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李清照词花意象的三重奏.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9326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李清照词花意象的三重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李清照词花意象的三重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李清照词花意象的三重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李清照词花意象的三重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李清照词花意象的三重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词花意象的三重奏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2 【摘要】 词坛女杰李清照一生爱花,与花结下不解之缘。在她存世不多的词作中,“花意象”的密度最高,最惹人注目。“花 意象”超越了审美客体的范畴,成为一种独立的生命本体,具有自觉的强烈的生命意识,不仅体现了词人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寄寓词人的生命激情、人格魅力与身世沉浮,而且与词人共同承载国恨家仇,经受了历史的风雨李清照的词继承了诗经风雅比兴和楚辞美人香草的传统,风骚并用,媚而能刚,婉而多讽,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正宗范式。从特定的角度看,李清照便

2、是一尊中国的花神。 【关键词】 李清照;花意象;咏花词;蕴涵 前言 词坛女杰李清照一生爱花,与花结下不解之缘。在她存世不多的词作中,“花意象”的密度最高,最惹人注目。据笔 者不完全的统计,共有三十四首词中写到了各种不同的花,其中梅花十二首,桂花四首,菊花四首,荷花三首,另外还有海棠、梨花、牡丹、芍药等。这些花品格高洁,或凌霜傲寒,或恬淡高雅,或出淤泥而不染。她的咏花词咏花亦自咏,不仅刻画出了花的千姿百态,也把自己多情、敏感、细腻的情感倾注在花中,把自己的一生囊括在花开花谢中,转而又借用花的姿态、品性来反衬自己的风韵气质。她把花“情化”,“人化”,花人合一,人花互喻。她所创构的“花意象”,不再只

3、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物,它超越了审美客体的范畴,成为一种独立的生命本体,与词人情感相融, 具有自觉的强烈的生命意识,这不仅体现了词人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寄寓词人的生命激情、人格魅力与身世沉浮,而且与词人共同承载国恨家仇,经受了历史的风雨李清照的词继承了诗经风雅比兴和楚辞美人香草的传统,风骚并用,媚而能刚,婉而多讽,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正宗范式。从特定的角度看,李清照便是一尊中国的花神。 一、“花意象”之李清照婉约风格 (一)、花品与人品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书香门弟之家。父亲李格非善勤于著述,精通儒家经典,深受苏轼的器重,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亦善文”,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修 养。李清照自小在

4、这种文化背景的熏陶下,兴趣、爱好、修养,颇具士大夫的清高风雅,花自然成了她创作上的宠儿。李清照爱花,注重挖掘花的精神意蕴。在她的笔下, 花有特定的审美价值:梅花是旖旎超群的,菊花是清逸孤高的,牡丹是雅淡绰约的,桂花则是花中第一流的李清照用花寓感寄意,把其高洁的人生品质倾注于花中。她所咏的花,蕴涵了词人自身直接价值感受的体现。通过对花资、神韵的刻画,凸显花的品格向世人展示高尚情操和人格风范,寄寓词人对理想人格美的追求。从而,花具有了人的情态,人因花而获得了高雅的审美情趣。 我国古代美学理论认 为,摹写物候景致,大体有三个不同层次:形似是基本,形神兼备是升华,遗貌取神(即故意忽略某些外部形态特征以

5、突出其内在的神韵)为写景状物的极致。宋人雅洁、平淡的审美追求催生出重神轻形、重格轻貌的花意象创作,达到审美学上的佳境。相契于宋人的创作意向,李清照花意象的创作特别重视沁人心脾的“神”与“韵”。她笔下的“花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形神兼备”的生花笔,“遗貌取神”的花意态,传唱出词人以花自比,以人入花的情感。 3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 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鹧鸪天) 秋天,百花齐放,但桂花却不以“浅碧”、“深红”装扮自己,而以

6、它的馥郁香气吸引词人,这是一种内在的美,正是它芳馨温雅,高华清逸的品格引起了词人强烈的共鸣,成为词人笔下“花中第一流”,足以让梅妒,让菊羞。词人更毫无掩饰地指出了屈原因情思不足,在当年作离骚,遍收 奇花异卉 以喻君子修身美德时,竟遗漏了香冠中秋的桂花, 留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的遗憾,这也恰恰突出了桂花超凡 脱俗的品格 。李清照曾与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过着没有政治硝烟,没有尔虞我诈,只把酒论诗、研玩金石的田园生活。对李清照而言,桂花是她的自我写照,是她鄙世弃俗,远离争名夺利、气概豪迈的高洁人格的真实写照。在封建社会里,女性没有自己的地位,更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但李清照冲

7、破世俗,自怜自信自爱,斗茶品酒吟诗作文,通过对桂花“第一流”的赞美,旨在表现她对内在美的推崇,是其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与自信,我们也可以看出词人“第一流”的审美标准与情趣。边露在从写花词看李清照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中写道:“言桂花卓尔不群 ,正是词人展现其傲视尘俗、内秀自芳的志趣情怀的真实写照。” 1 再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从词境上看,这首词记录少女郊游的欢乐情景,静态的藕花,动态的欧鹭,静动结合,廖廖数语就勾勒出了一幅荡舟晚游图,把词人流连忘返的游兴和迷途中急于回舟的心情生动而精练地展现了出来。李清照写词,善于在词境上进

8、行开拓,抓住生活中的美,这首如梦令,就写出了词人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对清丽荷花的热爱之情。 2在那个时期,女性往往在物质和精神上都 受到限制与束缚,但在如梦令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受封建社会名门闺秀重重枷锁禁锢的李清照,反而强烈地感受到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正释放着青春的朝气。那荷花丛中一叶扁舟奋力摇荡的美景多么富有感染力,那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的画面多么富有生命力, 在她眼里,整个世界都是那样地生意盎然。清丽脱俗的荷花,正是词人豪爽豁达、高雅本真的写照。别林斯基说过:“记述大自然之美的作品是创造出来的,不是抄袭而成的;诗人从心坎里复制大自然的景象,或是把他所看到的东西加以恢复,无论在哪一种情况,

9、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景象不 可能具有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诗人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给大自然景象添加生气。” 3 在这首如梦令中,李清照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给大自然景象添加生气,赋予大自然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机。在赞美自然之美的同时,更渗透了她对自然美景、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整首词不仅表现了自然美,还表现了人情美和人性美,词人 借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突显出自身清新自然的高洁品格。 正如周世伟在李清照花木词的审美意蕴探析中指出: “无论在艺术风格、创作意境、音响效果、感情色彩、表现技巧、形象塑 造上都有很大的变化。然而高洁的品格、孤芳自赏的情

10、致始终是贯穿她一生作品的主旋律。人物合一、形神兼备一直是她词作的精髓。” 4 体态典雅、神韵脱俗的花意象选取凸显时代变数与词人“花仙子”本真,纷繁密丽、别具一格的花意象创作使李清照闪亮中国词学殿堂。 选取上继承宋人咏花词重神轻行,遗貌取神的特质。用一生别致才情向世人呈示花海洋的万种才情,标志闺阁生活的自我抒怀,透示生命历程的情感波动。” 5 4 (二)、花与词的婉约风格 花以婉约为美,花依时令节气开放,先后有序;花有群芳谱,有正格与变种。李清照描写花婉约美的有: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香 脸半开娇旖旎 ,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李

11、清照论词,也强调以婉约为正宗,要协律、典雅、情致、故实,否则便不符规范。她在词论中分别对柳永、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一部分词人进行了批评,认为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晏几道、贺方回、秦观、黄庭坚始能知之,但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 6 她反对以作诗之法作词,要求严格区分词与诗,重视词自身的艺术特点,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婉约词应有三大 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特征”(协音律)、“形式审美特征”(铺叙)、“精神格调审美特征俨高雅”(典重)。向良争、陈志斌在词别是一家 再读李清照的词论中写道:“词体正是在这些方面有别于诗。她重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关注的

12、是词的审美特质,将词视为读者(包括词人自己)眼中的审美对象,而这反映了北宋末年词学批评已进入自觉审美的阶段。” 7 沈增植在菌阁琐谈中也对李清照的词风做出总结:“易安跌宕昭彰,气度极类少游,刻挚且兼山谷。篇章惜少。不过窥豹一斑,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才锋太露,被谤殆亦因此。自明以来, 堕情者醉其芬芳,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当许后者为知己。” 8 更有清代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曰:“婉约以易安(李清照)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称首”, 9 着实地肯定了李清照堪为婉约派开山之祖的地位。 如脍炙人口的声声慢,整首词深情婉转,用于新奇,被后人誉为绝唱。 首句便连用十四个叠字,写出词人心神不定的动作

13、情态,形影相吊的寂寞感觉,无处诉说的悲凉心境。这样的开端,为全篇确定了凄楚以至绝望的感情基调。下片低首俯视,看见“满地黄花堆积”,秋菊盛开,花朵累累,原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可如今,“憔悴损,如今 有谁堪摘?” 夏承焘曾举其声声慢为例说,其中用舌声十五字,齿声四十二字,尤其是未几句,“二十多字里齿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写自己忧郁倘恍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同时,让这种声调渲染出一种冷落凄清的气氛,以烘托人物心情。 10 整首词讲究声情并茂,注重声韵美, 写情含蓄不尽,诗意醇厚、情景相融 , 实乃词的典范之作,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李清照

14、对词的审美理想与情趣。正是如此细腻深婉的创作风格,才把咏花词中花的形态特征及词的意境表现得如此惟妙惟肖,韵味十足 。古人云:“李清照的词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可谓女流之藻思矣”。此言用来形容她对花的描写,亦是十分恰当。 11 二、“花意象”之李清照人文品位 (一)、花人合一、人花互喻 花,素来代表最美的事物,最美的生命形态,亦是词人作为审美对象吟咏最多的自然原型,历来大多咏花诗词都是把花作为一种客体来咏唱,只作为一种比兴手法;有把花作为美女的,也仅仅是以欣赏角度。在整个中国封建文学史上,纷繁浩荡的文学作品中,一大部分的男性文人写花,“不是从女性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的关心出发,而是从男性自身的

15、需要出发的,是男性 功利欲望和享乐欲望的向外延展”, 12 他们往往缺乏切身感受女性的内心情感世界,因此多以花容花资衬托女性外在容貌及形体举止。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花”,绝大5 多数只是抱着欣赏玩弄的态度。当然文学史上也是不少才女,如严蕊的“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唐婉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也借花来感叹自身,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压迫,她们笔下的花意象都显得零稀、单薄。在这种暗哑无声之境中,李清照却摒弃创作题材的腐朽庸俗,以切身生活体验为基础,把花作为生命本体、主体,并赋予花以独立的生命意识与人格魅力,把花“情化” 、“人花”, 将花一般的生命整体投入创作,将真挚的情感完全能地

16、熔铸在花的国度里,人花至喻、花人合一。周尚义易安词的花意象及其审美意蕴中道:“李清照在对花的描绘和进行花意象的塑造中,很好地表现出了人花共爱的情感关怀,花人互喻的创意定势,心花互释的人文内涵,其所创构的花意象是高雅女性意识的投影和高尚人格情操的外化。” 13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浣溪沙)这首词通过寒食时节的景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表达了词人爱 春惜春的心情。“江梅已过柳生绵”,江梅花期已过,杨柳正在飞花;“黄昏疏雨湿秋千”,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现在却被黄昏的细雨飘湿了。此情此景,正是词人惜春叹春情怀的写

17、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开篇词人就向我们展现了一枝含苞待放、娇嫩艳丽的花儿,“泪染轻匀”更是把花拟人化。通过买花、赏花,词人借春花的娇艳欲滴,衬托新妇的年轻美貌;下片把心理活动刻画得尤为细腻、真切,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几 分嫉妒,几分好胜,几分自矜。转而又 通过插花、比花,表现新妇在丈夫面前的妩媚娇憨。新婚生活之甜蜜,夫妇感情之深挚,表现得何其清新、生动!周尚义易安词的花意象及其审美意蕴这样评价:“ 词人不仅写出花似人,还写出人似花,人花同咏,花人互喻,使读者感觉到即在咏花又在

18、咏人,从而获得更高品位的审美愉悦。” 14 这些咏花词直接继承了屈原的美人香草传统,当年屈原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自其之后便很少有人以花自喻的。李清照是女性词人,她的词 诗庄词媚,恢复了花的本色,女人本色,词的本色。她就是一尊花神 ,绽放着各色的花朵,是 “玉瘦檀轻”的梅花,是“ 花中第一流”的 桂花,是“独占残春”的牡丹,是“红藕香残”的荷花,是 “绿肥红瘦”的海棠,是“雪清玉瘦”的菊花它们犹如体态轻盈、身材苗条的女性,或含羞脉脉,或低眉忧郁,表情不一。 15 透过她们,我们仿佛进入了词人丰满的花卉视界及情感世界,诚如吕维洪在其愁 李清照咏花词的情感视点中指出的那样:“李清

19、照所歌咏的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花中盛满她丰富的情感。寄寓着她执着的人生追求。剥离写实的外壳后,我们可以看见她的悲哀和忧愁。纯情与孤傲,体味到她高洁的情趣和卓异的 人格。” 16 (二)、命运如花,花比人生 花作为李清照词作中钟爱的意象, 这与词人本身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也与当时宋代的社会政治背景有关。李清照将自我置于花卉世界中,与花共享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可以说,她把花作为个人生命历程的见证者,花开花谢,绽放着词人的花意人生。 1、花与少女形象 由于自小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就才华横溢,天真浪漫,如花蕊之6 初绽开,鲜丽娇艳。她热爱生活,亲近自然,词作中经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20、借花抒怀,描绘自己早年生活的幸福快乐。 如点降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前,十六岁时写的作品。表现了少女闺情,也可以说是作者少女时代的生活写照。词中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而又含情脉脉的少女形象 17 ,给人以青春活跃的美感。上片不取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而选取了荡完秋千后的轻松满意神态,反衬荡秋千的痛快、惬意。其中“露浓花瘦”看似单纯写景,“露浓”,是说露水很多,可见花木繁茂;“花瘦”,是说花儿还少、还小,可见蓓蕾初绽。把“露浓花瘦”和“薄汗轻衣透”联在一起,不正是借花喻人吗?下片以 几个动作衬托心

21、理描写,把少女惊诧、羞涩而又好奇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特别是结尾“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犹如一个特写镜头,把个憨态可掬的少女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 随着时光的流逝,李清照由天真无邪的少女变成大家闺秀。她心思细腻,敏感多情,惜春伤春的情怀渐渐潜入心头。这种情怀,我们从一些词章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这首单调小令,是作者南渡以前写的。此篇对景感怀、抒发伤春惜春之情。 18它从看似一般的叙 述转折到一问一答,又从一问一答转折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反问和感慨,曲折有致地抒发了深居闺中的青年女子暮春时节

22、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词人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同时表达出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和苦恼。词人如此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所以者何?风雨葬花,如葬美人,如葬芳春,凡一切美的事物年华,都在此一痛惜情怀之内。 19 2、 花与少妇情愫 李清照十八岁时,和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为夫妇。两人志趣相投,情深意笃,不仅在诗词创作上你唱我和,而且一起研究整理金石书画,生活一度非常美满。但是随着赵 明诚出仕,离别便也难免。爱得愈深,离别也就愈痛苦。相思之苦无从排解,很多不便明说的心事都借花来表达。 如离情名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

23、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词写主人公深秋时节寂寞孤独的感受,在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行丈夫的心情。” 20 “佳节又重阳”,在本该亲友团聚、相携登高、插茱萸、饮菊酒的佳节良辰,词人却孤苦伶仃,百无聊赖,这怎能不让她格外感到思亲之痛呢?“东篱把酒”,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 ,说自己在有菊花的地方独斟独饮,借酒浇愁,无奈以酒浇愁愁更愁。“有暗香盈袖”,菊花清香醉人,却无法送与远方的亲人分享。揪心的离愁终使词人爆发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诗句。西风瘦菊,花颜憔悴,怜花自怜,一幅多么动人的才女思夫图! 徽宗大观元年,赵明诚因政治斗争牵连而息影官场。夫妇二人离开

24、险恶的京师,回到青州,过起屏居乡里的田园生活。其间夫妇俩除了整理校勘金石书画,还饮茶逗趣,赏花赋词。她的这些咏花词常常以花喻人,借花言志,表明自己的人格理想,可以说花的品格就是李清照自己本人品格的化身。 如渔 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7 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篇写于夫妻因政治斗争回到青州后。她借助于梦,幻想着一条精神上可以寄托的道路,显示出豪迈健举的气概。 21 词人 借梅花的高洁孤傲,倾注了自己高雅悠闲的志趣,表达了自己鄙世弃俗的坦荡胸怀。 3、 花与孀妇愁绪 靖康年间,北宋王

25、朝开始频频遭到了金人的不断攻击,烽烟四起,国将不国。李清照敏锐地意识到了国家的危难,也十分清楚覆巢之下难有完卵的事实。烽烟之 下,赵明诚被认命为江宁知府,李清照也在随后南下江宁与夫团聚。但残酷的命运摧残正一步步逼近李清照。建炎三年,赵明诚因染疾意外而终,一向夫妻情深的李清照突然间痛失爱侣,她悲痛欲绝。与前期词作中对丈夫思念时的“离愁别恨”相比,此时“阴阳相隔”的思念更是倍增凄苦。 请看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李清照的这

26、首咏梅词字面上咏梅,但处处充 满着凄凉幽怨的情绪,从词的内容和情调来看,当是她丈夫死后不久的悼亡之作。” 22 它承载了李清照对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苦哀思。词上片以自己寡居之苦起笔,借用藤床纸帐、沉香玉炉等摆饰倾诉对丈夫的悠悠思念。“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句把情景由室内转到室外,引出下片中“小风疏雨”,“又催下、千行泪”将其感情进一步伸展,以致在绝望中呼喊出“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的撕心裂肺之痛。透过这首悼亡诗,我们还应看在这孤独的背后,隐藏的就是词人面对国破家亡却无奈难舍的政治理想。 23 再看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

27、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在这首词中,词人在自己的晚年将自己的一生作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少女时期,天真浪漫纯情可爱,梅花插 鬓,是修饰之物 ; 少妇时期,相思愁苦,梅花成了排解忧愁之物;如今自己两 鬓已经 生白,国家动荡不安,梅花已经象征为美好事物,可望而不可及。 结尾两句“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我们参照 其时代背景,可知“风势”暗喻宋王朝在金军侵袭下极不利的国家形势。“难看梅花”隐喻国家遭难,大厦将倾,词人对梅花的忧虑 实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夏承焘在宋词鉴赏辞典中评到:“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她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在词中都约略可见

28、。饱经沧桑之后,内中许多难言之苦,通过书写赏梅的不同感受倾诉了出来。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 24 花是她少女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少妇情畅,深情相思的寄托,花是她晚年孤苦,历尽创伤心灵的外化,花更是她女性意识和独立人格的真实写照。 25 花开花谢的一生,正是词人自爱自信自怜的一生。正如 张丽娜在试析易安咏花词生命意识的演进中言:“易安咏花词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 生命体验唤回了女性的生命,不愧为花中第一流”。 26 三、“花意象”之李清照生命情结 (一)、颠沛流离中的晚年心境 如果说,南渡之前,李清照作品的词风是清丽明快的,词文内容以少女闲情、思妇离情及伤春悲秋为主,那么南渡之后,李清照的生活

29、遭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丧国亡,背井离8 乡,毕生收集的文物又被焚被盗,饱尝人间甘苦的遭遇让李清照的内心低落愁苦。个人身世的不幸、国家民族的苦难以及对故土和过往生活的怀念全部融合在词作之中,使境界为之开阔,情感更为厚重沉郁,词风变得凄冷悲切,愁情满怀, 词文内容也多 以回忆为主, 每提及“中州盛日”,便不胜凄凉,往往 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 , 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李白思乡在夜晚:“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杜甫思乡在深秋晚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而李清照思乡

30、是在早春时节一觉醒来的清晨。风柔日和脱掉棉衣换上夹衫 , 只觉轻松暖融,心情舒畅 ,其实,她的内心深深地埋藏着难以平息的情绪。但因早春乍暖还寒 , 刚刚睡起略觉寒意袭扰 , 连斜插在鬓上的梅花也残损蓬乱。春寒 花残的意象中隐约藏着词人渐渐烦恼的情绪,为下片喷涌的思乡深情作了有力的铺垫。“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她那种既不能忘怀,又望不见故乡的愁闷心情,只有借酒来排遣,而且一直要酒醉方休。这里词人运用重笔书法难以割舍的思念故乡的深沉情意,有着深刻的时代现实意义。词人欲说还休的哀愁凄苦的思乡情绪,通过情景交融的日常生活画面和明白如话的语言,耐人咀嚼。 集中体现其晚年漂泊生

31、活中深怀国破家亡之恨的当属流寓杭州时作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 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 以回忆的形式,通过今昔对比写出盛衰之感,抒发作者忧时伤世、念念不忘故国的情怀, 27 写得苍凉沉郁,委曲婉转,感人至深。 刘辰翁须溪词之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2

32、8 词人通过她 避难江南的一次元霄节的生活感受,寄托了她的故国之思和对现实的批判。北方沦陷,而南宋朝廷却不思北伐,偏安一隅更加追逐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生活,在临安仍继续着元霄狂欢的旧传统,其盛况有增无减。词人面对兴盛灿烂的元霄节,心中悲愤异常。一方面,元霄节大家热热闹闹地团圆,而对于她,只有对往昔的追怀,对岁月流逝的感叹,对年老孤独“茔茔孑立 ,形影相吊”的哀伤。节日美景,只能使词人更觉寂苦凄凉,反问“人在何处?” 。“染柳”二句对仗,写出节令特点,正是柳绿梅落之时,以凄凉哀婉的梅花落象征梅落,“知几许”之问更蕴含着低沉感 伤的情绪。 另一方面,眼前朝廷醉生梦死的生活,使一向爱国的李清照不禁深

33、深为国家未来的命运担忧;金兵南下,步步紧逼,一场国难的暴风雨即将来临,而统治者还“直把杭州作汴州” , 对往昔繁华岁月的回忆,与今天的漂泊孤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深深的叹惋中,表达出不尽的感伤。“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深情苦调,凄苦如此, 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29 真可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里通过哀吟个人身世的飘零,唤起了人们对故国家园的思念,流露出对苟且偷安、依然醉生梦死的南 宋统治阶级的谴责,以及对金朝侵略者的憎恨。 9 再有鹧鸪天:“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从秋天的萧瑟景象中看出作者无聊的心情,倍增思乡之感。

34、” 30 蝶恋花中“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一个“空”字,看出作者 对昔日汴京的宫阙城池可望而不可即,从而抒发对汴京被占的哀思,和屈原在哀郢中惊呼:“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返之何时”,同样沉痛。 31 还有转调满庭芳中以“芳草池塘”忆当年的“胜赏”,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 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都无不流露出她的故国之思及浓重哀愁。 (二)、婉约中的豪情才气 国破家亡和颠沛流离的痛苦使李清照的晚景异常凄苦悲凉,但重重坎坷并没有使她沉溺于自身的悲苦中,而是激发了她对自己命途多舛的哀叹,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患与思考。此时

35、她的词作,将其独特的生命意识渗入凋零沉落的花意象中,构成作品深厚的内在意蕴,其生命意识的鲜明和强烈带来作品内涵的深刻,蕴含着词人深深的爱国之恨与饱经忧患的深切感受,突破了传统婉约词拘于个人爱情、离情的狭小格局,而显示出一种内在的坚实与沉博 32 。此时的李清照 ,婉约中更添几分刚烈,字里行间也总是迸发出男儿般的豪情才气。黄宝华在李清照的词与 中言:“李词温婉中有遒劲之气,旖旎中透出刚健、洒脱、俊爽,即使是感时伤怀的低回沉吟、追念往事的危苦之词,也流动着爽健,词风婉约兼豪放”。 33 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36、,载不动,许多愁。” 木斋宋词体演变史评:“这首词作于绍兴五年春天。此词大约为个人遭遇、家国之悲等万千心事凝聚而成,不徒为一端尔。” 34 此时,词 人已经五十三岁,由于饱受战乱,历尽劫难,心情十分悲切。作品由景而情,从神态举止到内心情感,写得既率真自然如行云流水,又跌宕起伏似浪峰波谷,形成一种凄婉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开头词人面对花尽春去的自然景色,心灰意冷,所以无心梳妆,来反映主人公的情意阑珊。紧接直抒胸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景物依旧,人事俱非,把南渡后的全部辛酸囊括其中。欲说无语,泪在语先,将满腹辛酸表现得淋漓尽致。下片峰回路转不再痛陈愁苦,却写意欲探春,人未成行,

37、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将抽象的“愁 ”作了形象的比喻,“愁”是有重量、有体积的。词人内心积蓄的愁苦太多、太沉,担心“舴艋”小舟无法承受。词人的愁绪不仅仅是因为伤春,更是国破家亡、亲人永逝、四处奔波、文物散失等杂揉在一起的深悲巨痛。 尽管“花已尽”,却并未对生命失去执着的信念; 尽管愁情满怀,却并未沉沦苦难之中;尽管遭受时代风雨的无情摧残,却并未向命运屈服,而是执笔表现“国破家亡”的凄惨心境和深沉得令人惨栗感伤情绪,也倾诉了词人对祖国山河、故土家乡的无限深情,并能在个人身世之感中富山河之恸,给此时的词注入一服新鲜血液,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5 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感

38、受着时代的脉搏 , 既具有自我生活的丰富底蕴,是自己真实生活的直率记录,又蕴含着对人生遭际、生命消长、社会盛衰等诸多方面的理性思考。” 36 表达李清照爱国情怀的诗篇也有不少,如打马赋云:“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此篇举花木兰领兵杀敌以冀早日收复故土。还有抨击南宋统治10 者的腐朽无能及昏暗社会:“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脍炙人口的佳篇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当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借古讽 今的手法批判南宋朝廷的逃跑者及对英雄气概的呼唤。诗歌风格遒劲刚健,多涵 “士大夫”之豪迈,朱熹在朱子语类叹曰:“如此

39、等语,岂女子所能。” 37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评:“她抒的情,写的恨,表面看来是个人的,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基础。” 38 此外,在李清照晚年名作金石录后序中,通过对夫妇俩共同收藏的金石聚散的追忆,也清楚地记载了其家世、喜好及后期不幸的遭遇,抒发了她在兵燹乱离中悼念亡夫、追思故物的心情,及颠沛流离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文章情辞恳切,语言淡雅朴素。从这篇传记性的文章中,我 们不仅可以了解李清照“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的悲惨命运,还可以看出李清照“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的人生品格及旷达处之的心境 “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

40、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39 正如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在百家讲坛 李清照中如是说:“ 评价一个历史,尽量把其放在所处的历史时代下,客观进行评价。把李清照一生放在那个不允许女人有自己个性追求的封建社会背景下看,我们不能不被她的勇气、才华、精神所折服。从这些咏花词中反映出的封建 女性的自我意识、卓尔不群的人生品质、百折不饶的政治理想,使李清照站到了别人不可企及的高度。”是的,正是这种浓厚的爱国情怀使她在婉约中更多了几分刚烈之气,这是一种情操,这是一种精神,这是一种骨气,这是有着时代灵魂不朽的脉动。 结束语 有人说,李清照是中国文学词坛上的一朵奇葩,为她的生命如花,为她的词“委

41、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自诗经以后, 历代咏花诗咏花词,或淡雅隽秀或浓艳俏丽或疏俊风流,大都跳不出诗言志的传统,都往往深有寄托,且往往囿于三种形式:或以花喻娇艳妩媚的风尘女子,抒发欣赏之 意相怜相思之情;或以花喻男性封建文人自己,哀怜自己的身世表白自己的操守;或以花喻可望而不可即的封建君王,发泄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和无奈 40 李清照也用寄托,但她的花词,即继承了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又从前三种形式中跳出来,且不一托到底,婉约凝练、新颖别致。如一剪梅中通过比兴手法借红藕以象征词人孤独愁绪和相思之苦。此外,她在花意象的创构中亦表现出对屈原“美人香草”情怀的审美追求。这是一种高层

42、次、高品位的风韵美,再与其高洁的人格美揉为一体,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从她的词作中,我们不仅享受到百花之风韵,如 梅花的芳洁自爱、菊花的清芳酝藉、桂花的卓尔不群、荷花的清新脱俗,也体会到词人烂漫纯真之天性,高贵内敛之涵养,领悟到受书香熏陶之文士的高雅风韵和洒脱气度,更感受到词人脱俗绝尘的高尚人格和高洁情操。正可谓是 风骚并用,媚而能刚,婉而多讽,实乃中国古典诗词之正宗范式。 探讨其所创构的花意象及其意蕴,我们可以获得不尽的审美享受。 41 诚如李调元雨村词话中评李清照:“盖不徒俯视巾帼, 直欲压倒须眉”, 42 确是当之无愧啊。在中国文学史的百花园里,她是一朵奇葩,更为一尊花神! 【注释】: 1 边露从写花词看李清 照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