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笔记.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28643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 页数:111 大小:5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绪论 第一章 实证主义 本章概述 实证主义沿着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入哲学和社会学,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 “科学主义 ”思潮,对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实证主义的概况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理论。 第一节 实证主义概况 一、形而上学的困境与实证主义的形成 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19世纪 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19 世纪中期,随着集近代理性主义大成的

2、回归热派哲学的解体,盛极一时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休谟之后英国哲学的发展大体上走的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的休谟路线。法国18世纪大革命后,原来被理想化的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们的种种欺骗性,原来被视若神圣的理性观念也显示出它们的种种虚幻性。 就其基本思想路线说,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人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 他们仍然把经验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否定认识(现象)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界的基础、本质等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他们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对立,

3、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在方法论上,他们接受 19 世纪以来的科学方法,反对与黑格尔主义相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不赞成革命。 二、 实证主义的流传 19 世纪中期和下半期,在法、英两国就已出现了一批实证主义的信奉者。在法国,较著名的实证主义追随者有拉 菲特、李特列、丹纳、芮南等人。其中丹纳的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有较大影响,芮南以耶稣传称著。在英国, 19 世纪下半期与穆勒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接近的哲学家主要有培恩、西季威克,以传播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己任的哲学家主要有康格累沃、布累杰斯等人。实证主义在其他西方国家

4、都有相当广泛的流传。 实证主义不仅是 19 世纪的哲学流派,在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中仍然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它最早强调哲学应当以自然科学为榜样,因而被认为开创了西方哲学中的 “科学主义 ”思潮。后来在西方各国流行很广的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当代西 方的某些科学哲学流派是实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等流派与实证主义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也极为接近。 第二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 一、 孔德的生平活动 孔德( Auguste Comte 1798 1857)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实证主义在法国的最大代表。 1814 816年就读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 1817 1824年担任著名空想社

5、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这时他的实证主义思想已开始形成,他在为了重新组织社会所必需的科学研究的计划( 1822)中就已勾画出了实证主义思想的轮廓。 1826 年起他 设堂讲授实证哲学。 1833 年起他回到巴黎综合技术学校任数学教师。由于他认为建立实证哲学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故在人生不顺的情况下仍不懈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宣传。 孔德最主要的著作是六卷本的实证哲学教程( 1830 1842),此外重要的还有论实证哲学的精神( 1844)、实证主义概论( 1848)、实证政治体系( 1851 1854)、实证宗教教义问答( 1853)。他早期较为推崇科学,对宗教持批判态度;晚期则企图建立作为实证宗

6、教的的人道教。但他的基本观点未变。 二 、实证哲学的基本理论 孔德实证主义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一句话,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 所谓实证指的是具有 “实在 ”、 “有用 ”、 “确定 ”、 “精确 ”、 “肯定 ”、 “相对 ”等意义的东西。 “真正的实证精神用对现象的不变的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所谓原因(不管是近因还是第一因);一句话,用研究怎样来代替为何 ”。 三、 思想发展三阶段论 孔德用思想发展三阶段论来论证其实证哲学的基本思想。他认为,人类思 想的发

7、展经历了三国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神学阶段寻找现象的根源,追究最后原因,不得不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来作解释;第二阶段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力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并独断地把这些抽象概念当作绝对知识;实证阶段只借助于推理和观察,以发现现象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与神学阶段相适应的是神权政治和军事统治的社会秩序;与形而上学阶段相适应的是抽象的民主和平等原则支配的政治制度;与实证阶段相适应的 是工业社会,其中经济生活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科学家成了社会的支配者。 四 、科学分类和科学方法

8、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把科学依次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社会物理学)六类。他认为,每一门科学都有其特殊的研究程序和方法,但各门科学在方法论上又是统一的。人们都必须观察事实和现象,并通过形成定律来协调事实和现象、为此,必须采取假设、演绎和检证等方法。孔德强调各门科学都必须从整体观点来看待所研究的事实和现象,认为人们越是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就越能较完整地认识事物。 五、社会学 孔德把按照实证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称为社会学,其任务是研究和发现社会现象的 “不变规律 ”。社会学是最后出现的学科,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因为第一,实证哲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按照实证主义

9、原则将各个科学部门统一起来,而只有建立了社会学,才能实现这种统一;第二,实证哲学还有实现社会重组的实践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关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知识,后者正是由社会学来提供的。孔德把社会学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孔德把人性当作社会的基础。认为决定社会的起源和性质的,是作为人性的体现的人的情感意志,也 即人的本能。人的本能有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之分,个人本能表现为利己心,社会本能表现为利他心,前者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个人本能使人趋向保守,社会本能使人具有改革精神,因此应当使二者得到调和。 六 、实证的政治和宗教 孔德既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反对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认为社会应由掌握

10、了实证知识的管理者阶级来领导,他们起着中世纪君主和贵族的作用。 孔德的上述政治观以他的道德和宗教观为基础,认为人的最高道德责任或道德生活的最高形态就是对人类的爱和为人类服务。对个人来说,人类是最高的存在物,具有上帝的地位,应 当对之服从和崇敬。孔德把这种崇拜人类作为爱的化身的道德实体的宗教称为人道教。 总之,孔德用思想、情感与行动分别来说明哲学和科学、宗教和短短的、社会和政治,其中哲学是基础、政治是目的,而宗教和道德又将哲学和政治等统一起来。他的实证主义从反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开始,最后又回复到人道教这种独特的宗教。 第三节 穆勒的归纳主义 一、穆勒的生平活动 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 Jo

11、hn Stuart Mill, 1806 1873)是英国实证主义的最早代表, 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没有进 过正规学校,在其父詹姆斯 穆勒的指导和熏陶下自学成才。 穆勒在哲学、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方面都有著述, 其主要哲学著作有:逻辑体系( 1843)、论自由( 1859)、功利主义( 1861)、汉密尔顿爵士哲学研究( 1865)、孔德和实证主义( 1865)、论宗教( 1874)等。 二、 对物质和精神的解释 穆勒反对从一般概念出发的认识论,强调包括物理科学和道德科学在内的一切人类知识均起源于经验,认为借经验直观所认知的真理是一切其他真理所由以出发的根本前提。哲学应当成为

12、研究经验事实和科学方 法的理论。 他提出了两个假设: 1,假定心灵(自我、精神)是存在的,它能够形成关于存在的东西以及一切可能的东西的概念; 2,关于心里联想的规律是可靠的。他认为根据这两个假定,就可以得出关于外部世界存在的信念。他把物质定义为 “感觉的恒久可能性 ”,感觉与物质的区别不过是现实的、具体的感觉与必将可能发生的感觉(感觉的恒久可能性)之间的区别。人的心灵无非就是人的某种固定的、恒久的、在各种情况下都将产生的精神状态,换言之,就是感受(精神状态)的恒久可能性。 三、 逻辑体系 穆勒认为,哲学应当成为以经验为基础的一切科学的 普遍的方法论,其任务是从主体的经验中去寻找相对稳定和有秩序

13、的东西,即经验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也正是逻辑的任务。穆勒要求他的逻辑方法成为一切科学的方法。 穆勒把传统的经验归纳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穆勒指出:由三段论所推出的结论不是新知识,而是已包含在其前提中的知识;并且作为三段论的大前提的全称命题并不具有普遍和必然的意义,更无先天性和自明性,而不过是众多特称命题的汇集。因此,三段论的推理并不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而是由特殊到特殊的、经验范围内的类比推理。在他看来,类比是归纳的一种形式,演绎法从属于经验归纳法 ,演绎的任务无非是对归纳所得出的命题作出解释。 穆勒认为简单枚举的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都不能推动知识和科学的进步,他把制定科学的归纳法当作自己的

14、使命。他认为科学归纳法的基本特征即在于它能通过已知而推断出未知,也就是由考察某个 (或某些 )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论出该类所有事物均具有这种特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假定各类事物均有齐一性,也就是同一类事物和现象有共同的、一般的规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因果律;其次,归纳推理的目标也正是发现这一齐一性。因此,假定和发现自然的齐一性就成了归纳推理的基本原则。归纳科学的前提 是假定每一事件均按因果律发生,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科学实验,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归纳法就是发现因果联系的方法。穆勒对因果联系的理解仍然是沿袭了休谟的心里联想主义,把因果联系看做是现象之间的前后相继。至于数学的真理,他认为与

15、因果律没有联系。 穆勒提出了著名的归纳四法,即求同法(契合法)、求异法(差异法)、剩余法、共变法,再加上求同求异并用就成了归纳五法。归纳五法是西方逻辑思想、特别是归纳逻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第四节 斯宾塞的综合哲学 一、斯宾塞的生平活动 赫伯特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1820 1903)是 19世纪下半期英国实证主义的最大代表。他少年时因病未能上学,除了最初从作为中学教师的父亲那里获得某些指导之外,他基本上靠自学成才。由于他的思想体现了当时欧洲思想的脉搏,加上他知识广博,他在世时即已获得世界声誉,但他个人则过着孤僻、独身的生活,与人往来不多,也没有接受教授职务和皇家学会会员

16、等的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静力学( 1851); “综合哲学 ”十卷,即第一原理( 1862),生物学原理( 2卷, 1864 1867),心理学原理( 2卷, 1870 1872),社会学原理( 3卷, 1876 1896),伦理学原理( 2卷, 1879 1893)。 二、第一原理 斯宾塞在第一原理中论述了他的基本观点。他认为,科学和哲学均应以现象为研究对象,即研究有限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和可分类的东西。现象虽然是无限的、无条件的绝对存在的意识表现,但绝对存在本身则超出现象范围,从而也超出了哲学和科学的范围,作为现象的终极原因的绝对存在(他有时称其为 “力 ”)是人的认识和概念所

17、无法表达的。 斯宾塞认为有两种关系,一是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一是空间上的彼此并存关系。它们 都只是现象的外部关系,不是事物的内在关系。思维就是发生关系,即从时空上将现象材料作连接分类。他把知识分为最低级的知识、科学知识和哲学三类,三者都是关于现象的知识,彼此之间没有内在本质的不同,只有外部相联和抽象程度的不同。 他承认科学和宗教的对立是各种信念的对立中最古老、最广泛、最深刻、最重要的对立,但以为通过把最高和最后的实在当作不可知的东西,宗教和科学就可得到调和。科学的终点(即不可知的东西)就是宗教的起点,科学和宗教可以并行不悖。 三、普遍进化理论 斯宾塞认为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可知的 “力 ”,

18、由 “力 ”所推动的现象世界的各种运动变化均受进化律支配。进化是物质由不确定的、分散的同质状态进到相对确定的、凝聚的异质状态。进化到顶点时达到一种均衡状态,随后就是解体和分散。进化观念是其整个体系的根本观点。这一观点被他本人及其他许多思想家用来维护资本主义秩序,反对任何形式的革命,认为它会破坏社会的平衡,导致社会的倒退 四、 社会学 斯宾塞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结构和功能的学问。在他看来,社会现象也象自然现象一样具有某种齐一性。他的社会有机体论用进化论来解释社会现象,使社会学生物学化。 社会有机体具有与 动物的营养、循环分配和调节相应的三个系统,即劳动阶级、商人阶级和管理者阶级

19、。但它与动物有机体的最重要差别之一是,动物的各个器官(例如四肢)是为着整体的生存而生存的,而在社会有机体中,整体是为了它的各个部分的存在而存在,社会本身不应成为目的。维护公民的个人自由(个体性)是社会的根本职责。国家的调节作用应当是消除个人之间的冲突以及一切对个人自由的侵犯。跟自然界一样,适者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原则。 第三章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本章概述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是在 19 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 、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的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对人

20、的个性、创造性和生命本能的扼杀和压抑以及造成人的异化,以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活动和倾向取代传统理性主义的实体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对此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处于这一思潮早期的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学说 第一节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 一、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含义 二者都把人的情感、意志或人的精神活动中的 其他非理性因素置于人的理性(理智)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识活动以至全部精神和物质活动,体现了一种在整体上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迥然相异的哲学思维方式。但二者还是有差异的。首先,前者偏重于认识论层次上的意义,后者则突出以情感意志为中心的本体论;其次,

21、由于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还有其他形式,因此后者可看作是前者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 就个别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点来说,从西方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最初阶段起就已存在了。在原始宗教和神话中,理性和非理性处于直接同 一状态,荷马史诗既体现了理性的智慧又迸发出生命的激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理性的前提下谈论非理性,新柏拉图主义则把非理性置于理性之上,普罗提诺的 “太一 ”就是一种有意志的存在。信仰在欧洲中世纪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绝对支配的地位。信仰不仅是超理性的,有时甚至是反理性的,因而信仰主义往往可以掩盖某种形式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

22、哲学使理性主义正式登上了哲学的王座,但即使在这个理性的时代,仍有霍布斯、休谟、帕斯卡和卢梭等对非理性重视和强调,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哲学也都有较多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成 分。总之,西方哲学史上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点是作为哲学思潮的非理性主义和作为哲学派别的唯意志主义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但它们基本上都只是作为某种哲学中的一种成分或倾向而存在,尚无完整的思想体系。 三、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与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整个哲学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哲学思潮,是随着 19 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

23、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西方哲学发展中理性主义传统的片面性和内在矛盾的激化及 随之而起的对它们的批判浪潮的兴起,是促使非理性主义从作为各种哲学理论中的个别观点而发展成一种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哲学思潮的直接原因。 从文艺复兴以来,理性取代信仰成为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轴。由理性所论证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被人们当作理想的社会和国家,然而到 19 世纪中期英法德主要西方国家资本主义革命先后结束、资本主义制度先后确立后,人们发现理性的社会和国家所带来的不是理性主义思想家所约言的人的普遍幸福和人性的充分发挥,而是种种痛苦和灾难以及人性的异化。从此,理性的灿烂光环变得越来越暗淡,人们对启蒙思想家所讴歌的

24、理性主义精神也越来越失去信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西方各国掀起了一个范围广泛、表现强烈的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浪潮。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正是这一批判浪潮的产物。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批判和超越传统理性主义并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为其最一般的特征。由于它对人的情感意志等的作用的强调是以使哲学复归于人、使人摆脱被绝对化的理性和实在所异化的境况,重新发现人的本真存在、充分发挥人的生命力等为旗号,因而往往被列入 “人本主义 ”哲学思潮。就这一哲学思潮的早期发展说 ,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学说无论在当时及以后的影响都最为突出。 第二节 叔本华

25、的生活意志论 一、叔本华的生平活动及其哲学的基本倾向 叔本华( Au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最早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思辨形而上学进行全面批判,并明确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哲学发展方向的德国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银行家家庭,从小孤僻、傲慢,有精神病气质,终身未娶。年轻时他曾按父愿去英法学习经商,后来弃商从学。 1809 年赴哥廷根大学学医,次年改学哲学,是柏。拉图的崇拜者。 1813 年以论 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先后居魏玛、德累斯顿,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 1820年任柏林大学哲学讲师。 1831 年因逃避瘟疫离开柏林去莱茵河畔的法

26、兰克福等地, 1833 年起至死均孤栖于法兰克福的一个小旅店中。 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819)、论自然意志( 1836)、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1841)等。其中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他的代表作。该书出版后无人问津, 1848年革命失败后,以批判理性、宣扬悲观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叔本华哲学受到极大欢迎,他本人因此声名大震 。不过,叔本华哲学对西方哲学发展的意义,主要还不在于它适应了 1848 年后德国的特殊的社会环境,而在于它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正好适应了即将到来的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潮流,成了这一潮流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对叔本华影响最大的是康德、柏拉图和佛教哲学,他的哲学在

27、基本框架上仍然是一种体系哲学。从形式上说,他的世界体系类似康德,即把世界二重化为现象(表象)和自在之物,不过,自在之物在他看来总能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生活)意志而已。 二、作为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而只是呈现于 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 “世界是我的表象 ”。科学知识是表象之间联系的知识,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而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的基本原则是充足理由律。它有四种表现形式:物理理由、逻辑理由、数学理由、伦理理由。与之相应的四种表象能力(四重根)是:直观、思维、感性现象、独立。任何客体(对象)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力

28、及相应的先天的充足理由律构成的。这种观点与康德关于主体利用先天感性形式和知性范畴来构造对象的观点很类似。 叔本华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反对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和客体当作独立存在的 实体,而认为它们只能在表象中彼此相对而存在。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既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而是融主客于一体的表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把客体和主体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割裂主客体的统一,将认识论的问题等同于本体论问题,使认识僵化,以至走向绝对主义和独断论。 三、作为意志的世界 叔本华哲学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对作为世界的 “另一面 ”的自在之物作了唯意志主义的解释。 他认为存在的东西本身,即自在之物,只能是意志。 首先,人的真正

29、本质是意志。人最根本的东西是情感和欲望,也就是意志。过去理性派哲学家把思维( 理性)看做是先于其情感意志的东西,其实,意志高于理性。人首先有意志,然后才认识所要认识的东西。人的理性、思想等只不过是意志的体现方式。理性和思想的目的不是其本身,而是作为满足意志、欲望的手段。其次,整个世界的本质也是意志,世界的一切都是意志的外在表现。意志作为人的本质与作为世界的本质是统一的。 被叔本华当作自在之物的意志是无意识的、即 “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 ”。其特点是求生存,故可称为生存(生活)意志。为了求生存就必须战胜死亡。战胜死亡的办法是繁殖后代,因此生存意志必伴有生殖意志。人的两性关系、爱情、婚姻无 非是

30、实现生殖意志的工具。他把生活意志说成是宇宙意志,它们对象化为不同等级的理念,这些理念在现实世界中的不同等级的事物上表现自身。愈是处于较高级阶段的理念愈能清晰而完整地表现意志。处于最高级的理念是人的理念。人与其他东西不同,他能够发现自己,知道自己既是意志又是表象,也知道世界既是意志又是表象。天才人物在其直觉中超脱了一切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现实关系,他不再是一个特殊的人,而是作为理念的人、他作为认识主体是纯粹主体,是意志本身;而作为他的认识对象的也不是一般事物,不是现实事物,而是事物的理念,即意志本身。作 为认识主体的意志与客体的意志是同一个意志,二者实质上已融为一体。因此意志世界也就表现为主体

31、的意志世界, “世界也就是我的意志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叔本华不是把意志当作某种精神实体,而是当作超越主客分立的某种活力和倾向。 四、理性和直觉 叔本华将认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的理性和概念的认识,另一种是非理性的、非科学的认识。前者只能及于表象(现象)世界,其主要作用是实践性的,即充当生活意志的工具,但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要达到实在、获得具有客观意义的真理只能通过非理性的直觉。这种直觉发生于时空以外、超出经验和 思维的范围。它使人的整个意识沉浸在对当下的客体的静观之中,主体忘却了自己的个性和意志,变成纯粹主体,被直觉的客体也不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理念、永恒的形式,意志在这个阶段上的直接的对

32、象化。在这种融二为一的神秘境界中,才能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对自在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真理。叔本华为了不走向神秘主义而不得不又肯定直觉不能完全与知觉的概念脱节,相反它需要利用知觉和概念。直觉的感性知觉特征使它面向具体事物,直觉之利用抽象概念又使它超出具体事物(现象)而达到本体。但这样一来他就陷入了与他对理性的批判自相矛盾的境地。 五、 悲观 主义伦理学 在叔本华看来,由于现实社会中的人总是企图给自己去设定某种目的和理想、并企图通过认识和行动来使之实现。然而这一切归根到底只能给他们带来痛苦。因为这些目的和理想都受人的意志的支配,而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永不疲倦的冲动,后者本身就意味着痛苦。人生是

33、在欲望不能满足时的痛苦和满足欲望后的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愈强烈的意志意味着更大的痛苦,意味着更少的自由和道德。 减轻和避免人生的痛苦、成为自由和有道德的人的根本方法是抑制人的欲望,否定人的生命意志。他提出的主要途径是研究哲学、进行艺术 直觉以致达到佛教所说的涅槃。人们应当摆脱一切世俗的利益和要求,去除一切现实生活现实的理想和目的,抛弃一切理性和科学的观念以及以理性为基础的一切道德规范,而进入无我之境。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超脱现象世界而进入自在之物、即意志世界。而自由和道德正是属于意志世界的,只有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本身的行动才是自由的,而人直觉到自己作为意志本身的惟一的行动就是否定意志

34、这个行动。 第三节 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主义 一、克尔凯郭尔的生平活动 索伦 阿拜 克尔凯郭尔( 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是 19世纪上半期丹麦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和宗教神学家。他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家庭。他的父亲出生贫寒,后经营羊毛致富。但他为早年诅咒过上帝以及有过通奸行为而自认有罪,后妻和五个子女先他而逝,更使他备感震动,深信这是上帝特意使他领受无穷的痛苦和孤独。他的这种阴暗低沉的心态对他的小儿子索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索伦有先天生理缺陷(驼背跛足),体弱多病;他虽然聪颖过人,但生性孤僻内向,行为怪诞,以致他同其父一样终身都为有罪和受惩的宗教情

35、感所支配。 1830 年他进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神学,在此阅读了大 量哲学和文学著作,对戏剧和音乐也有浓厚的兴趣,但恐惧、颤栗和忧郁的情绪总是支配着他,无论是 1836 1837年间的放浪生活,还是 1838年其父死后的独立生活,如恋爱、订婚与解除婚约等经历,他感到在献身上帝与婚姻之间只能二者择一。以后他的生活更为孤僻,心态也更为反常,甚至近乎疯狂。 他正是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从事哲学、神学及文学等研究和创作的。硕士毕业后没有谋求任何职业,靠巨额遗产过活。其主要著作有:非此即彼( 1842)、恐惧与颤栗( 1843)、恐惧的概念( 1844)、人生道路上的各阶段( 1845)、 一书最后的非科学性附言

36、( 1846)。他对传统宗教的反叛为卡尔 巴特等新正统派神学家所称道,他在心理学方面的创新思想受到弗洛伊德的赞许。他还被作为存在主义的先驱者而在西方哲学界享有盛名。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学者也承认他们受到克尔凯郭尔的启迪。 二、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哲学的新方向 克尔凯郭尔被认为是使欧洲哲学发展发生方向性转折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所实现的转折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存在取代客观物质和理性意识的存在来当作全部哲学的出发点,以个人的非理性的情感、特别是厌烦、忧郁、 绝望等悲观情绪代替对外部世界和人的理智认识的研究,特别是代替黑格尔主义对纯思维、理性和逻辑的研究来作为其哲学的主要内容。 克尔凯郭尔哲

37、学观点的形成与他的生平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他受到欧洲、特别是德国哲学发展中的非理性主义潮流的影响,他的哲学正是欧洲哲学和宗教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发展的产物。 克尔凯郭尔明确地把宗自己的哲学与传统哲学对立起来,特别是把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批判当作自己哲学的根本方向。他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把逻辑必然性当作实在的统一性的最高原则以及理性和实在的统一性的保证,并由 此而陷入了 “客观主义 ”。世界无非是客观精神的必然显露,一切具体的、特殊的存在是这个普遍存在的实例,是这个整体中的某一阶段中某一成分。这样,人实际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失去了作出决定和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失去了自

38、己的个性和自由,从而也将使自己忘却了对发生的事件责任,取消了个人从伦理上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可能性。黑格尔哲学是一种用思想整体来牺牲个人、使人非人化的哲学,是对人的地位和尊严的一种蔑视。 他还认为黑格尔主义对基督教和宗教生活以及信仰本身的思辨论证完全是虚妄的。但他如同黑格尔一样企图把具有单一性和偶然 性的个别存在与绝对和上帝联系起来。在他看来,真正作为绝对存在的是超越理性思维和逻辑的上帝、每一个人的真正自由是在上帝面前的存在和自由,它们的获得不是依靠理性和逻辑,而是依靠人与上帝的直接(没有中介)接触,即个人以宗教独特的方式对上帝的内心体验,或者说作为可能性存在的人自主和自由地趋向上帝的活动。 总之

39、,克尔凯郭尔的批判是反对对理性和逻辑必然性的崇拜,他在强调可能性优先的名义下强调人的非理性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个性和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批判可谓改变了黑格尔中所体现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将西方哲学发展引向后黑 格尔时代,也就是现代哲学发展新时代。 三、孤独的个人及其牵涉 克尔凯郭尔把孤独的个人的非理性的精神活动,即个人的生存当作全部哲学的出发点。他认为以往许多哲学家的失误在于只注意到人的身体和理智,而忽略了人的情感意志,而恰恰是后者使每一个人具有独特的个性。在他看来,每一个人所面对的世界都是他个人所体验到的世界,不同于其他人所体验的世界。而且个人以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无个性的存在,它们不仅不

40、能显露反而扼杀人的个性。因此只有先撇开世界,从每一个独特的个人出发才能了解这个人本身及其所关联的世界。 作为伦理主体的 个人的基本特点在于有绝对自由。他既不受外部条件的的约束,也不受理性和逻辑规律及规则的约束,而仅仅按照自己的愿望作出决定和选择,自由即实现于这种冒险之中。 语言、理性和逻辑无法揭示每一个人独特的个性,无法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对于后者,只能依靠每一个人本身内在的独特的主观体验。他的个人是一种为恐惧、颤栗、悲观、绝望等消极情绪所支配的个人。这种悲观消极的情绪是个人对自己的生存的最本真的体验。正是这种情绪驱使人采取行动,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 克尔凯郭尔的个人是从属于上帝的个人。他认为人

41、们作为人群、集团、社会中的一分子 都会被对象化,失去其真实的存在,只有在上帝面前才可以成为真实的存在,个人的最高的自我实现即存在于与上帝的关联之中。个人的生存是一个人不断进行的自我体验。一个真正存在的个人必然经常感到自己是在上帝面前,必然把上帝当作绝对的对方,在上帝这种永恒的力量中发现自己。个人的自由、决定和选择都是面对着上帝而发生的。 四、 人生道路的三阶段 人在通向上帝的道路上经历三个认识自己的存在的阶段。它们也是人的存在的三个层次、境界,是人的三种不同生活方式。第一阶段是审美阶段。其特点是 人的生活为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个人 沉溺于感性的享乐。这种生活必然会因不能长久满足或满足后的空

42、虚和厌倦而使人痛苦。痛苦使人失望,而失望促使人追求第二阶段,即伦理阶段的生活方式。伦理阶段的特点是人的生活为理性所支配,克制自己暂时的情欲,遵守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和义务。但道德义务是一般的,个人的行为是特殊的、用一般的方法往往不能解决个人的问题,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伦理的人会因为自己不能满足道德律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有罪。而有罪感超出了伦理阶段所属的理性范围。为了解决有罪问题,不能依靠伦理,而只有依靠忏悔。于是就由第二种生活方式转向第三种生活方式,即宗教。宗教阶段的生活为信仰所支配。人在此是作为自己而存在,他所面对的只有上帝。不过,克尔凯郭尔并不认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均依次经历这三个阶段。三个阶

43、段只是三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而各人的选择可以不同。它们有时重叠交错,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第三阶段。 克尔凯郭尔关于人生道路三阶段的学说与他所谓的辩证法密切相关。他称黑格尔的辩证法为客观的和量的,而他的辩证法是主观的和质的,只存在于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的主观体验之中。这种体验不能对象化(客观化)、不能计量,无法用语言表达,不能作逻辑论证。黑格尔的 “量的辩证法 ”可以作为 科学认识的工具,而他的 “质的辩证法 ”则只是与上帝保持关系的手段 第四节 尼采的权力意志 一、 尼采的生平活动及其思想的基本倾向 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890)是对西方哲学

44、由近代向现当代转型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德国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早年在一所贵族子弟学校上学热衷于希腊文化,对诗和音乐感兴趣,后来进波恩和莱比锡大学学习语言和神学。 1869 1879 年任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由于厌倦教授生涯和疾病缠绕, 1880 年辞去教职,并到许多地方求医 。 1889 年他完全疯狂,被送到疯人院。后来到魏玛休养,直至逝世。 尼采的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 1872)、人性的,太人性的( 1878)、快乐的知识( 1882)、札拉图士特拉如此说( 1883 1891,亦译苏鲁支语录)、超越善恶( 1886)、道德的谱系( 1887)、偶像的黄昏( 1888)

45、、看哪这人( 1888),以及未完成的、死后由他妹妹整理出版的权力意志:论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尼采的著作往往缺乏系统的、合乎逻辑的论证,而是通过散文诗式的抒发、格言警句式的隐喻来表达作者的种 种思绪,其中不少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尼采是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直接继承者。他与叔本华一样用非理性的意志来解释世界和人生及激烈抨击以理性主义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但他认为作为人和世界的本质的意志存在于现象世界之中,人的意志就存在于人的具体的活动之中。他以权力意志取代叔本华的生存意志,由此建立了意志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能动性和诉诸行动的 “实践哲学 ”。他虽也认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但主张直面和战胜痛苦,在奋斗

46、中寻求人生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肯定生命的积极的悲观主义。 尼采哲学形成于 19世纪 70 80年代,当时主要西 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开始暴露,过去被奉为神圣的理性的秩序和道德观念已弊端百出,越来越与现实发生尖锐冲突。对以往一切重新评价,给未来发展指出新道路,已是时代的需要。他明确指出 19 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堕落和虚无主义,它使人丧失了对自己的生命力的信念,使人被禁锢于异己的力量之中,使人麻木、软弱,而这一切都是理性主义等传统形而上学的过错。 二、 重估一切价值 “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是尼采提出来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的著名口号,其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

47、当作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 、道德观念,破除它们的权威,这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尼采认为它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它的影响下,人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 尼采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生命和本能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他从酒神狄俄尼索斯( Dionysus)的形象中找到了这面镜子。他认为代表真实、破坏、疯狂和本能的狄俄尼索斯精神比代表幻想、追求、理性和道德的阿波罗精神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无穷无 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最原始的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

48、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是人性的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感受最强烈的世界,是个人的生命和世界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这是一个超越理性的世界,是哲学的真正世界,真正的哲学应是狄俄尼索斯哲学。 三认识和真理 正是从狄俄尼索斯精神出发,尼采认为哲学不应当译认识论为中心,而应以人的生活和行为为中心,使哲学成为伦理学意义上的实践哲学。他认为世界的问题与人的问题密切相关,只有从人出发才能认识世界。人们的任 何概念、判断和表象都是出于人们的需要、激情、本能、倾向,是非理性的主体加工改造的结果。认识不可能是纯粹的,总是与人的某种利益和需要相关。理性派的认识论的根本错误正在于把认识看做是无关于人的利害的。即将获得纯粹和绝对真理的过程,并把这种抽象的、纯粹的真理当做进一步的认识以及一切人类活动的基础。真理在他看来无非是主体用来满足自己的某种目的的工具、手段,并无客观和实在意义,真理和实在被他归结为主体的只有的伪造和虚构。他由批判理性派出发而走向了极端的主观主义。 但与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观主义的不同在于,他对作为主体的 人作了非理性主义的解释。他认为人的精神(内心)生活很大而且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