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试论魏晋文人的竹子情结对文学创作与绘画艺术的影响.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9370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试论魏晋文人的竹子情结对文学创作与绘画艺术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试论魏晋文人的竹子情结对文学创作与绘画艺术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试论魏晋文人的竹子情结对文学创作与绘画艺术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试论魏晋文人的竹子情结对文学创作与绘画艺术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试论魏晋文人的竹子情结对文学创作与绘画艺术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胸中之竹与画中之竹 试论魏晋文人的竹子情结对文学创作与绘画艺术的影响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 要 中国最早的竹子情结源于魏晋,魏晋文人不仅观竹、品竹,而且写竹、画竹, 这便造就文人心中育竹,画中出竹,文中构竹。本文试图探讨魏晋文人的竹子情结对文学创作与绘画艺术的影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的悠久渊源和绵长延续的“竹子情结”。 关键词 魏晋文人;竹子情结;文学创作;绘画艺术 Bamboo in the heart and Bamboo in the picture Researching the Wei

2、jin literatis Bamboo Emotion on the impact of literature and arts Abstract: The earliest bamboo emotion of China is from Weijin.Weijin literati not only watch bamboo,but also write and paint bamboo,this cause literati thinking bamboo,painting bamboo and writing bamboo.The paper research the weijin l

3、iteratis bamboo emotion on the impact of literature and arts,tasting the bamboo emotion which has remote history and is lasting in tradition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Weijin literati; bamboo emotion; literature; arts - 1 - 魏晋文人所特有的“竹气”使他们与众不同。魏晋时期的竹子承载着魏晋文人精神和感情,维系着魏晋时期的 生活与艺术,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魏晋文人与竹子结下了

4、不解之缘。“竹子情结”便是在这样的土壤中得以孕育、生长,并贯穿了文学与绘画。 一、文中之竹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 指出“气”形容的是一种文学的风格、气质。魏晋时期,咏竹文学出现了繁盛之势,如班固的竹扇赋和曹植的九华扇赋有引,是通过写扇来赞竹,指出竹能带给人内心和外在的凉气。建安七子中的应玚、刘桢也是咏竹的推崇者,刘桢便写有赠从弟,他在第三首诗中,通过点明凤凰与竹的关系,赞扬他不与世俗同流的志气。在这些作品中的“竹 子意象”中,世人不仅可以感受到魏晋文人的精神内涵,也可以深刻的感受到“竹子情结”的审美佳境。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1可见竹子不仅贴近文人的现实

5、生活,而且也影响着文人的艺术创作。 (一)竹的纯净心灵 竹,自古即为达官高贤文人雅士的一种标榜,竹以其独特的自然属性,被赋予了美好心灵的道德内涵。竹的清高有节、虚怀大度、挺直向上的君子之风充溢着人性中的“真、善、美”。最早将竹人格化的文章出现在礼记礼器中:“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2这段话通过对竹子的礼赞,在竹子的自然属性与文人 的灵魂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这对别人是鼓励、鞭策,给心灵的洁净下了一个标准;对自己则是明志、抒怀,要求自己摒弃掉浑浊之心。 郑板桥在画作竹石中题诗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将竹与人的坚贞挺拔、

6、正直刚毅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对软弱心灵的鼓舞,唤起内心深处的斗志。魏晋文人戴凯之爱竹研究竹,著了一部描述70 多种竹子性状的竹谱 4,这是我国最早以四字韵文写就的一部植物学专著,对竹子像人一样进行了一次认祖归宗,使后世文人可以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竹魂,使心灵 找到了它的起点,有了洁净的目标。晋代玄学家郭璞始作桃枝竹赞,曰:“蟠家美竹,厥号桃枝。丛薄幽蔼,从容郁猗。簟以安寝,杖以扶危。” 5这是对竹子功用的阐述,从灵魂的角度看,竹子的这些特性使人安心,使人得以依靠,使心灵更为宁净。谢眺的杜若虚“柳含色于远岸,泉镜流于枉渚。荫绿竹以淹留,藉幽兰而容与” 6放眼看去,景物层次分明,而且又随类赋彩,刻画细

7、微生动,为读者营造了一片可以洁净心灵之境。 他在咏竹中写道“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7,赞扬竹子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灵魂 的启迪,带来清新的气,使灵魂得以新生。 (二)竹的高尚气节 魏晋时期,竹子又承载了一种全新的精神意蕴。竹中空,有节,坚韧不折,经冬不凋。竹在文人墨客笔下以其高贞逸雅及凌云处尚虚心的独特品格,成为古代诗歌中表现文人情趣和人生理想的审美意象。历代文人用竹的品质来隐喻文人雅士的君子风范与操守。 张正见在他的赋得阶前嫩竹中写道“翠竹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砌曲横枝屡解箨,阶前疏叶强东风。预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 8 对仗工整,其中的“凌空”带

8、有蓬勃之势,并用“葛陂”的典故,赞扬竹的气节。东晋道教 学者葛洪在神仙传壶公道:“房 (费长房 )忧不得到家,公 (壶公 )以一竹杖与之曰:但骑此- 2 - 得到家耳。房骑竹杖辞去,忽如睡,已到家所骑竹杖,弃葛陂中,视之乃青龙耳。”9这段话将竹与中国的象征龙结合在一起,可见它地位的尊贵与崇高。谢朓的秋竹曲凸显出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不移的品质,将竹的柔中刚、刚中柔的特色描摹得栩栩如生。齐虞羲见江边竹诗曰:挺此贞坚性,来树朝夕池,秋波漱下趾,冬雪封上枝,葳蕤防晓露,葱蒨集羁雌,含风自飒飒,负雪亦猗猗,金明无异状,玉洞良在斯,但恨非嶰谷,伶伦未见知。 7描述了在不 同天气下的竹子形态,以此来赞扬竹子

9、坚贞的品性。沈约在咏檐前竹也提到:“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繁阴上郁郁,促节下离离。风东露滴沥,月照影参差。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10充分赞扬了竹不为世俗所纠缠的高尚气节。 晋代的贺循赋得夹池修竹诗曰:“绿竹影参差,葳蕤带曲池,逢秋叶不落,经寒色讵移,来风韵晚迳,集凤动春枝,所欣高蹈客,未待伶伦吹。” 7 表明了竹子霜雪不侵的高洁品质。 (三)竹的忠诚品性 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已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 改柯易叶等品性被逐次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成为忠诚型人格的象征。竹子

10、四季常青,既顺四时而郁郁葱葱,又直立于四季之外。岁寒三友中给竹子的赞扬便是“松竹越冬而不雕”。 礼记祀器中写道:“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11可见竹子四季如一的品性,对自己的节操始终如一。竹赋有云:“有嘉生之美竹,挺纯枝于自然,含虚中以象道,体圆质以仪天,托宗爽垲,列族圃田,缘崇岭,带回川,薄循隰,行平原, 故能凌惊风,茂寒乡,藉坚冰,负雪霜,振葳蕤,扇芬芳,翕幽液以润本,承清露以濯茎,拂景云以容与,拊惠风而回萦。” 7作者借此歌颂了竹子经冬不凋的风格和岁寒益劲的精神,有像人一般坚贞不屈的品质。鲍照在中兴歌中提到:“梅花一时艳,竹叶

11、千年色。愿君松柏心,采照无穷极。” 12将竹叶与梅花作比较,赞扬竹叶千年不易色,更是对其人格的高度崇敬。刘孝先竹诗曰:“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7这首诗既是咏竹,也是诗人心境抱负的自白,表达了诗人生 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坚贞品格。 在难以记数的植物世界中,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像竹子一样,得到国人广泛的赞誉与喜爱。魏晋文人的竹子情节之所以产生首先是它本身的品行,其次便是文学家用笔墨对它的渲染,这二者结合便形成了一股文学潮产生了魏晋文学中的“竹文化”。 二、画中之竹 从诗经开始,历代的咏竹诗文佳作倍出,

12、他们抱着各自的原因,延续着与竹的情缘,晋代有“竹林七贤”,创作有竹谱、笋谱等佳作;唐有“竹溪六隐”,使文人画竹在唐代蔚然成风,清代郑板桥则是古今画竹集大成者,而在敦煌壁画中发现 了的西魏、北周时期的竹画,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竹画。不过,由于战火、灾祸等人为毁坏和壁画、纸本画本身的不易保存,留存至今的魏晋时期画作寥若晨星,使我们无法具体深入地掌握这一时期绘画的详细情况。但从历代史书、绘画理论著作的著录,我们尚可做一些粗略的了解。 (一)竹竿纤瘦流畅 - 3 - 画竹先画竿,竹竿画好了,全画的神韵也就有了一半。而魏晋的竹竿则表现为细竹竿。魏晋士大夫崇尚清谈,讲究言谈容止。如顾恺之的画风格独特,被称

13、为“顾家样”,人物及植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 13 魏晋文人的这 些性情展示在竹竿的画法上则是纤瘦流畅,正如同水墨画一样朴质却有意蕴深远。 “竹林七贤” 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王羲之与朋友们徜徉于会稽的名山秀水之间,诗酒风流,逍遥度日;陶渊明在“桃花源”中饮酒种菊,怡然自乐。以上地方都有竹林的存在,这是因为竹林的存在显示出他们的精神追求:淡薄、清淡,他们的追求也使绘画作品有了他们自身的影子。陆探微师承顾恺之,用线行笔紧细,造型为“秀骨清像”,给人以生动传神之感,反映了南朝十大夫特有的审美趣味。其画风在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等绘画遗迹中得到印证。由此可见

14、,文人皆 仰慕竹之淡泊、纤瘦。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二)竹节重墨点睛 竹子以“高风亮节”著称,故画竹要体现竹子中人的品性。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诗人,他的几次仕与隐的交替,反映了士人既对政治有难以割舍的情愫,同时又不能舍弃自己的高尚气节,他们的这种心灵便通过文字或绘画表达出来。竹节的重要性正如同他们的这种情感,交叠中孕育成长。 为了突出竹子的“亮节”,画家往往用浓笔重墨来点节。我们现在所能看见的最早的墨竹画是五代时李坡的焦墨风竹,在这幅画中欣赏者便可发现该画气韵飘举,竹竿迎风倾斜,惟有竹节支撑起竹的刚毅。节的长短 仍如李息斋所言,按竹子的生长规律,中间节长,根部和梢头节短。这样的画法正是以竹寄心,

15、更为形象地描述了人生路上所要秉持的心态,刚正不阿。在每一次的失败中获取前进的养分。 - 4 - 五代 李坡 风竹图 (三) 竹色色异而一 同一文人在不同的情境里,所表现的外在状态是不一样的,但内在却有本质上的相同,尤其是处在同一环境中。竹子生长于大自然之中,老竿新篁,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各具神态,历代画家画竹,都十分注重不同情境下竹子不同的形态,通过他们对自然地应对,来折射他们不便的精神。 文同首创朱竹画 筼筜谷偃竹图时,有人说:世间只有绿竹,哪来的朱竹?他便反问:人家都用黑墨画竹,世间哪有墨竹?由此可见,画家画竹并不追究竹叶的颜色,而是追求它的神韵。春夏之竹,枝稠叶茂,竹叶青翠发亮,柔和而焕

16、发生机;秋冬之竹,傲霜斗雪,可竹叶仍是苍青有力,如刀似戟。晴天的竹子,枝叶斜生逸出,想要扩充自己。新篁则是枝叶向上,充满勃勃生机,想要奋发上进。颜色并不能改变性情。如四大家之一的张僧繇,他不是通过改变颜色来增强画作的可看性,而是通过吸收外来宗教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的一些因素 ,运用明暗晕染的手法显现于绘画中 ,塑造的人物和 植物较为丰满而有立体感。这些画家虽用颜色和手法赋予竹新的艺术生命与形象,却用永恒不变的精神装点着它们的灵魂。 - 5 - 明 夏杲 修筠拳石图 (四) 竹叶似静而动 萧悦画竹论中提到:“举头忽看不似画,侧耳静听疑有声”,正是对竹叶似静而动的解说 。 元代柯九思为了突出竹叶的“

17、动”主张布叶用楷书笔意,所画竹叶端庄中透出生机。同时,也有些写意画采用一组逆风飘动竹叶,展示着“秋风昨夜度潇湘”之意,一枝窗前摇曳竹影便揭示出“人间此夜频前席,凉月虚窗更自宜”之感。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顾安的风雨竹图,将竹叶的动态美展示得尤 为逼真,竹竿偃仰扶疏,竹叶似乎还夹带着水珠,微微下垂。文人似乎将竹叶作为竹子的嘴巴,在文人清谈时,它是画中的那片静物,静静聆听;在文人交谈时,它给予应和,用自己的方式与文人进行交流。 唐宋以来,竹画名家人才辈出,唐代的王维、吴道子,五代的黄筌、徐熙、李颇,宋代的文同,元代的赵孟頫、倪瓒、李衎,明代的宋克、王绂、夏昶,清代的郑板桥等,都是一代名家。 但魏

18、晋也不乏名家, 中国画论发展史实 14的顾恺之部分介绍到他的七贤:唯嵇生一像欲佳,其余虽不妙合,以比前诸竹林之画,莫能及者。可见竹画在不同时代都可演 绎它的精彩。 元 顾安 风雨竹图 三、文中之竹与画中之竹的相互影响 从文中之竹与画中之竹的联系里,研究者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便是“竹子情结”。 绘画作品借助于文学作品的表现内容将绘画的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化”;文学作品则借助于绘画的形象将文学的内容变得更加充实、更加完整、更加“多媒介”化。可见绘画与文字的贯通是对竹子情结的深刻揭示。 (一)文中之竹对画中之竹的影响 1.文中之竹在思想主题上对画中之竹的影响 画家在创作伊始,必先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即深

19、刻了解所画之物,将所画之物形象化,才能达到最全的认识。文 中之竹展现给读者的是竹的独特品格和传统美德,借助竹子,魏晋文人将自己骨髓中崇尚自然,蔑视世俗,放荡不羁,顺情任性的思想不经意间融入了绘画创作,使画中之竹与文中之竹的主题渐趋一致。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一次喝到兴头上,脱光了衣服在家里“裸奔”。正巧被一个客人撞上,客人便说了他几句。谁知刘伶把眼睛一瞪,反问道:“天地是我的屋- 6 - 宇,房子是我的衣裤,你怎么钻到我裤子里来了?” 15客人无言以对,这种洒脱的心理形成了一种融于自然的精神,表现了崇尚自然的主题,这也是当时山水画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如当时的洛神赋图 ,表现的就是人与自然地

20、完美结合。魏晋文人追求庄子的“逍遥游”之理想人生境界,向往山林生活的自由,体验生命解脱的快感。文人在这样思想下所画的竹画自然纤瘦,拥有飘逸之态。 2.文中之竹在创作理论上对画中之竹的影响 东晋以来,系统的绘画理论著作接连问世,画论的大量出现,表明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在文学、书法之后得到了文人的重视,如顾恺之的画评、魏晋胜流画赞、宗炳的画山水序、姚最的续画品等,由于文论的成熟早于画论,其理论成就自然容易被画论所吸取,而画论则影响着绘画的创作风格。 “诗画” 这种形式便是文学 与绘画相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诗画”即“以诗意入画”,是指以诗赋之义为蓝本而进行绘画创作。如顾恺之便从曹植的洛神赋中受到启发而

21、去创作以此为题的传世摹本名画洛神赋图。画迹涉及到的文体除了赋,还有诗、史传等,如毛诗图和史记列女图。 3.文中之竹在意象与意境上对画中之竹的影响 竹在诗文中是君子的代表,它的出现本身就带有作家的某种情感,能被读者感知。文人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使文学作品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效果,进而诱发和开拓的文人的审美想象空间。 魏晋的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竹林远 离尘嚣、与世隔绝,是文人的圣地,高洁不容践踏。众多文学作品也显示,魏晋文人在发现自我内心世界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个充满感情的外在世界 大自然。魏晋以来,玄学大盛,出现了许多玄学的著作,这让文人可以追本溯源,寻找另一种境界,士人追求“

22、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 16的人格美,文字下的自然是绘画的基础。在此影响下的竹画浓淡相宜,灵气顿显。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郭象注庄子云:“自然生我,我自然生,故自然者即我之自然。” 便解释了一个这样的关系:自然影响着文人,文人用笔记录着自然,画家画着文人笔下的自然。 (二)画中之竹对文中之竹的影响 1.“ 画中之竹”形象地展示了“文中之竹”的言外之意 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这便道出了文人进行绘画创作的原因,是道未尽之言。西晋陆机也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指出绘画能形象的展示事物。张舜民在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中又提到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绘画的存

23、在,是对文字的延伸,是文字的另一种表现。例如女史箴图所描绘的是后宫生活及其场景,女史箴则在说明后宫女子的生活法则和自律方向,可以说,女史箴图和女史箴在内容和功能两方面 是互补的。 苏轼的一幅传世之作枯木竹石图,特殊在竹子没有竹节,风格古朴苍劲,别具一格。联想苏翁一生坎坷不平,几经贬谪,命运多舛,饱经风霜却保持傲骨节操,他乐观、豁达,洒脱,于是欣赏者自然而然把图画与其一生联系起来。 绘画表达着文人用文字难以表达的情愫,单是颜色就可表示情感。魏晋文人喜欢清谈,清谈之风的贡献是刺激了思辨的发展,展示了个体独立与追求自由的精神。清谈用一种颜色表示便是绿色。竹子颜色青绿,竹林环境清幽,清高淡雅的美感,象

24、征人品高洁;竹子空心,喻其虚怀- 7 - 谦恭,胸怀宽广,能容万物。绿是心底最澄澈的颜色, 是生命的颜色,他们在竹林中颓废、郁闷、执著、豁达、飘逸,用颜料书写这用文字难以完全表达着情感。 2.“ 画中之竹”生动地再现了“文中之竹”的精彩之处 绘画作品由于纸张大小的局限性,往往需要通过寥寥数笔体现所画之竹的精妙之处,要通过竹画赋予它更深层的灵魂。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挺拔的气势;人们爱竹,爱它那节外无枝的操守;人们爱竹,爱它那刚柔相济的品德17。这是文人对钟爱之竹的总体概括,也是所画之竹的基本元素。宗炳一生隐居不仕 ,酷爱自然山水 ,游历名山大川,他晚年所作的画山水序是重要

25、的 早期山水画文献,他认为 :“圣人以神法道 ,山水以形媚道”,即提出山水画的作用在于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为世人营造一个独立于真实世界的物化世界。 画家陆探微创作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给人以生动传神之感,但所画的内容却极其简单,八人均席地而坐,人与人之间用树、竹间隔开,突破了千篇一律以细竹林为背景的框架但各以一种最能体现自己个性的姿态来表现,将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画像砖上得到充分地表现,画家用直观的画笔描绘着用文字难以描述的真性情。可以说,绘画的创作为文字的编写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物化世界,使他们 在图片中展现自己的真实心境,浓缩出用文字难以表述的精华。七贤在竹林中追求心灵与行迹

26、的舒放,以嵇康为代表的名士执着于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18的准则,这种刚正耿直的人生态度与竹的抱节不改和忠贞高尚的特性相暗合,是竹画得以延续的根源。 魏晋 时期的 绘画 与 文学 通过竹子紧紧 靠拢 , 其实质 上 是文学对绘画的渗透。这一 影响 为中国文人画的产生、 文学与绘 画的交融提供了条件, 由此可见竹子情结作为文学与绘画的交融点 在 文化 发展史上 的 重大意义。 四、文竹与画竹的原点 “竹子情结” 无论是文学领域的竹子,还是绘画 领域的竹子,它们都是受各自创作者在观念、情感、意象上的影响。也就是说,是创作者的“竹子情结”才使艺术创作得以进行,它在艺术领域是“源”的地位。

27、有研究表明,中国人最早的竹子情结大约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 19,竹子情结在魏晋的文学领域中得到广泛推崇,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给世人,世人则借鉴竹子展现了自己的心境。 (一)何为“竹子情结” 情结一词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用。情结,字典的解释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情结是探索心理的一种方法,也是重要的理论工具。荣格认为,情结的形成一方面受外部的影响,如社会环 境和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这一情结是从内在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产生出来的,而这些方式则是个人所固有的,也就是说是个人性格所固有。弗洛伊德认为情结有是由有关观念、情感、意象的综合体,是“无意识之中的一个结”。魏晋社会动荡,使得文人墨客纷

28、纷走进山林,构成了竹子情结形成的外部环境,同时魏晋文人的精神追求在竹子身上找到了共鸣,这便使他们的情感对竹子凝结成了一个“结”。有了这个“结”,文学与绘画才能延续。 情结泛化的趋向之一便表现在行为特征方面的情结“偏爱 ” 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人格、崇尚节操的民族,从魏晋文化深厚的“竹 子意象”里,世人不仅可以感受到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魂,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不断延续的“竹子情结”的审美佳境。魏晋的民族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这种精神如果从自然界- 8 - 中找一种对应物的话,竹子自然是首选。世人也可以通过有关作品深刻地感受到在魏晋的“竹子情结”。 绘画与写作都是艺术的表

29、现形式,都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他们的艺术风格同时很大程度上受到艺术家个人情结和个性的影响。“文中之竹”与“画中之竹”都是魏晋文人“竹子情结”的显现,都是对竹子情结的定义。一个用线条、色彩,再现的是绘画创造者的 图画世界,一个用文字,编制给我们的是神奇的文学天地。“文中之竹”通过文字的渲染,将竹子拟人化,对竹子所具备的各种精神进行了直观的表达,使读者能过直接得出竹子的品性,或更加直接地揭示作品的主旨。谢眺的咏竹, 宗钦的竹诗,无不直接表达对竹子的赞美,能够使读者轻易地读出他们的感情。而绘画则提供给我们一个静态的环境,让欣赏者自己设想动态的场景,通过用笔的粗细和着色来表现竹子的精神风貌,如画家

30、用浓笔重墨使竹干苍劲有力,代表文人画家刚毅的心,用颜色表达其如一的品性。 (二)竹子情结产生的原因 1.隐逸的情怀 “ 竹林七贤”隐入山林以逃现实之祸,将虚无、随便、放荡不羁、旷达、所有的不满和抑郁寄于一茫茫的竹海之中;王羲之与友人聚游,修祓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依山傍竹;陶渊明更是隐居山间。竹居远山,远离尘嚣,宁静的环境滋养了它高尚的心灵。如阮籍在修竹中写道:“幽兰不可珮,朱草为谁荣?修竹隐山阴,射干临增城。葛藟延幽谷,绵绵瓜瓞生。”(咏怀诗八十二首)在诗人眼里,“修竹”就是一位隐者。魏晋多隐士。按照公孙罗的说法,所谓隐士,分为三种:“一者求于道术,绝弃喧嚣,以居山林;二者无被征召,废

31、于业行,真隐人;三者求名 誉,诈在山林,望大官职,召即出仕,非隐人也,徼名而已。” 20 可见隐士与环境是相依托的。由于士人企慕的是不为世俗所累,恬淡闲适的生活,所以竹林以其独特的精神意蕴成了最好的隐居场所。种种这一切,都促使魏晋士人以隐遁飘逸为上,伴竹而居,不舍昼夜,画的竹也自然具有灵性。 2.淡薄的心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的竹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另记载,中国山水画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最早可推算至魏晋南北朝,山水画是清淡的代表。当时的名士都喜欢前往竹林畅谈,如阮籍、嵇康、山涛等“朝以竹乎为游,暮以 竹乎为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间” 21 率真、坦荡、放浪、淡

32、定、自然、旷达的性情一览无余。这时期的一些魏晋士人在自我的内心深处已达到了一种精神平衡,外界的名爵、官位已难以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魏晋士人贵“无”,崇尚无为,追求潇洒,即使是一些身处官场的士人,他们对于高卿、声名也敝之若帚。他们对世俗的淡漠使他们乐于在竹林释放真性情。 3.久处的了解 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王羲之子)平生爱竹,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22西晋的左思有 诗说:“经时东山庐,果下自成臻,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峭茜青葱间,竹柏得其真。”陶渊明十分憧憬他在桃花源记中设想的世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些文人的起居都离不开竹子,竹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竹子因为适应了士族文人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