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献血者选择操作规程.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19482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 献血者选择操作规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 献血者选择操作规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 献血者选择操作规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 献血者选择操作规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 献血者选择操作规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献血者选择操作规程 为了确保血液安全, 血站应 从低危人群中招募无偿献血者 。在血液采集前 ,血站 应正确履行 对 献血者 的血液安全教育、 登记、健康征询和检查、 血液初筛、献血适宜性评估以及告知、 记录、 标识等规程。 工作人员应符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资质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捐献全血和血液成分的献血者选择 。 1.1 献血者咨询和教育 1.1.1 建立献血者招募指南,开展无偿献血的宣传和动员,从低危人群中招募 无偿 献血者。 1.1.2 接受献血咨 询,遵循自愿和知情同意的原则,对献血者履行相关事项的告知义务 。 1.1.3 应向献血者提供血液安全宣传 材料,建立献血登记前 献血者 自

2、我排除机制。内容主要包括:无偿献血对于血液安全的重要意义,输 血相关传染性疾病、高危行为、危险因素接触史、免疫接种或药物使用 等情况对于血液安全的影响, 献血过程和献血前中后注意事项 , 献血后保密性弃血的程序等。 1.2 献血登记 1.2.1 应核对献血者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有 效身份证件是指政府相关行政部门颁发的、带有身份证号码和照片的 证件,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 居民身份证、驾驶证、 现役军人的有效证件 包括士兵证、军官证和警官证;其它有效证件包括护照、 港澳通行证和 台胞证。 1.2.2 应 对献血者既往献血记录 进行核查,确保献血者年龄、献血间隔期符合 相关 要求,无暂时或永久不适宜

3、献血的记录。 1.2.3 应指导献血者 正确 填写献血登记表,进行个人信息登记。 1.2.4 血站应为献血者提供安全、卫生 、优质的服务环境,并保护献血者的隐私 。 1.3 健康征询 1.3.1 应 指导 献血者正确填写献血者健康情况征 询 表 ,献血者应对 提供信息的真实性 予以 签名确认 。 1.3.2 依照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献血者的 健康状况 进行征询,包括高危行为、疾病史、免疫接种 、 药物使用 、疫源接触 等内容 。 1.4 健康检查 应依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 各项检查完成后, 工作人员 应完整填写健康检查项目,并签名确认。 1.5 献血前血液初筛 1.5.

4、1 血液标本采集 前 , 应对 献血者身份及其 所填表单 进 行核 对 , 确认 无 误 后方可采集血液 标 本。 1.5.2 筛查 项 目 : 应依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进行血液初筛 。 1.5.3 血液 初筛 标本 采集方 法 1.5.3.1 指血:选择无名指,用有效消毒剂对无名指指腹的上外侧进行消毒。 用力按住已消毒部位的旁侧,使用一次性的 采血 器材 进行穿刺,轻轻挤压穿刺部位 下侧 ,让血液流出。 应尽量避免反复、用力挤压。用消毒棉签擦拭流出的第一滴血 后 ,用毛细管收集所需血量。血液标本 收集过程 中, 应 避免空气混入毛细管 中 。 1.5.3.2 静脉血: 选择肘部静脉,确认 穿

5、刺部位无皮肤破损 。在穿刺部位上方 4-10厘米 处系紧 压脉带, 依照 采血操作规程的 有关 要求 ,使用一次性采血器材抽取所需血量 。 将血液沿试管壁缓慢注入试管内,注入时应防止溶血 。应确保抗凝剂与标本管内的血液充分混匀, 血液标本无污染、无 外漏。 一次性采血器材使用后 ,应依照 医疗废物 管理条例 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 1.5.4 筛查方法 选用的仪器、设备、试剂、器材 以及筛查方法 应符合国家 有关 规 定,并 按照附带的操作说明书 进行 操作。 1.5.5 填写 血液 初筛 结果 ,并 签名确认。 1.6 献血适宜性评估 由 接受过培训、具有资质的医护人员 根据献血者的健康征询

6、、健康检查以及血液初筛 的 结果 , 对献血适宜性进行评估,作出是否适宜 献血的结论 ,并签名确认。 对于不适合献血的,应作出暂时或者永久不适宜 献血的判断 。 1.7 献血者告知 应将 献血适宜性评估 的 结论告知献血者,由献血者签名确认。对于不适宜献血的,应做好解释工作。对于暂时不 适宜 献血的,应告知不宜献血的间隔时间。 采集 血液成分 时 , 如需使用药物 进行血液成分动员 , 应明确告知献血者 , 征得献血者同意 并 签名 确认 后方可实施 。 1.8 标识和记录 1.8.1 血液的标识应采用条形码技术 。 1.8.2 献血条码应粘贴在献血登记表上,必须 与相应的血袋、导管、试管等一

7、一对应。 采血人员应仔细核对。 1.8.3 所有相关 记录 应 按照 质量记录 管理 的有关 规定 进行保存和销毁。 1.8.4 应 对献血者的 个人信息和健康状况 履行保密义务。 2 采血操作规程 2.1 采血前准备 采血环境、设备应严格定期清洁、 消毒,按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类环境标准执行,每个采血工作位应有独立的采血、留样、记录、贴标签的操作设施和缜密流程。 2.1.1 配备处理献血不良反应的急救药品与器材 , 并定期检查,保证在有效期内。 2.1.1.1 基本急救药品包括:强心、升压、呼吸兴奋、抗过敏、镇静、扩容等药品。 2.1.1.2 基本急救器材包括:开口器、氧气瓶、输氧套管(面罩)、

8、一次性无菌静脉输液器及输液针头、无菌注射器及针头。 2.1.2 检查一次性采 血袋,确保外包装严密、 无破损、 无霉变,在有效期内使用。 2.1.3 开启、检 查、 校正采血仪(秤)。 2.1.4 开启、检查高频热合机,调整合适的热合强度。 2.1.5 做好 采血物品准备。 2.1.5.1 有效 消毒剂: 2%的碘酒、 75%的酒精或其它有效消毒剂。 2.1.5.2 基本采血物品包括: 惟一 性条形码标识、献血记录、 采血椅(床)、一次性垫巾(纸)、止血带、消毒棉签(棉球)、敷料止血钳 (止血夹) 剪刀、标本管(架) 、血液与标本运输箱、 一次性利器盒、专用医疗废弃物品箱(袋、桶)。开展成分献

9、血应准备 血液成分采集设备( 血细胞分离机)及相关物料。 2.1.6 向献血者提供咨 询和护理;献血者需要清洗肘部献血部位时予以指导。 2.2 采血操作 2.2.1 采血人员应着工作服,戴工作帽,保持整洁、卫生;不得佩带饰物,如戒指、手镯(链);操作前用消毒剂消毒双手, 每接待一位献血者后用消毒剂消毒双手或更换乳胶手套, 并 更换止血带和一次性垫巾(纸) 。 2.2.2 采血前核对献血者有效身份证件、献血适宜性评估结论 、 献血条码,唱读确认献血者姓名 和 献血量。 2.2.3 采血前检查确认采血袋无渗漏、无破损、无霉变、管路无折叠,保存液无混浊和异物,护针帽无脱落,并在有效期内。 2.2.4

10、 查看双肘 , 无新鲜穿刺痕迹 。 选择肘部充盈饱满、弹性好的静脉作为穿刺静脉。 2.2.5 在穿刺部位上方 4 - 10 厘米处用止血带系紧(或血压计袖带加压),以能阻断静脉回流而不阻断动脉血流为宜。 2.2.6 选好静脉穿刺点,以穿刺点为中心, 用消毒剂采取自内向外螺旋式的方式消毒皮肤, 切忌往返涂拭。消毒面积不得小于 6 厘米 8厘米, 待干,以 保证消毒剂有效作用时间 ,消毒后的部位若再次接触(被污染), 应 重新消毒。 2.2.7 穿刺前再次检查采血袋确保无异常,并采取措施防止空气进入血袋(如用止血钳、止血夹 等),取下护针帽,检查针头无弯曲、无倒钩。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静脉穿刺

11、。 2.2.8 静脉穿刺成功后,立即维持静脉穿刺点与血袋的落差并启动采血仪(秤)保证采血全过程血液和保存液充分混匀。保持针头位置稳定,血流通畅,固定针头位置,用敷料保护好穿刺点。 2.2.9 嘱献血者间断做松手 、 握拳动作 ,以保持血流畅通。 对血流不畅者 , 应及时调整针头位置,以防采血中断。当不易观察血流时,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异常及血袋重量是否递增。 2.2.10 做好献血者护理,与献血者进行交流,观察献血者面色、表情,及时发现并 处置献血不良反应。 2.2.11 一次只能对一份献血记录、血袋和标本管贴签。经核对后,将惟一性条形码标识牢固粘贴在献血记录、采血袋、转移袋、血袋导管、标本

12、管上。 2.2.12 当血量达到要求时,嘱献血者松拳,松开止血带, 用止血钳(夹)夹住针柄后导管 ,用消毒棉球按压穿刺点上方,拨除针头,按压片刻至无出血。 2.2.13 嘱献血者用手指压迫穿刺点 10 分钟 并抬高手臂,或用弹力绷带包扎穿刺点 1小时,避免出血或形成血肿。 2.2.14 如需第二次穿刺,须征得献血者同意并更换手臂,使用新的采血袋重新穿刺采血。 2.2.15 若采集 200ml血液的时间 大于 5分钟或 采集 400ml的血液 大于 10分钟 ,该 血液应 特殊 标识 , 不能用于制备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 的制备 。 2.2.16 采血结束 后 ,在献血记录上记录采血结束时间及血

13、液采集量,并告知献血者。 2.2.17 机采成分血液时, 可选择 补充钙剂。完成静脉穿刺后按照血液成分采集设备(血细胞分离机)操作说明操作并设定相应的参数 。 采集过程中工作人员应持续观察机器的工作状态、抗凝剂的滴数,做好采集过程的监护和记录。 2.2.18 血小板采集完成后, 从机器中 取出 , 制品轻轻摇动 3 5 分钟,使血小板解聚并混匀,放入血小板保存箱 ,在 22 2 的环境下 振荡保存。 2.3 血液检测标本 2.3.1 应对标本采集前的准备、标本的标识、标本 的 采集、登记和保存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确保标本质量 。 2.3.2 应采用 真空采血管 采集血液标本。 血站血液检测常用的

14、真空采血管包括: 2.3.2.1 普通管和促凝管适用于生化、免疫等血清学检测。 2.3.2.2 EDTA-K2 、 EDTA-K3抗凝管适用于 血型、 血细胞分析等。 2.3.3 留取 同一献血者 两 份血液标本。 先留 取非抗 凝 血液标本 ,后留 取 抗凝 血 液标本 。 2.3.4 留取血液标本时 , 应 将 血液沿试管壁缓慢注入标本管内 , 防止空气进入血袋和真空采血管。应保证抗凝管内促凝剂或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保证血液标本管不被污染。 2.3.5 分段热合血袋导管,供交叉配血 和 血液标本保存 使用 。 全血采集后应在血袋上保留至少 20cm 长度注满全血的血袋导管。血液成分采集后

15、应在血袋上保留至少 15cm长度注满血液成分的血液导管。 2.3.6 将针头与采血导管分离,针头放入利器盒 内 。 2.3.7 认真 核查 献血登记表、 献血记录、采集的血液、标本管、血液导管 、 留样小袋 上 的 惟一性条形码标识,确保一一对应。 2.3.8 血液标本的质量要求 ,血液标本的保存、包装、运输(集中化检测标本的运输) 和交接见 “ 4.2 献血者血液检测前过程的管理”。 2.4 献血后护理及告知 2.4.1 献血后护理。 2.4.1.1 为献血者提供点心和饮料。 2.4.1.2 检查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或出血,若有出血应抬高手臂,并继续局部压迫。 2.4.1.3 献血后应休息 10

16、 15分钟,无异常反应方可离开。 2.4.2 献血后告知 2.4.2.1 穿刺点上的敷料应保留 12小时以上,避免穿刺点感 染。 2.4.2.2 献血后 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高空作业和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 2.4.2.3 及时补充水分,有助于血容量恢复。 2.4.2.4 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当日避免饮酒。避免暴饮暴食。 2.4.2.5 血站的联系方式。 2.4.3 向献血者颁发无偿献血证,并表示感谢。 2.5 采血后现场消毒与污物处理 2.5.1 工作人员应及时清理采血区域,用消毒剂擦拭操作台及采血器材 , 清洁地面。 2.5.2 医疗废物必须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存放

17、、分类、 标识、交接。 2.6 血液的运输和信息录入 2.6.1 血液放置专用容器内,按照冷链的要求进行运输和搬运。 2.6.2 血液应及时送交相关部门 ,并履行签收手续。 2.6.3 献血登记表、献血记录等 相关信息应及时录入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2.7 献血不良反应处理程序 2.7.1 设置环境卫生整洁、能为献血者提供隐私保护的献血不良反应处理场所,专人处置献血不良反应并全程监护,防止献血者发生意外伤害。 2.7.2 穿刺不佳造成局部血肿 的 处理措施为:停止采血,拔出针头,用敷料紧压穿刺点,让献血者将手臂抬 高至心脏水平以上。 2.7.2.1 静脉穿刺造成的血肿应持续按压至少 15 分钟

18、,出血停止后用弹力绷带包扎穿刺点至少 4小时。 2.7.2.2 动脉穿刺造成的血肿应持续按压至少 15 分钟,出血停止后用弹力绷带包扎穿刺点至少 6小时。 2.7.2.3 嘱献血者 24 小时内应局部冷敷, 24小时后改为局部热敷。 2.7.3 发生轻度献血不良反应时, 应 立即停止采血,头低脚高位 平卧 ,保暖并在空气流通处充分休息,适时提供饮料和点心。 2.7.4 发生中度献血不良反应时, 应 立即停止采血,头低脚高位 侧卧 ,保暖,防止呕吐窒 息,监控血压或脉搏。症状减轻后按轻度献血不良反应处置。 2.7.5 发生重度献血不良反应时, 应 立即停止采血、头低脚高位 侧卧 ,松开衣领和腰带

19、,脱去紧身衣物,保暖,保持呼吸畅通,监控血压、脉搏。用拇指掐人中或合谷穴,低流量给氧,症状减轻后按轻度献血不良反应处置。若上述处置无缓解,必要时给予急救药物或立即转送医院。 2.7.6 重度献血不良反应必须及时报告。对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献血者应及时进行回访。 2.7.7 发生成分献血不良反应时, 应 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置,确保献血者安全。 2.7.8 应对 所有献血不良反 应完整、准确的记录,包括:症状、体征、处置、转归。 2.7.9 定期对所有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及处置情况进行评估。 3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血液成分制备是用离心分离、照射、过滤及光化学等方法制备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

20、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品等。 3.1 血液成分制备的一般要求 : 3.1.1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要求 3.1.1.1 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应整洁卫生,定期有效消毒。 3.1.1.2 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可在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3.1.1.3 开放系统制备血液成分,整体须在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类环境、局部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类环境中进行。 3.1.1.4 辐照室的环境,须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要求。 3.1.1.5 血液成分制备环境温度应满足冷链的要求。血液成分制备应尽可能缩短室温条件下的制备时间,以确保血液成分制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1.2 血液成分制备的设备要求 3.1

21、.2.1 血液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设备应与相应工作匹配,其数量及功能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要求。 3.1.2.2 血液 成分制备的关键设备,必须建立设备档案;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 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实施惟一性标签及状态标记,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3.1.3 血液成分制备的物料要求 3.1.3.1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需要。 3.1.3.2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经确认。 3.1.3.3 使用物料前,必须检查物料的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对不合格物料,进行有效标识、隔离,防止误用。 3.1.4 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的审

22、核确认 开展新的血液成分制品制备前或原血液成分制品制备条件发生改变时,血液制 备程序和方法需进行确认。 3.1.5 血液成分制备前的血液要求 3.1.5.1 血液接收时, 须核 对血液数量,检查血液外观、血袋标签及血液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记录等内容,确认符合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进行成分制备。 3.1.5.2 用于 制备手工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血液应采集顺利、无凝血。 3.1.5.3 制备冰冻红细胞的血液自采血之日起 6 日内 进行制备 。 3.1.5.4 采用白细胞滤器制备少白细胞血液成分制品,应在血液贮存前进行制备。 3.1.5.5 制备血小板的血液保存温度为 22 2。 3.1

23、.6 血液成分制备的时间要求 3.1.6.1 制备浓缩血小板应在 血液采集后 6小时内完成。 3.1.6.2 制备新鲜冰冻血浆时,抗凝剂为 CPD、 CP2D、 CPDA-1 的血液应在 血液采集后 8 小时之内分离并速冻,抗凝剂为 ACD 的血液应在 血液采集后 6 小时之内分离并速冻。 3.1.6.3 自血液采集至冰冻完成的时间超过 3.1.6.2 中规定 的时间,可制备冰冻血浆。 3.1.7 血液成分制备离心时的温度要求 3.1.7.1 制备血小板浓缩液的离心温度为 22 2。 3.1.7.2 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离心温度为 2 2。 3.1.7.3 制备其它血液成分的离心温度为在 4

24、2 。 3.1.8 血液制备过程的标识要求 3.1.8.1 使用联袋制备时,在原袋和转移袋分离之前,应检查每个血袋上献血条码的一致性。 3.1.8.2 血液进行过滤、分装和冰冻等操作而需要采用非一体性的血袋时,必须保证在每一个血袋贴上正确的献血 条码。 3.1.8.3 应对 血液制备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进行标识。 3.1.9 血液制备过程的目视检查要求 3.1.9.1 每一袋血液在接收、离心、分离、热合及交 付的各个环节都应经过目视检查。 3.1.9.2 血液制备过程的目视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血袋标签是否完整、是否有渗漏、离心界面是否清晰、血浆外观颜色是否正常及热合口是否严密等。 3.1.9.3

25、 在 血液制备过程中若发现有质量异常,应按不合格品实施标识、隔离及进一步处理;血袋渗漏的一律报废 ,不得用于临床。 3.1.10 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记录 3.1.10.1 血液成分制备记录应确保对血液制备过程的人员、设备、血液来源和原材料、方法、环境条件及相关信息的可追溯性。 3.1.10.2 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记录主 要包括:血液交接,成分制备的过程,仪器使用、维护校准,成分室环境控制,医疗废物的处理等。 3.1.11 血液制备过程中,有关血液接收、成分制备及血液成分制品交付等信息必须正确输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 3.1.12 制备的血液成分制品质量,须达到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相关规定。

26、 3.1.13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 3.2 多联袋血液成分制备 利用多联袋技术,依据不同的离心转速、时间和温度,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血液成分的制备。 3.2.1 离心 3.2.1.1 根据离心机种类和血液成分制品的制备要求,确定离心时间、温度、转速。离心温度见 3.1.7 3.2.1.2 将多联袋按不同制备要求,分别整理,平衡血袋;必须将所有的平衡物和多联袋放入离心杯中并将离心杯对称放入离心机内。 3.2.1.3 根据不同血液成分制品的操作规程进行离心,最大 相对离心力 不能超过 5000g。 3.2.1.4 离心过程中须对离心机的运行

27、进行监视并记录。 3.2.1.5 离心机停止转动之前,不可开盖,不可晃动。 3.2.1.6 离心工作结束后,擦拭、保养离心机, 清洁整理台面、地面卫生。如有漏血,立即用有效消毒液消毒处理。 离心机转速与相对离心力的换算公式为: RCF( g) =11.18 (rpm/1000)2 R rpm=299 RCF/R 式中: RCF 为相对离心力, R为半径, rpm 为转速, 离心半径是离心机轴中央到离心机杯底间的距离,单位用厘米表示。 3.2.2 血液成分分离 血液成分分离有虹吸、夹板法及机器分离方法。机器分离应按设备操作规程操作。 3.2.2.1 离心后的外观检查 3.2.2.1.1 离心后轻

28、轻取出离心杯,观察血袋、塑料管 有无渗漏,离心杯中有无血痕,如有破损应查找渗漏点。血袋破漏的 ,应作报废处理并做好记录,记录包括:血袋生产厂家、产品批号、破损部位、血袋编号等 。 3.2.2.1.2 观察血液的分层情况,若有分层不清、脂血严重、血细胞比积过低等不合格项目,按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3.2.2.2 二联袋制备 (2种 血液成分 )。 经一次重离心可制备浓缩红细胞和血浆,若需制备血清可用无抗凝剂的二联袋制备。 3.2.2.3 三联袋制备 (2 3种血液成分 )。 3.2.2.3.1 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 (FFP)的制备程序:第一次重离心 后将一定量的血浆分入第 2 袋;再将第 3袋的

29、红细胞保存液加入原袋与红细胞混合即为悬浮红细胞。热合分开红细胞袋,血浆再经第二次重离心,上清血浆分入第 3袋中 , 速冻并冰冻保存,如符合 3.1.6.2 的时间要求 ,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 3.2.2.3.2 红细胞、浓缩血小板( PC)、乏血小板血浆( PPP)的制备程序(富血小板血浆法):第一次轻离心,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 PRP)和红细胞,红细胞含一定量血浆及保存液。再次将 PRP 袋重离心,制备 PC和 PPP,不保存 PC 容量留 25 30ml/袋,保存 PC 容量为 50 70ml/袋。 PC 在室温静置 1 2 小时,使其自然解聚后,轻摇血袋使其成为均匀混悬液,在 22 2的

30、环境下振荡保存; PPP 速冻并冰冻保存。 3.2.2.3.3 红细胞、冷沉淀 凝血因子血浆的制备程序:第一次重离心,将血浆分入第 2 袋,第 3 袋保存液加 入原袋红细胞内,若血浆外观符合质量要求即与另一空袋立即速冻并冰冻保存,待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使用(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详见 3.6)。 3.2.2.4 四联袋制备 (3 4种血液成分 ) 3.2.2.4.1 红细胞、浓缩血小板、冷沉淀凝血因子及冷上清的制备程序( PRP 法):第一次轻度离心 ,将 PRP 分入第 2袋,原袋红细胞与保存液混合,即为悬浮红细胞。 PRP 再次重度离心,制成 PC 和 PPP, PC 容量同 3.2.2.3.2

31、,PPP 及空袋一起速冻并冰冻保存(冷沉淀凝血因子及冷上清的制备详见 3.6)。 3.2.2.4.2 红细胞、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 (FFP)的制备程序(白膜法):第一次重离心,将血浆分入第 2袋,将含有一定量血浆及白膜层分入第 3袋;再将第 4 袋的红细胞保存液加入原袋与红细胞混合即为少白细胞的红细胞。第 3 袋及另一空袋再次轻离心,分离制备成 PC。 血浆制备符合 3.1.6.2, 即为 FFP。 3.3 开放性血液成分制备 3.3.1 对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要求见 3.1.1.3 3.3.2 血液成分制备所需 器具应高压消毒,所用剪刀、盐水、针头等器材均应每袋一份,防止交叉 污 染。

32、3.3.3 工作人员进入净化室前应洗手并穿戴工作服、口罩、帽子和手套。操作应符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 3.3.4 血液成分离心、制备程序参见多联袋血液成分制备。 3.4 洗涤红细胞制备 3.4.1 盐水联袋式洗涤红细胞(手工法): 用三联盐水袋或四联盐水袋洗涤红细胞时,应使用无菌导管连接设备连接红细胞袋和盐水袋 。 3.4.1.1 三联盐水袋洗涤红细胞 三联盐水袋为 3 个容积为 400ml的单袋,用塑料管道相连的密闭无菌、无热原系统。每袋内装有 200ml 注射用生理盐水,首袋有游离管或接穿刺针头一个, 3个袋子之间用导管夹夹住,彼此不相通。 3.4.1.1.1 凡未超过保存期的红细胞均

33、可洗涤。 3.4.1.1.2 将三联盐水袋首袋上的针头插入红细胞袋的进针座 或用无菌导管连接设备与红细 胞袋相连,使首袋内的盐水缓慢流入红细胞袋内,边加 盐水 边混合,将中间塑料管 道 用 导管夹夹 住。 3.4.1.1.3 4 个袋子分别装于两个离心 杯 中(一侧装血袋与空袋,另侧装两个盐水袋),平衡后,离心杯对称放入离心机内离心。 3.4.1.1.4 离心后将血袋轻轻取出, 悬挂于支架上或放入分浆夹中 , 将上清液及白膜层分入 空袋内 ,然后热合并切断相连接的导管, 弃去装有上清液和白膜层的废液袋 。 3.4.1.1.5 依次反复洗涤红细胞至少 3次。 3.4.1.1.6 最后一次挤出上清

34、液及残余白膜后灌入生理盐水制成洗涤红细胞。 3.4.1.2 四联袋洗涤红细胞: 四联袋为 4 个容积为 300ml(或 350ml)的单袋,用塑料管道相连无热原、无菌的密闭系统。每袋内 装有 100150ml 注射用生理盐水,各袋之间用 导管夹夹住, 彼此不相通。 3.4.1.2.1 凡未超过保存期的红细胞均可洗涤。 3.4.1.2.2 将连接管与红细胞袋相连,使首袋内的盐水缓慢流入红细胞袋内,边 加盐水边 混合,混匀后将中间塑料管用导管夹夹住。 3.4.1.2.3 将 5 个袋子按要求放入离心机内离心。 3.4.1.2.4 离心后将 血袋 轻轻取出,悬挂于支架上或放入分浆夹中,把上清和白膜层

35、分入空袋中,热合并切断相连接的导管,弃去废液袋。 3.4.1.2.5 同 3.4.1.1.5 3.4.1.2.6 同 3.4.1.1.6. 3.4.2 开放式洗涤红细胞 3.4.2.1 凡未超过保存期的红细胞均可洗涤 。 3.4.2.2 在百级净化台内按无菌操作技术将无菌、无热原生理盐水加入被洗涤的红细胞袋内,热合后离心。 3.4.2.3 在百级净化台内分出上清液及白膜层至废液袋中。 3.4.2.4 同 3.4.1.1.5 3.4.2.5 同 3.4.1.1.6. 3.4.3 机器洗涤红细胞 3.4.3.1 选择适用于血细胞洗涤设备所规定的储存期以内的红细胞。 3.4.3.2 按照细胞洗涤设备

36、操作 说明书进行洗涤制备。所制备的洗涤红细胞须达到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3.5 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制备( 滤器过滤法) 3.5.1 白细胞过滤 方法按滤器生产厂家说明书操作。 3.5.2 检查待滤过血液的外观质量并充分混匀血液。 3.5.3 根据血液的规格选择合格的白细胞过滤器。 3.5.4 关闭过滤器袋上所有导管夹,用无菌导管连接设备将过滤器与血袋连接。 3.5.5 打开滤器两端夹子使主血袋内血液通过滤器流入贮存袋内,关闭滤器两端夹子。 3.5.6 用热合机热合切断少白细胞制品与滤器装置的连接 ,并 留取血样以供临床血型鉴定及配血交叉使用。 3.6 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 3.6.1 离心法:

37、3.6.1.1 取出待制备冷沉淀 的新鲜冰冻 血浆( FFP),置室温中约 5 分钟,待双联袋导管(连接管)变软后进行制备。 3.6.1.2 在 2 6水浴装置中融化血浆 。 3.6.1.3 当血浆基本融化时,取出血浆,在 2 2的环境线 重离心,使冷沉淀凝血因子下沉于塑料袋底部。 3.6.1.4 离心后将上清分入空袋内,血袋底部的沉淀内大约含有 20 30ml 血浆,即为冷沉淀凝血因子。 3.6.2 虹吸法: 3.6.2.1 同 3.6.1.1 3.6.2.2 将新鲜冰冻血浆袋置于 2 6 水浴装置中,另一空袋悬于水浴箱外且位置低于血浆袋,两袋形成一定的高度落差。 3.6.2.3 新鲜冰冻血

38、浆 融化时,上清血浆随时被虹吸入空袋中,冷沉淀遗留在新鲜冰冻血浆袋中。在融化过程中控制水浴温度在 2 6。 3.6.2.4 待新鲜冰冻血浆融化至约 40 50ml时, 即为冷沉淀凝血因子。 3.7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制备 3.7.1 手工制备法(羟乙基淀粉盐溶液洗涤法): 3.7.1.1 红细胞甘油化 3.7.1.1.1 取采集之日起 6 天内的全血或悬浮红细胞,离心去除上清及白膜层,用无菌接管技术将 1 单位红细胞转移至 400ml 血袋内。 3.7.1.1.2 红细胞在无菌条件下,缓慢滴加复方甘油溶液,边加边振荡,使其充分混匀。 3.7.1.1.3 在室温中静置平衡 30分钟 ,置 -6

39、5以下保存。 3.7.1.2 解冻冰冻红细胞 从 -65以下 的 冰箱中取出冰冻红细胞,立即放入 37 40恒温水浴箱中,轻轻振动使其快速融化,直至冰冻红细完全解冻。 3.7.1.3 冰冻红细胞去甘油化 红细胞去甘油化,采取渗透压梯度递减方法洗涤 。洗涤冰冻红细胞质量须达到全血及成份血质量要求。 3.7.2 全自动细胞洗涤 设备 操作程序 3.7.2.1 红细胞加甘油冰冻操作程序 3.7.2.1.1 将 400ml 全血低温轻离心后挤去白膜和血浆,得到浓缩少白细胞红细胞制剂,用无菌导管连接设备将其与 800 1000ml 血袋 无菌接合,然后将浓缩少白细胞红细胞制剂转移至 800 1000ml

40、 血袋中。 3.7.2.1.2 将浓缩少白细胞红细胞制品用无菌导管连接设备与配套耗材的无菌接合。 3.7.2.1.3 红细胞甘油化按设备操作说明书操作。 3.7.2.1.4 将甘油化红细胞,室温静置 30分钟,离心去上清液, -65以下保存。 3.7.2.2 红细胞解冻去甘油操作程序 3.7.2.2.1 将 -65以下保存的冰冻红细胞取出,放入水浴箱中 37 -40,轻轻振动使其快速融化,直至冰冻红细完全解冻至液体状态后取出。 3.7.2.2.2 红细胞去甘油按设备操作说明书操作。 3.8 病毒灭活血浆 (亚甲蓝光化学法 ) 3.8.1 亚甲蓝光化学 法 血浆病毒灭活原理 为 : 亚甲蓝 是一

41、种光敏剂, 可以与 病毒的核酸以及病毒的脂质包膜相结合,在可见光的作用下 发生光化学 反应 ,使病毒核酸断裂、包膜破损,从而 达到 病毒 灭活效果 。 3.8.2 病毒灭活血浆操作规程 3.8.2.1 根据 设备 操作说明书设置医用血浆病毒灭活柜的参数。 3.8.2.2 根据血浆的规格选择适宜、质量合格的耗材。 3.8.2.3 用 无菌导管连接设备 将血浆袋与耗材连接。 3.8.2.4 将血袋悬挂于支架上,打开导管夹,使血浆经“亚甲蓝添加元件”,流入光照袋。 3.8.2.5 在医用血浆病毒灭活柜中进行光照。 3.8.2.6 光 照 处理后的血浆经病毒灭活装置配套用输血过滤器 过滤, 滤除亚甲蓝和绝大部 分白细胞 ,即得病毒灭活血浆。 3.9 辐照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