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复习提纲大题:一、古诺模型 P135 简答古诺在 1838 年提出一个寡头模型。基本结构式各企业生产同一产品,并且都以产量为决策变量。假设是:莫企业在选择其产量时,假定其他企业的产量不会因它的决策而变化。即某企业在做产量抉择时,假定其他企业的产量是给定的。通常用两个企业进行分析:假设需求为 P=a-bQ,甲乙两企业的边际成本为常数分别为 c1和 c2。甲企业的利润为 1=PQ -c1q1=a-bq1+q2-c1q1其中,q1 和 q2 分别为甲乙的产量。根据利润最化解得 q1=a-c12b-q2/2。同理得 q2=a-c22b-q1/2。通过这两个方程便得到均衡解。假设两个企业的边际成本相
2、等为c,则两个企业的产量均为 q1=q2=(a-c)/3b特点:古诺均衡产量小于完全竞争市场,大于垄断市场;价格高于完全竞争市场,低于垄断市场。二、战略联盟的含义及特征 P151战略联盟就是两上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跨国公司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1边界模糊;战略联盟并不像传统的企业具有明确的层级和边界;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2关系松散;战略联盟主要是契约式或联结起来的,因此合作各方之间的关系十分松散,兼具了市场机制与行政管理的特点,合作各方主要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3机动灵活;战略联盟组建过程也十分简单,无需大量附加投资。而且合作者
3、之间关系十分松散,战略联盟存在时间不长,解散十分方便;所以战略联盟还适应变化的环境时可迅速将其解散。4动作高效;合作各方将核心资源加入到联盟中来,联盟的各方面都是一流的;在这种条件下,联盟可以高效动作,完成一些企业很难完成的任务。三、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产业结构优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就是通过四步过程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1、调整影响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2、产业结构得到优化。3、产业结构效应发挥作用。4、国民经济在产业结构效应的积极作用下取得比正常增长速度快得多的增长。四、人口因素怎样影响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布局的条件、特点、层次、
4、机制和区域产业结构等内容。 (一)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和资源开发程度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充足的人口,特别是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在产业安排上,通常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在人口较少地区,大多布局可以有效利用当地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优势产业,以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弥补开发地区的高投资。2、人口质量或人口素质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大影响。人口质量的高低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高质量的人口和劳动力是发展高层次产业,即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基础。 (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人口的消费状况对产业布局也有明显的影响。各个地区人口数量、民
5、族构成和消费水平的差异,要求产业布局与人口的消费特点、消费数量相适应。此外,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宗教差异,导致了市场需求特征的多样性,要求产业布局应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种类和规模,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层次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五、69、产业政策兴起和存续的理论依据是什么?P257产业政策的本质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种非市场性质的经济调控手段,是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工具。制定和推行产业政策是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实现形式。各国学者对产业政策兴起和存续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理论认识。归纳起来, ,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解释:1、 “市场失灵”说市场失灵是产业政策的主要理论
6、依据。因为产业政策的作用就在于纠正市场失灵。该理论又称“弥补市场缺陷论” ,它源于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于 1984 年所著的日本的产业政策 。在该著作中,小宫对产业政策功能的定位是“弥补市场缺陷” ,即产业政策是政府用以弥补或修正市场在配置资源时所固有的局限性或缺陷的基本手段。由于在现实经济中市场存在着信息性失灵、垄断性失灵、外部性失灵、公共性失灵等,政府有必要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主要以诱导的方式、但不排斥有时是直接介入的方式来调节或干预社会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和产业内部的配置过程,以此来修正失效的市场功能,弥补市场的缺陷。2、 “赶超战略”说又称“后发优势理论” 。它源于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
7、1957 年在一篇论文产业结构和投资配置中提出的“动态比较费用说” 。 筱原对产业政策必要性的理论解释是,日本经济在当时之所以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问题在于产业结构的后进性。在当时,日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其市场和技术进步的前景都不乐观,且依托这些产业又无法使日本经济赶上欧美发达国家。而且,完全依托市场机制,不可能改变自己的比较优势。因此,需要依托产业政策的力量,使本国的比较优势得以改变,也就是实现所谓“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以便使日本的产业结构趋近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在“后发优势论”的指导下,日本的产业政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后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所效仿。3、 “国际竞争”说(产业国际竞争理论
8、)产业国际竞争理论认为,产业政策是当今世界各国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其基本共识是支持产业政策存续和适度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是国际竞争力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当前,学术界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还处在不断争论中,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波特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他指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前提下) ,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其他国更高的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正产性消费)或购买者需要的更多的产品,并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把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解为在排除了贸易壁垒障碍的情况下,产业持续获利的能力。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和他在世
9、界市场上的参与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竞争力的提高,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不可能迅速提高,没有先进技术、原材料、元器件的引进,出口竞争力也很难提高。要加快他们之间的良性循环,重要的是要有和外贸政策相协调的产业政策,在利用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积极的不断形成一些具有新的比较优势的出口产业。同时,促使本国企业厂长为能和世界一流企业相竞争的国际企业。日本和一些新兴工业国或地区的成功经验,已经明显的证明了这一点。六、产业规制的三种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民间主导产业规制,是指在企业、市场、政府三者关系中,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一种规制模式。政府的的宏观活动主要通过各种市场可以容纳
10、的手段和方法,将宏观计划意图转化为市场信号,通过改变市场秩序、市场环境和市场信号,来间接地影响企业决策。(二)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政府主导产业规制,是指在企业、市场、政府三者关系中政府既调节市场,同时也直接引导企业,并将侧重点放在后者上的一种产业规制模式。它突出强调的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调,政府宏观调控的受力点侧重于企业。企业同时面对市场和政府两个调节者,企业决策受政府的直接影响。(三)政府民间平衡型产业规制政府民间平衡模式,是指在企业、市场、政府三者关系中,政府保障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同时又以社会因素相保证的一种产业规制模式。该模式突出强调的是市场按其内在规律运行的重要性, ,寻求其自由与有效
11、的保证,从而保护产业运行的环境,提高企业的微观效率。并在强调市场自由原则的同时,又突出强调社会均衡原则,试图将这两个原则有效结合起来。指导思想:市场的力量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社会安定又使市场充分、有效发挥作用成为可能并得到保证。七、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含义和原因是什么(一)自然垄断产业的定义是指其主要业务具有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具有网络效益的产业,如铁路、电力、电信、城市燃气、自来水等,一般称为公用事业或基础设施产业等。 (二)放松规制的定义放松规制就是指政府取消或放松对自然垄断或其他产业的进人、价格等的行政、法律规制,是对直接规制的放松,是走向间接规制的
12、一种过渡情形。 (三)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原因1. 政府经济性规制的理论依据逐渐消失 2.产业间替代竞争加剧,受规制产业发展受到限制;3.规制引起的负作用日益显现,要求取消规制的呼声高涨;4.由于可竞争市场经济理论的出现和传播,经济性规制不再被认为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唯一手段;5.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间经济交往的迅猛发展也迫切要求放松政府规制。八、中国行业管理的总目标与模式选择1、中国行业管理的总目标与模式在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彻底改革我国长期以来的部门集中管理体制,按行业规划、按行业组织管理,充分扩大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发展民营企业,促进和加强企业在
13、经济活动中的横向联系和联合,加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协调,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企业充满活力经济管理体制。2、行业管理模式的选择 我国行业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即产业界与政府相互作用的行业管理模式 。九、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与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相比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由于一个产业的产出往往由多种相似的产品所组成,很难用某一产品的生命周期来代表整个产业的生民周期,两者有差异。主要表现为:(1)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形状更为平缓和漫长;(2)产业的生命周期具有明显的 “衰而不亡”的特征;(3)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往往会发生突变(技术进步或市场需求等原因) , “起死回生” ,进入下一个发展期。 (在日本,煤炭、纺
14、织、炼铝、钢铁等产业曾经先后被沦为衰退产业,其中,纺织和钢铁业经过有效的技术改造,实现了产品的高附加值化。 )十、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应用(三大块核心内容)1958 年,赫希曼出版了经济发展战略一书,着重从现有资源稀缺和企业家缺乏等方面,批评平衡增长理论者只顾强调大规模投资和企业增长,而忽略了有的建设项目可能迟迟建不成,而有的项目建成后生产又可能无效率的情况,指出了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并相应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本与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三大部分。(1)“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赫希曼将
15、投资分为“社会分摊资本”和“直接生产性活动”两大类。虽然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两种投资均必不可少,但因发展中国家资源有限,不允许两者平衡发展,应对其发展的先后作出抉择。由于“直接的生产性活动”能刺激进一步投资,产生最有效的投资效益,即能使“引致投资”最大化,因而应集中投资于直接生产性部门,待这些部门发展且收入增加后,再利用其中一部分收入投资于基础设施部门,以带动其增长。同时,并不是所有的直接生产性部门都同等优先发展,而应在其中优选那些能产生最大引致投资的部门。(2) “联系效应”理论联系效应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它可以分为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两种形式。赫希
16、曼认为,联系效应可用产业的需求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来测量。某产业产品的价格与收入弹性大,表明该产业联系效应大,反之则小。他还认为,凡存在联系效应的产业,无论属哪种效应,均可通过该产业的扩张所产生的引诱投资来促进前向、后向联系产业的发展,其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该产业进一步扩张,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所以,在选择优先投资项目时,应选有联系效应的产业,进而又应选联系效应大的产业。(3)优先发展的“进口替代工业”原则据赫希曼的观察与研究,发展中国家产业之间的联系效应一般都很弱,只有制造业,尤其是加工工业相对说来有较大联系效应。因此,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投资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加工工业,而进口替代又是其
17、中发展的重点,因为进口替代工业具有较强的前、后向联系效应。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投资稀缺,资本不足,通过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逐步由生产工业消费品为主转向生产资本品为主,进而完全取代工业投入的进口,建立起民族工业体系,最终实现工业化。十一、产业组织政策的手段(大题)1、控制市场结构:即对各产业的市场结构变动实行监测和控制,保障其合理性。 2、控制市场行为:即对企业的市场行为实施监督和控制,扼制垄断势力的扩大,保障公平竞争。 3、直接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这主要是指政府对“市场失灵”领域的直接干预。如政府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部门或“瓶颈产业”,对赢利不多或风险较大的重大技术开发项目提供资
18、金援助,增加对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公共投资等。从政策手段的属性看,可以将产业组织政策的手段分为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趋势:法律手段将会得到维持或增强,经济手段也将主要以法律为基础得以实施。十二、产业组织政策的核心内容(大题)(一)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是发达国家产业组织政策的重点)1、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的基本内容(1)分割已经形成的垄断企业;(2)限制企业的横向与纵向合并,以防止生产过度集中而形成新的市场垄断;(3)限制价格共谋行为,鼓励竞争;(4)禁止非法的价格歧视;(5)禁止搭配销售和排他性交易;(6)禁止欺诈行为。如虚假广告、盗用商标名称等;(7)扶持小企业的发展,并
19、为小企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二)产业合理化政策 产业合理化政策,是旨在促进规模经济形成、改善产业组织结构、建立大批量生产方式和增加产业利润、实现产业振兴的基本政策。产业合理化集中表现为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和高效化,其基础是流通过程的改组,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定型化,以及加工的专业化。 “产业合理化政策”首先出现在 1925 年之后的德国、法国和英国。产业合理化政策不仅在一些工业化先行国家发挥过重要作用,更是广大后发国家实施赶超战略必不可少的基本政策之一。因为后法国家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过低,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可结合我国的十五计划)日本的产业合理化政策是世界上
20、最系统、最广泛和最富有成效的政策体系。(三)直接规制政策直接规制政策的对象主要是自然垄断产业,其目的是防止因重复投资与过度竞争所带来的资源地配置效率,并确保产品的稳定供给、收入的公正分配、物价的稳定以及产业的健康发展。直接规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入规制、数量规制、质量规制、设备规制、价格规制和退出规制等1、进入规制:其目的是限制过度竞争 。2、数量规制:为了避免因投资过多(或过少)或产量过剩(或不足)而引起的价格波动或过度竞争所采取的规制措施。它包括产量规制和投资规制两个方面。3、质量规制:指为了防止由于自然垄断所带来的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潜在下降趋势,避免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受损所采取的规制措施。4、
21、设备规制:目的在于消除自然垄断对设备更新的阻碍作用,满足质量规制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从而推动该产业的技术进步。5、价格规制:其目的是使消费价格处于公正合理的水平,从而保障合理的利润率,协调供应方的利润最大化取向与消费者利益的矛盾,维护双方的正当权益。 6、退出规制:为了保障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稳定供给,而不允许自然垄断产业的经营者随意撤出原生产与服务领域的直接规制。十三、产业结构的高效化(大题)产业结构高效化,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资源配置优化,是低效率产业比重不断降低,高效率产业比重不断增大,以不断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水平的过程。就经济活动的目的而言,产业结构优化的首要内容就是产业结构高效化
22、,因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都可以是看做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途径。产业结构高效化是以产业结构高度化为前提的,产业结构高度化也会产生产业结构高效化,但两者并非等同,更非后者能包容前者。因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以降低低效率产业比重和增加高效率产业比重,也能够实现产业结构高效化。产业结构高效化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一是低效率产业比重降低和高效率产业比重增大的过程;二是低技术产业比重不断降低和高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十四、我国产业布局实践?(大题)作业题1、改革开放前,我国坚持平衡布局的思路,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机制,实现资源在
23、产业和地域间的组合与再组合。以平衡沿海与内地为目标,将经济布局重心放在内地,尤其是中部地区,重点发展重工业,改变当时的不平横状况。随后以建设大三线为战略目标,将经济布局的重心放在西部地区,重点发展军工企业。在今天看似不合理,但在当时是无可厚非的,主要是当时的国际环境。这种产业布局方式在实践上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2、改革开放后,我国突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布局政策取向。因而全国产业布局和投资重点东移,有力地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前期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大幅度和向经济技术和对外开放地理条件优势的东南沿海倾斜使沿海发展迅速,持续了很长时间,使东西部差距拉大,为了减小差距加快中、西部地区的
24、发展。3、存在的问题。一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导致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的中西部之间差距明显拉大。二是区域产业结构在一种低层次上严重趋同,直接损害规模经济和聚集效益,并引发经济震荡。三是区域间不正当竞争、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引发资源大战,阻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4、调整思路。全国性产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 。第一章: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 关联方式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国家标准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1、战略关联分类法:战略关联分类法是指按照在一国产业政策中的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按照不同战略地位划分的产业主要有:主导产
25、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2、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次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煤气、电力、供水等;第三产业是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运输业、通讯业、仓储业、商业贸易、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饮食业、文化、教育、科学、新闻、传播、公共行政、国防、娱乐、生活服务等。3、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意义 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 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 3、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研究产业经济学的
26、实践意义 1、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 2、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3、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第二章:产业组织的定义:所谓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通常是指下述组织概念中的第三种含义,即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市场形成和体现的利益关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产业组织它不是一种组织形式,而是一种竞争关系。判断:“产业组织是指市场上企业规模的大中小关系”是否准确?(错)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机制之间的矛盾。克拉克的“有效
27、竞争”:所谓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怎样解决“马歇尔冲突”?:按照克拉克的观点,如果一种竞争在经济上是有益的,而且根据市场的现实条件又是可以实现的,那么,这种竞争就是有效竞争。克拉克的有效竞争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协调,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试图解决“马歇尔冲突” 。 )但克拉克未能给出有效竞争的标准。梅森及以后经济学家的有效竞争标准市场行为标准:1、对于价格没有共谋;2、对于产品没有共谋;3、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 市场结构标准:1、集中度不太高;2、市场进入容易;3、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别化。 市场绩效标准:1、存在不断改进产
28、品和生产过程的压力;2、随成本大幅下降价格能向下调整;3、企业与产业处于适宜规模;4、销售费用在总费用中的比重不存在过高现象;5、不存在长期的过剩生产能力。哈佛学派的 SCP 分析框架 在哈佛学派的 SCP 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一市场行为一市场绩效一产业组织政策展开的。在这里,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产业组织理论
29、的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1)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这种高集中度产生的高额利润会因为新企业大量进入而消失。 (2)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的,只要市场绩效良好,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3)芝加哥学派认为技术和进入自由这两个因素决定市场结构。(4)除了政府进入规制以处,真正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5)只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效率、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 6、可竞争市场理论 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
30、统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进人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所谓 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能够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所谓 沉没成本,是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那部分投资。一个完全可竞争市场的重要标志是对快速进入缺乏阻止力。“打了就跑”策略在可竞争市场上现存企业也不能维持任何形式的低效率的生产组织。与芝加哥学派的观点类似,可竞争市场理论依据的也
31、仍然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并强调长期分析。在鲍莫尔等人看来,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应该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更应该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降低沉没成本。新奥地利学派有其独树一帜的方法论:(1)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所谓“人类行为科学”的领域。(2)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3)反对传统的哈佛学派的反垄断政策。 (4)强调市场是正在进行中的经济过程,而不是新古典主义的均衡分析,他们对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最核心的挑战,就是否定完全竞争概念。 (5)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强调“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产业结构可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
32、”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发展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帘子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 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第三章:西方观点:什么是企业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理解为生产函数。所谓生产函数,是描述在生产技术状况给定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数量关系的函数式,一般记为:Q=f(x1, ,xn) 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分析是在下述两
33、个前提条件下展开的:(1)厂商被认为具有经济理性,它们具备有用的信息、精于计算、孜孜不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即所谓“经济人”假定);(2)企业或厂商被看作是在市场经济中业已存在的、完全有效运转的、为赚取利润而从事商品生产活动的一个完整的经济单位,它可以是一个个体生产者,也可以是一家规模巨大的公司。企业规模的决定因素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现代企业理论:科斯的理论,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詹森和麦克林的代理理论(1976) ,张五常的企业合约理论。对比分析东方企业观,在日本企业经营实践的各种具体方法背后,有一种潜在的、超越文化与国界的企业经营原理,日本一桥大学伊丹
34、敬之称之为“人本主义” 。企业的性质:伊丹敬之教授的定义:“企业是以财货、服务的提供为主要功能的人与资源的集合体,是被置于一个管理组织之下的社会性存在。 ”主要包含四个要点:第一,企业的根本属性是一种社会性存在;第二,企业的功能是向社会提供财货或服务;第三,企业是由人与资源共同构成的;第四,企业作为人与资源的集合体是处于一个管理组织的支配之下。 企业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 企业的功能是向社会提供财货或服务,但这种“提供”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企业在“提供”财货或服务的过程中伴随着某种生产难度,解决这种生产困难所必需的技术转换过程才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本质内容之所在。否则的话,也就没有必要成立企业这种组织专
35、门为社会提供财货业或服务了。企业生存的依据日本经营学界认为,企业之所以生存的原因有二:一是该企业所从事的技术性转换比其他企业或非企业的组织方式(如行政命令) 有更高的效率,即效率优势乃企业生存的首要依据;二是该企业所提供的财货或服务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倘若它所提供的财货或服务不是社会所需的话,企业就将失去生存的资格。11、东方企业的特点 1、风格与超血缘意识共存 2、企业目标与个人利益相融 3、儒家伦理与制度理性并用。第四章:四种基本的市场结构由 罗宾逊夫人提出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和植草益的分类方法更有实际意义。决定市场集中度的因素主要包括 1、市场集中度(产业集中度) ;2、产品差别化;3、进人
36、和退出壁垒;4、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5、市场需求的增长率;6、短期成本结构。 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 :(1)行业集中度(2)洛伦兹曲线(3)基尼系数(4)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5)熵指数,熵指数的大小与实际情况恰好相反。熵指数值越大,表示集中度越低;反之,则表示集中度越大。余指标与集中度呈正相关。 (与前四个不同)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企业规模 市场容量产品差别化对市场结构产生直接影响:影响市场集中度(垄断程度);形成市场进入壁垒产品差异程度基本度量方法:(1)需求的交叉弹性(2)广告密度植草益在贝恩研究的基础上将产业分为:中间品,投资品,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四大类。其中,耐用消费品和
37、非耐用消费品属于消费品产业;中间品和投资品属于工业品产业。进入壁垒贝恩的定义: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是和“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市场中现有企业所享有的优势。这些优势是通过现有企业可以持久的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企业的进入反映出来的。 ”施蒂格勒的定义:认为进入壁垒是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进入壁垒的构成因素: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壁垒产品差异化壁垒政策法律制度壁垒阻止进入策略行为学习经济优势退出壁垒的构成因素:资产转用性和沉没成本解雇费用政策法律的限制市场竞争行为包括:定价行为,广告行为,兼并行为。掠夺性定价特征:1,价格暂时降至成本以下,待对手退出后,再提
38、价。2,暂时的降价,主要目的是缩减供给量,而非扩大需求量。3,一般采取掠夺性定价的都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动态限制性定价(内容,看看,112)信息型广告针对搜寻性商品如蔬菜的新鲜度、服装的布料、家具、服装、个人电脑;劝导型广告针对经验性商品如电脑软件兼并行为类型(1)横向兼并(2)纵向兼并(3)混合兼并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1)市场支配力量的加强和垄断的出现(2)进入壁垒的形成竞争与合作是两种最基本的市场关系。最基本的价格协调形式是 卡特尔和价格领导制。价格领到制分为:主导企业领导定价模式,串谋领导定价模式,晴雨表式领导定价模式。三个常用绩效指标:利润率(收益率)指标,勒纳指数,贝恩指数。
39、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产业技术进步。试论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短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从长期考察,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企业市场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果,有时市场绩效的变化也会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小题1、产业的含义:(参看笔记)“产业”一词有多种含义,它泛指行业、部门、实业、工业、不动产业、动产业等。产业是一个涉及面较广,影响较大,并且非常复杂的概念,从
40、不同的角度研究,产业有不同的定义。(一)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二)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分析:“集合” “企业经济活动” “某种同类属性”其中“某种同类属性”是将企业划分为不同产业的基准,同一企业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用不同的视角审视企业的各类共同特征,可将同一企业划归为不同的产业。(四)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五)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六)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其外延不断扩展然而,产业经济学对产业内涵的界定基于以下两个经济分析需要:一是为满足对企业间市场关系分析的需要,将企业划归为不同的
41、产业,这样就便于分析同一产业市场上企业间的垄断与竞争态势。因此,产业的内涵界定为:“生产同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企业的集合。 ”因为只有生产同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的企业群,彼此之间才会发生竞争垄断关系。二是为满足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工业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均衡状态的分析需要,将产业的内涵界定为:“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相同用途产品的企业集合。 ”因为同一产业内的企业,或有同类原材料、同类工艺技术的需求,或有相同用途的产品产出,这样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众多企业间错综复杂的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就简化为各产业部门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2、战略关联分类法:战略关联分类法是指按照在一国产业政策中的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按照不同战略地位划分的产业主要有: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3、三次产业分类法 首先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提出 判断第一次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煤气、电力、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