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上海博物馆-玉器馆介绍上海博物馆玉器馆,展陈面积 500 个平方,展出历代玉器 300 余件,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一共分成 6 个部分。第一部分:史前时期。馆藏特色是上海地区出土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第一个橱窗所展出的主要是崧泽文化玉器,距今已有 6000 多年的历史。上海地区出土最早的一件玉器,是马家浜文化的玉玦,玉玦是史前人们用来作为装饰的耳饰。挂在颈上的玉璜,是崧泽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器物,其造型多样,有半环型、倒桥型、鱼鸟型。另一种器物叫做琀,古代先民相信灵魂不灭,人死以后要在口中放些东西,早期一般是放些食物,以后便放些金、银、玉等珍贵的东西,而这件玉琀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良渚文化玉
2、器中最重要的是玉琮和玉璧,由于古代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古代先民在祭祀天神和地神时,一般需要 2 件器物。因为天是圆的,所以祭天要用玉璧。“玉文化视频”2 分钟-2 分 20。玉璧是古代玉文化中最核心的一种玉器。它的历史延绵了五千多年。在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传统玉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深远而厚重的积淀。这个民族的文明始终与古代玉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玉器文明是一段从未中断过的历史,它的源头甚至直达人类的史前时期。3 分钟-3 分 30。从遥远的史前时期,一直到明清两代,古代先人曾经崇尚的文明,依然在后人的手中传承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美丽的
3、容颜是花容玉貌、如花似玉。高贵的品德是冰清玉洁、文润如玉。连日常饮食中也频频冠以玉的字眼,美味佳肴称为玉食,美酒称为玉液,而直到今天,在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人们,也依然愿意在身上佩带一件小玉饰。它寓意着吉祥和幸福的愿望。中华民族历来说的一句话,叫做执身如玉。拿着自己的身体,要当一块玉一样地对待。要成为一个人才,就要像一块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第二个橱窗中所展出的是 3 件玉璧,当中有一件玉璧,上面刻有一个符号,一只小鸟站在祭坛上,鸟一般是良渚先民所崇奉的神鸟,它作为神的使者起沟通天和地的作用。祭地要用玉琮。在中心橱里有个玉琮,似圆筒型手镯,实际上,琮是由玉手镯演变过来的。玉琮一般分成多节,每一
4、节上会刻有一个图像,大多是由 2 节组成一个复合的图像,上节多为神人的形象,而下节则是兽面的形象,我们称之为神人兽面纹。它所包含的意思是一个神人骑在神兽上升天入地,与天和地来沟通。这种玉琮是良渚文化所独特的一个玉器品种。良渚早期的玉琮一般比较矮小,到了晚期则比较高大。在中心橱的一个玉琮非常高大,这是良渚晚期的作品,这件玉琮一共有 15 节,在国内外其高度也是名列前茅的,在它上端射口部位有个飞翔的鸟纹,在良渚玉琮里少见,显得非常珍贵。良渚玉器代表了史前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在还没有金属工具的史前时代,古代人究竟是用什么工具,将玉材制作成器物的?有不少学者推测认为是用竹木、石等,和借助了解玉砂这
5、种媒介,并利用了片切割和锯切割这种工艺来制作的。中心橱里面的玉钺,也是良渚文化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件器物,造型规整,玉质莹润。在良渚文化中,钺是权力的象征,在边橱中有件玉权杖,权杖是当时的氏族首领握在手中,象征他有着生杀大权。在良渚文化中经常发现氏族显贵的墓葬里有这种象征权力的权杖,氏族首领当时往往集军、政、巫为一体。下一个橱窗里摆放的是一些良渚文化的装饰品,其中有戴在头上的梳背,戴于颈部的项饰,戴在帽子上或装饰在身上的装饰品,还有系于腰间的带钩古代最早的皮带扣。在中心橱中有一件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石家河文化分布在江汉流域一带,主要出土了一些人物和动物的玉器,这些品种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石家河文化出
6、土玉人一般是人首的形状,没有全身人像,而这件神人尽管是传世的,但它非常完整,玉质也晶莹剔透,制造工艺非常高超,在海内外目前仅此一件,非常珍贵。神人头戴平顶冠,耳戴一对耳环,双手放在胸前,一般认为这是古代巫师正在做法、通神的形象。后面一件中心橱中的玉人首,是比较常见的石家河文化表现巫师形象的玉器,但又与常见的玉人首2有些不同,它的后颈部有一个飞翔的鸟纹,这在目前玉人首中非常少见,鸟纹被认为是古代氏族部落崇奉的图腾神,而图腾神和巫师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更是具有一种巫术的性质。这个橱窗中展示的石家河文化鹰攫人首佩,刻画了一个大鹰,背上一只小鹰,大鹰口琢一兽,足抓人首。根据学者研究,在史前社会有一种杀祭
7、的风俗,在氏族兼并战争之中,往往是一个氏族将另一个氏族的俘虏首级砍下,用以祭祀自己的图腾神。这件鹰攫人首佩可能表现了这个古代的传统习俗。而旁边 2 件玉器,有一件是齐家文化的四孔刀,另一件是龙山文化的玉璋。齐家文化位于西北地区,主要特征是以大型的礼仪性器物为主,比如刀、璧、琮等等。多孔刀是当时齐家文化比较流行的器物,西北地区玉器大多素面无纹,与东面沿海一带的玉器完全不同。玉璋是龙山文化中比较流行的器物,属于礼仪器。这种玉璋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玉璋之一。龙山文化的区域比较广,黄河中下游一带都有发现,但是每个地区发现的器物有所不同。第二部分,夏商西周。第一个橱窗中,圭和璋都是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它
8、们主要的区别在于头部和柄部,圭一般是平首或是尖首,璋一般是弧首或是斜首。璋的柄部有齿牙,而圭没有。它们都是用来表现古代等级身份的,根据尺寸的不同来表明地位的不同。“玉文化视频”:30 分。 论语记载了孔子手持玉圭的姿势。 “执圭,鞠躬如也。 ”手拿着这块圭,姿态像鞠躬一样。 “如不胜” ,像拿不动它。 “上如揖(音一) ,下如授。 ”两个上肢像作揖,两条腿像承受什么东西,肯定是半弯状的。这就是描述了孔老夫子拿起一件玉器的态度。这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周代晚期的时候,开创了一套前所未有的玉文化学说。他说:品质高洁的君子,应该像玉石一样,具备上天赋予他的 11 种品德。比如玉石的洁净、温润、坚硬。
9、一位有修养的君子,要时刻比照学习玉器的这些品性。在儒(读第二声)家学说的影响下,玉器不仅是王权的象征,还成了君子人格化的代表。你说,这个五德是指人?还是指玉呢?已经说不清了。这个民族的一个特质的东西,就是人玉不分。正是在这种古代玉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古代君子佩玉之风大为盛行。上层贵族和士大夫纷纷佩戴各种形状的玉佩。他们在美玉的映衬下,享受着作为君子的荣耀。当后人反思,古代玉文化对后人的影响时。他们会发现,在古代玉器众多的内涵中,关于君子佩玉的思想,无疑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从周代开始,直至明清时期,甚至直到今天,人们在身上佩挂玉器的风尚一直兴盛不衰。追述它的原委,其实正是儒家学说对君子佩玉的推崇
10、所带来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地方都产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芬兰,新西兰等。如果没有儒家赋予玉许多美德,在中国,也可能会像其他民族一样,就是把玉作为装饰品。到了后来慢慢地有别的更好的装饰品以后就不用玉了。中国就是因为有儒家赋予许多美德,所以它的发展过程中间,除了装饰品以外,它还能够延续下来。第二个橱窗主要是一些仿制青铜兵器的仪仗器,比如戈,在青铜兵器中戈是实用的,但用玉仿制后便成为一种仪仗器,主要在国家重要的典礼场合以增威严,而不作为实用。戚也是一种仪仗器,它和斧的主要的区别在于它的两侧有齿牙,但功能是基本相同的,所谓“刑天舞干戚。 ”这几个橱窗展示的都是一些三代的装饰品,以佩饰为主,在这些器物
11、上都有穿孔。古代的佩玉是非常多的,种类也是比较纷繁的。古代佩玉和今人有所不同,今人佩玉主要在颈部带一块玉,腰里挂一块玉,但古人是将几块几十块玉串联挂于身上,我们现在叫组玉佩,古代叫杂佩,身份越高的人身上带的玉越多。橱窗中展示了很多商周玉器动物,大多为佩玉,动物种类繁多,以龙和虎最为常见,此外还有鹿,狗,熊之类。商周的动物造型特征比较明显,多为片面雕,呈平面,圆雕较少,雕刻也不是很繁复,寥寥几刀,却善于抓住动物瞬间的动感,所以神态生动。商周动物中鸟的种类繁多,至少几十种,各种各样,有的比较写实,有的具夸张抽象的成分。商代雕刻技法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叫做双线阴刻。无论是人物、动物,大多用这种技法来表
12、现,形成商代特征性的刀法。商代的鱼多呈半环型,好似鱼跳跃瞬间的动感,而有些鱼尾部做成刻刀的形状,这个也是商代所特有的。商代器物上多带有红色的朱砂,是当3时埋葬时撒上去用以辟邪,保护尸体。这个橱窗中有一件玉梳,古代平民只能用一些比较廉价的材料,比如竹、木,只有上层贵族才能用较为昂贵的材质,比如玉,象牙等等。所以这件玉梳应该就是上层贵族妇女所用。古代梳子有两种用途:一种是实用,用以梳发,而另一种则是插在发髻上作为装饰。这个橱窗所展示的是一些龙凤纹饰,龙纹饰等等,是西周所特有的玉器。为一种复合的纹样,是将龙、凤、人这三种图像复合成一种图像。此类题材在西周非常流行,但在其他时代非常少见。瞑目缀玉是古代
13、独特的一种葬玉,俗称为玉覆面,从西周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战国,到了汉代就演变成了玉衣,所谓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这种玉覆面往往是在墓主死后,在死者脸上先罩上一层帛,然后再将玉按人的五官缝制于帛上,就形成了缀玉。第三部分,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中国古玉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旧制度覆亡,新制度建立,玉器也随着时代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其中最富有变化的便是杂佩,由于孔子儒家学说的产生,以及儒家学说对玉的推崇,用玉来比喻君子的品德,所谓“君子必佩玉” 、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便是这个道理。所以形成了当时佩玉成风,从上层贵族到下层士大夫皆佩玉,橱窗中有一张示意图,是古代佩玉的图像。这件佩玉是
14、从腰部把几件玉挂在一起,这样的组合现在看来没有什么特定的规律,但是身份越高其玉器品种组合得也就越多。将组佩挂于身上,人走路的时候,玉器互相撞击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儒家学派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玉环、玉璜都是组佩里重要的组件之一。 战国比较流行谷纹,所谓谷纹就是像谷粒发芽的这种纹饰,这种刻纹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在这个橱窗中的玉璜多是用谷纹来装饰的。战国时期的龙,有一首双身,有一身双首,也有三条龙纠结在一起,说明这时期龙的造型千姿百态,可以说是古代玉龙的黄金时代。橱窗中有一张示意图,山东曲阜出土的一个玉杂佩,其组合方式是目前所见的其中一种,一般来说组佩的最下端往往是一条起平衡作用的玉龙,而上部的
15、组合会根据不同的对象来加以不同的变化。在这个橱窗中有两件玉器比较特别,一件是觽,觽的形状如同兽牙和兽角。在没有文字产生的上古时代,古人往往结绳记事,所以事毕后将绳子解开就需要一种工具,便是觽。觽最早用兽牙和兽角来制作,而在文字产生以后便不再需要这样解结的工具,于是便用玉制作后成为一种象征的佩饰。在古代,儿童大多佩觽,这象征此儿童已具有成年资格,逢事能够迎刃而解。边上一件我们称之为韘(音射) ,韘指的是扳指,最初是戴在大拇指上,古人射箭时用来勾弦的玉筒状物,为了保护大拇指不受伤害,是一件实用的工具。到了汉代以后就演变成了一种佩饰器,俗称鸡心佩,学名韘形玉佩,作为一种表示会射箭的象征器物。而到了清
16、代,这种扳指就纯粹变成一种玩赏品,成为清代王公大臣上朝斗富的资本。下个橱窗所展示的是带钩,带钩最早产生于良渚文化中。到了战国玉带钩形式更加多样,有长条形、铲形、长方、琵琶形等各式各样。而玉带钩的造型也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当时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把少数民族的习俗传入中原。在当时社会,铜或铁做的带钩普遍使用,而用玉制成的带钩则是上层贵族所专用的。第四部分: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汉代玉器可谓是古典玉器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汉代以后,玉器便跌入了一个低谷,直到唐宋才得以复兴。汉代的玉器延续了战国风格,比如玉璧、玉璜。但汉代自身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器物,比如在这个橱窗中的刚卯和翁仲,这两种器物在汉代
17、较为流行,由于汉代社会非常讲究迷信,所以当时每个人身上大都要带件护身符,这种护身符主要就是刚卯和翁仲。刚卯是四面刻字、中心处有贯孔的长方形柱状玉器,刻字内容主要讲述这件器物勇猛无敌,一切妖魔鬼怪不敢来侵扰,当时的人将它作为一种护身符挂在身上用以避邪,天子带玉,平民带桃木。翁仲是传说中秦始皇手下的一个大将,叫阮翁仲,其勇猛无敌,匈奴人来侵犯时,见到翁仲则避而逃之。于是汉代人就把翁仲这个神话人物做成一个玉雕小像戴在身上,用来辟邪。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玉器发展的低谷,在橱窗中有一件晋代龙纹鲜卑头,这是流传下来的一件珍品。它由一块和田羊脂白玉琢成,上刻一条龙,四面边框有很多孔,是用来将其缝制在衮带上的。龙
18、身上还有些小孔,原来用于镶嵌宝石,而如今宝石已经遗失。此件玉器最为珍贵之处在于背面有 46 字铭文,记4叙了这件龙纹鲜卑头制作的年代,制作机构、监造官的姓名和为谁制造,以及用了多少个工时等。由于玉器中有铭文的器物数量非常少,所以这件玉器十分难得。并且铭文经考证应为西晋皇帝的御用品。这个橱窗展示了一把铁剑以及一些装饰品,在古代上层贵族所佩的剑上,会用玉做装饰,这种用玉来装饰的剑叫做玉具剑。由 4 件玉饰物组成,一个是在柄的首部,呈扁圆形,称之为剑首;而在剑柄和剑身之间的菱形饰玉叫剑格,在剑鞘的上部有一件长方形突出的饰玉,称之为剑璏(音卫) ,以及在剑鞘下端的一个梯形饰玉,被称为剑铋(音必) ,有
19、这四件玉器装饰的剑就是玉具剑。玉具剑最早被发现于西周晚期,随后一直延续至两汉,两汉以后便不再流行。在这个橱窗中展示的是一些汉代的葬玉,由于汉代人迷信,所以讲究厚葬。这里左边有两件玉蝉,蝉在汉代是一种很流行的葬玉,它主要的用途是放于逝者口内,用于象征逝者再生复活,因为蝉成虫的现象是脱壳而生,古代人就认为蝉是再生复活的。古代人在逝者的九窍都要塞玉,蝉是塞在人的口部,其他的窍里也要塞玉。除了塞玉以外在逝者的手里也要握玉,汉代人握玉的主要东西是握猪,称之为猪形握,二手各握一个。在古代,猪是财富的象征,所以逝者握猪就象征财富随他而去,可以在阴间里继续享受世间的荣华富贵。“玉文化视频”:今天在玉器商店里,
20、人们会选购一件玉器佩挂在身上。他们有的是出于装饰的爱好,有的是为了寓意吉祥;而还有一些人,他们佩戴玉器的目的,却是基于一种驱灾辟邪的心理暗示。在玉文化的传统中,驱灾辟邪的理念非常奇特。而它的渊源则是来自于汉代先人一种独特的玉器风尚。在佩玉之风盛行的汉代,古人出人意料地赋予了玉器另一种特殊的功能。汉代的人们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天然的玉石,凝结了天地的精华。人死之后,只要把玉器覆盖在尸体的表面,即可以保护尸体不朽,灵魂升天。在这样的信仰下,汉代玉衣孕育而生。人们用人体做模型,把上千块玉片连缀起来,做成玉制的衣服,套在死者的身上。在玉器如此贵重的年代,制作这样一件玉衣无疑是一件及其奢侈的事情。它
21、要耗费大量的玉料和大量的人力。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在死者的口中放置精致的玉琀,在手里放上精致的玉握。人的五官也用专门的玉器堵住。而最不可思议的是,甚至连生殖器都要用特制的玉罩盒加以保护。在这样周详而严密的保护下,他们坚信,即使是在令人畏惧的地下世界,依然可以享受着身前的荣华富贵。而这种玉能使人不朽的理念,逐渐地便赋予玉器驱灾避邪的内涵,它的影响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当后人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观照古代玉文化的漫长历程,一种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让人难以理解。古代玉器文明,以连绵不绝的姿态在中国发祥了近万年的时间,而在西方的任何一个国家中,居然找不到可以与之相比照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玉文化的内涵富于丰富
22、和厚重。橱窗中还有一件买地券,古代一般的买地券大都是用其他物质所作的,如竹木、铅石等等,而用玉做的仅此一件。并且这件买地券明确记载了是在建初六年某某年谁买了谁一块地,东西南北的长度,中间人以及成交以后大家去喝酒,很有意思。当时的买地券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土地买卖合同,但是这个买地券买的是古代的葬地。第五部分:唐宋辽金。第一个橱窗主要展示了唐宋的一些玉带,玉带是古代官员表示品级的玉饰,根据不同的级别使用不同的玉带。唐宋时期规定三品官以上才能佩玉带,而到了明代则规定一品官以上才能佩带玉带,而一品以下的官员只能带金带和银带等,这说明玉在古代地位比金银还要珍贵。唐代的玉带上大多装饰的是少数民族的形象,比
23、如少数民族的乐伎在跳舞或是在弹奏乐器。由于当时受中西交流的影响形成了这么一种特殊的图案,而在唐代以后便不再出现。后面几个橱窗都是唐宋辽金的一些动物,这些动物与三代的动物有很大的差异,三代的动物基本上都是以简化的,或以夸张的抽象手法来表现,而唐宋以后的动物则比较写实。雕刻手法中以圆雕较多。其中辽金少数民族的玉器非常特殊,比如这件春水玉饰,和旁边的秋山炉顶。这两种题材的玉器是金代少数民族所特有的,它表现的是春秋两季,北方游牧民族打猎的情景。所谓春水就是春季湖边打猎,主要围猎的是天鹅与大雁,打猎时,皇帝的手下会放出一种凶猛的、人工驯化后专用于狩猎天鹅的鹰,俗称叫海东青,它看到天鹅后会冲上去啄咬天鹅的
24、脑袋,天鹅坠落在地,而皇帝的手下这时候就会上去把天鹅刺死,然后大家来分吃这个天鹅肉,这就被称之为春水。这件春水玉雕运用了巧色,所谓巧色就是5在一块白玉里面有一些杂质,若按一般原则是要把杂质去掉,但由于海东青原来呈青黑色,于是工匠巧妙的用黑色的部分表现海东青的形象。在玉器里这种工艺被称之为巧色玉器。一旁的秋山炉顶则表现了秋天于山林围猎鹿虎熊等的场面,刻画了 2 只鹿正在悠闲的饮水、回顾张望的情景,表现狩猎前一瞬间的情景。而选材也是运用了玉黄色的表皮来表现秋天树叶发黄的情景,所以也是一种巧色玉。边上的橱窗中有一块葡萄纹玉饰,同样也是运用了玉表面的黄色表皮来做成一件巧雕,表现葡萄成熟以后以及枝叶发黄
25、的情景,十分传神。它的旁边有个宋代的持莲童子玉雕,持莲童子是宋代流行的一种题材,往往是一个童子拿着一朵荷花。根据文献记载,每到阴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当时的儿童都要去采摘一朵荷花扛在肩上,象征着连生贵子,多子多福。这种持莲童子从宋代以后一直流传到元明清。持莲童子玉雕边有一件宋代的飞天,飞天是佛教里面的护法神,佛教于东汉初期传入中国,尽管在南北朝的壁画里已经有飞天形象,但在玉器中佛教这类题材的表现要到唐宋以后。唐宋的飞天比较多见,到了明清也继续存在。第六部分: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玉器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民间化、商品化、世俗化的进程发展的非常快,玉器成为民间流通的一种商品,不仅数量多、题材多、品
26、类也多。由于年代距今比较近,所以玉材也保存得较为完好,制作工艺比前代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第一个橱窗就放着一些元明清的玉带板,就是在腰带上的一些装饰,琢刻的龙纹和唐代以前的龙纹已完全不同。唐宋以后的龙纹我们一般就叫成熟期的龙纹。玉器的选材一般都是采用和田玉。和田玉在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就成为中国古玉材质里面的主流,汉代以前还有很多的地方玉,但在汉代以后地方玉就相对很少。橱窗里面有一些元明清的首饰,比如玉冠,也就是发冠,古代的男女都要留发,盘发,需要一个发簪来将发髻固定,男子还需要用发簪把冠固定在发髻上,所以古代男女都要用发簪。在当时平民只能用竹木的发簪,而上层的贵族就可以用象牙、玉等等。一般成
27、双的短发簪可以用来固冠,而长发簪则是用来固发。这个橱窗中展示了一些元明清的带钩、带扣。带扣和带钩的作用相同,是用两块对称的玉互相勾结而成,这种带扣从元代后开始流行。橱窗中还放有一些小的方牌,这些方牌现在称之为子冈牌,传说是明代玉匠陆子冈所发明,所以称之为子冈牌。当中有一块用羊脂白玉做的叫螭纹方牌,出土于宝山明墓,方牌两面分别雕刻着两只蟠螭,做工细致,玉质上乘,为现今了解明代子冈牌原貌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在边上的橱窗中展示了很多人物玉雕,主要是一些童子的形象,还有老翁,仕女。明清两代玉人在制作工艺上有很大的区别,明代工艺简练,刀工刚劲,而清代工艺制作精细,人物的面貌五官刻画一丝不苟,并且富有表情,
28、比如仕女的发髻,渔翁五官的神态都刻画的非常到位,这是明清两代工艺的最大区别。这个橱窗里有很多的器皿,左边三件是明代作品,而右边三件则是清代作品。不难发现两代工艺差别甚大,由于明代的工艺比较粗犷,我们俗称为“粗大明” 。而右边的三件就制作得非常细腻,纹饰非常繁缛,这便是清代工艺的一大特征。清代中期玉器多仿青铜器,却又与青铜器有所不同,所以尽管是仿古,但也是艺术再创作。香筒是明清流行的一种室内装饰器,也是一种实用器,在香筒中可以插线香,把线香点燃后,香气就会透过镂空处袅袅散发出来,用以清新室内空气。盖炉也是相同用法,里面可以放入香料,或者放一些鲜花,让香气透过镂空散发出来,实用和装饰兼具。这个橱窗
29、展示了一些可以实用的器皿,有的可以作为喝酒的酒杯,也有文房用具,比如笔筒就是清代常用的文房用具,这件水洗是比较独特的,其造型是个莲蓬,后面雕刻着一只鹭鸶,被称之为莲鹭纹,在古代这是一种吉祥图案,预祝科举时一路连科。在最后一个橱窗中摆放的都是一些清代的作品,清代玉器被认为是古代玉器的最高峰,特别是清代乾隆时期,由于玉料比较充足,国力比较雄厚,而社会比较稳定,所以古代玉器在乾隆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一般我们称之为乾隆玉或是乾隆工。橱窗中有一件山水人物的玉山,这种玉山我们俗称山子,是清代比较流行的一种玉雕品种。鹌鹑型盒是做了一对形似鹌鹑的盒子,可祝人平安和顺。嵌宝八角盘是一件具有西域风格的玉器,在玉器
30、上镶嵌宝石这种做法在传统玉器上相当少见。在乾6隆时期,有个地方叫痕都斯坦(印度巴基斯坦一带) ,流行一种镶嵌宝石的玉器,传入中国后,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命令中国工匠大量的仿制。这件八角盘上用金丝镶嵌了轮廓,里面又镶嵌了红宝石和绿宝石,这是一种伊斯兰的风格,而在这个盘子的底部还有“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说明是乾隆皇帝的御用品,周边还刻有“子子孙孙永保用之”的字样。旁边这件三羊就是所谓的三羊开泰,这是明清非常流行的一种玉器题材,是工艺品中较为常见的。在中心橱中展示了一件黄玉觚,仿制青铜器造型,商周青铜器中的觚是作为实用的饮酒器,而在清代用玉制作后一般用于插花使用,称之为花觚。这件觚所采用的是一块和田的
31、黄玉,黄玉在和田玉中十分珍贵,也很少见。但清代宫廷玉器里有不少都是用黄玉制作,来象征皇家的尊贵,花觚当中浮雕了三只蟠螭,螭是龙的一种,传说龙生九子,是龙的九子之一。螭在汉代以后就和龙纹成为主要的装饰纹样之一,螭谐音喜,象征吉祥。在觚的底部有“乾隆年制”款,说明它是从清宫里流出来的,当时也是乾隆皇帝的一件御用物,所以非常难得。玉材:中国玉器的主要材质就是新疆的和田玉,和田玉根据不同的产况分为山料和籽料,所谓山料就是原生矿,籽料就是风化后滚落到河床里的一种次生料。籽料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冲刷后,将杂质去除,留下最为精华的部分,从质量上来说,比山料的品质要高很多。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籽料是主要的原材料,而到了清代以后开始大量开采山料。汉代以后主要是以和田玉为主,其实和田玉在 3000 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就有一部分进入了中原,至少在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里就发现不少和田玉的作品,但它成为主流是在汉代以后。除了和田玉以外,中国古代还使用了岫玉、南阳、蓝田玉等等的一些地方玉。但经过古代人长期的鉴别和挑选之后,最终是以和田玉作为用玉的主流,因为它的品质是所有玉石里最好的。中国玉器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和它玉材本身的品质也是有一定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