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國近代歷史簡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位於歐洲中部的議會制和聯邦制國家人口將近8200萬 德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按照國際匯率計算)、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 德國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也是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八國集團、地中海聯盟的成員國,也是歐洲四大經濟體當中四個國家(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德國,德國國旗是由三條等寬的分別為德國國家代表色“黑-紅-金”色的橫條組成的三色旗。於1950年開始採用,並以三種顏色(黑、黃、紅)與其國旗相互輝映 ,盾面上是一頭紅爪紅嘴、雙翼展開的黑鷹,黑鷹象徵著力量和勇氣。國家格言:統一、正義、自由,民族:德意志人(91.5%) 、土耳
2、其人(2.4%)、其他新住民族(6.1%) 國家憲法: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 國家結構形式:聯邦制1.內閣共和制2.議會民主制3.法律體系:歐陸法系國土面積:357,050平方公里(世界第63名) 水域率:2.18%,首都:柏林市地理最高點:楚格峰(阿爾卑斯山脈)最長河流:萊茵河時區歐洲中部時間:UTC+1(台灣8),行政區劃分,德國被劃分為16個邦(Bundesland),其中有三個是獨立的城邦(Stadtstaat):巴登-符騰堡州(Baden-Wrttemberg) 巴伐利亞州(Bayern) 柏林(Berlin,城邦) 布蘭登堡州(Brandenburg) 不萊梅州(Bremen,城邦
3、) 漢堡市(Hamburg,城邦) 黑森州(Hessen) 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Mecklenburg-Vorpommern) 下薩克森州(Niedersachsen) 北萊因-西發里亞州(Nordrhein-Westfalen) 萊因-普法爾茲州(Rheinland-Pfalz) 薩爾州(Saarland) 薩克森州(Sachsen) 薩克森-安哈特州(Sachsen-Anhalt) 什列斯烕-霍爾斯坦因州(Schleswig-Holstein) 圖林根州(Thringen) 德國進一步被劃分為36個行政區(Regierungsbezirke)和438個縣(Kreise)。,歷史簡介,18
4、71年德意志帝國在普魯士王國的基礎上建立,德國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國家。由此往後的歷史才稱為德國歷史,之前的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日耳曼部落(前100年300年)民族大遷徙和法蘭克王國(300年843年)神聖羅馬帝國(843年1806年)(第一帝國)萊茵邦聯(1806年1813年)復辟和革命(1814年1871年)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第二帝國)魏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第三帝國(1933年1945年)(希特勒統治時期)分裂和重新統一(1945年1990年),日耳曼部落(前100年300年),公元前1世紀,部落開始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德國北部逐漸向南、向東和向
5、西擴散,與伊朗人、波羅的人、凱爾特人的高盧部落以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發生接觸。 與羅馬帝國發生征戰,習得戰鬥技術而獨立至公元100年,日耳曼部落已在萊因河-美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佔據了如今德國的大部分地區。3世紀,出現了許多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勒曼尼人、法蘭克人、薩克森人和弗裡斯蘭人等。,民族大遷徙和法蘭克王國(300年843年),被匈奴擊退移居向西至法國和西班牙散聚476年,日耳曼人與部分羅馬帝國人聯合,推翻西羅馬帝國 建立法蘭克王朝,經歷了墨洛溫王朝(現今法國屬地)和加洛林王朝,一度雄霸西歐(查理大帝時期),但其死後,王國迅速的分裂為三,神聖羅馬帝國(843年1806年),德意志民族神
6、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 (封建帝國)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法蘭克王國分成西、中、東三個部分,其中萊因河以西的西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萊因河以東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德意志王國的基礎,也是其後神聖羅馬帝國和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部則成為後來法德爭端的起源。東法蘭克王國,位於德意志地區,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開始 ,由多個公國組成(洛林、薩克森、弗蘭肯、士瓦本、圖林根和巴伐利亞 )王國國王奧托一世由羅馬教宗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其領土最遠可括及俄羅斯(斯拉夫人居住地),帝國早期為皇帝有實際權力的國家,中世紀後演變為一些承認皇帝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帝國自
7、由城市的政治聯合體。 其帝國國祚,因自稱奉天承運,又受羅馬教宗的加冕,被日耳曼人追溯為承繼羅馬帝國而來,而稱之為神聖羅馬帝國。法國文學家伏爾泰曾這樣評價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神聖羅馬帝國在歷史上未有過正統的根源與名號,與前羅馬帝國幾乎無任何關係。,1517年,馬丁路德撰寫了質問羅馬天主教的九十五條論綱,由此引發了宗教改革。宗教戰爭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戰爭使德意志領地遭受破壞,也使帝國實際上分成了眾多的獨立公國。 1806年,在拿破崙爭中,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被迫退位,神聖羅馬帝國徹底瓦解,帝國滅亡、法國大革命、拿破崙,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
8、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公平、自由、博愛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與普魯士、薩丁尼亞、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但終告失敗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
9、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仍告失敗,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雷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 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 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
10、帝國正式滅亡。,萊茵邦聯(1806年1813年),聯邦在法蘭克福設兩院制議會,推選拿破崙為保護人,並由拿破崙支配聯邦的外交和軍事 ,協議同時規定,在發生戰爭時,聯邦有義務向其保護人拿破崙提供一定數量的軍隊 根據條約,聯邦平常由一個憲法權力的組織管理,但聯邦各邦國都擁有獨立的主權。 德意志地區內只有奧地利、普魯士、丹麥控制的霍爾斯坦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亞地區未有加入邦聯 意志西北部大片地區被迅速合併到法蘭西第一帝國,以便監控對英國的禁運,令封鎖英國的大陸封鎖能夠順利推行。 1813年10月中旬,拿破崙在萊比錫戰役中被打敗,撤退到萊茵河西岸,失去保護的聯盟內各邦國爲了自身的利益,很快就倒向了反法同盟一
11、方。10月31日,聯盟正式解體。,復辟和革命(1814年1871年),隨著拿破崙戰爭失敗,1814年召開了維也納會議,一個由39個主權國家組成的鬆散聯盟-德意志邦聯成立。 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極大促進了德意志國家的經濟統一。 由於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民族主義在德意志人民特別是年輕知識份子中迅速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用來代表此次運動的黑色、紅色和金色後來也成為了德國國旗的顏色。受1848年歐洲革命和法國建立共和國的影響,德意志知識份子和平民也發動了革命。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為緩和群眾的反抗情緒,同意制定憲法和成立議會,使運動暫時得以平息。 1862年,威廉一世與議會鬥爭日益激烈並引發了軍
12、事變革,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宰相。俾斯麥成功贏得了1864年普丹戰爭和1866年普奧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北德意志聯邦,將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邦聯之外。,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布成立。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開始統治新的帝國,首都柏林。 其餘的小國包括奧地利,稱之為小德意志。1884年初,德意志帝國開始在歐洲以外建立殖民地。在統一德意志後的最初時期內,帝國皇帝威廉一世採取的外交政策是通過建立同盟以鞏固德意志強國地位、孤立法國和避免戰爭。 但是在威廉二世統治期間,帝國又採取了新帝國主義政策,導致與鄰國關係緊張。原先有帝國參加的聯盟不復存在,而新的
13、聯盟又將帝國排斥在外。,法國卻通過英法協約與英國建立新的外交關係,並鞏固了與俄羅斯帝國的聯繫。除了與奧匈帝國保持接觸,德意志帝國日益孤立。 德意志的帝國主義走出國內,與其它歐洲列強一道瓜分非洲。柏林會議後,德意志帝國獲得了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多哥和喀麥隆在內的非洲多塊土地。瓜分非洲使得列強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並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線。作為被協約國戰勝的同盟國的成員,德意志帝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1918年11月,德國革命爆發,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6月,德意志
14、帝國被迫簽署凡爾賽和約。此次談判與以往的戰後和談不同,作為戰敗國的德意志帝國被排除以外。由於條約被認為過於苛刻且令德國蒙羞,促進了納粹主義的興起。,協約國與同盟國,同盟國(德語:Mittelmchte,意思是中央國)協約國(Entente Powers) ,Entente是法語詞匯,意指諒解。 奧匈帝國 德意志帝國鄂圖曼帝國 保加利亞 義大利王國(中途退出),魏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1918年11月德國革命成功後,魏瑪共和國成立。 1918年,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創立德國共產黨。 德國工人黨成立,後來成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 魏瑪共和國的經濟曾遭受兩次嚴重打擊 (
15、經濟蕭條與賠款),共和政府十分不穩定,執政聯盟屢屢變更,人們逐漸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此外,共和政府還要面對右翼的君主主義、民意主義及納粹主義勢力的挑戰。 刀刺在背傳說 :右派政治勢力就利用這傳說攻擊共和政府,指出政府要為德國的失敗負責 (對溫和鴿派的指控在其他國家,有些人認為其國家本來可以在某些戰爭取勝,卻因為被國內勢力出賣而最終失敗 ),民眾越趨傾向非民主的政黨,共和國後期的議會中有很多成員都不是民主派。社民黨一類的溫和民主政黨的票數也愈來愈少。 (納粹接近4成,共產黨也有將近兩成席次)1930年代開始,德國政局岌岌可危。部分政黨如納粹黨使用准軍事化部隊威嚇選民,並藉助高失業率與民眾的貧困爭
16、取民意。 在連續數個政府內閣失敗後,別無選擇的總統保羅馮興登堡在右翼部屬建議下,於1933年1月30日任命阿道夫希特勒為新一任德國總理。,第三帝國(1933年1945年),1933年2月27日,國會縱火案發生,隨後頒發的緊急法令將民眾的一些基本權利取消。1933年的授權法案賦予了希特勒政府完全立法權。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投票反對,而德國共產黨由於其國會議員被殺或被捕,已無法表達反對意見德國成為一黨專政的中央集權國家,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1936年,德國軍隊進入萊茵蘭非武裝區,為避免兩線作戰,希特勒於1939年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兩天後法國和英
17、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最終於1945年5月8日,在紅軍佔領柏林後,德國投降。,分裂和重新統一(1945年1990年),戰爭使近千萬德國士兵和平民死亡,大片國土喪失,約1500萬名德國人被驅逐,多個大城市被炸毀。戰後德國領土和柏林全市被盟軍劃分為四個軍事佔領區。英國及法國佔領區(包含西柏林)合併,成立以波恩為首都的德意聯邦共和國(俗稱西德或聯邦德國)蘇聯佔領區(包含東柏林)則單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俗稱東德或民主德國),設立首都即為東柏林。,西德遵循自由主義,是個議會民主制共和國,施行社會市場經濟,與美國、英國和法國聯盟。西德從1950年代初開始經歷了長期的經濟成長,於1955年加入
18、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東德於1955年與蘇聯結盟,施行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並迅速成為華沙公約組織中最富有、最現代化的國家 但其國民依然嚮往西德的政治自由和經濟繁榮。為阻止東德人逃往西德而於1961年建造的柏林圍牆被認為是冷戰的標誌 東德於1989年11月突然撤除了柏林圍牆。這一舉動加速了東德的變革,最終促成了1990年10月3日的兩德統一。,電影:竊聽風暴,一戰的賠款終於還清,據德國明鏡週刊9月28日報道,今年10月3日是東西德統一20週年紀念日,同時也是德國完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部賠款的日子。屆時,德國政府將向法國政府交付6870萬歐元(6.23億人民幣)的最後一筆戰爭賠款。 按照一戰後簽署的凡爾賽和
19、約,德國政府需要支付2690億金馬克的賠款,相當於9.6萬噸黃金。但到1929年,這筆賠款被減少到1120億金馬克,必須在59年內付清。 從1924年到1930年間,德國被迫發行大量外國債券以籌集這筆鉅額賠款。1929年發生全球金融危機,德國于1931 年暫停了每年償付的賠款。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德國拒絕恢復償還賠款。但在1953年的倫敦國際大會上,西德同意承擔德國二戰前發行的國際債券償還責 任。 按照倫敦大會規定,可以待德國實現統一後開始償還賠款,只是要先行支付一筆利息。柏林墻倒塌後,德國實現了國家統一,此後德國開始償還這些國際賠款,直到2010年10月3日還清最後一筆賠款。 自一戰戰敗
20、後,德國歷時92年才完全還清賠款。(國際線上),關於國旗,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皇帝用軍旗(12001350) 神聖羅馬帝國到1401年前使用的標誌 神聖羅馬帝國1400年後使用的標誌 拿破崙戰爭和德國解放戰爭時期(1806)北德意志邦聯和德意志帝國時期(被迫修改 黑白代表普魯士 紅代表漢隡聯盟)納粹宣傳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於1919年8月14日成立了魏瑪共和國,其再度啟用黑-紅-金納粹德國(紅色代表了革命的社會思想,白色代表了納粹主義和高尚的純種(希特勒心目中的純種德國雅利安人),黑色的卐字代表了特別針對猶太世界的讓雅利安人崛起的戰鬥任務 。 ),卐字只有純種的雅利安血統才可以使用,卐實際上
21、是由德語的Schutzstaffel(黨衛隊)縮寫成SS再轉化為兩個閃電型的字母S合併而成。 二戰戰敗後,德國淪為盟軍佔領下的德國。雖然當時已不存在任何德國政府和德國國旗,德國的船隻在國際法的要求下必需一個國家標誌。西德 東德 從1956年到1964年,東西德共同以一支名為德國統一代表隊的代表隊參加了冬季和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由於東德在1959年改變了國旗後,東西德間都不承認對方的國旗,因此作為妥協,現代國旗,普魯士軍裝是各式各樣(1813),為了統一,軍服最終全部使用黑色。在加上金色(黃銅色)鈕釦和紅色的翻領和滾邊後,正好和前神聖羅馬帝國旗基色相同通過流血(紅色)的抗爭從被奴役的黑暗(黑色)
22、中得到自由的金色光芒。,國歌,德國!德國!勝過一切,:勝過世間的一切;:為保護捍衛家園,:如手足團結一致。:從默兹河|馬斯河到尼曼河|梅美爾:從阿迪杰河|埃希河到大贝尔特海峡|大海峽: 德國!德國!勝過一切,:勝過世間的一切!: :德意志婦女、德意志忠诚、:德意志美酒、德意志歌聲、:應常存世間:古老又美麗之響:至我們行事高尚,:終生不逾。:德意志婦女、德意志忠诚、:德意志美酒、德意志歌聲!:|:統一、法制與自由,:為德意志的祖國:讓我們以此奮鬥:如手足同心同力。:統一、法制與自由:是幸福的保證。: 在此光耀,:光耀德意志祖國!:,俾斯麥,德意志帝國第一任宰相(總理),人稱鐵血宰相德國的建築師及
23、德國的領航員。 為一個保守的專制主義者,俾斯麥鎮壓了19世紀80年代的社會民主運動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及社會保險。自小生活在資產階級的家庭,並且長居市區,因而有著較為開放、先進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舊。俾斯麥有一個比他年長5歲的哥哥及一個妹妹。俾斯麥父親希望他能成為出色的軍人,為國盡忠。但是其母則希望他成為政治家,在政界大顯光芒,雖然其雙親的期望大為不同,但最後俾斯麥同時達成了。,成為首相的俾斯麥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講中堅定的對議會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從此俾 斯麥被冠上了鐵血宰相的綽號。隨
24、後國王對俾斯麥說:我很清楚結局,他們會在歌劇廣場我的窗前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朕的頭。而俾斯麥則回應 道:既然遲早要死,為何死得不體面一些?無論是死在絞架上抑或死在戰場上,這之間是沒有區別的必須抗爭到底!從此,國王和他的首相間形成了十 分特別的牢固關係。在國外問題方面,自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以便讓德國可以休養生息,培養國力。因此他並不像其他歐洲國家一般,大量掠奪殖民地。但他又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孤立法國。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威廉繼位,稱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後隨即病故。結果其子威廉二世繼位,時年29歲。這位年少氣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於俾斯麥,因此
25、與俾斯麥在很多問題上出現分歧。而當時俾斯麥已達73歲高齡,更執政了長達26年。結果在一系列權力鬥爭中,俾斯麥漸明瞭兔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俾斯麥下野之後,長居於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並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最後在1898年7月30日,這位名震天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悄然離世,享年83歲,對世界影響,德國科學家一共獲得了超過60項諾貝爾物理、化學和生理醫學獎。德國是飛彈、火箭的發源地,也是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創始人馮諾伊曼的祖國。德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這是馬克思親自創建的,第一國際也產生於德國。 德國民法典是有世界重大影響的法典,它和法國拿破崙法典構成大陸法系的基石。音樂家:巴赫、貝多芬。其他世界知名的作曲家還有亨德爾、克拉拉舒曼、羅伯特舒曼、華格納、勃拉姆斯、理察施特勞斯、泰勒曼、馬克斯雷格(Max Reger)、奧爾夫、興德米特、漢斯維爾納亨策(Hans Werner Henze)和卡爾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