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残雪.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21550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读残雪.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读残雪.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读残雪.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读残雪.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读残雪我是无意中从图书馆难得看到一本新书末世爱情的。残雪,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原本,我的阅读面就没那么 宽,出现陌生的名字,一点都不奇怪。不经意的看下去之后,就莫名其妙的喜欢上她的文字,作者和 读者是不是也存在着某种磁 场呢,相吸的,相斥的。就像我看不进去铁凝和王安忆的书一样,那些文字堆在那儿,一定也挺美的,可是经过我的视网膜到我的脑袋里之后,就是 软绵绵的在那儿, 兴奋不起来。关于残雪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 年生于湖南长沙。小学毕业后恰逢文化大革命爆发,便失学在家。1970 年进一家街道工厂工作,后又与丈夫一起开起了裁缝店。2001 年,移居北京。自小喜欢文学,追求精神自由。1

2、985 年开始发表作品,名作有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等。残雪被国际文坛视为中国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近年来,残雪有感于当代中国文学及文化界的种种弊端与困境,进行了极 为猛烈的批评和深刻的反省。这一批以访谈、评论、批评等形式写作的文章,坦真而尖锐,才 华四溢,处处闪耀着思想的火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能给读者带来丰富启迪的作品。 残雪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其作品的艺术性也享誉国内文坛。末世爱情书评此集共有十一篇,除去两篇研究卡夫卡和鲁迅的文章,我看了三遍。先是略看,感觉奇异,怪诞。后是细品,感觉似曾相 识,也许梦幻中,也 许现实 里。再看第三遍,感觉到哲学的、象征的,隐喻的人世百

3、态纷呈眼前。当代的许多作品大多是一次性消 费品,但残雪的作品是经得起咀嚼的,可以反复反刍 。简洁朴实的语言勾勒的作品意象神秘、 诡谲,展示凸 显的画面切入的主体形象立体、鲜活,看似混乱不堪、不符理性的内容却隐匿着合理的构架与逻辑。读之,直抵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敏感、浮燥、无奈。或许,作者本人就天生有着孤独敏感的忧郁气质,但她的心灵却有着特立出世的清醒头脑, 时时反躬自问落入俗世的灵魂,再把这思虑的疯癫狂想如梦呓般展现出来。读残雪,只要愿意读,有兴趣读,有感觉的读,一百人有一百人的感触和领悟。也许,与作者有相似气质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她内心深 处的那种情 怀。纵观残雪小说集末世爱情,表面荒 诞无稽

4、, 实质合情合理;表面如梦似幻,实质直面人性;画面是平静的,背景却是喧嚣的;氛围是疯狂的,精神却是冷静的;内涵是隐晦的,意象却是明朗的。所以看起来诡异陌生,实际上似曾相识就如同一个人 烦、烦、烦,烦到极致,一切绚丽失去色彩,一切铺陈 黯然乏光,一切行 为毫无意义 ,一切智慧顿失光环,世界在此刻静止了,只剩自我意识无限膨 胀,感 觉无限孤独与绝念,内心有渴望地球瞬间毁灭的狂暴,又仿佛一个人内心酸涩痛苦到顶时,他也是多梦的恐惧的绝望的,以至身不由已的寒 颤抖索。性灵敏锐的作者扒开一切繁花似锦、繁文 缛节的矫情与伪饰 ,意欲展 现人们处于社会挤压现实中或情绪低迷状态下心理潜在的运行轨迹,并附之形象化

5、、意象化、具体化,方法化,表现单个的人对于整个社会、自然、时间、空 间等庞大具象体的相对渺小、无能和不同程度的狂燥、孤单。揭示人与人之间冷漠与自利。体验独异,思想前瞻的残雪描摹的情和景暗暗契合着现代人内心深 处的某种形态,似乎很熟悉但又捉摸不定,想抓住什么但稍纵即逝。就象一个相爱多年的亲密爱人有一天背叛了你,曾经多么多么熟悉的人和事,但当你回首往事,一层层剥落掉表面包裹的外层将要露出内核时,似明似暗、似晰似晦、如梦似幻、迷迷糊糊,不知这种情感漂移是如何发生的?那种陌生的、沮丧的、难以置信的感觉便从内核井喷而出,毁灭从前花团簇锦的世界,还原世态本质。残雪文学观残雪不仅解读前辈作家,力图 与他们达

6、成灵魂上的深层次 认同,而且 还在同辈人和年轻人身上寻找“同 谋者” 。她解读余华早期作品,解 读梁小斌的散文,和一些年轻人作者的小说,都是为着同样的目的。残雪是一个有 “反骨”的作家,她不惮于在各种场合宣扬自己的“纯文学”观念。从 2002 年开始,她开始接触网络,不断向各种文学网站投稿,和那里的网友聊天,讨论各种文学问题,并且还担任着新青年 论坛的版主职务 ,一直和年 轻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她坚信自己的读者在未来, “纯 文学”的希望和未来。残雪这一系列正在进行中的解读,可以理解 为对一种共同 传统的膜拜。从古希腊的神 话、荷马史诗、圣经、神曲、塞万提斯、莎士比 亚、浮士德到卡夫卡,博尔赫斯

7、,西方传统中充满幻想精神,人性激情,灵魂解剖的这一支隐秘路线,如今延伸到残雪的脚下。她说:“ 我的作品确实属于现实主义,但现实 主义是一条从古代发源的,文学的暗涌一直存在着我一直不自觉地吸收西方的营养,知道 这几年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在用异国的武器对抗我们传统对我个性的入侵。 ”可见残雪对民族的传统是极为排斥的。她认为中国的幻想传统仅仅止于“触物伤情”,而没有达到象征和隐喻的深度。残雪与生俱来的潜意识活性和梦境制造的天赋与西方幻想传统的遭遇,产生了惊天 动地的效应。残雪承认自己是靠发动潜意识来写作的小说家,但否 认潜意 识不受理性的控制。真正的潜意识诞生于高度的理性,残雪认为 ,西方哲学中的 经

8、典的核心的理性精神,和西方文学的幻想传统是高度统一的。 “有理性才有幻想,没有理性也没有幻想。 ”“理性与幻想的统一是人性的基本结构”, “人性只要冲破理性的牵制就会发挥幻想,理性反弹出幻想。一般中国人理解 为理性是消灭幻想的,其实作为人,高贵的是理性,理性才会反弹出幻想。 ”她自己都感觉不可思议的梦幻和潜意识的喷涌,正是在 “高度理性”的控制之下呈现在文本之中。由此可见,残雪并不是大家一般认为的“疯狂” ,“神经质”, 满嘴呓语狂言的作家,而是一个理性的作家,讲究自我的批判和怀疑。残雪与卡夫卡 中国先锋派的作家几乎都受到过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影响,而残雪也不例外。但是她从卡夫卡小说中学到的是一

9、种体验,残雪将 这种体验内化到自己的内心,并陶醉于这种“ 自审”的游戏,而恰恰失去了卡夫卡的 “内心外化”的作用,因此不能也无法将这种体验升华到整个现代人的境遇。残雪的小说,无法脱离其个人的非理性和无意识层面,醉心于弱者的眩晕。由于自身精神的软弱,残雪笔下的人物只能是分裂的灵魂之间的相互的 纠缠与扭斗, 这种自审和自我陶醉的游戏,残雪写了 20 年,她还会继续不厌其烦的写下去。但是这却渐渐的脱离了中国当代小说的地平线,成为她和她的追随者的自得其 乐的自审(自恋)游 戏残雪受卡夫卡的影响应该也是不用说的,其模仿的影子也是可以找到很多的,残雪在自己的创作谈和不少评论中透露出来的是自己用“灵魂”在战

10、斗,但实际上,她与卡夫卡是有根本差距的。差距在于残雪的态 度。卡夫卡小 说表现的是在“ 上帝之死”以后,孤独无依,缺乏自尊、自信、对荒诞的世界感到迷茫和恐惧的惶惶不可终日的现代人.现代人孤单、渺小、总是处于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地位,他 们没有自我,不 仅没有合格性,在不可捉摸的命运面前没有任何主体性。在表现形式上,卡夫卡不仅通过大量的意象构造了一个 变幻莫测的充满怪诞的梦魇世界,而且运用了象征和 隐喻,使作品具有多 义性和寓言性,这是卡夫卡超越表现主义的方面。而残雪完全处于表现 主义的层面,无法将自己的内心混乱的分裂体 验上升到社会和文化的高度,迷恋(自恋)于自己的自审与复仇的游戏,把人的精神 简

11、单的抽象为二元对立的斗争,取消了人的精神的复杂性. 卡夫卡的作品中深深地透露出作者灵魂的煎熬,作者把自己的经验,心理全部都投射到作品之中,人物之中,人物的煎熬就是卡夫卡自己的煎熬,人物的孤独就是卡夫卡自己的孤独,还有那些绝望,迷惘,无不是卡夫卡自身与文本交融的 产物。反观残雪,更多地则是停在了技 术层面,看上去很像,但实际上差得很远,残雪是超然于自己的人物的,如果要和卡夫卡的“ 交融”一样找个词语形容作家与人物的关系的话,那残雪就是“玩弄”。残雪把人物搞得很惨,但自己的灵魂却很逍遥,丝毫看不出和人物的照应,这就是残雪的差距之处,也是中国现 代小说的差距之处。后记:这是我读残雪的一点体会,其中部分高深理论都是从参考文献和网站博客上摘 记的。新闻与传播学院 07 级 4 班20072210423张菲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