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苏格拉底美学观点中看人物形象设计中图分类号:B50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146-02 摘要:苏苏格拉底的美学观点核心思想认为美从效用出发,有用就美,有害就丑。这一思想从特定的角度很好阐明了美的相对性。人物形象设计就是利用绝对美元素, 围绕美的相对性展开设计,从实际效用出发,塑造一个完美形象。 关键词:效用;美的相对性;设计目的 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399),这位古希腊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上举足轻重,但他却没有留下一部著作,关于他的美学观点,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他的门徒克塞纳芬的回忆录 ,苏格拉底的美学观点使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发生了一个很大
2、的转变。前此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人主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看待美学问题,力求要在自然科学中解释美的含义,到了苏格拉底才开始从社会科学的观点去看待美学问题,在社会中定义美。从回忆录卷三第八章的资料看,苏格拉底破天荒的把美和社会效用联系起来,他主张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从效用出发,苏格拉底认识到美的相对性。所谓“相对”就是依存于效用,有所对待。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据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而发生着变化,美的事物也是如此,它不可能凝固2不变,此时此地美的事物,彼时彼地就不一定美了。例如“盾从防御角度看是美的,矛则从射击的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但如果拿矛用来进行防御
3、,显然是不合适的、不美的” 。从此可见,同一件东西,对这个效用(例如防御)来说是美的,对另一个效用(例如进攻)来说就不是美的。所以一件东西是美是丑,要看它的效用。效用好坏,又要看用者的立场。因此,美不能说是完全在事物本身,与人无关。阿斯木斯评论到苏格拉底的这一观点时有一段很精辟的话:“美不是事物的一种绝对属性,不是只属于事物,既不依存于它的用途,也不依存于它对其他事物关系的那种属性。美不能离开目的性,即不能离开事物在显得有价值时它所处的关系,也不能离开事物对实现人愿望它要达到的目的的适宜性。 ”就这个意义说, “美”和“善”两个概念是统一的;也就是从这个意义出发,苏格拉底始终一贯地阐明了美的相
4、对性。我们接下来看一下何谓人物形象设计。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其自我形象都是面向公众的,不管是自知或者不自知,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通过我们的打扮、我们的语言、我们所做的事,来向别人宣告“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诚然,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正面的、肯定的评价,没有人会希望别人说他不好。所以,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外在形象来告诉别人“我是能干的、我是慷慨的、我是自信的、我是善良的、我是有价值的、我是懂品味的” 。或者因人、因地而宜地表现自己的良好特征。基于此,一门新兴的设计行业应运而生,就是“人物形象设计行业” 。所谓形象设计,又可称人物造型设计,他是对人物整体形象的再创造。所谓再创造,并不完全脱离模特本身,塑
5、造一个与其好不相干的形象,而是在保持原有的人物性格本质的基础上,3结合考虑其职业、环境等外界因素,用服饰、化妆、发型等表现手段,设计出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形象设计不光包括一个良好的外表形象的设计,他同时还包括一个优越的社会形象的设计,比如说公关礼仪的设计,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怎样缓解自我压力、排除心中的烦恼,怎样完善自我心理素质等。正因为有了社会形象的设计,使得整体形象设计包含了形式美和社会价值美两个大的方面。关于外表形象和社会形象的关系,无疑社会形象是根,是基础,而外表形象是枝叶,是延伸。树枝脱离了树根,就失去了生命的契机,失去了发展的意义。而有根没有树枝,也没有办法让树的意义形式化,让人
6、认可这是一棵实实在在的树。而苏格拉底的美学观点,无疑就是怎样让根和枝叶得到完美结合的最好阐释。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美放在社会中解释的先贤,基于他的美学观点,美不再是单纯的形式,而上升到了一种价值取向的高度。一样东西,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只有取向正确了,他才是有价值的,才是美的。而所谓取向正确,可以理解成时间和空间的完美统一,也可以理解为树根与枝叶的完美结合。一件东西,只有适时适地,他才能在人的手中,在人的心目中发挥他的最大价值。而一个完美的形象设计方案,其重点无疑就是价值取向,也可以理解成设计的目的。这个设计目的,将贯穿设计全过程,关乎设计的成功和失败。 苏格拉底说过,美不能离开目的性。形象设计
7、当中,为了让我们形象设计合理化、完美化,从设计一开始,我们就要完成诸多的定位,比如年龄气质的定位、家庭背景的定位、经济状况的定位、职业环境的定4位等等。而这些定位都是围绕设计最终目的的定位,这个最终目的无疑就是社会给予设计受重对象的正面的形象评价。例如要设计一个完美的战士形象,首先我们要明确作为一名战士,他的目的是什么,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战士的目的是斩杀敌人和保卫国家,明确了这一目的,我们就可以在战士的形象上附加上矛和盾。长矛反应了斩杀敌人的目的,而厚盾反应了保卫国家的决心。手持矛和盾的战士形象无疑很好反应了战士存在的目的,我们可以说这一战士形象是美的。反之,如果是一个以辛勤劳作,收获粮食为
8、目的农夫,让他拿上矛和盾,可以想象他的形象无疑是不美的,似乎锄头和镰刀更适合农夫的形象。当然,目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殊的时间、空间段中,也会发生移位。就拿农夫形象来说,如果当时的时空条件是侵略者兵临城下,国家生死存亡一线,这时国家不再需要农夫辛勤劳作,而是要全民皆兵,和侵略者死战。这时,作为农夫,他的目的发生了转变,相应的形象美的标准也发生了转变。一名拿起矛和盾的农夫形象,无疑是一个英雄。而依旧手持农具的农夫形象,给人感觉是一个甘心被奴役的形象。人物形象的美与不美因为目的性的存在而一目了然。 此外,苏格拉底对于艺术创造的看法也很值得注意。苏早年学过雕刻,所以对艺术创造活动有亲身的体会。他接受
9、了当时普遍流行的“艺术模仿自然”的信条,但是他反对把“摹仿”理解为“抄袭” 。从回忆录卷三第十章所记载的他和当时艺术家的两次谈话看,他主张画家画像,雕刻家雕像,都不应只描绘外貌细节,而应“现出生命” , “表现出心灵状态” ,使人看到就觉得“像是活的” ;他还说艺术不应奴隶似的临5摹自然,而应在自然形体中选择出一些要素,去构成一个极美的整体。因此,他认为艺术家刻画出来的人物比原来的真实人物更美。这里,临摹自然可以看作对美好事物的复制,它体现了美的绝对性的特征,而苏格拉底也并不否认美的绝对性,而是在肯定美的绝对性的同时,他还认为艺术家们应该有意的安排美、总结美、升华美,这也体现了他一贯的“美具有
10、相对性”的美学观点。 作为一个合格的形象设计者,设计创作就应该像苏格拉底所设想的艺术创作活动那样,应该肯定绝对的美,同时把握美相对性。例如,女性为了追求完美形象,会使用高科技的化妆品,会穿着迷人的服装,会佩戴精美的首饰等等,不管是化妆品、服装、还是首饰,都可以理解成美的元素。我们说这些元素本身都具备美的表象特征,可以说它们都是好看的、美的,从这一点说,它们具备了美的绝对性。作为形象设计者,我们经常会运用到这些美好的设计元素,如果我们只会把这些美好的元素搬来搬去,毫无心意的叠加组合、重复使用,就会像苏格拉底所说我们做了这些衣服、饰品的奴隶,无法表现出设计对象的“心灵状态” 。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年龄、容貌、肤色、形体来取舍和删减这些设计元素,让元素为我们服务,达到我们的设计目的。就像苏格拉底阐述的那样“我们要学会选择出一些要素,去构成一个极美的整体” 。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2杨宗魁.形象设计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