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公共政策概论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集权制 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2、 管理理论 : 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3。 公共政策评价: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 判断的 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
2、的依据。 4。 头脑风暴法 是 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 1948 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 (ALexF*Osborn)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 (通常在10-15 人之间 ) 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5 公共政策案例 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 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管理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 6 扁平式组织 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
3、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7 分权制 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8 非正式评价 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 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9 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 S斯科特 (Michael S Scott)和彼德 G W基思 (Peter G W Keen)于 20 世纪
4、70 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 机计算机系统。 10 公共问题 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 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11 公共政策 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12 完全理性思维 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
5、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13 经济合理性思维 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 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14 渐进思维 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 政策制定和贯彻是且应当是通过缓慢地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 ;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 ; 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 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 ; 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
6、 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15.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 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 即在环境的挑战下, 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 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1 6。 公共利益 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17 知识经济 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18 公共政策体制 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 政策主体之间进
7、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19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20 组织理论 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21 因果理论 大致包括三类 内容:( 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
8、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 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22 公共政策主体 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23. 交易理 论 认为 政策 执 行是一个政治上 讨 价 还 价的 过 程。 这 中 间 , 政策 执行者与政策 对 象之 间 通 过 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 种 力量的互 动过 程中,达成某 种 妥 协 、退 让 或默契。依据某 种 价 值标 准制定的政策目 标 与方案是 较为 理想的 结 果,而在 实际 中是行不通的。 二 、简答题 (每小题 7 分,共 28 分。 ) 1 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
9、力的内容。 (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2简述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执行机 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 史密斯模型与以往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执行中
10、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他三个因素。 (举 例 说 明浴盆模型。 事物的不断 发 展 变化, 与政策相 对稳 定性之 间 的矛盾, 决定了每一 项 政策都有其失效 过 程。要保 证政策 执 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 论 分析,在政策方案的 执 行过 程中, “失效 “表 现 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 损 失效三个 阶 段。 这 种政策失效率的 变 化, 类 似于浴盆状,人 们 把 这 种曲 线 也称为 “浴盆 模型 “。 比如:我国持 续 20多年的深圳特区建设 , 农 村的家庭 联产 承包 责 任制等政策的执 行 过 程, 就 经历 了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
11、损 失效三个 阶 段。早期失效 时 期, 传统习惯 的阻力使人民 对 政策一般了解甚少以及政策本身 还 可能存在着不少缺陷。在政策 执 行初期,存在着相当高的 失效率 ;偶然失效 时 期,政策 实 行后, 进 入正常状 态 ,人民 对 政策的基本掌握与 认 同,以及政 策2 本身的自我完善,人民从政策 执 行中得到了 实 惠,尽管 还 有失效,但失效率低 ;耗 损失效 时 期, 随着主客 观 条件的 变 化,政策开始老化,失效率叉逐步上升 .因此需要 调整、修改已有政策,或 者重新制 定政策 .) 3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含哪些步骤 ? (1)系统研究; (2)系统设计; (3)系统量化; (4
12、)系统评价。 4简述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 (1) 引入案例分析,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 (2)引入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3)引入案例分析,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特别是 MPA 教育质量的提高。 5 简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影响公共决策的主要方式 . (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 (2分 ) (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 (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
13、经济利益服务; (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6简述实际工作中政策执行者对待上级政策的三种态度 . 一是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 (4 分 ) 二是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 (3 分 ) 三是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 自以为是,各行其是。 (3 分 ) 7 简述无为思维 。 所谓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公共决策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
14、决策范围和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务需要作决定,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采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 无为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这里的“无为”,其实是政府的一 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8简述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 。 (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
15、程,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面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 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9简述追踪决策的主要特征。 (1)回溯分析; (2)非零起点; C 双重优化; (4)心理效应 . 10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1)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控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 ( 2)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是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 (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
16、政策合法性的认同。 (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 罚才服从政策。 (5)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个对政策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较多的过程 . 11简述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 。 (1)知识化与信息化; (2 分 )(2)民主化; (2 分 )(3)科学化; (2 分 )(4)高效化。 12. 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 (1)抵触型。政策执行者采取多种手段拒绝执行政策,其招术大致有硬顶与软拖两种,后一种更为常见,其结果是政策执行落空。 (2)僵化型。政策执行者对政策内容不加分析,盲目机械照搬,搞不清楚政策的实施范围和对象,因执行方法过于简单同样 使政策不落实。 (3)滞后
17、型。政策执行者因观念、思想上的落伍,在一项政策执行中犹豫不决,从而使政策藩不到实处。 (4)折扣型。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政策不到位” (5)结构型。因政策执行机关与各部门之间,以及执行人员在分工合作中发生误会、矛盾及不协调而导致政策执行失败或中断现象 13简述系统的基本属性。 (1)整体性, (2)相关性; (3)目的性; (4)动态性, (5)层次性, (6)环境适应性 14 简述公共政策主体需 要转变的政策理念。 ( 1) 视政策对象 -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 ( 2 ) 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 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18、;(3) 支持、 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 ( 2 分 ) ( 4 ) 要具有前瞻性, 注重“ 预防” 而非“ 治疗” , 掌握政策主动权。 15. 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 ( 1) 有计划、 有规律、 经常性地收集、 整理、 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 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 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 ( 2 ) 有意识地收集、 整 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 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 3 ) 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 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 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16 . 简述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 1 ) 效益标准。 ( 2 ) 方
19、案协调性标准。(3 ) 方案的适应性标准。 ( 4 )决策方案力度标准。 17. 简述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 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 决策 和“ 公共性” 的双重特征。 1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 1)整体性 (2)超前性 ;(3)层次性 ;(4)多样性 ;(5)合法性。 19.简 述 决 策方案应包括的具体内容。 (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 (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这是方案的核心内容。 (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 (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 (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 20.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 20世纪 60-70年代的美国。概括起来看,它的产生与
20、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 ? (1 )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 (2)政府外部动力 (3)政府内部动力。 (4)技术手段的完备。 21. 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 关系。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由此可见 ,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21、22.简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 公 共 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 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23.有人认为,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3 思维方式,你如何理解此说法 ? 无 为 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无为就是一种有为。 无 为思 维 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 的做法。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 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
22、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公共决策者必 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 ;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务需要作决定,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采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这 里的 “ 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 ;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24.系统分析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哪些内容 ? ( 1) 政 策性指标 ;(2)技术性指标 ;(3)经济性指标 ;(4)社会性指标 ;(5)资源性指标 ;(6)时间性指标。 25.简述公共机构
23、的特性。 ( 1) 公 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 ;3分 )2)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 ;(2分 )(3)公 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2分 ) 26.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公 共 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这 些政 策 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 实际 上 , 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 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 27.影
24、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 (1)社会因素 ;(2)政治因素 ;(3)经济因素 ;(4)科学技术因素 ;5)文化因素 ;(6)教育因素 ; (7)人口因素 ;8)自然资源因素 ;(9)生态因素 ;10)心理因素。 28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 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29 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推动作 用 。 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政府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25、,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实现我国的“赶超战略”。这些需要调整与创新的公共政策主要有:教育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能促进本国知识经济的健康发展。 3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有哪些? ( 1)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 2)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的角度;( 3)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31为什么说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包括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 2)公共机构的特性。 32、 大众 传 播媒介 对 决策 问题 提出的作用主要表 现 在哪些方面 ? (
26、1)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如果公民个人之间相互议论的某个社会问题一经大众传媒的传播,几分钟时间就可以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立即形成了某种社会舆论 .从而使公众议程更容易形成。 (2) 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某个社会问题经大众传媒传播后, 社会公众很快一般了 解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使决策者一般了解这个问题。这样,就使一些重大决策问题,在未经形成公众以程之前,决策者就可能已着手研究处理,制定出相应的方案。 (3) 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决策问题实际存在的数量是很多的, 但如果桌道不通畅,最终能提出的数量是有限的。而现代大众传媒的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形式丰富多样,使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27、都能够充分反映出来。 三 、论述题 1 试论述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 ? 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八个方面:(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 及分配状况; (2)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 (3)效率。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 (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人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 (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 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
28、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 2试分析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 ( 1)突显“ 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 (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 (4)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 (5)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走向 . 3试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影响力与结果表现出来。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 (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
29、,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 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政策的这种引导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上,而且体现在引导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之上。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其导向功能,有两种作用形式:一种是直接引导,另一种是间接引导。 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正导向功能,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政策的负导向功能,要主动地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克服它们的消极影响,特别要尽量避免那些因错误政策所产生的负导向作用。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 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 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30、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既有调节作用,也有控制作用,这两种作用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经常是调节中有控制,控制中达到了调节。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常常还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 (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 ?这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离开了“究竟 把利益分配给谁”这 一核心问题,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即使制定出来也会失去其灵魂。 4追踪决策与一般决策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回溯分析。一般决策是在分析当时条件
31、与预测未来的基础上,进行方案的选优。而追踪决策的分析过程,首先是从回溯分析开始,即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与产生的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产生的环节和原因,使追踪决策建立在现实的正确的基础之上。 (2)非零起点。一般决策是以零为起点的。而追踪决策所面临的对象和条件已经不是处于初始状态,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非零起点。非零决策的含义是,它的决策不是原决策的 4 重复,而是对原决策的修正补充,即把原决策作为零,从而考虑实施结果与原决策标准之间的距离。 (3)双重优化。一般决策的优选是从几个并列的方案中一次选优即可。而追踪决策的方案选优,必须具有双重优化的特点。第一,要优午原有的决策方案;第二,是在诸
32、多的方案中进一步选优。在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诸多新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最优方案,以获得最佳效益。 (4)心理效应。心理效应在决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于追踪决策的影响更为强烈。因为,追踪决策是在已经实施而又要改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要充分考虑到改变原有决策时, 各 方面人的心理变化。所以,当改变原决策,进行追踪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决策对象的内部和外部人员的各种利害关系。 5试论述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党的政治领
33、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 导的保证,而政治领导是核心,是显重要的领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党的政治决策以及制定和运用政策在党的全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还自上而下地建立了统一、严密的组织体系。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次党的地方各级组织是与各级地方国家机构基本配套设置的,它们大致包括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县的各级党委各级地方党委是本地区的领导核心,它在地区性政策制定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校心地位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和国
34、家各项方针政策在本单位的贯彻实施进行保证和监督 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是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参政党,它们以参与者的地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有效政治机制。各民主党派经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形成的有关决策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按规定程序审定后,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送达有关部门,从而对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 6. 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 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 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
35、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只有英、美等国家实行两党制。西方国家的政党执掌政权,是通过选举争夺议会多数席位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方式来实现的。在选举活动中,各政党的竞选纲领或党的候选人发表的竞选演说反映了党的政策主张,表明了自己对各项社会重大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以迎合不同类型选民的要求,争取他们的选票,谋取选举的胜利在执掌政权之后,执政党一般不再单独制定政策,而是通过它所掌握的政府政策来体现党的意图,实现党所代表的社会 利益。同时,在野的政党虽然未能参加政府,但他们通过在议会中的各种活动,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或制造障碍,使政府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接受他们的主张
36、,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活动。 西方国家政党活动的主要范围是选举和议会。党的权力集中在少数领导人和议会党团手中。党的地方组织大多只参与组织选举活动,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活动。经过选举上台成为执政党之后,党的领袖作为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基本上不再以党的名义活动。党对议会党团成员一般都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要求本党全体议员一致保证党的政策主张能在议会中通 过,成为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执政党对政府政策制定的这种操纵现象,在日本表现得比较突出。 7、试述如何将系统分析应用于公共政策 ? 系统分析就是对一 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 用界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 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
37、去案 通过分析对比, 为达到预期 目标选出最优方案 ; 也可以说, 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 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 对备选方案择优, 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公共政策不仅本身可以看成 一 个系统, 而且它不可能孤立存在。 总是与其他系统相联系,处于一 个政策体系之中。同时, 公共政策系统是动态的,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 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 以供决策时参考。这些作业内容都需要由系统分析工作来完成 , 因此“ 系统分析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质是和水平。在公共政策过程中。 通过系统分析应明确问题和目标并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再
38、由政策主体通过政策分析选用一个满意的或最佳方案 。 系统分析已在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对一个国家来说,可以在宏观的国家整体系统 分析、部门系充分析、 地区系统分析、 企业系统分 析和单项工程的系统分析等五个层次的公共政策中应用系统分析。 8 试述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它
39、除了具有一般国家政府的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以外,还具有领导、组织经济的职能;与此相关,其社 会管理职能方面涉及范围甚广。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实际权力大,政策内容广、职能部门多。同时,作为一个大国,由于管理层次多,各地差别大,地方政府也拥有相当的权力。 我国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它的权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授权立法、行政管理权、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外交管理权等。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从这个角度看,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依法
40、 进行的;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 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总理领导和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总理召集和主持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在这两个决策会议上,总理对决策的问题拥有最后决定权。 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在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同时,也独立行使一些重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通过这些部门行使的这些实际权力,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上是体现在国务院各部门的身上。这些部门是政府权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们实际控制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在一些 政策制定活动中,它们甚至是主要的制定者。 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我国地方政
41、府在公共决策体制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 位。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一级政府的政5 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权力。在我国,按照法律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在地方政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四个层级中,省、市、县三级政府管理的范围,特别是事权的范围,除军事、外交和戒严外,基本上与中央政府相似;政府的部门也基本与中央政府部门对应设置。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结构形式。一方面,国务院对地方政府实行直接领导
42、;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门对地方政府的各工作部门也实行领导或业务指导。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之下,地方政府的独立决策权力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普遍扩大了自己的管理权限。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时,要把中央的政策要求同本地区的情况相结合,制定指导本地区工作的具体政策。这种执行性政策,在表现和反映地区特 点方面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留下很大的余地。 9. 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现代政 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
43、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1) 西 方 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西 方 国 家的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中,中央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 实 行 总统制的国家 在 实行 总 统制的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 ;许多重要的政策都 直接出自总统之手。美国的内阁不是政府的最高集体决策机构,而是总统的咨询和执行性机 构。内阁成员对政府有关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只有建议权和执行权,总统一人掌握了决定权。 实 行 议会制的国家 议 会 内 阁制的政府也掌握了巨大权力,特别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
44、,但政府首脑的地位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就政策制定方面的权力而言,政府重大政策必须通过内阁会议,而不是由政府首脑做最后决定。 广 义 的 政 府 也包括议会或国会。议会作为国家的立法机构,是重大政策由议案到法案的必经之路。议会通过提案、审议等方式在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不论在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的国家,议会审议的大部分提案都是由政府提出的 . (2 )西 方 国家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实 行联 邦制的国家 作 为 联邦 制国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力。在立法权上,美国采取二元结构。联邦宪法和法律具有高于各州法律的效力和地位,各州
45、又可以自定法律 ;此外,联邦宪法本身也受各州的支配,要修改宪 法,须经 3/4的州的同意,而 2/3的州可以发起全国制宪大会重新修改宪法。在美国,中央与各州的权力范围皆由宪法规定,受宪法保护。 实 行 单一制的国家 英 国 是 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的中央政府拥有着全国的立法、行政、军事、财政等决策权力,各郡、区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国会以法律规定各地方政府的权力。一般来说,英国地方政府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但只能作为国会所制定的法律的补充,但是地方政府有提出或反对某一法案的权力。英国是强调地方自治的国家,地方的公共安全、治安、商品管制、教育、税收等等公共问题的决 策权力都归地方政府所有。
46、 (3分 ) 10 .试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 ( 1 )人 本观念 ;(2)公平优位观念 ;(3)科学化观念 ;(4)民主化观念 ;(5)法制化观念 ;(6)创新超前观念 _ 11.试论述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需要转变的政策理念。 ( 1) 视 政策对象 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 (2 )公 共 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 (3 )支 持 、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 (4 )要 具 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掌握政策主动权。 12.试述政策对象 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 1) 作 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
47、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 ; ( 2 )自 我 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 ; (3 )人 们 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 ; (4) 不 少 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 ; (5) 对 任 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个对政策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较多的过程。当某项政策已被社会多数成员认同时,即使那些不理解或反对这项政策的人,也能从 利益比较中接受政策。 13.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 (1) 效 益 标准。效益标准是根据投人产出关系评估决策方案质量的标准。成本越低,收益越大,效益也就越好。只有那
48、种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预期社会效果的决策方案才是高质量的决策方案。 (2) 方 案 协调性标准。方案协调性标准用以评估方案涉及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资源要素,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之间的有机整合程度。一项优质的决策方案,应该是通过方案内在凝聚力和设定的机制,把方案内含的各种要素及条件按事物发展的客观逻辑有机地统合为一体。 3) 方 案 的适应性标准。方案的适应性标准主要评估既定方案是否适应环境的变化。一项好的决策方案,应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当环境条件变化或意外情况出现时,该方案本身有应变的弹性和进行局部调整的余地。 (4) 决 策 方案力度标准。决策方案力度不够,解决问题就会“力所不及” ;力度太大,可能会因矫枉过正而导致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或导致事物发展动态平衡格局的崩溃。 14、 系 统 方法 应 用于公共政策 领 域内 应遵循哪些原 则 ? (1)整体性。它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主要是把公共政策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它认为各种公共政策对象 、事件和过程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只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