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世说新语》中的“清”.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9350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世说新语》中的“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世说新语》中的“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世说新语》中的“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世说新语》中的“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世说新语》中的“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论世说新语中的“清”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 要 “清”字在世说新语中共出现八十六次 ,“清”于世说而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概念。“清”主要体现在人 物与自然之清两方面,它展现了魏晋文人的人格之美与山水之情。 关键词 世说新语;清 ;人物;自然; Talk about the word of “Qing” in the book Abstract :“Qing“ words appear in the book , the Chinese Communists 86 times, “Qing“ in

2、 the case of the world said,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that cannot be ignored. “Qing“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and nature of both the Qing, it demonstrates the beauty of the personality of the scholars in Wei and Jin and landscape of love. Key words: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the wor

3、d of “Qing”; person; nature 1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党锢之祸,魏晋是个时局异常动荡的时代,但也许也因了这样的混乱,促成了魏晋风尚的形成。魏晋可谓中国古代第二个“百家争鸣”时期,此时,个性的张扬绽放无遗,相信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与之媲美,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中记述的各种各样的人物,个性分明,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选择 ,无不显示了其傲然的生命力。 世说一书,乃刘义庆聚集贤达收集整理前人之所作,其三十六篇目亦体现了刘义庆等审度人物之视点。“清”字在世说中共出现八十六次 ,且多见于“言语”、“文学”、“赏誉”、“品藻”四篇,可见“清”于世说而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概念,也

4、是时人品评人物之才华、品行所惯用之词藻。其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人物之“清”与自然之“清”。 一、 人物之“清” 世说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收揽了魏晋名流的生活百态,他们崇尚自然,善谈玄,亦喜谈玄。而所谓的“清”,可以理解为“道”之本性的显现,即不 带功利性,没有世俗的兴趣和利益,应该法自然,努力追求这么一种清明之境。世说第三篇是“政事”篇,但这里所指的,却是处理政事的才能,由此也可看出,魏晋人对政治的徘徊与无奈。这与儒学的衰微不无关联,所以他们开始转移“战场”,既然儒学已进入政治的牢笼不可自拔,那他们就从看似“虚谈费务,浮文妨要”(世说言语)的玄学入手,与浊世撇清关系。因而,这种情绪便主要反映在了

5、人物品藻方面。 (一)容貌神采之“清” 东汉以前,在儒学伦理观的影响下,对人物仪容之美的讲究都是局限于伦理道德和政治礼法所允许的范围,超过了那个度 就会被认为是近淫而大逆不道。到了东汉,随着人物品评的兴起,对容貌的追求已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汉书便记载了众多有关名士的美好姿容,如荀悦“性沉静,美姿容”( 后汉书 卷六十二 荀韩钟陈列传 ),马融“为人美辞貌,有俊才”( 后汉书卷六十 马融列传 ),赵壹“体貌魁梧,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 后汉书卷八十 文苑列传 )等。汉末,对容貌的审视还带着功利色彩: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 珪 代 ,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

6、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 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容止) 这则故事中,曹操就是把容貌当做政治斗争的手段,以为自己容貌丑陋无法威慑匈奴,而找人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者,当得知匈奴使者眼光锐利后,便命人杀其灭口。 在曹操以后,时人对容貌的讲究,渐渐从追求现实利益转而到单纯审美。到了晋代,人物品藻更是抛开礼法的约束,赋予其独立的意义。 荀奉倩曾公然宣称:“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裴楷听到后就说:“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世说惑溺)在魏晋人看来,容貌已然不是“德”之附属品,所以世说“容止”一篇,则专记人物容 貌之美。赞裴楷“如玉山上人,光映照人”(世说

7、容止),目王羲之“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世说容止),叹王恭“濯濯如春月柳”(世说容止),2 又录: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世说容止) 魏晋人喜欢皮肤的白皙,比喻名士所用喻体也都是白皙之物。如毛曾与夏侯玄同坐,谓之“蒹葭依玉树”; 潘岳与夏侯湛同行, 又 谓之 “ 连璧 ” ; 王济见卫 玠,则 叹曰 :“珠玉在侧,觉我形秽”,众多名士聚在一起,便称“触目见琅琅珠玉”(世说容止)。珠玉与瓦石 的对比,蒹葭与玉树的不同,也正表现了名士与众人在外表上的区别。庄子有言,藐姑射山上的神人“肌肤如冰雪、绰约如处子” 1 ,可见,魏晋人

8、之所以赞赏皮肤白皙之人,怕是因为白皙是他们所熟稔的庄子中“神仙中人”的容颜!所以,世说记载的人物容貌神采之“清”,便是魏晋人对“神仙中人”向往的映射,即清新、脱俗、有气质。 苏峻作乱,庾亮投奔陶侃求救,陶侃本不打算帮他,但见到庾亮本人后,却是被其神采所折服,“谈宴竟日,爱重顿至”。 可见有一幅美好的仪容,在魏晋可是大占优势,让人见了都心旷神怡。潘岳天生丽质,“好神情” ,走在街上,“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相反,像左思、张载这种容貌极丑的,想仿效潘岳,却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小儿以瓦石掷之”的待遇,只好狼狈而回。(世说容止) 上述都是纯粹对人物外貌美的欣赏,因其清新的容颜,如江南的自然山水

9、一样,观之都能令人心旷神怡。魏晋人爱美,但却不拘泥于表面化的美貌,相对来说,他们更注重人内在美的表现,风姿神韵的超凡脱俗,即神采之“清”。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神采出众。见到过的人都赞叹他:“萧萧肃肃, 爽朗清 举 。”还有人说:“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而众多品评中,山涛的话却 是更显传神,“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容止)。另外,容止第十一则中记载,有人对王戎说,嵇康之子嵇绍,昂然挺拔有如鹤立鸡群,王戎就回答他,那是你没见过他的父亲啊! 嵇康之“清”在于外表的“ 清俊脱俗 ”,更在于内心的“ 清恬 ”,不屈服于权政的“ 清 刚 ”。用他自己的话说

10、就是“托好庄老,贱物贵身,贵在守朴,养素全真” 2 。魏晋人重精神、重才性,但如嵇康这样外貌与内质并优的全才毕竟是极为罕有的,王恬都只是得到父亲“有美形”“恨才不称”(世说容止)的评价,也 就只有东晋“清真”的王羲之能与之一较长短了吧! (二)妙言奇行之“清” “清”在妙言奇行中则体现为“简约玄澹”“得意忘象”。魏晋玄学大体上可分为“言尽意”与“言不尽意”两派,但后者则是主导方面,玄学大师王弼的“得意忘象”说为其代表。王之学说的基本观点与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是相一致的,但又不同于庄子完全否定“言”的作用,而是借用“尽象莫若言”和“尽意莫若象”的观点 3 ,来肯定“言”在“尽象”进而“尽意”方面

11、的必要作用。这一说法强调其宏观和总体的意义,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及以后的文学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两晋 时期,随着佛教的日趋盛行,儒释道的融合趋势下,“得意忘象”之说就大派用场。汤用彤先生说:“东晋佛徒释经遂与名士解儒经态度相同。均尚清通简要,融会内外,通其大意,殊不愿执着文句,以自害其意。故两晋之际有名僧,3 北方首推释道安,则反对格义;南方倾倒支道林,则不留心文句。” 4 玄学的风行,导致当时的文人热衷于两类行为:痴情清谈与“得意忘形”,即妙言与奇行之“清”。 1、妙言之清 清言 或称之为清谈 , 以三玄为宗:周易、老子、庄子。魏晋真名士,非于世无涉,在其放达归隐之际,心怀家国、人事,然世道

12、不济,才无所 用,故多为出世之流。清谈,一则因其社会,一则因其情节清逸。所论者,皆为老庄之言,志在玄远高洁之境。 魏晋人对清谈的钟爱,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与之相媲美,单世说中“清言”一词,便出现了十次又多。此外涉及妙言之清的例子不胜枚举,如: 殷中军道右军: 清鉴贵要 。(世说赏誉) 李元礼尝叹荀淑、锺皓曰:荀君 清识难尚 ,锺君至德可师。 (世说德行 ) 会稽贺生,体识 清远 ,言行以礼。(世说言语) “清鉴贵要” 刘孝标注引南朝 宋 王韶之 晋安帝纪: “ 羲之风骨清举也。 ” 指的就是清高、有鉴识,尊贵 扼要的一种品质。另外,这里的“清识”、“清远”等,也都是称赞人的见识高明,玄远。 褚季

13、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 清通简要 。支道林闻之,曰:圣贤故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世说文学) 诸季野认为:“北方人做学问,深厚广博而且融会贯通。”孙安国回答说:“南方人做学问,清新通达而且简明扼要。”支道林听到后,说;“对圣贤,自然是不用说了,对中等才质以下的人来说,北方人读书,像是在敞亮的地方看月亮;南方人做学问,就像是从窗户里面看太阳 。”“清通简要”也体现了“清言”之妙处。 资 清 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世说文学) 羊孚玄言诗雪赞,正是通过对雪的形态、特点的描写及变化,“得意忘象”,在雪这一意象中寄托

14、了魏晋文人之清高风度。 孙绰赋遂初,筑室畎川,自言见止足之分。斋前种一松树,恒自手壅治之。高世远时亦邻居,语孙曰: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孙曰:枫柳虽合抱,亦何所施?(世说言语) 孙绰祖父名为“楚”,高世远用“楚楚”来取笑孙绰,且暗示其和松树一样,只求美观,无实用之处。而在孙绰看来,是否能 成为栋梁之才那是无关紧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够进入“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境界,寄情山水之间,获得人生的享乐和意趣。 2.奇行之清 魏晋士人常常有着怪诞的举止,看世说新语时常能感受到与整个封建统治时期格格不入的那种豪迈与不羁。他们的形迹放浪之中尽显的是精神世界的纯净与内心的旷达。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

15、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任诞) 睡觉、饮酒、赏雪、 咏诗、访友,此乃文中王徽之的五个行为,他完全是以审美的心态4 来对待,雪夜之中乘着兴致连夜坐小船前往戴逵家,然而到了门口却“兴尽而返”,此雪夜访友一节,尽得“得意忘象”玄学之真谛,随心所欲不受世俗的束缚。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 禈衣,诸君何为入我 禈 中!(世说任诞) 嗜酒出名的刘伶,有时脱掉衣服赤身裸体呆在屋里。有人看到了就讥笑他,刘答曰:

16、“我以天地作为房屋,以屋室作为衣裤,各位先生为什么钻进我的裤子里来?” 如此放浪形骸,是一种怎样的旷达。 这种纵情狂 饮,放任不羁的行为,不正合了阮籍那句“礼岂为我辈设耶?”(世说任诞)的宣言,相对于如毕茂世“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的人生追求,桓温坦言“ 大丈夫不流芳千古便遗臭万年 ”(世说尤悔)的直爽与胆气更令人心颤!正如殷浩所言,“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5 这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众人皆醉我独醒,浊世沉浮,依旧保留本心的清明。也许选择的道路不尽相同,但坚持“清明”的本心,却是魏晋士人相同的追求。 (三)才德之“清” 儒家一统天下的汉代,其道德观念以及政治制度都是

17、要求人们的服从、听任, 士族文人则不能有一点的异端奇想,将自身的全部甚或性命都完全奉献给社会,士人受到传统儒家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极为注重人格比拟与道德象征的意义。儒学大师郑玄可谓这种人格的规范,然到了魏晋,其追随者竟成了“尘垢囊” 王中郎与林公绝不相得。王谓林公诡辩,林公道王云:着腻颜 帢 ,纟翕布单衣,挟左传,逐郑康成车后,问是何物,尘垢囊!(世说轻诋) 魏晋时期“道家思想的渗入使得人物品评趋于理想人格的建构” 6 ,体现了魏晋独有的审美趣味。 1.才性之清 东汉“清议”前后的人物品藻活动重在德行,到汉末魏初,由 于曹操“唯才是举”政策的影响,与九品中正制度的推行,汉末以来人才选拔逐渐从注

18、重人才的政治才能向注重人的个性情感和才情风貌转变,玄学精神在美学上突出的表现出重神贵虚的特点,这一切明显都受到了老庄玄学思想的影响。这使得魏晋世人有着超脱的内心,崇尚老庄玄学,讲求理想主义,后来展开了对“才性”问题热烈而持久的讨论,在辩论中体现智慧。世说新语中的很多记载都鲜明的体现这一特点: 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 抃 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 世说文学) 在这种以人物才智风貌为对象的高级审美活动中,发现美、展示美,使得论辩成为一种令人愉悦的才智的竞争,这也就是魏晋风度。人物才智的独立使得才性成为了人物品藻

19、的基本准则。这种记载也有很多: 孙兴公、许玄度皆一时名流。或重许高情,则鄙孙秽行,或爱孙才藻,而无取于许。(世说品藻) 孙绰虽有“秽行”,但仍然会有人爱其“才藻”,才智提升到如此高度,正是个人的价值5 受到高度重视的体现。才之“清”在世说中的在评价人物时的某种含义便是高明、高深、通达。如: 李元礼尝叹荀淑、锺皓曰:荀君 清识难尚 ,锺君至 德可师。(世说德行) 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 清远 ,将无以德掩其言。(世说德行) 抚军问孙兴公:刘真长何如?曰: 清蔚简令 。王仲祖何如?曰:温润恬和。桓温何如?曰:高爽迈出。谢仁祖何如?曰: 清易令达 。阮思旷何如?曰:弘润

20、通长。袁羊何如?曰: 洮洮清便 。殷洪远何如?曰:远有致思。卿自谓何如?曰:下官才能所经,悉不如诸贤;至于斟酌时宜,笼罩当世,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时复托怀玄胜,远咏老、庄,萧条高寄, 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世说品藻) 抚军将军司马昱问孙绰:“刘真长怎么样啊?”孙绰说他清醇有文采,简约美好。司马昱又问:“王濛怎么样啊?”兴公又答“温和仁慈,恬淡闲适”。“桓温怎么样啊?”“高傲豪爽,超群出众。”“谢尚怎么样啊?”“高洁平易,美好通达。”“你自认为如何呢?”“下官才能特长,全都不如各位贤达,斟酌把握时局也大多赶不上他们,然而不才时时寄托情怀于玄理,尽情诵读老庄之书,超脱世俗有高远的寄

21、托,不以时务萦怀,自认为此种心境是谁也比不了的。” 这种对人物品评独到而又精辟的见解及 玄妙幽远的意境,正是魏晋士人对才学之“清”的追求与推崇。 2.德行之清 尽管魏晋士人很大程度上受到道家老庄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社会上却并没有偃旗息鼓,而像一股潜流,脉脉流淌在士人的血液里。世说开卷四篇便是孔门四科,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世说中的大量事例也确已说明了这一事实的存在 如,陈蕃“言为士则 ,行为世范”,上任伊始 ,便效仿周武王礼贤下士 ,“有澄清天下之志”,颇具孔子以道自任、复兴周代礼乐文化的风范;李元礼也是位风度高雅品格严整之士 ,为人自尊自信 ,“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7 (名教

22、即指儒家以正名定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而桓温直接把暴怒的袁彦道与孔子的得意门生“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的颜回相比,这些都显示了以刘义庆为首的才学之士,也是认同儒家人物品评之标准。 然而儒家与道家的同时存在,自然有些许不和谐。魏晋的名士,潇洒如嵇康,却是誓死不为官,谁让他做官就跟谁急;放达如阮籍,因不得不为官,就挑了个终日有美酒相伴的步兵校尉当。如此视当权者如草芥,因此也只能压抑个人理想拥有悲剧化的人生。然而郭象这个天才说客的出现,乘向秀之思想,另辟蹊径提出“无为而有为”论,把儒家名教与道家自然的 关系调和为一体,使之“不废名教而任自然”。其“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为,而是不“迫于威刑”,

23、“自当其责”、“率性而动”,“任其自为”,不管君王臣子还是黎民百姓,都各就其位,各行其事,各安其业,“故知君臣上下,手足外内,乃天理自然” 8 ,虽有为,实际上却是自得无为。 “清”在道家之论,是生命哲学的依据,是天乃至万物的本源和本性,是最高的哲学状6 态。才之“清”,便是侧重于道学之“清”,无功利、超功利的纯粹的一种审美观照。而“清”在儒家,则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其内在气质,主要在德行,而不在文采,是一种精神气质。 所以,世说中作为德之“清”,主要蕴含的,就是“廉”、“正”等传统儒学中的重要概念。 品藻二四载 :“治身 清贞 ,大修计较。”“清贞”意为廉洁清正;伤逝十四 :“绥清淳 简贵

24、,为中书郎,少亡。”“清淳”即清正淳朴。赏誉中“清”字出现最多,赞颂有操守,德行高洁,心胸坦荡的,为“ 清畅 似达”,肯定明察秋毫,具有高明洞察力的人为“ 清 鉴 贵要”,称道为人纯洁朴素,少有贪欲的是“ 清真 寡欲”,感叹高雅豁达一类人,称为“ 清 伦 有鉴识”。 “清”作为魏晋人的一种人生态度与追求,在深刻影响古代人生活的同时 ,也已深深烙印在文人 的生活观念和趣味中。 二、 自然之“清” 魏晋 时期 是发现自然美的时代。 自此, 自然美 真正 进入士人的生活中,他们以 独特的 人生态度 和审美体验 ,将 一腔热情 投入大自然,对山水草木进行自由的审美观照, 自然风物 开始真正作为独立的对

25、象进入 士人 的审美活动 范畴 ,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 从而也 具有了自身的审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魏晋文学将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与魏晋士人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融为一 体,形成了独有的文学特质。 (一)山水之清 魏晋人向内发现了深情,向外发现了自然,即可以说是先发现了人之“清”,再发现的自然之“清”,最后又回归于 人本身,这也正如“自然”概念在魏晋的演变。 魏晋士人以新奇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大自然的声色之 美 ,他们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审美体现表现 自然,突出其色彩、形态和声音等外在特征的美。 他们 以纯净 文字 的形式和清丽的语言 来 本色地描绘 自然中的 山水草木 虫鱼鸟兽 ,其目的不是为了 消

26、极 避世,也不是为了寻仙解脱 ,而是 单纯 为了更真切地感受和 体验 自然的 外在 之美及其 中 所 内在 蕴涵的生命情趣。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世说言语) 争 流的万壑、竞秀的千 峰 、繁 盛 的草木、哀婉的猿啸、朦胧的 晨 岚、灿烂的霞光等鲜亮的生命形 态,无不蕴藏着 不可阻挡的内在生命力 ,无不回旋着生命的 情韵 ,激发出生命的 回旋 。 王武子和孙子荆大谈各自家乡风土人情之美: 王说: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 清 ,其人廉且贞。孙说:其山 嶵 嵬以嵯峨,其水(氵甲)渫而扬波,其人磊 砢 而英多。(世说言语) 他们夸完山水还不忘夸家乡人,一个说是廉洁而正直,一个说

27、是有奇才异能又英杰众多,别具趣味。而王司州 (修龄 )至吴兴印渚中看则是叹曰: 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 清朗 !(世说言语) 单纯的感慨山水的独特魅力,它可以使人心情舒畅,可以涤荡胸襟。再如谢安, 虽然身在朝堂之上,而心又处在山林之中,登城眺望,“悠然远想”。自此,文学作品中人们越来越7 重视山水本身的魅力,士人欣赏自然山水,往往宅心玄远,不滞于物,意趣超然。 (二)从自然之“清”到人物之清 这种对自然感性形式和其内在生命力的审美体悟, 同时 还体现在对人物的品藻上。 由两汉到魏晋的人物品评是由比德向“山水”的转变。 在魏晋士人看来,人不是美在抽象的德行,而是美在 其中 呈现人之气质、个性的

28、外在形貌,更美在这种外在形貌所昭示的内在生命力。魏晋士人摒弃了自然之物 隐含 的教化色彩, 而 往往用自然界的事物直接 表现 人的外貌之美 :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 澄清 天下之志。(世说德行) 这里的“清”虽是水清之意,却与嵇康之流与政治划清界限不同,而是升华为肃清天下之大志,颇有“达者,兼济天下”之势。此外,世说新语中还有云: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世说赏誉) 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会稽王司马昱轩轩如朝霞举。( 世说 容止) “ 瑶林琼树 ” 是光彩的仙树之名 、 “ 春月柳 ” 是光明的春日的柳树 、 “ 朝霞 ” 灿烂而鲜妍

29、, 这些光明鲜洁,晶莹发亮,带有清新气息和绚丽 格调 的事物 ,是鲜活生命 的展现 , 是明亮 诗意的凝结,是活力生命的象征。 这些用优美的自然山水景物来形容和比喻的人物,体现出理想化、超尘绝俗的魏晋人格美。 在魏晋士人看来,只有内蕴着鲜活生命力和神韵气质者,才能像自然山水一样使人为之怦然心动,才是最美的。在魏晋文学中人像自然一样美在形式,更美在生命,从自然 万物 的生命之中,魏晋士人深深地体味到人自身的生命韵律和生命情调,他们用感性的心灵去拥抱自然,鱼跃鸢飞、树 繁 草茂、 山清水秀 的自然界成为他们内心 理想追求和个人生命力鲜活跃动的真切反映。 当然,这些自然之清并不 是一个时代陡然的跳跃

30、,而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 老、庄的自然观是以“自然”为天地之本。老子之自然,重在“道法自然”,“客观状态下的自然”,这里的“自然”侧重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庄子之“自然”,则更倾向于回归自然界,体验自然美,他所主张的顺其自然,则是以实现精神自由为追求,从而达到“逍遥”之境界。后来的董仲舒则是以“天人感应”为出发点,关注天、人的内在联系,其观点可以定义为是带有迷信成分的、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自然观。而到王充,“自然”观倾向天道自然、万物自然而生 “天地不欲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 9 直至建安时期,以刘劭和三曹为代表的自然观,从过去重自然界之事物和规律,追求本色,转向了重视人,重视人之气质才性

31、,重视人之自然性情。 后来“正始玄风”的出现,成功地把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相结合,为儒家伦理作了合理性论述。此时的“自然”,是与“名教”相对应的“自然”,是重于“情”的“自然”。正如晋人认为的,“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世说伤逝)。“名教出于自然”的观点认为,建立在国家基础上的一切秩序、制度、等级、名号,都是自然的产物。竹林时期则发展为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从“任自 然”转向了“任心”,明确地指出客观世界即人内在的心灵。王羲之曰:“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便是这个道理。最后,以郭象为代表的“自然”概念又是一变,提倡根据事物的“个性”而“为”的活动,即“率8 性”

32、、“个性”、“真性”之“自然”。由此,名教自然终于合二为一,自然的和谐、社会人事的和谐由此得来。 谢尚乘船出行,“其夜 清风朗月 ”,便听到袁宏吟咏诗歌,庾亮镇守武昌,“秋夜 气佳景 清 ”,就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上南楼吟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0 的真谛,“空潭写春,古镜照神”(司 空图诗品),“意境中的山水”,又何尝不是心中之山水。自然山水的魅力自魏晋起大大放异彩。 风之所逝,流之所止,巨浪滔天也终得归于平静,然,大风起兮,总有云飞扬,流风余韵,亦期永流芳!世说新语未必能包涵一切魏晋之风与流,“清”也未必能荡涤一切世间之污与浊,但不论流芳千古,亦或遗臭

33、万年,桓温有知,也该感激刘义庆之举! 注释: 1刘坤生 .庄子九章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47 2许嘉璐编 .晋书第二册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1116 3梁长胜 .易传正义 .北京:九州 出版社 ,2010.136 4汤用彤 .汤用彤学术论文集 .北京:中华书局 ,1983.84 5宁稼雨 .魏晋名士风流 .北京:中华书局 ,2007.47 6皮元珍 .玄学与魏晋文学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39 7罗宏曾 .魏晋南北朝思想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87 8许嘉璐编 .晋书第二册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1140 9袁华忠译 .论衡全译(上) .贵州:贵州人民典出版社 ,1990.57 10陶渊明 .陶渊明集 .辽宁:万卷 出版社 ,2008.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