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余华后期小说中“民间力量”的诗性构成.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99353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余华后期小说中“民间力量”的诗性构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余华后期小说中“民间力量”的诗性构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余华后期小说中“民间力量”的诗性构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余华后期小说中“民间力量”的诗性构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余华后期小说中“民间力量”的诗性构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论余华后期小说中“民间力量”的诗性构成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 摘 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作家余华的写作风格开始转变,由以往的冷漠与残忍转向相对幽默而又温情的一面,其作品当中 的民间力量对其小说的叙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着探寻余华先生后期的代表作品中“民间力量”的诗性构成及其渊源,挖掘当中渗透着的人文素质,指出作品中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 【 关键词 】民间; 叙事; 余华 Later novels by yu hua “theory of poetic composition folk str

2、ength“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writer yu began to change, and the style of writing by past apathy and cruelty to relative humor and warmth side, his works of folk strength of the novel narrative produced great impact. This paper try to explor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Mr. Yu later “civilian power“

3、 poetic composition and its origin, mining the humane quality of infiltr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benevolent feelings works compassion. Key words: Folk; Narrative; Yu hua 1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先生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前期作品中,对于“暴力”和“死亡”的冷漠叙述使其获得了“残忍的才华”名号。后期创作,文学界一致认为从在细雨中呼喊开始,风格开始转变,叙述变得含有 温情,更为关注的是底层人民的生命状态。这一转变与

4、民间话语的引入、民间力量的汲取是断然分不开的。在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等作品中更是让读者读出了应对苦难、灾难与不幸时的坚韧与顽强。他的作品不是在控诉与揭露社会各方的苦难对普通人的重压,而要展示的是面对种种不幸与灾难时,如何活下去的精神哲学,亦即活着的哲学。从而显现民族性格的特别性与它熠熠生辉的力量。 陈思和断言道 : “ 任何艺术品种的生命力都只能在民间产生 , 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也只有融入民间才可能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出真正的力量。” 1著名作家张炜也认 为 : “ 文学一旦走进民间 , 加入民间 , 自民间而来 ,就会变得伟大而自由。 ” 2的确,民间总是以最低调的姿态默默传唱这人文精神之歌

5、,这歌经久不衰,渐渐形成了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性格。 一 、前言 陈思和先生对民间文化形态的定义是: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的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它拥有民间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传统背景,用政治术语说,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行的糟粕交杂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的形态。 3民间总是以低调的姿态接纳国家意志对它的统治、渗透、改造,同时它又总是从漫长岁月的劳动传统中继承并滋生出抗衡和消解苦难、追求自由自在的理想的文化品格。但是,民间也不是完美的概念,它是一个包容一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污秽、苦

6、难和野蛮却又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生活空间,有关这个空间的文化形态,又总是能够比较本色地表达出下层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情绪世界。 这个 民间既不同于西方的公众空间的概念 , 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以农村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社会 , 民间具有广阔的涵盖量。具体地说 , 它泛指非权力文化形态亦非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新空间 , 带有浓厚的自由色彩和强烈的自在的原始形态。陈思和先生把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士大夫型向现代知识型转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概括为三种意识 : 失落了的古典庙堂意识、虚拟的现代广场意识和正在形成中的知识分子民间岗位意识。作为知识分子的余华,民间岗位意识在他心中日益浓重。在他的后期作品中,都能体

7、现民间的力量与温度。 二 、“民间力量”在余华叙事中的体现 余华自己说:“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的严重一点,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 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崇高。这里所说的崇高不是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4 活着便是对这种超然的最好阐释,许三观卖血记则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这样的内涵 。下面着重阐述民间温情力量对余华后期作品叙事的影响,以 许三观卖血记 为例: 在这里,余华先生把叙述的视角投向城镇普

8、通居民的许三观一家。光看作品题目,似乎2 又会把人们引向一个熟悉的叙述环境:鲜血淋漓的场面,暴力与死亡主宰了一切,作者冷漠无情般地叙述 才是主情调。实际上,读完整本书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民间力量所隐现出的温情在主人公许三观身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人物语言的温情喜剧化 正因为采用的是民间立场的写作,余华选取的是众多下层人物中最为普通的一个,所以,我们发现,在作品中许三观甚至没有具体的外貌,整部作品着笔最多的还是语言,这些语言都带有民间喜剧的意味。如第四章里许玉兰揪住许三观耳朵问他“我生孩子时,你是不是在外面哈哈大笑?” “我没有哈哈大笑,”许三观说,“我只是嘿嘿地笑,没有笑出声音。”“所

9、以你让三个儿子叫一乐,二乐,三乐,我在 产房里疼了一次,二次,三次;你在外面乐了一次,二次,三次,是不是?” 5民间喜剧色彩可见一斑。 如果说,关于产房生孩子的对话不是在强烈的艰难困苦打压下发生的,不能体现许三观一家面对劫难迸发出的韧性的话,那么请看这一次许三观说的话“我就给三乐做一个红烧肉。肉,有肥有瘦,红烧肉的话,最好是肥瘦各一半,而且还要带上肉皮,我先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的有手指那么粗,半个手掌那么大,我给三乐切三片”。这一幕发生在全家喝了五十七天玉米粥后的一个晚上。之后的历史事件为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回想这段历史,我们有太多的无奈 和叹息。但我们也不曾也不会忘却这些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意

10、味着什么,饥饿感侵入骨髓,死亡咄咄逼人。许三观对儿子们说:“因为这苦日子还没有完,苦日子往下还很长,我和你们妈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先把你们的小命保住,别的就顾不上了,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把命保住了,熬过了这苦日子,往下就是很长很长的好日子了。” 6 温情而富戏剧化的语言之中,诠释的是对苦难的承担与豁达,叩问的是最为朴素的生命真谛。 (二)人物行为的温情化 最为典型的是许三观叫一乐为何小勇叫魂的情节。一乐的亲爹何小勇被车严重撞伤, 命在旦夕,何小勇的女人从老中医那得知非得是亲生儿子坐在烟囱上叫魂才能挽救何小勇的生命,面对何小勇女人的哭诉,许三观想起昔日情敌,起先是破口大骂,可是

11、后来他第一乐说:“做人要有良心,我养了你十三年你的亲爹快要死了,医生救不了他,城西的陈先生,就是那个算命的陈先生,也是个中医,陈先生说只有你能救何小勇,何小勇的魂已经从胸口飞出去了,陈先生说你要是爬到何小勇家的屋顶上,就能把何小勇的魂喊回来。”7这个何小勇给三观带了绿帽子,许三观做乌龟好几年,可以说作为一个男人,受到了最为严重的侮辱,可当何小勇在 生死之间的时候,许三观还能劝说一乐做人要有良心,鼓励一乐为何小勇叫魂,虽然叫魂这种行为实属迷信之举,但此种行为正体现了许三观的同情心和恻隐之心。这颗悯人之心流淌的是温情,是民间力量作用的结果。 许三观因全家人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而不忍,而再次去卖血,

12、为的是让全家人吃顿好的,可是由于一乐不是自己亲生的,许三观只给了他吃烤红薯的钱,而不是让一乐享受去胜利饭店吃面条的待遇。直接导致一乐离家出走,善良的许三观见到饥饿满脸的一乐时还是忍3 不住心疼起来。虽然嘴上不停地骂着一乐:“你这个小崽子,小王八蛋,小混蛋,我总有一天 要被你活活气死谁倒霉也不如我倒霉,下辈子我死也不做的爹了,下辈子你做我的后爹吧。你等着吧,到了下辈子,我要把你折腾得死去活来” 8可是却让一乐爬到自己的背上,面对一乐是否带自己去吃面条的提问,他突然温和地说道:“是的。”简短的“是的”二字,无不显示出这个男人的责任感与宽广的胸怀,温情之处却是撩人眼泪。 又如文革时期,自己的老婆被扣

13、上“妓女”的帽子而被批斗时,许三观给妻子送饭的一幕让人至今难忘。 看到四周没有人了,许三观就轻声对她说:“我把菜藏在米饭下面,现在没有人,你快吃口菜。”许玉兰用勺子从米 饭上面挖下去,看到下面藏了很多肉,许三观为她做了红烧肉,她就往嘴里放了一块红烧肉,低着头继续咀嚼,许三观轻声说:“这是我偷偷给你做的。儿子们都不知道。” 9 在那个精神混乱、价值丧失,甚至连说错一句话都会带来厄运的年代里,这种亲情足以让每一个经历类似灾难的人汗颜和感动!亲情的温暖烘烤着脆弱的心灵,让柔弱者找到了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 再如,为了招待二乐下乡时的队长,许玉兰让许三观再去卖一次血,许三观也知道若是招呼不周,队长不

14、高兴,二乐就不能抽调回城。许三观默默点头,照例忍着喝水所带来的奇胀无比的痛楚,求 李血头再买他一次血。因为连续的卖血,许三观感觉胸口发闷,浑身累的不成样子,可是吃饭的时候还是陪着队长喝酒,喝到呕吐,腰部抽搐,直不起腰来,眼泪汪汪,许三观却在心里对自己说:“为了二乐,为了二乐哪怕死了也要喝。” 10这一切,恐怕读者看了也会心痛,当自己的亲人为自己付出这么多,哪怕是生命的时候,是残酷,更是温情最好的阐释。 民间力量所倡导的民间道德、民间生活观处处闪烁着人文情怀的光芒。 牛运清在中国当代文学精神中说: “ 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 总是具有最充分的人道主义 。 这种作品大都是鼓励人要从现实的束缚中解

15、 脱出来 , 或悲愤大多数人过着非人的生活 , 或反对社会的不合理 、 束缚人的才能智慧的发展 , 或希望有合理的人的生活 , 足以发扬人类本性。 ” 11 钱谷融说 :“ 一切被我们当作宝贵的遗产而继承下来的过去的文学作品 , 其之所以到今天还能为我们所喜爱 、 所珍视 , 原因可能是很多的 , 但最基本的一点却是其中浸润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 因为它们是用一种 尊重人同情人的态度来描写人 , 对待人的。” 12 你可以说许三观很平凡,但你不得不为他的这种平凡举动而动容!这样的场景在小说中不胜枚举。从中你可以发现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智慧与顽强,每 次当生活的重压摧残他们时,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温

16、情的力量默默忍受着。作者用自己独特而又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这不曾消逝的人间真情,对中国最底层百姓真情的发现,也正是作者人文情怀的充分流露。 三 、“民间力量”的诗性构成及其渊源 (一 )情绪(主题)、节奏、旋律:音乐与余华创作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音乐从主要从情绪(主题)、节奏与旋律、结构三个方面影响了余华的写作,音乐成了他汲取民间力量的主要对象。 1、爱的力量 4 音乐是声音的一种,音乐往往也是一部分人情绪的最好表达,或喜或悲,悲喜之情蕴含其中。音乐是带着某种情绪在 叙述,余华也正是受到了音乐情绪的影响,在众多情绪中,“爱”扮演了其写作中最重要的角色。巴赫的英国组曲,肖邦的夜曲,梅西安的图伦加利

17、拉交响曲,希曼诺夫斯基的圣母悼歌等等国外这些著名的旋律都是悲伤的音乐,几乎都与死亡有关,可是里面都有爱的力量。“然而音乐一下子就让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像炽热的阳光和凉爽的月光,或者想暴风雨似得来到了我的内心,我再一次发现人的内心其实总是敞开着的,如同敞开的土地,愿意接受阳光和月光的照耀,愿意接受风雪的降临,接受一切所能抵达的事物,让它们都渗透进来,而且消化它们。” 13民间力量之中有一个“土地”的形象,民间智慧一直是这方“土地”的品质, 这种民间智慧不为强势环境所左右,在历史的变迁中根据自己所需成长,在与自然、文化的碰撞中,不断艰难地调适自己的姿态,以求更好地生存。冷静自如地阐述民间生存之艰难

18、,也在探求世俗民众消解生存苦难的方式,这些对抗生活苦难的方式与其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如说是来自自为的民间智慧的闪耀。 余华后期的每一部作品无疑都是带这样一种情绪在叙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中隐含的一个主题就是“爱”,这种爱穿插在每一次残忍的叙述中。爱的力量是 抚慰伤痛,安慰心灵。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每次卖血都是走投无路,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可是他每次卖血的出发点还是源于爱。 2、节奏与旋律 节奏和旋律是一首歌曲的灵魂,是一首歌曲的主色调,它深深影响了一个作者的叙述方式。“我注意到了音乐的叙述,我开始思考巴尔托克的方法和梅西安的方法,在他们的作品里,我可以更为直接地去理解艺术的民间性和现

19、代性 ”“巴尔托克的旋律如此丰富,节奏如此迷人的弦乐四重奏,匈牙利美妙的民歌在他的弦乐四重奏里跳跃的出现,又跳跃地消失,时常以半个乐句的方式完成其使命,民歌在最现代的旋律里 欲言又止,激动人心” 14 许三观卖血记的中文版说道:“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地尽头。”“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作者在这里虚构的知识两个人的历史,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15 这种节奏与旋律在许三

20、关卖血记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书中十二次卖血的叙述就具有这样的民间的音乐形式 ,成为小说的主旋律。每一次卖血就是一次民乐旋律的重复,在这个长达二十万字长篇中高潮不断。小说一开始四次卖血时间间隔长,节奏缓慢进行,代表苦难程度相对较轻。然而随着许三观为了一乐在乡下有较好的存活质量,为二乐能尽早回城两次连续的卖血,音乐般的叙事节奏骤然加快。小说在叙述为一乐治病的情节的同时,音乐叙事也进入高潮,高亢激越,紧张的氛围骤然笼罩读者心头,苦难被一次次加强,向这个只能勉强过活的家庭侵袭而来。在达到最高点后,节奏突然舒缓下来,这时的许三观一家已经过上了平安祥和的好日子。年老的许三观为了重温爆炒猪肝和黄 酒的味道,最

21、后一次卖血,结果是医院不要他的血。靠着卖血一次次险渡生存性苦难的许三观竟无可奈何到老泪纵横。让人伤感与动容的同时,我们也不难感受其中的温情与坚韧。音乐性叙事也进入尾声,旋律减弱。 5 由此,我们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民歌在表达某一种压迫和苦难的时候,它的节奏会变得比较激烈,可是由这种透不过气的节奏带来高潮之后,往往是用一种很轻的节奏作为结束,显得温情无比而又难能可贵。它所要表达的是对这种苦难的承担,绝非逃避,它所要引以为傲的是对生生不息顽强生命活力的坚忍聪灵民族性格的呼喊,绝非妥协,无止境苦难的妥协 !此种特点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3、结构 无论是一首民歌,还是一本书,都有一个属

22、于自己的结构。余华的写作结构与音乐演奏的结构结下了不解的渊源。“我第一次听到的马太受难曲 我明白了叙述的丰富在走向极致以后其实无比单纯,就像这首伟大的受难曲,将近三个小时的长度,却只有一两首的旋律,宁静、辉煌、痛苦和欢乐地重复着这几行单纯的旋律,仿佛只用了一个短篇小说的结构和篇幅表达了文学中最绵延不绝的主题。”同样的,“我又在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乐第一乐章里听到了叙述中轻的力量 音乐在恐怖和 反抗、绝望和战争、压抑和释放中越来越沉重,也越来越巨大和摄入感官 肖斯塔科维奇让一个尖锐的抒情小调结束了这个可怕的插部。那一小段抒情的弦乐轻轻地飘向了空旷之中,这是我听过的最有力量的叙述”。 16余华在

23、其他更多的交响乐中汲取了这种力量(柴可夫斯基、布鲁克纳、勃拉姆斯等等)。他最后得出结论:“小段的抒情有能力覆盖任何巨大的旋律和激昂的节奏。其实文学的叙述也同样如此,在跌宕恢弘的篇章后面,短暂和安详的叙述将会出现更加有力的震撼。” 17 许三观卖血记卖血的情节重复,就是一个突出的结构特点,以卖血开头 ,又以卖血结尾,整个结构完整而又严肃。每一次卖血,就是一次高潮,而十二次的卖血旋律并不相同,最后一次显得温和,没有前几次的紧张感,这就是“轻”的力量,这种“轻”不是逃避,恰恰显示了苦难的深重与深远。整部作品采用的是一种近乎平行的结构。 这种音乐性的不断重复的叙事方式通过在重复、相同的叙述中的不同,来

24、凸显每个节点、转折的差异,使苦难的力度得到加强抑或是减弱,无论怎样,在这个故事结尾,那余音未绝于耳 ,像一双温柔的手掌多少抚慰了些许想许三观这样一类人心中难言的苦楚,多少具备了些温暖的力量默默地舔舐着那些不曾也不 会愈合的伤口吧? 再比如活着的开头福贵所唱的那首旧日的歌谣:“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18和故事结尾的歌声:“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19以民歌开头,又以民歌结尾,似乎永不会停歇,这种结构迸发出的声音环绕民间的大地,又根植于受苦受难的百姓中间,日积月累,此种旋律根深蒂固,早已化作了一股坚韧而又温情的力量,它使得每一个注定要承受苦难的人足以抗御任何一种磨难的

25、洗礼。 福贵的嗓音是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唱着古老而又快乐的歌谣,让我们看到了凡俗人生中那种坦然与和平、乐观与自足中所蕴涵着 的宁静而深邃的力量。 这种民间力量从中国传统的文化性格中延续下来,有一种地老天荒的感觉,而亘古以来的中国人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力量在这古老的土地上绵延繁衍、生生不息。这种民间力量为作者 提供了广阔的真实性和延展性,丰富了作家的心灵,增添了智慧。诚如余华在活着中文版自序中说的那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6 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

26、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写作的过程让我明白,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20 (二)悲天悯人:人生经验中的仁者情怀 可以说,在医院里,余华完成了自己的童年。“ 我童年的岁月在医院里。我的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母亲是内科医生”。 “我喜欢闻酒精和弗尔马林的气味 我对从手术室里提出来的一桶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已经习以为常了”!“我家对面就是太平间 后来的日子 ,,我几乎是在哭泣声中长大 居住在医院宿舍的那十年里,可以说我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哭声 我觉得哭声里 充满了难以言传的亲切 ,,那疼痛无比的亲切。有一段时间, 我曾经认

27、为这是世界上最为动人的歌谣”! 21成年后的医生余华除了具备基本的治病救人的医德之外,作为知识分子的余华更是养成了悲天悯人的性格。 的确,自小到大习以为常的死亡、鲜血一直深深烙在余华的心理面,不然早期作品里那到处充斥着的暴力与死亡的情节便无从解释。但是在余华先生的后期作品中更为着重表现的是民间的道德,民间的命运观和民间的智慧。这些无不和童年的经历和行医体验有关。请看 活着当中 福贵和家珍对待春生的态度充分显示了摒弃势利见识、重情重义的民 间道德的自在之美。当得知自己的儿子是因为县长夫人而死时,“抬腿就朝县长肚子上蹬了一脚”。而且还扬言说 :“我要杀的就是县长”。作为一个朴素农民,心底里时刻拥有

28、杀人者偿命的观念。但发现县长就是与自己出生入死的春生时 ,出生入死的兄弟之情让他原谅了春生 ,而不是县长这个名份。当春生在文革时惨遭暴行时 ,福贵替他求情 ,“有人对福贵说 :你知道他是什么人 ,他是旧县长 ,是走资派。”可福贵坦然地说 :“这我都不知道 ,我只知道他是春生。”作为妻子的家珍当初对“草菅人命”的县长是极端悲愤的,但是当春生落难时 ,家珍鼓励他要活着 ,并以欠命的债务意识变相地给春生以精神支撑。而一个多月后 ,听说春生上吊自尽后 ,家珍万分难受 ,最终彻底化解了对春生的积怨 ,展示了民间习见的对死者的宽恕与敬畏。 这种对死者的尊重与同情,是余华先生童年体验的再度升华,是行医者本能

29、的职业道德,更是知识分子的余华汲取民间力量之后在作品叙事之中的展露。 虽说读者在兄弟之中发现了人性之“恶”,但是人性之“美”的光辉同样洒在“恶”的环境之中。如李兰和宋凡平结婚的时候,有这样的描写:“ 宋凡平放下板车走上去 , 掏出一支支烟递给那些男人 , 李兰抱着木桶跟在后面 , 抓出一把 把豆子、瓜子、硬糖递给女人和孩子。” 22这是一幕很温馨的场景。同样的,当李兰生病在上海治疗,宋凡平为了见其最后一面,而被活活打死在街上,李兰伤心欲绝,七年不洗头来怀念宋凡平,悲剧的故事体现的却是温情的夫妻关系。又如文革中,宋凡平的胳臂被打脱臼,他却对孩子们说是让胳臂休息一下,把乐观留给了孩子,此种父子关系

30、温情无疑。再如父母双双去世之后,李光头与宋刚相依为命,李光头暴打欺侮宋刚的刘作家,虽说因为林红两人之间的关系冷漠,但是宋刚却把口袋里的两角钱接济给落魄中的李光头,而这恰巧是林红不愿做的,此种手足之情温情 之处也撩人眼泪。 此种例子在书中很多,人道主义情怀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这也正体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 7 四 、结语 余华先生连同他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宽广的内心!他的叙述无论前期还是后期还是冷静,朴素,有控制力的,可以觉察到那种含而不露的幽默和温情。透过现实的混乱、险恶、丑陋,从卑微的普通人的类乎灾难的经历和他们的内心中,发现那种值得继续生活的简单而完整的理由,是这些作品的重心。而这

31、种温情恰恰是得到了民间力量的滋补! 岁月的河流在经久不息的流动中,以它特有的民间温柔力量浸润了生我们养我们的大地,又通 过大地传达到一辈又一辈勤劳不息的底层百姓之中。曾几何时,我们被这条河流当中那几个耀眼的词语灼得眼睛发热,乃至眼泪成诗。坚韧、坚忍、宽广、善良、朴实这些作品跳动的音符无不温暖着每颗柔弱而又顽强的心灵。这就是民族性格熠熠生辉的光点。 这些作品唱出一曲严肃而又温柔的民间之歌! 注释: 1陈思和 .犬耕集 M .上海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1996.74 2张炜 .远逝的山峦与彤云 J .南京 : 钟山 , 1995.6 3陈思和 .陈思和自选集 M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2、 , 2007.200 4余华活着 .中文 版序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3 5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M.海口 : 南海出版公司 ,1999.31 6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M.海口 : 南海出版公司 ,1998.127 7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M.海口 : 南海出版公司 ,1998.164 8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M.海口 : 南海出版公司 ,1998.153 9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M.海口 : 南海出版公司 ,1998.182 10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中文版自序 M.海口 : 南海出版公司 , 1998.211 11牛运清 .中国当代文学精神 J .济南 : 山东教育出版社

33、, 2003.147 12牛运清 .中国当代文学精神 J .济南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03.148 13余华 .说话 M.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2.23 14余华 .说话 M.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2.24 15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中文版序 M .海口 : 南海出版公司 , 1998.1 16余华 .说话 M.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2.2717余华 .说话 M.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2.27 18余 华活着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5 19余华活着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194 20余华活着 .中文版序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3 21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8.32 22余华兄弟 .上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