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层小别墅设计说明一、前言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的不断追求,促进人们生活生平的提高,满足高品质生活,特设计次别墅。2、项目背景该项目地处区域地势平坦,气候温润。总建筑约 1 万平方米,建筑整体上采用古典风格,传承人文精神主张。在建筑外观和社区文化主题上,形成独特的、高贵的建筑品味,在建筑外立面、植物、湖景、园林等方面均采用较为统一的风格,拟将其打造成文化主题的高品质社区。3、设计依据相关图纸(建筑、结构、水电等施工图):外立面效果图:设计任务书: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4、设计概述1、建筑的主要特征:建筑总面积:1 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
2、积:8400 平方米建筑层数:3总高:15 米耐火等级:二设计使用年限:50主要结构类型:砌体2、 功能。 在设计上首先强调 “生活化”和“功能化” ,尽可能的满足功能需求,功能具体如下:一层主要功能:厨房、早餐厅、健身房、客厅等;二层主要功能:厨房、餐厅、客厅、卧室、卫生间等;三层主要功能:会客室、卧室等别墅功能包括家庭厅、舞厅、家庭影院、阳光室、餐厅、早餐厅,把家庭空间活动更加细化。另一方面,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将带动户型面积比例的改变,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即便是客厅也少有接待访客的机会,城市的配套服务日益完善,各类交际场所逐渐取代了客厅的功能。生活方式的巨变以及对室内空间多样化的需求促使了
3、户型平面的进一步细化,各部分空间比例的分配也将发生变化,别墅细化的功能并不意味着别墅的整体面积的增加,空间的分配将更加合理,例如,卧室面积保持在 20 平米左右最容易让人感到舒适,而卧室的其它功能可以移至卫生间或者步入式衣帽间。功能的设计升级意味着别墅设计力求以空间形态解析生活方式。更注重空间的细致划分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新一代别墅产品将更注重研究,生活方式的变化,南北方生活的差异和目标人群的需求细分。新一代别墅对购房者的郊区生活渴望和室外功能拓展将有所升级,院落空间私密化,更注重室内外空间的交流。别墅产品是郊区住宅,消费群体置业的主要动机是渴望亲近自然,享受田园式的生活。别墅庭院的重要性绝不
4、亚于室内设计,新一代的别墅产品将摆脱单纯为了追求容积率而尽可能的增加室内建筑面积的做法。3、剖面设计剖面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结构体系的表达。虽然建筑方案设计与结构专业设计有所不同即结构布置和断面尺寸还没有精确的计算,但大体的布置方式和断面的估计还是要有的,因为它与建筑方案的可行性和室内空间效果有关。这就要求掌握一些结构体系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建筑方面常用的尺寸,否则剖面就不落实。别墅建筑体量不大,出现框架结构和连续梁的情况不普遍,一般混合结构已经可以满足要求。由于空间较小,即使用简支梁,因跨度不大,断面高度也不致影响使用。但如在客厅等大空间的中间出现单跨的简支粱,则需粗略核算其断面高度。例如出现
5、一根 9 米跨度的简支梁,梁高按跨度的 12 分之 1 (H。1/12 L)计算,就有近 80 厘米高了。如果层高为 2.9 米,则梁下只有 2.1米净空,使用就很不方便了。为此就要作相应的修改,如增加层高,减少梁的跨度,改为连续梁或者将梁的位置调整到房间周边、将中间需要高空间的位置空出来,等等。窗台高度一般可为 8090 厘米,根据使用要求和设计意图,也可降至4050 厘米兼作临窗座椅,这时窗前需有护栏。当然也完全可以从景观出发,做成落地窗。屋顶平台如果上人,则女儿墙或栏杆净高不能小于 90 厘米,加上屋顶保温、防水和面层等作法,从屋面板标起,总高度约需要 1.2 米。这主要是从安全考虑。至
6、于楼板厚度,困为别墅一般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610 厘米即可。在方案阶段不必过于精确。以上这些均属于剖面设计中涉及结构方面的技术性问题,需要较为准确地进行表达。4、自然条件境域气温,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夏季受太平洋暖气团的控制,雨量较多,空气湿润。冬季受西北亚干冷气团的影响,降水量少,寒冷干燥。年平均降水 729.2 毫米,平均气温 11.8,平均日照 2672.2 小时,太阳总辐射 114.9 千卡/平方厘米。全年相对温度一般为 65%,平均无霜期 223 天,平均风速 4 至 6 米/秒。五、结束语通过这一阶段的设计,我受益匪浅,不仅锻炼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弃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和严谨作风。虽然只是课程设计,但我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去对待,能学到知识固然值得骄傲,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也是一件幸事吗!回顾此次设计,是对所学知识很好的总结。六、参考文献房屋建筑学 魏华 王海军建筑构造 刘建荣窗构造与安装技术 梁剑麟建筑防火规范建筑设计资料图集目录1. 前言.12. 项目背景.13. 设计依据.14. 设计概述.1 1) 建筑的主要特征 .12) 功能 .13) 剖面设计 .24) 自然条件 .25. 结束语.26. 参考文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