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有用.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06454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有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有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有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有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有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九年及下文言文复习资料曹刿论战一. 主题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二词句1、 重点词解释:齐师伐我军队;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安稳、安定,这里是安养的意思;小惠未徧同“遍”,普及; 又何间焉参与;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诉讼案件;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满,充沛。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2.

2、重点句式: 忠之属也。 夫战,勇气也。 夫大国,难测也。3. 古今异义的实词:间:参与 隔开,不连接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b狱:案件 监狱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4. 重点句翻译: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何以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三. 课文分析(一)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1)本文有几条线索?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3、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可分几部分?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二)题目设答第一部分(第 1 段)。(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 684 年)。(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 685 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

4、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3)曹刿的身分怎样?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位卑未敢忘国忧”。 _(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供膳制有关。供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供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

5、”,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出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明

6、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11)小结:第 1 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的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二部分(第 2 段)

7、 1. 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 chng;(2)为另跟一车相随,“乘”读 shng。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 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3. 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

8、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4. 小结:第 2 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第三部分(第 3 段) 1. 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 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

9、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 小结:第 3 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四、 人物分析:(1)曹刿:(主要人物)第一,齐鲁交战,对不属于“肉食者”的曹刿来说并无直接关系,但他主动求见鲁庄公,乡人劝阻也无用,他坚持去献策,这表现他关心国家大事。第二,在“何以战”的问题上,鲁庄公连续两答,曹刿都认为不足以取信于民,直到鲁庄公三答,他才断定具备了交战的条件。因为他懂得战争的关键在于民心,可见他有远谋。第三,齐人两次击鼓进军,曹刿都劝

10、阻鲁庄公不得反击,直至齐人“三鼓”,曹刿才抓住“彼竭我盈”之机,建议反击,使“齐师败绩”。至于追击,也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后。这表明他懂得战争艺术,指挥高明,足智多谋。(2)鲁庄公:第一,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积极备战,主动还击,敢于迎战强敌,这种态度十分可贵。第二,他深知“衣食”的重要,不敢独享,“必以分人”;他深知“信”的重要,“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他深知体察民情的重要,能“小大之狱必以情”。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也是十分可贵的。第三,当没有权职的曹刿,怀着对肉食者鄙夷的态度,劈头问他“何以战”的时候,他不仅不计较、不怪罪,反而诚恳回答问题;当他的回答两遭否定时,他不气恼,不斥

11、逐,继续心平气和地听对方论战;当他听到曹刿的赞许时,并不得意忘形,而是毫不犹豫地采纳了曹刿的正确主张,并答应了曹刿“战则请从”的要求。可见他善纳雅言,知人善任。长勺之战的胜利,固然是曹刿战略战术思想的胜利,但他毕竟只是献策者,而非决策人。没有决策人鲁庄公的知人善任,也不会创造出“以弱胜强”这一不朽战例的。因此给鲁庄公以适当评价是必要的。五、. 归纳总结全文 1. 归纳中心思想。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2. 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 1 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 2

12、 段记叙战斗经过;第 3 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q3. 归纳写作特点。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 1 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 3 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要点一、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二、语音昳(y)丽 朝(zho)服衣冠(gun) 窥(ku)镜 期(j)年朝(cho)于齐 间(jin)进三、通假字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四、古今

13、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4、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义:指责,劝谏 今义:诽谤,讥讽5、窥镜而自视 窥: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6、暮寝而思之 寝:古义:躺而不睡 今义:睡觉地方五、词类活用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2、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4、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蒙蔽5、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6、吾妻之美我者

14、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六、重点词语解释1、而形貌昳丽 昳丽:光艳美丽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一个3、旦日: 明天,这里指第二天4、皆以美于徐公 以:以为,认为5、能谤讥于市朝 谤:指责别人过错 讥:讽刺 市朝:公共场合七、特殊句式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倒装句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状语后置(此所谓于朝廷胜)6、有求于我也 状语后置(于我有求也)7、能谤讥讽于市朝 状语后置(能于市朝谤讥)8、皆以美于徐公 状语后置(皆以于徐公

15、美)9、皆朝于齐 状语后置(皆于齐朝)八、朗读节奏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4、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九、重点语句翻译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我的缺点,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赏。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十、课文内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

16、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意对即可。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17、*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两个要点: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后一点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之类,也给满分。十一、开放性试题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能围绕内容或写法的某一方面进行评述,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表述。示例,

18、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

19、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示例 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示例 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能围绕委婉的说话方式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20、6、“门庭若市”是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请写出其反义词。*门可罗雀7、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二、语音箪(dn) 蹴(c) 羹(gng) 死亦我所恶(w)三、通假字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从前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3、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

21、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5、与:通“欤” ,吗五、古今异义词六、词类活用1、蹴尔而与之(蹴:动词作名词,用脚踢,表示不尊重)2、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3、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次用作动词,犯错误)4、行拂乱其所为(行:名次用作状语,用行动)5、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七、一词多义1、为(1)今为(为了) (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3)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4)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2、得得到 故不为苟得也

22、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是此、这 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与通“欤”,语气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 呼尔而与之5、之代词 他 呼尔而与之 助词 的 为宫室之美6、而表顺接 不译 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 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选择 而 舍生而取义者也7、于表比较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八、重点词语解释九、特殊句式十、朗读节奏十一、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

2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十二、重点语句翻译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每有一个关键词没落实就扣半分,扣完为止。比如“恶、患、甚、避”。)2

2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3、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

25、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2、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A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

26、“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D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3、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 1 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第

27、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 2 节 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 3 节 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5、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

28、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义)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十四、开放性试题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 字内)*文

29、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