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白永利).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994467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白永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白永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白永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白永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白永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绪论一地球物理学的概念,研究特点和研究内容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形状,内部构造,物质组成及其运动规律,探讨地球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为维护生态环境,预测和减轻地球自然灾害,勘探与开发能源和资源做出贡献。包扩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研究特点:1.交叉学科 地球物理学由地质学和物理学发展而来,随着学科本身的发展,它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同时促进了各分支学科的相互交叉,加强了它与地球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2.间接性 都是通

2、过观测和研究物理场的信息内容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研究的不是地质体本身,而是其物理性质。3 多解性 正演是唯一的,而反演存在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产生的物理场可能相同。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近的物理性质,由于观测误差,物理场的观测不完整以及物理场特点研究不够,产生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即使知道了地质体的物性分布,也无法确定其地质属性。地球物理学的总趋势:多学科综合和科学的国际合作。二地球物理学各分支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和研究的物性参数。地震学: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地震体波走时,面波频散,自由振荡的本征谱特征重力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地球的重力场和重力位地磁学:麦克斯韦

3、电磁理论。地磁场和地磁势。古地磁学:铁磁学。岩石的剩余磁性。地电学:电磁场理论。天然电场和大地电场地热学:热学规律,热传导方程。地球热场,热源。第一章 太阳系和地球一地球的转动方式。1.自转 地球绕地轴的一种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转速并非完全均匀,有微小变化。2.公转 地球绕太阳以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旋转的运动。3.平动 地球随整个太阳系在宇宙太空中不停地向前运动。4.进动 地球由于旋转,赤道附近向外凸出,日月对此凸出部分的吸引力使地轴绕黄轴转动,方向自东向西。这种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地轴方向发生的运动即为地球的进动。5.章动。地轴在空间的运动不仅仅是沿一平滑圆锥面上的转动,地轴还以很小的振幅在

4、锥面内,外摆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章动。二地球的形状及影响因素。地球为一梨形不规则回转椭球体。影响因素:1.地球的自引力-正球体;2.地球的自转- 标准扁球体; 3.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不规则回转椭球体三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下的一个地震波速度的间断面,P 波速度由界面上方的 6.2km/s增至 8.1km/s 左右。这个间断面称为莫霍面(M 面) 。莫霍面以上的介质称为地壳,以下的介质称为地幔。地壳构造复杂,厚度不均,大陆厚,海洋薄。地幔:从莫霍面到地下 2900km 深处这一层称为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由地壳基底至约 400km 深处的 B 层介质叫做上地幔,B 层上部存在低速层,称为

5、软流圈,低速层上部和地壳并称岩石圈。400km-1000km 间的 C 介质叫过渡层。软流圈和岩石圈统称构造圈。1000km-2900km 为 D 层。下地幔比较均匀。但底部约厚 200km 的 D层中,速度梯度接近于零,所以该层介质不均匀。地核:从地幔向下直至地心。2900km-4980km 的 E 层称为外核。外核与地幔的分界面是速度间断面-古登堡面(G 面) 。 四地球的演化史原始地球被一层浓厚的气体包围,由于地球温度升高,气体的分子动能增大,地球的引力不足以吸引它们,质轻气体分子逃离地球,散逸到宇宙空间。地球幼年时代,表面没有山脉和海洋,持续约十亿年。称为第一次脱气。地球温度升高,物质

6、融化呈液态,在重力的作用下,密度大的铁镍物质下沉形成地核,密度小的硅酸盐物质上升成地表。由于放射性元素,地球温度越来越高,致使靠近地核的固态物质溶解为液体,地球就有了一个液态核。地幔获得足够热量后开始产生对流。初始的海底扩张加速地内散热速度,地幔固结了,外核依然为液态。外核的对流是产生现今地磁场的原因。地球内部的气体在高温高压下,被挤到上层有空间或是密度较小的地方,从地壳的裂隙处喷出,这就是地球的二次脱气,距今 30 亿年前,地球出现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使得大量气体随火山岩浆喷出地面,形成了大气圈和水圈。第二章 放射性和地球年龄一放射性衰变在自然界中,某些元素的原子核能够在不受外界条件影响下,自

7、发地变成另外一种元素的原子核,同时发射出射线,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衰变。不依靠外力而自发衰变的元素称为天然放射性元素。二放射性衰变规律每单位时间所衰变的原子数目与压力,温度等外部条件无关,只于当时存在的衰变原子的数目成正比。半衰期:原子数衰变到原来数目的一半所需的时间。放射性衰变的时间通常为半衰期的十倍。三放射性平衡在母体同位素衰变时,初始衰变产物经常也具有放射性,它们也会发生一系列衰变,最终变成稳定的元素。中间过程的每个放射性元素都有自己的衰变常数,但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这个系列会达到平衡,即各中间产物的数量保持不变。四主要的放射性元素铀钍-铅,钾 -氩,铷- 锶,放射性碳,氚。地球初期情况假设

8、1.在地球形成初期,各种铅同位素的比值在各处都相同;2.从某时起,地球不同区域的铀,钍,铅都各有特征的比值,这些比值只随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而改变;3.在以后某个时期,方铅矿和其它一些不含铀,钍的铅矿分离出来,铅同位素的比值不再变化4.铅与铀,钍分离或成矿的时间可以独立地测定。第三章 天然地震一地震分类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震源深度:浅源地震(60km) ,中源地震(60-300km),深源地震(300km)。震中距:地方震(1000km)地震强度: 弱震 ,有感地震 ,中强震 ,强震二全球地震带的分布和它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其他地震区带

9、我国主要地震活动带:天山地震带,主要是指南-北天山,阿尔泰山一带地区; 南北地震带,由滇南的元江往北经西昌,松潘,海源,银川直到内蒙古嶝口;华北地震带,指阴山,燕山一带,营口-郯城断裂带,汾渭河谷地区;华南地震带,主要指东南沿海和海南岛北部等地区西藏地震带,沿青藏高原周围和边境一带台湾地震带,包括台湾及其东部海域。从地区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出 现频繁且强度大。板块的划分与全球地震带的地理分布是一致的。板块边界类型:1. 发散型板块边界;2 汇聚型板块边界;3.转换型板块边界全球地震带的地理分布主要由三类板块边界,也就是岩石圈板块沿三类板块 边界的相对运动决定。海沟-岛弧地区地震;洋脊及转换

10、断层的地震;大陆内部的地震(板内地震)三射线参数 P 的物理意义1.同一条地震射线,P 为常数;2.不同的 P 对应不同的入射角,即对应不同形状的射线;3 .P 完全确定了地震射线的性质;4.射线参数 P 只给出了入射角 i 和圆心距 r 的关系,没给出射线的坐标方程。四频散波速随频率或波长而变化称为频散。面波成群出现,每一群表现为一列波,每 列波各自的频率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这种现象称为面波的频散现象。由于波在层状介质中传播时相互叠加的结果,具有频散特性的面波不仅有相速度,而且具有群速度。五地球介质的 Q 值 在一个吸收介质中,地震波传播一定有频散现象发生,也就是吸收和频散总是同时存在。为了

11、描述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能量损耗的情况,引入参数 Q 值。定义为在一周期中质元所损耗的能量与原有能量的比值。Q 值反映了介质损耗性质,值越大,介质品质因子越高,能量损耗越小,介质越接近完全弹性。根据 Q 值的变化研究波的吸收,可以得到介质的非弹性性质,从而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介质的性质。六弹性回跳理论地壳运动使岩石产生应变,当应力在一个长时期内不断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时,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断层发生突然滑动,使存储在岩石中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就会形成地震。无应力状态-应力作用变形,岩石产生相对位移-应力超过阻力,岩块滑动或破裂形成断层,断层两侧的岩块又回到新的无应力状态。七P 波

12、初动。P 波刚到达地表时的地动位移。P 波初动解:从地面台站记录到 P 波的初动分布图出发,采用 点源双力偶震源力学模型反演震源运动过程,从而求出震源参数。八震源参数动力学参数:断层的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静力学参数:断层长度和宽度,地震矩,应力降几何参数:断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相应力偶的取向和仰角9震相将震源所发出的不同振动,不同传播路径的地震波在地震图上的特定标志称为震相。自己分析理解10几种地震波的对比分析第 3 章 重力学和固体潮1.重力场和重力位如果不考虑外部天体对地球的作用,地球上单位质点所受的地球的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矢量和称为地球在该点的重力矢量,该矢量场称为地球的重力场地球在某

13、点的引力位和离心位的和称为地球在该点的重力位。地球重力位相同的点在空间构成的曲面称为重力等位面。重力等位面得性质:1.在面上移动单位质量时,重力不做功 2.两个等位面之间的位差是常数。一般等位面不平行,且在同一等位面上重力不是常量。2 正常地球场模型,正常重力场和重力异常场质量等于地球总质量,以地球自转角速度绕其极半径为轴旋转,转动惯量与地球相同的参考椭球。这种模型在其表面和外部空间产生的重力场称为地球的正常重力场。真实地球与正常地球场模型的密度分布不同在该点产生的重力场的差值称为地球在该点产生的重力异常场3 影响各力的因素1 引力:地球的形状,海拔高度,地壳内部的质量分布2. 离心力:高度,

14、纬度3. 固体潮:地球自转 ,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的变化4.影响重力测量的因素1 观测点值大地水准面的距离2 地形质量。5 均衡模型计算补偿质量在地球表层的分布,从而计算出补偿质量对观测点的重力影响。考虑与全球地形质量相对应的补偿质量对观测点重力的影响的校正称为均衡校正6.正反问题的例子真实地球的密度与正常场地球模型的密度差称为地球的剩余密度。地球的剩余密度是重力异常场产生的原因。根据给定的地球剩余密度计算重力异常擦汗那个,称为重力异常场的正演问题。根据地面上测出的重力异常场求出地球剩余密度的分布称为重力异常的反演问题。反演的解不唯一,因此需要地质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来限制解的范围。当反演深

15、度大的异常体时,要考虑地球表面的弯曲。7.固体潮及其产生原因地球整体在太阳和月亮的起潮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这种变形称为固体潮。地球在月球和太阳的起潮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地球在地心和月心以及地心和日心的这两个连线上拉伸,在与它们垂直的两个平面内压缩,地球对起潮力的这种响应称为地球的固体潮。固体潮在地球内部形成潮汐应变和潮汐应力,并使地球自转角速度发生变化等等。引 潮 力 是 作 用 在 地 球 的 单 位 质 点 上 的 日 、 月 引 力 和 地 球 绕 地 月 ( 和 地 日 ) 公 共 质 心 旋 转所 产 生 的 惯 性 离 心 力 的 合 力 。作 用 在 地 球 表 面 上 任 一

16、点 的 起 潮 力 矢 量 的 垂 直 分 量 使 地 球 在 该 点 的 重 力 发 生 变 化 称 为 地球 的 重 力 固 体 潮 .8 固 体 潮 在 地 表 产 生 的 物 理 现 象1.重 力 固 体 潮2.地 倾 斜 固 体 潮3.应 变 固 体 潮4.井 水 水 位 固 体 潮5.经 纬 度 固 体 潮6.海 潮7.地 球 自 转 角 速 度 的 变 化第 四 章 地 磁一 地 磁 场 的 组 成地 磁 场 是 一 个 弱 磁 场 , 由 多 种 不 同 来 源 的 磁 场 叠 加 而 成 。 分 为 来 源 于 地 球 内 部 的稳 定 磁 场 和 来 源 于 地 球 外 部

17、 的 变 化 磁 场 。 稳 定 磁 场 远 大 于 变 化 磁 场 , 是 地 磁 场 的 主 要 部分 起 源 于 地 球 内 部 的 稳 定 磁 场 称 为 地 磁 场 的 内 源 场 , 起 源 于 地 球 外 部 的 稳 定 磁 场 称 为 外源 场 。 外 源 场 只 占 内 源 场 的 1%, 因 此 稳 定 场 主 要 起 源 于 地 球 内 部 。 外 源 变 化 磁 场 起 源于 地 球 外 部 的 各 种 电 流 体 系 。 这 种 磁 场 还 会 在 具 有 导 电 性 质 的 地 球 内 部 感 应 出 一 个 内 部电 流 体 系 , 它 就 是 产 生 内 源 变

18、 化 磁 场 的 原 因 。二 地 磁 场 的 基 本 特 征1.近 似 于 一 个 均 匀 磁 化 球 体 或 一 个 处 于 地 心 的 磁 偶 极 子 所 形 成 的 磁 场 。2.地磁场强度整体很弱,在两极处的地磁场强度最强,赤道处最弱,约为2倍关系。三 地 磁 场 的 长 期 变 化 特 征1.地 磁 场 强 度 按 0.05%/a 衰 减2.磁 偶 极 子 以 0.05%a 沿 经 度 西 移3.磁 偶 极 子 以 0.02%/a 沿 纬 度 北 移4.非 偶 极 子 场 以 0.2%/a 沿 经 度 西 移5非 偶 极 子 场 以 10nT/a 量 级 增 加6地 磁 场 长 期

19、 变 化 本 身 以 0.3%a 西 移1.变 化 磁 场 的 分 类 和 产 生 原 因平 静 变 化 : 起 源 于 电 离 层 中 比 较 稳 定 的 电 流 体 系 的 周 期 性 变 化 , 是 连 续 出 现 的 各 种周 期 性 的 平 缓 变 化 , 并 且 叠 加 在 地 球 基 本 磁 场 之 上 。 分 为 太 阳 日 变 化 (日 变 ), 太 阴 日变 化 以 及 年 变 化 。 日 变 幅 度 最 大干 扰 变 化 : 即 磁 扰 。 分 为 磁 暴 和 地 磁 脉 动 。磁 暴 和 太 阳 活 动 与 地 磁 相 互 作 用 存 在 密 切 联 系 。分 为 三

20、阶 段 : 1.初 相 阶 段 , 磁 场 强 度 增 加 。2.主 相 阶 段 , 磁 场 水 平 强 度 下 降 ; 3.恢 复 相 阶 段 , 环 形 电流 逐 渐 衰 减 , 地 磁 场 逐 渐 恢 复 。地 磁 脉 动 : 可 能 是 由 于 地 表 以 上 1000km 磁 层 内 或 磁 层 边 界 等 离 子 体 不 稳 定 性 以 及 太阳 风 ( 太 阳 连 续 不 断 的 向 外 发 射 的 等 离 子 体 ) 和 磁 层 的 相 互 作 用 下 , 磁 流 波 沿 磁 力 线 的共 振 激 发 引 起 的短 周 期 的 地 磁 干 扰 , 形 态 , 周 期 和 振 幅

21、 各 异 。第 5章 古 地 磁 学1.古 地 磁 研 究 的 直 接 对 象 是 岩 石 的 剩 余 磁 性2.岩 石 剩 余 磁 性 , 类 型 及 其 特 征岩 石 的 磁 性 一 般 是 岩 石 所 含 的 铁 磁 性 矿 物 在 地 磁 场 作 用 下 产 生 的 。1.岩 石 的 原 生 剩 磁 方 向 与 形 成 岩 石 时 的 地 磁 场 方 向 一 致 , 而 且 岩 石 的 原 生 剩 磁 具有 高 度 的 稳 定 性 。2.古 地 磁 场 是 轴 向 地 心 偶 极 场 。热 剩 磁 TRM: 1.在 弱 磁 场 中 , 热 剩 磁 强 度 比 常 温 下 获 得 的 剩

22、 磁 强 度 大 很 多 ; 2. 对 于 各 向 同 性 的 火 成 岩 , 热 剩 磁 的 方 向 与 外 磁 场 一 致 , 其 天 然 剩 磁 方 向 代 表 岩 石 形 成 时的 地 磁 场 方 向 ; 3.弱 磁 场 中 剩 磁 强 度 正 比 于 外 磁 场 强 度 ; 4.部 分 热 剩 磁 具 有 可 加 性 ;5.火 成 岩 中 的 铁 磁 质 颗 粒 的 弛 豫 时 间 极 长 。沉 积 剩 磁 : 由 沉 积 岩 中 的 母 岩 风 化 侵 蚀 而 来 的 铁 磁 性 碎 屑 颗 粒 , 在 沉 积 过 程 中 其磁 矩 沿 地 磁 场 方 向 排 列 所 获 得 的

23、剩 磁 。 1.含 水 量 超 过 一 半 , 剩 磁 的 偏 角 和 倾 角 和 地 磁场 一 致 ; 2.沉 积 过 程 中 所 获 得 剩 磁 是 稳 定 的 ; 3.剩 磁 强 度 与 外 磁 场 成 正 比 ; 4.剩 磁 强度 远 小 于 热 剩 磁 , 稳 定 性 也 不 如 热 剩 磁 。化 学 剩 磁 : 1.弛 豫 时 间 长 , 稳 定 性 高 , 弛 豫 时 间 随 铁 磁 性 颗 粒 的 体 积 增 大 而 加 长 ;2.在 弱 磁 场 中 , 剩 磁 强 度 正 比 于 外 磁 场 ; 3在 同 洋 的 外 磁 场 的 作 用 下 , 剩 磁 强 度 为 热 剩磁

24、强 度 的 几 十 分 之 一 。黏 滞 剩 磁 : 属 于 次 生 剩 磁 , 是 岩 石 长 期 置 于 地 磁 场 中 获 得 的 剩 磁 ; 2地 磁 场 方向 不 断 变 化 , 黏 滞 剩 磁 的 方 向 也 会 变 化 , 因 此 黏 滞 剩 磁 给 地 磁 研 究 带 来 干 扰 , 需 要 磁 清洗 , 消 除 次 生 剩 磁 。3.古 地 磁 的 应 用地 磁 学 方 面 :测 量 古 地 磁 场 强 度 。研 究 古 地 磁 场 的 长 期 变 化古 地 磁 场 的 长 期 平 均 性 质地 磁 场 的 反 转地 质 学 方 面 : 大 陆 漂 移 , 海 底 扩 张 ,

25、 古 纬 度 , 岩 石 年 龄 , 研 究 构 造 运 动第 六 章 地 电 场一 地 电 场 的 概 念 研 究 大 气 , 海 洋 和 固 体 地 球 电 性 及 电 场 分 布 的 一 门 科 学 , 利 用 电 法 勘 探 中 的 某 些 方 法 ,来 研 究 地 球 内 部 介 质 及 其 周 围 的 电 性 和 电 场 分 布 规 律 , 电 法 勘 探 的 目 的 在 于 研 究 地 质 构造 和 寻 找 能 源 , 矿 产 。地 电 场 的 分 类 : 大 地 电 场 : 平 静 变 化 , 干 扰 变 化 。自 然 电 场 : 氧 化 还 原 电 场 , 产 生 条 件 是

26、 矿 体 本 身 是 良 导 性 矿 体 , 围 岩 溶 液 具 有 氧 化 还 原作 用 。过 滤 电 场 : 绝 大 多 数 沉 积 岩 吸 附 负 离 子 , 碳 酸 盐 类 吸 附 正 离 子 。 它 包 括 裂 隙 电 场 , 山 地电 场 , 上 升 泉 电 场 , 河 流 电 场 。接 触 扩 散 电 场 :地 然 电 场 法 的 目 的勘 察 埋 藏 不 深 的 金 属 硫 矿 物 和 部 分 金 属 氧 化 矿 物 矿 床 , 寻 找 石 墨 和 无 烟 煤 , 确 定 断 层 的位 置 , 以 解 决 寻 找 含 水 破 碎 带 , 确 定 地 下 水 流 向 等 水 文

27、地 质 问 题 。大 地 电 磁 测 深 法 的 原 理依 据 的 原 理 : 电 磁 波 的 趋 肤 效 应 ; 研 究 的 对 象 : 低 频 电 磁 波 ; 计 算 公 式 : 卡 尼 亚 标 量 阻抗 表 达 式 ; 测 量 要 素 : 天 然 变 化 电 磁 场 。由 于 测 区 地 下 地 质 条 件 相 当 复 杂 , 介 质 的 各 向 异 性 非 常 明 显 , 这 就 造 成 了 大 地 电 磁 测 深曲 线 的 畸 变 , 畸 变 类 型 : 一 是 地 表 电 性 不 均 匀 或 地 形 起 伏 引 起 的 曲 线 畸 变 , 称 电 流 型 畸变 ; 二 是 电 流

28、沿 构 造 走 向 流 动 , 引 起 横 向 电 场 的 畸 变 , 称 感 应 畸 变 。第 6章 地 热 学1.热 流 密 度简 称 热 流 , 表 示 单 位 时 间 内 通 过 地 球 表 面 单 位 面 积 流 出 的 热 量 , 它 是 地 球 内 部 热状 态 在 地 表 的 显 示 , 可 以 在 地 表 直 接 测 量 。 地球产生变化的力量来源是能量,地球能量的来源有两种:内能和外能。地球内能是指由地球本身产生的能量,主要有来自地球旋转的旋转能、地球内部的热能和地球内部的策略能三方面。2.地球能量的来源和释放方式主要分为地球外能和地球内能地球外能是指由地球外部产生的能量,

29、主要有来自太阳的太阳辐射能和日、月的引力能。地球内能有:旋转能 地球自转的动能,称为地球旋转能,又称地球动力能:热能 地球内部是一个巨大的热库,我们称为地球内部热能。地球内部热能的主要来源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地球重力能 由地心引力导致的地球物质变位,重力分异作用等所产生并积累的能量叫做地球重力能,也称地球策略能。在一定的条件下,重力能可转换为热能,也可转化为动力能。 :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能源,也是地表水和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它能使地球表面发生风化、剥蚀而改变原来的面貌。:日、月引力能 由太阳和月亮的作用力天体引力,即日、月对地球吸引而产生的能量,我们把它

30、叫做日、月引力能。它也是地球能量的重要来源。河流冲蚀,搬运以及人类采矿改变区域性地壳平衡,并与之相伴产生一定的能量。导致地球由于地球始终要受到以上各方面的影响,所以地球的能量,也就不断地产生和积累,当能量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要释放出来。当然,能量的释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不同方面的能量也是可以互换的。不管地球能量以何种方式释放出来,它都要产生相应的后果。而这种后果对人类及所有生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时它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力,改变地球的生态面貌,有时通过地壳运动变化,形成新的矿床资源。地球能量释放形式当地球能量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要释放出来,释放时常伴随着一定的地质现象:(一):地震灾害

31、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时,局部岩石圈的破裂而产生的地质现象。 (二):火山喷发 当地球体的部分区域所承受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地下灼烈的岩浆就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上升,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爆发。而岩浆冷凝成岩石,就造成了对周围岩石的侵入。不管岩浆喷发或侵入,都能够使地球内部积聚的部分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形成新的平衡。岩浆作用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也可留下美丽壮观的火山景观,形成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矿产资源。(三):地壳运动 在地球动力能的作用下,使构成地壳的岩石形态、位置发生变化的机械运动,我们称为地壳运动。在野外考察中,我们常常看到地质岩层出现弯曲、破裂或错断等现象,地质学中称为褶皱和断层。这些

32、现象的发生,都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造成的。地壳运动可分为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及组合运动类型。运动的结果可形成高山深谷和海陆位置的变迁。例如,喜马拉雅山原来是一片海洋,它的崛起是由于构成地壳的两个巨大岩石体,相互水平挤压,其中的一个插入到另一个岩石体之下,将其抬升,成为今天的世界最高峰,至今这种挤压还在进行,同样喜马拉雅山的抬升也在继续进行着。(四):大地热流 大地热流也称岩石散热,是地球热能释放的主要渠道。当地球通过岩石向外释放热量时,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能使原来的岩石发生变质,形成新的岩石类型,如变质岩。地球能量释放的几种主要方式通常会相互伴生,有时也会同时进行。正因为地球能量不断地释放,从而改变和破坏了地球原来的面貌,而随着地球新面貌的出现,我们也会发现和得到新的自然景观和矿床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