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1477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这一理念无疑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物理与用物理有效地结合起来了。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学习物理行为的生活背景,即物理源于生活,其学习的结果还是要用到生活中去,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用现实的方法去学习物理,也就是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去逐步发现,并得出物理结论。 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物理和实际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把物理与应用剥离,对于如何从物理的角度分析和处理学生周围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无 意顾及,致使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薄弱。 从一道课外练习题说起:通过实地测

2、量并估算 ,自行车在行进过程中所受的阻力是多少 ? 学生普遍感觉:这怎么求解啊,无从下手。 但是同样的问题我们换一种呈现的方式如下图,学生似乎豁然开朗,噢,不就是已知运动求受力吗 ! 我们不仅要问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究竟缺什么 ? 我想 学生缺的不是物理知识,而是实践意识和建模能力。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什么造成的呢 ? 且看 赵凯华教授 的见解 :“在我们的教学中,同一问题,既可以把原始的物理问题提交给学生,也可以由教师把物理问题分解 或抽象成一定的数学模型后再提交给学生。习惯于解后一类问题的学生,在遇到前一类问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使

3、得物理教学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结果导致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不能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更不用说分析和解决问题了。要改变这种局面,要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回到对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运用上,也 就是说我们要从思想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上真正 实现和实践 课堂转型, 从m f=? S、 t f=? 2 根本上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 生改错”的状况 , 从而 打造优质高效的物理课堂 。 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 理性思维是科学素养、思维能力的最基本表现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说话要有根据、说话要合乎逻辑” 。 而

4、“听到什么结论就说是”,迷信权威,这就是缺少理性思维的表现 。 为此我们必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体验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落实新课程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 。 以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分解为例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如果没有任何条件限制,一个力成两个共点力可以有无数解”、“力可以产生和方向的作用效果 ”这些结论,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学生(或者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或者放一段课件),学生也能接受,但是学生失去了归纳、发现这些结论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就没有从中得到锻炼,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必然是肤浅的,并且容易养成“什么都是依赖老师讲,自己不去思考为什么、不去想结论是从哪里来的”的惰性

5、 .反之,假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经历图 3 的作图过程,相信同学们对力的分解的不确定性就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 。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是三个细节内容,即合力作用效果的分析、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的作图、应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进行定量 分析 。 实验探究是解决“合力作用效果的分析”这个难点的有些手段 .实验探究也要注意循序渐进,要重视方法指导,不能简单地推给学生去完成,缺少指导的学生探究就会变成盲目的动手操作 。 教师可以先利用图 4 所示的支架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拉力 F 的作用效果是使橡皮膜发生了如图 4 所示形变,说明了拉力 F 可以同时产生拉上杆和压下杆的效果。我们如果撤去 F,分别使

6、用拉力( F1)和压力( F2)两个力同样可以产生这样的效果 。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用 F1 和 F2 来等效替代 F,即 F1 和 F2 是 F 的两个分力,沿着水平杆方向拉以及沿着倾斜杆压就是两个分力的方向 。 然后在黑板上板画出合力以及两个分力的方向(图 5 所示),接着再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出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图 6),教师对同学们作图的情况进行点评 。图 3 3 最后提供角度以及合力 F 等条件,要求学生用三角函数的知识具体求出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 这个环节设计,没有急于让去体验,其的目的在于理顺思路,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步步深入、环环相扣 。 接着

7、可以安排学生 的体验活动,布置同学们参照图 7 或者图 8 的方法,感受一下拉力 F 的作用效果,尝试将拉力 F 进行分解 .由此体会如何分析一个力(合力)产生的效果 。 由于时间关系以及教学资源的限制,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体验的实验毕竟有限,更多的方法还是通过演示等形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学习,针对各种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 为此,可以按照“实验展示效果分析确定分力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定量计算”的顺序,分别选用图 9、 10、 11(视时间而定)进行分析讨论 。 这个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重点让学生自主活 动,教师做好启发和引导作用 。 图 11 G 图 10 橡皮

8、条 图 9 F 橡皮条 橡皮条 F2 的方向 F1 的方向 F 图 5 F2 F1 F 图 6 F1 F F2 图 8 图 7 F1 F2 F 橡皮条 铅笔 F 图 4 拉 压 橡皮膜 F1 F2 4 学习了“力的分解”后,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观建筑工地、动手制作桥梁模型,还可以布置要学生设计一个“测量某细线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的实验方案等等,体验力的分解的实际应用 。 通过这些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物理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有关,物理与我有关,物理是有用的。 正如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本节课设计时我就是以这一理念为依托,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疑问去经历物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经历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众多策略的最优化。体验到合作的重要和真正的自主学习,从而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作用,又体现了“让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