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项弥勒2012-8-31 2学科教学计划 (2012 年下期)学校:旮旯学校 班级:三年级 学科:数学 任课老师:项弥勒一、班级情况分析: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有一些后进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是难点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
3、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
4、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
5、实践能力。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3三、教学目的要求(一) 、知识和技能方面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3初步认识简单
6、的分数(分母小于 10) ,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千米=1000 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知道 1 吨=1000 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 1 分=60 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
7、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二) 、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三) 、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同
8、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四) 、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
9、,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4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一、测量(7 课时)千米的认识4 课时左右吨的认识 3 课时 3 课时左右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9 课时)加法3 课时左右减法3 课时左右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 课时三、四边形(6 课时)四、有余数的除法(5 课时)五、时、分、秒(3 课时)填一填、说
10、一说1 课时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 课时)口算乘法3 课时左右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 课时左右中间、末尾有 0 的乘法 4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 课时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 课时)八、可能性(4 课时)九、数学广角(3 课时)掷一掷1 课时十、总复习(4 课时)5第一单元 测量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 1毫米、1 分米和 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 1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
11、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二、教材分析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具体内容安排如下:例题 内容例 1 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 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例 2 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 1分米的长度观念。例 3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 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 4 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 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 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 5 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例 6 围绕能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
12、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 1吨有多重,建立 1吨的质量观念。例 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 、 “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 ,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2教材特点(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
13、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 ,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 ,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 ,都预示着强烈的活
14、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6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 1千米等等。(3)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 ,将“限重 1吨”作为
15、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长度和质量观念是合理估测的前提。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力求将 1毫米、1 分米、1 千米及 1吨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比如, “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1毫米” ,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 1圈是 400米,2 圈半正好 1千米。”以及安排“在操场上量出 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10 个 100米就
16、是 1千米。”等等。这些内容的安排为解决诸如“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 1千米?”等问题奠定了基础。练习中,还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的训练,以便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三、教学设想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 、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17、会逐步提高。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该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 “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教学例 1(毫米的认识) ,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 ,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
18、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 1毫米、1分米和 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 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 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 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 1分米
19、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7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 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 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 10个 100米就是 1千米。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为此教材作了一些安排,如,让学生先估计课本的长、宽和厚以及常用物品的长(宽) ,再测量验证。再比如,让学生说一说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 1千米,在练习中设计三个不同路程的出游情境,提出“他们该怎样去?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采
20、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5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部分内容一方面操作性很强,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所以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合理安排动静的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要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安排的教学活动要给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6本单元内容可以用 7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 23 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 1 至第 2 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1、,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教学过程:一、引言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生 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21 厘米、宽大约是 14 厘米、厚有 1 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生 1:因为 1 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 21 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 14 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 1 个指甲长那么厚。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2、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五、建立 1 毫米的概念1、认识尺度上的 1 毫米有几长。2、闭上眼睛想一想 1 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 1 厘米和 1 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 1 毫米。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8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 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 1 厘米里面有 10 个 1毫米。板出:1 厘米=10 毫米七、巩固发展1、完成数学课本第 3 页的做一做。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八、全课小结。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教学内
23、容:教材第 4第 7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2、认识分米,建立 1 分米的长度概念。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 1 分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生: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2、全班交流。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二、建立 1 分米的空间观念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 0 刻度到刻度 1
24、0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 1 分米。板出:1 分米=10 厘米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 1 分米。4、用手比划 1 分米有多长。5、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分米有多长。三、认识几分米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四、用分米量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五、巩固发展1、练习一的第三题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 9 分米()9(2)一张床长 5 分米()(3)小明高 14 分米 ()(4)一支毛笔长 2 分米也就是 20 厘米 ( )3、填空:5
25、分米=( )厘米 =( )毫米 30 毫米=( )分米40 毫米=()厘米 =( )分米 2 米=()厘米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 4 题教和第五题。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教学目标:1、认识千米,建立 1 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 1 千米等于 1000 米。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建立 1 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教学过程:一、认识千米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
26、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 6 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 21 千米、灵山 23 千米的意义。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二、建立 1 千米的长度概念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 6 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 1 千米,1 千米又有多长呢?生:想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 1 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 200 米,5 圈就有 1 千米。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 5 圈约有多长。2、让学生动手测量 1 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汇报板出:1 千米=1000 米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 1 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
27、用知识: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1)练习二第二题(2)补充题(略)四、全课总结:10第四课时 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 8 页例四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 1 千米的长度概念。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体验 1 千米有多远教学过程一、复习1、让学生说说 1 千米有多长,1 米、1 分米、1 厘米、1 毫米呢?2、填空:1 千米= ()米 1 米= ()厘米1 米= ()分米 1 分米= ()毫米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 10 个小组进行测量)1、到操场上量出 100 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 100 米有多远。
28、3、汇报:(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 100 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 1000 米大约走了多少步。(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 100 米,10 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 100 米?是多少千米?(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4、体验 1000 米有多远。带学生校外走 1 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 1 千米有多远。第五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教学内容: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1、出示情景图: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 (二把锁分别标上:400 厘米,5 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 分米、4 毫米、5 毫米、4 米、50 毫米) ,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 千米、5000 米) ,下面这里有 4 把钥匙(3000 米、300 米、5 千米、50 千米)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