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三季度复习内容 1、 静脉炎 临床表现 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 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 静脉输血的适应证 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 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严重感染 凝血功能障碍 3、 静脉输血的禁忌证 急性肺水肿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肺栓塞 恶性高血压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肾功能极度衰竭 对输血有变态反应者 4、 静脉输血的注意事项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 ;两名护士再次进行查对 输血前后及两袋血之间需要滴注少量生理盐水 如输注库血,须认真检查库血质量;应在 30 分钟内输完 2 血液内不可随意加入其他药品 输血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巡视 严格掌握输血速度
2、输完的血袋送回输血科保留 24 小时 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5、 洗手或使用速干消毒剂的指征 ( 1、接触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 2、接触破损的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 4、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之后; (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6、 洗手 +卫生手消毒指征 (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患者污物后 7、 外科手消毒应征循的原则
3、 ( 1、先洗手,后消毒; ( 2、不同患者之间、手套破损或手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 3、连台手术、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不能仅用消毒液进行手消3 毒,应重复整个外科手消毒步骤,再穿手术衣,戴手套进行手术。 8、 标准预防 的概念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致病因子的原则 。 9、 什么是 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服务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血液性病源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 10、 医务人员常见的职业暴露原因 ( 1、针刺: ( 2、切割
4、:手术中传递剪刀或刀片 ( 3、抽血:拔出针头时 ( 4、直接接触:收拾手术污物。 11、 职业防护的目的 ( 1、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 ( 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 3、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也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和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患者。 12、职业防护的措施 ( 1、认真落实手卫生制度 ( 2、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 3、防止 锐器伤 4 ( 4、医务人员如有伤口、皮炎等,不宜参加血源性传染性疾病病人的直接诊疗工作,如需参加应戴双层手套。 ( 5、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应正确处理。 物体表面
5、、环境、衣物按规定进行消毒。 ( 6、医疗废物应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12、 发生职 业暴露后的处理步骤 紧急处理报告评估预防随访 13、 发生职业暴露后应遵循的处理原则 及时就地处理原则; 立即报告原则; 保密原则; 知情同意原则。 14、 发生皮肤针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 如何处理 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在冲洗伤口后,立即用消毒液( 75%酒精、 0.5%碘伏、 0.2%-0.5%过氧乙酸等)消毒,并包扎伤口。 15、 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表面的处理 : 应立即先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6、16、 血液、体液等溅入口腔、眼睛等粘膜的处理 : 应当反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冲洗。 17、 预防暴露的具体措施 : 标准预防 ( 手的卫生 、 个人防护设备 、 5 正确使用和处理器械及其它物品 ) 18、 多重耐药细菌( MDR): 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称为多重耐药。具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称为多重耐药菌 。 19、 三类:是指 -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林可霉素类等这些大类中的三类,而不是第一类中的三种,如只有对一代头孢、三代头孢、青霉素都耐药就不算 MDRO,只能算对 -内酰胺类耐药。 20、 广泛耐药细菌(
7、 XDR):指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只对 1-2 类抗菌药物敏感,革兰氏阴性杆菌仅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革兰氏阳性球菌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 。 21、 泛耐药菌( PDR): 对所有抗菌药物种类中的所有药物均不敏感(包括中敏和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包括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在内的全部抗菌药物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对包括糖肽类和利奈唑胺在内的全部抗菌药物耐药。 22、 常见多重耐药菌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产超广谱 -内酰胺酶细菌( ESBLs)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 CRE)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 CR-
8、AB) 多重耐药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MDR/PDR-PA) 6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23、 常见多重耐药菌 MRS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金黄色葡萄球菌如果对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或头孢西丁耐药称为 MRSA, MRSA 对全部 -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和加酶抑制剂均耐药,即为 MDR。 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革兰氏阳性球菌剂全部耐药,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为 XDR。 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 抗革兰氏阳性球菌剂全部耐药,包括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也耐药,为 PDR。 24、 MRSA 预防 : 一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 二是早期检出带菌者 , 三是加强消毒制度 。 25、
9、医院相关性病原体传递五个关联条件: ( 1、微生物出现在病人皮肤上,或已经传播到了病人周围的物品上; ( 2、微生物必须传播到医护人员的手; ( 3、微生物必须能够在医护人员的手上存活至少数分钟; ( 4、医护人员洗手或手消毒不彻底; ( 5、污染的手和病人直接接触 26、 非结核分枝杆菌 非结核分枝杆菌 (NTM)病指除人型牛型结核杆菌及麻风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肺部和肺外疾病,随着 HIV 感染和 AIDS 的流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亦见增多。其组织病理学表现类似结核病即渗出性病变、增殖性病变和硬化性病变 。 7 27、 NTM 感染途径: (1)环境感染人: (2)动物感染人: (3
10、)人感染人 28、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 特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出导尿管 48 小时之内发生的尿路感染 29、 导尿管置入术的适应症 各种病因(如产后、前列腺增生等)导致的动力性或梗阻性尿潴留,且尿道无严重狭窄 神经元性膀胱功能失调的病人导尿 全麻、腰 麻及长时间持续硬膜外麻醉的病人 危重病人需要准确记录尿量的 30、 导尿管置入术的禁忌症 病人能够自主排尿 仅为获得尿培养或某种诊断检查如尿电解质而采集尿标本 对并无尿潴留,仅有失禁的病人为代替一般护理,安置并长时间留置导尿管 3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简称 CRBSI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
11、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 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 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32、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 8 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 ( 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或渗出物排出或有弥漫性红斑。 ( 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红斑(除外理化因素所致)。 ( 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烧 38,寒战或低血压,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 33、手卫生的 5 个环节 ( 1、接触病人前;( 2、无菌操作前;( 3、接触体液后;( 4、接触患者后;( 5、接触
12、患者环境后。 34、 VAP 的预防措施 抬高床头、口腔护理、每日评估、尽早肠内营养、减少抑酸剂的使用。 35、 呼吸衰竭概念 呼吸衰竭 (简称呼衰)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36、 呼吸衰竭 临床表现 ( 1)呼吸困难 2)发绀 ( 3)精神神经症状:急性缺氧 - 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 ( 4)心血管系统症状 早期:心率增快,心排出量增加,血压增高。 晚期严重缺氧:酸中毒时,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律缓慢、心律失常、心脏停搏。 Co2 潴留者出现体表
13、静脉充盈,皮肤潮红,温暖多汗血压升高;慢性呼衰并发肺心病时可出现体循环淤血等右兴衰9 表现。因脑血管扩张,病人常有搏动性头痛。 ( 5)其他器官、系统损害: 严重呼吸衰竭:严重呼衰时可损害肝、肾功能,并发肺心病时出现尿量减少。部分病人可引起应激性溃疡而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37、 呼吸衰竭 病人 氧疗:型呼吸衰竭的:较高浓度( 35%)给氧 型呼吸衰竭:低流量低浓度( 35)给氧 38、 散热的方式主要有 : 辐射 、传导、对流、蒸发 39、 影响体温的因素 体温受以下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存在个体差异。 1.昼夜差异 2. 年龄 3. 性别 4. 饮食 5. 运动 6. 情绪 40、 发热的分期及
14、各期特点 发热分三期: ( 1)体温上升期 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可有两种方式:骤升和渐升。此期患者主要表现是皮肤苍白、畏寒、无汗,严重者有寒战。 ( 2)发热持续期 此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此期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灼热、颜面潮红、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 ( 3)退热期 此期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此期患者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 41、 高热病人的护理 ( 1)加强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每日 4 次,高热时每 4h 测量 1次;伴随症状;原因及诱因;治疗效果;观察饮水量、饮食10 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 2)降
15、温 体温 39 以上,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行降温措施 30min 后应测体温。 ( 3)补充营养和水分 少量多餐补充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 4)保持清洁和舒适、预防并发症 1)休息 2)口腔护理 3)皮肤护理 ( 5)安全护理 ( 6)加强心理护理 观察发热各阶段病人的心 理状态,对体温的变化及伴随的症状予以耐心解释,以缓解其焦虑、紧张的情绪。 ( 7)健康教育 与病人共同讨论分析发热原因及防护措施;教育病人加强营养、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防病能力 42、低体温的 护理措施 ( 1)维持环境温度 24 26 ( 2)给予保暖措施:增加盖被、热水袋,给予温热饮料等 (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至少每小时一次,如为治疗性体温过低,要防止冻伤。 ( 4)去除病因治疗 ( 5)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接触,及时发现其情绪的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同时加强健康教育。 43、 影响脉率的因素: ( 1)年龄 年龄愈小,脉搏愈快,新生儿可达 130 140 次 /min,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