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与可持续发展在当今这个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人类生存面临巨大威胁的时代,为了保证人类的生活质量不会受到持续不良影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认真对待和执行的问题之一。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是一种更加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最早提出于 1972 年 6 月 5 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此次会议世界上 133 个国家的 13000 多名代表出席此次会议,共同探讨保护全球环境的战略。自此以后,各国致力于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到今日你定的概念有几百种,涵盖了包括国际、区域、地方、以及特定界别等层面
2、,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 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1981 年,美国布朗在出版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在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这个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引用。1992 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 21 世纪工程等
3、文件。随后,我国政府编制了中国 21 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发展战略中。 议程共 20 章,可归纳为总体可持续发展、人口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 5 个组成部分,70 多个行动方案领域。它的编制成功,不但反映了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也表明了中国政府积极履行国际承诺、率先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做贡献的姿态与决心。 1994 年 7 月,来自 20 多个国家、13 个联合国机构、20 多个外国有影响企业的 170多位代表在北京聚会,制定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用实际行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 1995 年 9 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明确提出: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江泽民在该全会闭幕式的讲话中强调:“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正式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提了出来。此后中央的许多重要会议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了进一步肯定,使之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重大发展战略。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
5、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 1998 年 10 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建设,严格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防
6、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 ” 2000 年 11 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 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之一,并对如何实施这一战略进行了论述。二、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的等诸多方面,不同的研究学者从不同的方向进行定义:1、从自然方面:“持续性”由生态学家
7、提出,即自然资源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平衡。在 1991 年 11 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讨会。1侧重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 即所谓“生态持续性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 年 11 月,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 (INTECOL) 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IUBS) 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 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 ,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
8、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 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 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 (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 -B 巴比尔 (Edivard B.Barbier) 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 :不足和发展中, 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
9、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皮尔斯 (D- Pearce) 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 , “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 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 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斯帕思 (JammGustare Spath) 认为 :“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 或密封式 ,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10、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2、可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
11、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和谐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需求性原则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4、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
12、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5、阶段性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成就与问题四、中国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成就与矛盾经过 10 年的努力,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发展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 10 万亿元,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 6 大贸易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社会发展方面。人口增长
13、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贫困、防灾减灾、医疗卫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明显增加,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得到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有所突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取得成效。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已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了各级各类规划和计划之中,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正在得到不断完善和落实。 但是,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
14、战略方面仍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一些现行政策和法规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等。 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人口综合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就业压力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比重仍然很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突出,环境污染仍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管
15、理和环境保护立法与实施还存在不足。 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一、指导思想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通过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6、,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差别。 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巩固扶贫成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完善的优生优育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高,灾害损失明显降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健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建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和重
17、要资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 全国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重点地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基本恢复,农田污染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形成健全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共享和决策咨询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和综合协调能力;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参与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基本原则 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
18、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紧密结合。 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六
19、、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措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经济、资源和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20、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克服各种浪费现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与环境二元化的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把二者内在统一起来的生态经济模式。 (1)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一种无废料、少废料的封闭循环的技术系统。传统的生产流程是“原料产品 废料” 模式。这里追求的只是产品,但加入生产过程与产品无关的都作为废料排放到环境中。而生态模式的生产中,废料则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而得到循环利用。封闭循环技术系统即节约资源,又减少了污染。(2)经济运行模式的生态化。我们应当运用经济的机制刺激和鼓励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因素作为经济过程的一个内在因素包含在经济机制之中。为此,第一,我们应当重视社会能量转换的相对效率,并使它成为评价经济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新经济学应当依据净能量消耗来测定生产过程的效率,把利润同能量消耗联系起来。第二,应该把“ 自然价值” 纳入经济价值之中,形成一种 “经济生态”价值的统一体。在这里,资源的“天然价值” 应当作为重要参考数打入产品的成本。 资源价值 应遵循着“物以稀为贵 ”的原则。随着某些资源的减少,资源的天然价值就会越高,使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