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饮酒教学设计双流中学实验学校 刘瑛一、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三)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二、设计思路学习这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意在通过“以阅读为手段,以涵咏语言为载体,以学得语感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回归古诗文教学的根本诵读,一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二读:理解词义,疏通文句;三读:涵咏语言,探究意蕴;四读:读出作者,读出自己
2、;五读:自由朗读,熟读成诵。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理解文本,掌握知识。可注意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经历及其思想入手,理解本诗中的重点句子。那些表现诗词主旨、作者感情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三、教学难点抓住诗歌中一对反义词:“有”和“无” ,探究本诗中的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六、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以诗会友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李白戏赠郑溧(l)阳2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白居易 访陶公旧宅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3、。-辛弃疾念奴娇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奉寄河南韦尹(yn)丈人师:历代文人有两大爱好:一是饮酒,二是赋诗,尤其喜欢以诗会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像李白、白居易等名家,他们在诗中会了谁?生读诗句后回答:陶渊明。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众名家共同的朋友陶渊明及他的代表诗作饮酒 。二、介绍“文言文五步阅读教学法”如何做好文言文的教与学,我们学校研究了课模“文言文五步阅读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回归古诗文教学的根本诵读,一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二读:理解词义,疏通文句;三读:涵咏语言,探究意蕴;四读:读出作者,读出自己;五读:自由朗读,熟读成诵。三、一读:读准字音
4、,读清句读1、听读录音处理字词,把握停顿。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根据学过的课文,如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对作者性格的把握,朗读时注意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这是一首田园诗,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朗读时按二/三结构。2、自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根据读出悠然自得的味道,读出朴素淡然的意味。3学生范读请单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相互对照,再次把握正确字音、体会朗读节奏。4全班诵读全班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四、二读:理解诗义,疏通文句3指导学生先独自结合书下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
5、量要符合原诗的语言风格。补充饮酒的注释。喧:吵闹的声音。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显得清静起来了。辨:说明。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五、三读:涵咏语言,探究意蕴(一) 、请学生找出诗中的一组反义词?(“有”与“无” )(二) 、思考:诗歌中“有”哪些景物?“无”又指没有什么?“有”:1、庐:简陋的房屋。 陋室铭中的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阐释了“庐”的真意;2、菊:苏轼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周敦颐的“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高洁的情怀;3、东篱:陶家庭院东边有一道篱笆,
6、“东篱”在后面的文学作品中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4、南山:即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写出诗人隐居躬耕,悠闲自得的心情;(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景、情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谈出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4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
7、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2)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 可否改为“看”、 “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 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 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 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
8、,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5、山气、日夕: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写出了秋天傍晚的景色;6、飞鸟:飞鸟翩然而来,既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艺术化身,又是诗人感悟天地的物态天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宁静恬淡。“
9、无”: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世俗往来的名利纷扰”。“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5看淡这些也体现在“心远地自偏”一句上。 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前四句为诗歌的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刻画了诗人与众不同的精神
10、风貌。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语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2、作者还“无语形容”。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生活的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六、 四读:读出作者,读出自己这首诗语言虽浅显,但结构精妙,意境高远,哲理深刻。(一)、分析全诗后,我们发现诗歌全篇并无一字写酒,为何题目为 饮酒?(明确: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一共二十首。为诗人酒后所做,在二十首诗的前面是一段序文。让我们先来了解这段序文,因为这段序文对二十首饮酒组诗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二)、仿写诗歌: 饮 酒寄陶翁 千年历史,岁月悠悠,飘零落红已碾落成泥;鹅毛竹管,酒香袅袅,诗赋气韵并遗世飘香。6你是一株隐逸的菊,开在宁静的东篱;你是 , ; 你是 , ;斟一碗纵情的清酒;品一份不坠的悠然!七、五读:自由朗读,熟读成诵结束语:千年历史,碾落多少文人之星,笔管悠悠,说尽多少痴人之梦。让我们在语文的天地里,品千古不坠的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