望借助“神力”来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故事传说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通过对往事的记忆和讲述,向世人传播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如拜江猪讲的是一个不守佛规和社会道德的和尚、 念佛女人从人蜕化成“海猪”的故事。民间流传 在舟山定海和沈家门海囗,

10、每逢 7、 8、 9 三个月,从定海到普陀山的水道中,常常可以见到数十条海豚背脊一拱一拱的,像是在祷告,成群结队地向普陀山方向游去,当地人把海豚的这一动作比作“拜江”。故事简单明了,语言生动通俗,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渔家色彩,既讲述了渔民对海豚“拜江”的理解,而且传播了渔民传统的是非观和道德观。 (二)浙江渔歌渔谣 渔歌渔谣是以歌谣的形式反映涉渔内容的民间海洋文学样式。它主要是由沿海地区的渔民所传唱,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表现的是渔民的审美情感,语言质朴 直白,极富生活气息,表现手法多样,极具审美价值。如奉化地区的旧渔家谣共五个小节,每小节四句,每句只有五六个字。如: 其一 吃吃鲜鱼鲜汤, 困困活

11、龙眠床, 穿穿叫花衣裳, 爹娘看见眼泪汪汪。 其二 三寸板内是娘房, 三寸板外见阎王, 前怕风暴连浪起, 后怕强盗一扫光 其四 今年总想明年好, 明年还是破棉袄, 今年盼望明年发, 明年还要紧迫迫。 这首歌通常是由沿海地区的渔家妇女所唱,字数虽 少却真实地反映了渔民捕鱼的凶险、生活的艰辛,以及他们对现实生活既无奈又渴望改变现状但却无力改变的复杂心理。 (三)浙江渔谚 浙江渔谚是浙江渔民在生产生活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涉渔的事物来表达出深刻的道理,从而指导渔业捕捞、渔业丰收等生活生产活动,渔谚在渔民中广泛流传开来,给渔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充分显示了涉渔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渔谚

12、题材十分广泛,可以大致分为气象类、渔业类、生活事理类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海洋色彩,又富于民间的想象色彩和哲理性。 3 “涉渔的谚语和俗语从语言层面来分 析,具有两大主要特色:一是在词汇的运用上有着浓厚的海洋特色和地域色彩;二是渔谚的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美感。” 4 涉渔的谚语从内容上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其一,有关渔民捕鱼经验的总结。如“月光白茫茫,带鱼会上网”说的是捕带鱼最好在有月亮的晚上;又如“ 小黄鱼困来,大黄鱼听来,乌贼靠拖来,带鱼靠冻来”意思是不同的鱼有不同的捕法等;“墨鱼喜灯照,黄鱼咕咕叫”,“六月里海鳗毒如蛇,桃花港虾潺嫩如水”这两句从鱼类的特性出发,传递捕鱼的技巧。这些都

13、是渔民长期以来的经验总结,有很强的实用性。 其二,以鱼为媒介,宣传渔 民的是非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很多渔谚虽然讲的是鱼,但借助它们,暗示了社会人生现象,传达出深刻的社会人生哲理,引导规范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如“有抲鱼日脚,就有晒网日脚”,告诉人们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提前做好准备,不打没准备没把握的仗。“钓鱼要稳,柯鱼要狠”反映了做事要讲究方法。 二、浙江海洋口传文学的审美特性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浙江海洋口传文学,它能够艺术地反映涉海人群的实践活动及审美情怀。涉海审美情怀,内容上涵盖了劳动人民对海洋的认识、需求、思考,对自身的价值取向、信仰习俗,以及对自身和海洋关系的认识和感悟。 笔者认为,它具有以下

14、几点美学艺术特征。 (一 )形式的随意性 浙江海洋口传文学是自由的文学,不受任何时空或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艺术形式上看,传统的口传文学没有严格统一的篇章要求和韵律规定。“极具代表性的渔歌,一般采取极具自由的歌行体,它可以二字成行,也可以多字成行,既可以二三句成歌,也可以多至几百句成谣。” 5如奉化栖凤村的渔嫂歌,歌曲从九月一直唱到第二年的五月,共九小节,六十三句,每小节的句数并不相等,句式也有长有短,并不整齐划一。 韵律上也没有严格的规定,只是大体上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给人无限的审 美享受。这种和谐的音乐美也正是口传文学得以生生不息的直接原因。如浙江岱山的渔谚“东风带雨勿拢洋,挫转西风叫爹娘

15、;东风带雨不拢洋,老大拖来斩肉酱。”押韵贯穿整首渔谚,对仗也十分工整,形成一种和谐优美的审美效果。相比之下,渔歌号子内容比较简单,多是渔民在劳动时即兴而作,如舟山嵊泗县的抬网号子就只是一种简单的叫喊:“嗨咗、嗨咗”,节奏性强,旋律多随着劳动强度而变化,并不拘泥于一种形式。 (二)语言的地方性 作为在特定地区和特定行业产生并盛行的浙江海洋口传文学,它在语言表达上体现出浓郁的地域色彩和行业特色。 第一, 作品往往用通俗直白的地方方言来传承。“虽显粗朴,但又现生动,易于感染旁人,打动人心,也便于传唱、流行。” 6流传在浙江沿海和海域的口传文学都是涉海人群以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身边的真人真事和他们对自然环

16、境的认知为题材而创作的,以本地方言为基准,使作品更富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创作者经常使用一些方言叠词、方言拟声词、方言形容词、方言名词等。比如,乌贼喜灯光,黄鱼“咕咕叫”(岱山渔谚);“癞司”(指青蛙)跳,黄鱼叫(舟山渔谚);老公张大捕,“老绒吃得凸大肚”(舟山民谣)。 第二,作品在用词方面体现出鲜明的行业特色, 尤其是其海洋性。浙江海洋口传文学的4 创作主体是渔民、渔妇,所表达的内容是他们对所处的生产、生活环境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在作品中随处可见海洋、渔民、渔船、鱼虾、捕鱼、出海等行业特色显著的词。用方言表示为:柯鱼人、拢洋等。 (三)内容的通俗性 浙江海洋口传文学是劳动人民“感于哀乐,缘事

17、而发”的,是有感于生活和生产的率直之作,其情感真挚动人,真实地再现了渔民的生活场景和生产状况。海洋口传文学并不单纯的离开内容追求“宫律高”、“文字奇”,却达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倡导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作 品质朴通俗,绝不矫揉造作。如,舟山市普陀区的渔谣盐民苦: 一根扁担挑弯弯,两只脚底磨沙滩, 一年三百六十五,祖祖辈辈挑盐担, 起早抹黑出门挑,十里沙滩走往返。 阿拉穷人无靠山,挑来挑去烂泥山。 苦卤苦水苦扁担,苦屋、苦路苦沙滩, 行行呒没这个苦,两行泪水拌苦饭。 整首渔歌逼真地展示了盐民艰苦的生活状况(苦卤、苦水、苦屋、苦饭)和生产状况(扁担挑弯弯、脚底磨沙滩、起

18、早摸黑),塑造了一个在旧时代社会中饱受压迫的盐民形象。神话故事梅童鱼说亲以叙事的手法讲述了梅童鱼身形的由来,语言质朴生动,内容通俗易懂。 (四)表达的隐喻性 浙江海洋口传文学由于其创作主体文化程度的局限性,没有优美的辞藻和精准的形式,但它有“民间共享的秘密、尚待化解的隐喻、隔代相传的寓意、自成体系的密码、群体的历史记忆” 7,正是说诗晬语中说的“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在内容真实的基础上,创作者运用想象、比喻、反复、寄寓、拟人等修辞手法,向世人传达涉渔的内容和审美情感。如,“洗船要洗抬头纹,油船要油麻脸眼”运用对比的手法,比喻做任何事都要抓重点、抓关键;“鱼行赚钱,渔

19、民吃风”(旧社会渔谣五首其二)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暗示旧社会的渔民深受压迫,生活困难;“砍柴靠刀,抲鱼靠网”比喻做事要懂得利用工具,用好工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日常生活和生产经验是隐喻义产生的根源。在认知领域,渔民用熟悉的意象、故事等来影射抽象的理念,能够唤起世人对当时当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联想和想象。如,“三月清明鱼如宝,二月清明鱼如草”,这句话用大家熟知的“鱼”这个意象,表示“时节不同,鱼的价值也不同”,比喻做任何事都要看清形势,按客观规律来办事;“一口气勿成胖子,一步迈勿到西天”,这句话用日常生活中的吃饭、走路这两个事件,来告诉人 们欲速则不达,做事要稳扎稳打。 三、浙江海洋口传

20、文学的当下意义 传统的浙江海洋口传文学应运而生,并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涉渔群体文化传承中活的精神产品,具有多元的社会及文化功能。“这种功能主要包括制约和维系社会生产生活,强化民族的自我认识,承载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传递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调节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8随着社会的发展,口传文学逐渐产生新的文化元素。而它作为活的文化财产,其社会意义也日益凸显,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5 (一)海洋口传文学具有信息承载的功能。“作为渔民 活动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大量的关于人类以往经验和生产生活的信息,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洞察涉渔群体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 9 第一,它可以作为史

21、料,用来研究古代浙江沿海地区的渔业、渔民的生存环境、风俗民情、信仰观念等,是构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口承文艺,特别像我们这样历史悠久的国家的口承文艺,除了小部分是当前的创作之外,大多数的作品是历时的。因此它所反映的群体生活、自然环境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理想等,都不是限于一时的,而是长时段的,就像地下矿产那样积累而成的,这就更增加了它的历史价值。它所提供的 知识正好是对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最有力的补充。” 10海洋口传文学涉猎广泛,语言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色,内容神话传说故事大多暗示了渔民的信仰习俗、是非道德观念等。此外,传统的浙江海洋口头文化主要是用吴方言来传承的,具有鲜明的地区性和涉海性,也是

22、研究古代汉语、历代方言和行业语言特色的重要史料。建国以来,政府十分重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很多重要史料得以流传下来。仅舟山地区,已经相继编写了舟山渔歌选、舟山市歌谣谚语卷、东海渔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等。 第二,传统文本的认识指导功 能。海洋口传文化的认识功能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通过渔歌谚语让人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比如渔歌渔民小调、鱼儿调等通过对海洋生物的外形、特性,以及对捕鱼经验和鱼类活动规律的概括总结,传递了渔业生产的经验。文本可以方便人们辨认和加深对海洋生物的认识,也便于渔民利用它们的习性及特征进行海上作业,提高劳动效率。 (二)海洋口传文学具有伦理约束的社会功能

23、。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人们日常行为的制约功能、维系功能、民族的自识和管理功能等。它作为涉渔群体意识形态的产物,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作用于渔民的生产生活。” 11渔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广大渔民所认可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一方面这种伦理道德,约束渔民的言行、思想,使渔民群体能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来做事,渔民之间的关系也得以常规化、和谐化;但另一方面,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又容易使人们的思维僵化,不仅阻碍渔民自身思想意识的创新,安于眼前的“一亩三分田”,而且使渔民难以接受外界新的文化,排斥新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渔民的发展确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

24、口传文化还起着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并流传的劳动歌谣 ,它能帮助劳动人民协调劳动动作,统一劳动节奏,并且鼓舞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从而提高劳动效率。这类歌谣一般内容比较简单,最初只是一种简单的叫喊和重复,如“嗨佐,嗨佐”,曲调明快而节奏性强,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极富感染力,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有歌词、有曲调的渔民号子,拔船、起网、摇橹等都有号子,号子的情绪也随着劳动强度的变化而变化,或欢快,或沉重。如起网号子“海里有多少珠宝”、“数拉数勿清呀”等句表达了劳动后丰收的喜悦,起蓬号子“一拉金嘞格”、“二拉银嘞格”、“三拉珠宝亮晶晶”等句表达出对出海捕鱼的美好期 盼。此外,情歌能使劳动人民

25、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娱乐身心,沟通人与与之间的情感;带有宗教色彩或自然崇拜色彩的作品,反映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层面,并能调节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四)传统的浙江海洋口传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渔民的是非道德观念,具有教育指导意义。这不仅体现在那些有着较多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文本上,也反映在那些带着较强思想性哲理性的文本中。这些口传文学作品不止教人明是非、辨美丑、知荣辱,还承6 载着传播渔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发展过程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倘若 要一言以蔽之,毋宁说传统口承文化实为一种传统村社教育的施教活动。” 12 (五)浙江海洋口传文化的再一个重要作用是

26、它对社会经济政治包括文化自身发展的影响力。从经济政治方面来说,口传文化是影响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海洋口传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开发是完善浙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做好文化工作能够起到反哺社会经济的作用。鉴于浙江海洋口传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旅游特色十分鲜明,对海洋文化的合理产业化、经济化建设既能确保民俗文化的传承,又能为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发展动力,并且能形成一个大的经济辐 射圈。从文化本身来说,浙江海洋口传文化在与其他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相碰撞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去粗取精、汲取精华,来提高自身文化的质量和影响力,以他山之石来实现浙江海洋口传文化现代传承的完美转型、完美升级。

27、四、 浙江海洋口传文学的未来展望 浙江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优秀条件。浙江海洋口传文学的现代化发展是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分析和研究浙江海洋口传文学的传承现状,立足浙江海洋文化资源的特点,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蓝图,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海洋文化发展提 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文化的发展又能够增加浙江经济的厚度和广度。 (一)浙江海洋口传文学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在不断的反思总结和经验教训中认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尤其是近三四十年以来,改革开放为海洋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强有力的支持保障。政府在政策上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和

28、海洋文化的战略目标。 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报告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复同意。同时,在理论上也取得了比较系统的文化理论研究,如浙江海洋学院等高校相继成立了专门负责海洋研究的部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部分民间学者或自 发或有组织地进行着海洋文化的研究。海洋口传文化的基本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海洋文化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由于受到科学条件低下、生产能力落后的限制和大陆农业文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海洋口传文学在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过程中,一些滞后于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和现代价值观念有一定距离甚至相悖的成分日益凸显。 神话传说中透露出来的渔民对观音菩萨、龙王等海神形象

29、的过度崇拜,对海洋的敬畏,可见险恶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激起渔民的征服欲望,反而使他们更安于现状,期望安逸的生活,不思进取,将生产 生活的不顺心归咎于神灵,将结束苦难生活的希望寄托于超自然的神灵身上,这些理念存在于科技落后的封建社会是可以理解的。而在当代社会,这种情况仍然普遍存在,并向更为广泛的人群蔓延开去,这种过度依赖于虚幻的神灵,而自身不采取积极主动的心理并不值得推崇,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应当引起社会的深思。 在渔民的社会行为中,至今仍存在着不少封建迷信的因素,并且涉及到衣食住行、生产工具、交际礼仪、婚嫁风俗等各个方面。如吃鱼时不能把鱼全部吃掉,更不能把鱼翻过来吃;由于地位低下,女人在船上是

30、没有发言权的。此外,地区不同,各地的风 俗禁忌也不同。这些风俗明显是悖离于当代意识,与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精神意识并不相符,且不可取。但至今仍有人们保留着这些消极的行为,就值得深思了。 7 更加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在现代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新一代渔民的文化传承意识日渐淡薄,在情感上他们更加倾向于具有时代特征的流行文化元素,而对传统文化却缺少感性认识和理性了解,传统文本的传承和创作发展缺少主力,这也是制约海洋口传文学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发展浙江海洋口传文学的建议 传承海洋口传文化,发展海洋文化,构建海洋战略时代,为海洋经济发展服务, 最终提高浙江的文化软实力,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31、笔者认为,促进海洋口传文化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可以深入民众,进行广泛的普查和整理研究,加强对口传文化第一手资料的积累,将传统的海洋口传文学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发掘隐形的海洋文化资源,加大对传统文本的保护力度。尽管 1988年国家曾着手进行过大规模的民间文学普查,广泛采录,但受到资金、技术、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难免有些遗漏。有些记录文本的审美样式较为单一;有的采录带有明显的人为加工的痕迹,原生性欠强。我们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发掘整 理和研究,尽量保持其原生态,为进一步发扬海洋口传文学奠定基础。在原有的海洋口传文学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渔民再创造。渔民是创作和传承海洋口传文

32、学的主力军,应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并创造条件给予他们大力支持,努力避免海洋口传文学的断代断层。比如,可以组织海洋文学社团,给渔民以发挥才华的平台,调动他们的创作主动性;把海洋口传文学以表演的形式搬上舞台,送乐下乡,送戏下乡,与新生代渔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激发他们对传统口传文化的兴趣,增加他们的传承责任感。 第二,利用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打造产业 化的海洋文化体系,这也是保持海洋文化勃勃生机的重要措施。从餐饮、旅游、电子音像作品等都可以进行产业化经营,这既能够增加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从不同程度加深了对海洋文化的保护力度。比如,舟山近几年举办了很多海洋文化的节庆,“舟山国

33、际沙雕节”、“中国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文化大会”、“普陀山观音文化节”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为海洋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又能够提高社会对海洋民俗的认识,逐步形成并发展有文化特色的社会资产。发展浙江海洋文化产业不仅要在数量上占优势,更要从质量上增加其发展潜力,打造一 批精致高效的海洋文化精品,利用其名牌效应,扩大浙江海洋文化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努力使之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第三,要加强海洋口传文学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经济发展的交融,主动打破地区封闭性和文化封闭性。努力发掘海洋口传文学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色和优势,发挥传统海洋口传文学当中的积极作用,并借鉴其他文化在

34、现代化进程中的方式和特点,促进浙江海洋口传文学的良性发展;挖掘文化与经济之间的深层联系,努力使两者共同扶持,相互促进,增加海洋经济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要使海洋文化的发展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 求。 浙江海洋口传文化是浙江综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努力保护、合理开发,努力挖掘它对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丰富并增强其文化内涵和底蕴,为海洋文化的学者化研究和产业化进程铺好路。随着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的逐步建设,人们对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认识也日益深入,对海洋文化的需求和重视也日益增强,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贡献将会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

35、创新,以保证海洋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浙江海洋口传文学作为浙江海洋文化传承的基本形态,更是其发展的重 中之重。 8 注释: 1 郑土有 .口传文学 伴随人类始终的文学样式 .复旦青年 .2006.( 180) 2 柳和勇 .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2 3 向柏松 .神话与民间信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 4 徐波、张义浩 .舟山群岛渔谚的语言特色与文化内涵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1) 5 柳和勇 .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97 6 柳和勇 .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 .北京:海洋出版社, 2

36、006.97 7 郑土有 .口传文学 伴随人类始终的文学样式 .复旦青年 .2006.( 180) 8 王宪昭 .论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化的功能 .理论学刊 .2009.(2) 9王宪昭 .论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化的功能 .理论学刊 .2009.(2) 10 钟敬文 .口承文艺在民俗学研究中的位置 .文艺研究, 2002.(4) 11 王宪昭 .论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化的功能 .理论学刊 .2009.(2) 12 王亚南 .口承文化蜕变论 .民族文学研究, 1997.(3) 参考文献 1柳和勇 .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6 2岱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 .浙江省岱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舟山 .岱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08 3舟山市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 .普陀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故事 歌谣 谚语卷 .舟山 .舟山市普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08 4嵊泗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编 .列岛遗风 嵊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舟山 .嵊泗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2009 5刘锡诚 .保护民间文化的迫切性 .西北民族研 究 .2002.(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