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生理.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41289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人生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妇人生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妇人生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妇人生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妇人生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医妇科生理病理概述(一) 作者:陈乃菁 妇女的生理特点主要为月经、妊娠、产褥、哺乳等几个方面,其中月经、妊娠、分娩都与女子胞有直接关系。 月经是指有规律、周期性的子宫出血。一般大约每个阴历月一行,也就是二十八天为一周期。从初经到绝经这段时间,约可维持三十五年左右,因人而异,除了妊娠 期和哺乳期外,此周期性的子宫出血,经常不变,信而有期,故称为月经。明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五十二之妇人月水条中说: “ 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 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 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也,有常轨也。 女人之经,一月一行,其常也,或 先或后,或通或塞,其

2、病也。复有变常而古人并未言及者,不可不知。有行期只吐血衂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谓逆行;有三月一行者,是谓居经, 俗名按季;有一年一行,是谓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谓暗经;有受胎之后,月月行经而产子者,是谓盛胎,俗名垢胎;有受胎数月,血忽大下而胎不殒者,是谓漏胎。此虽以气血有余不足言,而亦导于常矣。 ” 此段将月经之常变,叙述的颇为详细。 月经的产生,是肾气、天癸、冲任、脏腑、气血协同作用 于胞宫的结果,使之出现定期藏泻之生理现象。素问 ?上古天真论说: “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 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

3、盛壮。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 由此可知,妇女的整个育龄期的生理过程实与肾气、天癸、冲任、脏腑、气血紧密相关。 妇女的生理特点实与气、血、精关系密切,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血海充盈,由满而溢,则月事以时下;怀孕以后,则赖血聚以养胎;分娩时血气充足,则生产顺利,且生 产时难免要耗伤阴血,之后又有血下为恶露排出;哺乳时则气血上化为乳汁,使之可以泌乳。 气与血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血旺则气足,血之与气,两者既相互为根,亦相互为用。气血调和,则 月经、妊娠、产褥、哺乳均可正常。如妇人大全良方 ?产宝方序云:

4、“ 气血,人之神也,不可不谨为调护。然妇人以血为基本,血气宣行,其神自清,所谓血 室,不蓄则气和,血凝结则水火相刑。月水如期,谓之月信。 ”而阴精与血气之关系,则表现为精生血,血化精;而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 身中的精粹部 分,是藏之于肾的;所以精、血、气三者实是不可分割的。 而精、血、气三者均来源于脏腑,脏腑是人体的血气生化之源,其中与妇女生理关系较为密切的脏腑为肝、脾、肾三脏。脾为后天之本,有化生气血的功用,血气调 和,则月经按期来潮;脾又有统血的作用,使月经不致过多而无制约。素问 ?经脉别论说: “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 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5、,五经并行。 ” 景岳全书 ?妇人规 ?经脉之本说: “ 故月经之本,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 ” 肝则有藏血 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又有疏泄气机的作用,两者协调,起到调和气血的效果。而肾则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男女两精相搏,可合而成形,故妊娠顺利须赖肾气充盈。素问 ?六节脏象论说: “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 月经亦赖肾气充足,而致天癸至,任脉充,太冲脉盛,月经才会按期而行。故肾气的盛衰与月经、妊娠都有密切关系。妊娠以后,亦要靠肾气来维系,因胞脉系于肾,肾气盛则足以维系胎元,否则有殒堕之虞。 妇女的生理特点与经络中的冲脉、任脉、督脉和带脉关系最为密切,其功能主

6、要是对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起着蓄溢调节的 作用,并将脏腑所主的精、气、津、血输注 于胞宫,使之有规律的蓄纳精气,定期的排出经血。而其中又以冲、任二脉最为重要。内经称冲脉为 “ 十二经脉之海 ” ,王冰则称 “ 冲为血海 ” ,景岳全书 ? 妇人规 ?经脉之本中说: “ 经本阴血,何脏无之 ?惟为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经言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 也。 ” 。任脉与全身阴脉会于膻中穴,主一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凡精、血、津、液均为任脉所司,为妇女生理物质基础濡养之本。由于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腹 部正中,故王冰认为 “ 任主胞胎 ” 。任脉 之气通,胞宫才有

7、蓄溢经血的功能,同时冲脉旺盛,血海充盈,冲任协调,月经如期,才有孕育之可能;故冲任两脉的盛 衰,与月经和妊娠都密切相关,若冲任损伤,则易导致月经病及妊娠病。 发表时 伤寒论太阳病篇(一) 作者:王金铎 西元 160 年,东汉末年,中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他就是医圣张仲景。张机,字仲景,南阳人,官至长沙太守。他是一位悲天悯人、仁爱济世的医学家。东 汉末年,战乱纷扰,天灾人祸,他的家族两百多人、大部份因伤寒而死亡。张仲景遂精研医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 九卷、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胎颅药录并平脉辨证,写成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伤寒论在素问 热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学说(太阳、阳

8、明、少阳、太 阴、少阴、厥阴),就是把人体受风寒邪气入侵后,因人体抵抗力及体质的不同而产生六个不同阶段,伤寒论是中医方剂学的滥觞,也是中医辨证学说的创始。 譬如鼻过敏、风湿性心脏病都是风邪入侵人体,没有经过正常的流汗管道把风邪排出,风邪停留体内所致。一位中医师除了了解阴阳五行、经络、脏象学说外,伤寒的演变及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伤寒论首卷, 是太阳病篇,剖析了正常人体初受风寒邪气的生理、病理变化,并探讨如何治疗及护理。太阳病的提纲曰 :“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 寒。 ” 这是三个必要条件,合起来就是太阳病。一般感冒就是打喷嚏、流鼻水而已。但是太阳病感冒,那就更深入了。会出现头痛项

9、强、畏寒怕风,脉诊是浮脉,这 代表风寒邪气已经入侵我们的足太阳膀胱经了。内经说病在表汗之可也,所以发汗就是最重要的步骤了,而发汗前需先分中风或是伤寒,伤寒论的中风指的是中了风 邪,而不是我们所说的脑梗塞、脑出血的中风。中风的脉证特点是脉浮缓、汗出恶风,而伤寒的脉证特点 是脉浮紧、无汗恶寒、体痛,治疗方法是中风用桂枝汤配热 稀粥,而伤寒是用麻黄汤,以上两方皆需盖被子取汗,周身微汗出既可,风邪既可从毛细孔排出体外。 若是寒邪蔽塞汗腺久而体内热气无法排出,就像闷烧的蒸笼,人感觉烦躁,这时需在麻黄汤的基础内加入石膏,就是大青龙汤证;若是体质本身有水饮停积,加上外 感风寒后,出现咳嗽、喘促、噎喉,那就是

10、在麻黄汤的基础加上乾姜、细辛、五味子 -等,小青龙汤证;若出现项背僵硬感,再分有汗、无汗,选用桂枝加葛根汤 或是葛根汤。 桂枝汤号称天下第一方,所以加减也特别多,如气喘体 质者,感受风邪,需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营血不足者,感受风邪,体痛甚者,用桂枝新加汤,就是在桂枝 汤的基础上加入人参、加重白芍、生姜;泻下后,人体上焦阳气不足,寒气从下上冲,就是中医所谓的奔豚症,这时需用桂枝加桂汤;发汗后表阳不足,汗漏不止 (汗腺失去正常功能 ),需用桂枝加附子汤;若是下后出现胸闷,是胸阳受损,可以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若表邪已解而内有水饮兼心下微痛 者,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参考书目

11、1.伤寒论 李培生 知音出版社 2.伤寒论通释 李心机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妇科生 理病理概述(二) 作者:陈乃菁 中医妇产科的致病因素可归纳为感染邪气和生活所伤两大类;感染邪气多见于感受寒邪、湿邪和热邪三种,而生活所伤则包含了精神因素、饮食不洁、劳逸失常、房劳多产、跌仆损伤等五项。 一、感染邪气 1.寒本为六气之一,是指温度降低而造成的寒冷。而人体感染寒邪一般分为外寒及内寒两种;寒邪从皮肤肌表侵入的称外寒,如冒雨涉水、气温骤降等等; 若素体阳虚又过食生冷,导致寒从内生的则称为内寒,内寒往往易造成血行凝滞,并会影响气机的运行,因为寒为阴邪,主收引、凝聚之故。妇人良方大全 ?月水 不调方论云:

12、“ 夫妇人月水不调者,由劳伤气血致体虚,风冷之气乘也。若风冷之气客于胞内,伤于冲任之脉,损手太阳、少阴之经。冲任之脉皆起于胞内,为经 络之海。 ” 妇人规 ?血寒经迟云: “ 凡血寒者,经必后期而至,然血何以寒?亦惟阳气不足,则寒从内生,而生化失期,是即所谓寒也。 ” 灵枢 ?水胀篇 说: “ 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於女子,可导而下。 ” 故可知内 寒往往与体质虚弱有关,且不论外寒或内寒,均可致月经失调、闭经、痛经、 带下增多、胎动不安、症瘕、不孕、阴冷等妇产科疾患。另外,内寒除上述妇产科疾患 外亦可伴有形

13、寒畏冷、面色苍白或发青、小腹冷痛、腰膝酸冷、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象沉迟等临床症状。 2.热邪即是指六淫中的火,火、热皆为阳盛所致,两者为同一属性,火能生热,但两者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一般认为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火热为阳 邪,其性炎上,可以耗气伤津、损伤血络或迫血妄行。热邪亦有外热、内热之分,如因感受火热之邪而出现发热、下血者,此为外热,临床可见于热入血室、产后发 热等等;如素体阳盛,又过食辛热温燥之品,或七情过度 ,五志化火则属于内热,临床可见月经过多、崩中漏下、胎漏、胎动不安、子烦、恶露不绝等等。这都是 正、邪之间交争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病理现象。 热邪致病还可分为实热、虚热和热毒三种,这

14、里的实是指邪气实,虚是指正气虚,实热为正邪交争激烈所致,虚热则是气阴已伤,正邪交争不剧,往往可迁延 日久不愈,热毒则是邪热炽盛,重伤正气的一种急重病。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 “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 妇人规 ?经不调说: “ 然先期而至,虽曰有 火,若虚而挟火,则所重在虚,当以养营安血为主。 ” 内经亦提到: “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3.湿邪是重浊黏腻之阴邪,容易阻遏阳气,也容易与其他邪气合并,如寒湿、湿热、痰湿、湿毒等。湿邪亦可分为外湿和内湿,如生活在空气湿度大的地区 或久卧湿地,致使肢体疲倦疼痛、头重纳呆或发热缠绵不退、舌苔白腻、脉浮濡缓等,这是属于外湿;又如脾土虚弱,运化失

15、职以致水湿停滞内留,停住下焦,影响 冲脉、带脉,可致白带增多、泄泻、妊娠水肿、不孕、闭经等,此则为内湿。因泄泻和水肿都属于湿邪为患,所以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中说: “ 湿盛则濡泄,甚 则水闭胕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 ” 二、生活所伤 1.饮食不节:包括饥饱失常、 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素问 ?痹论说: “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 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则提到: “ 膏梁厚味,足生大疔。 ” 若饮食过多,会影响脾胃消化能力,引起肠胃病变;但饮食不足,亦会使气血生化之源匮乏,而引起冲任虚损、发育不良,出现月经不调或妊娠疾患,如:月经量少、闭经、不孕、胎萎不长等等。 若饮食偏嗜,过寒过热亦会引起脏

16、腑功能失调,阴阳偏盛偏衰。如过食寒凉,易损伤脾阳,致使寒湿内生,而出现带下、崩漏、不孕、月经后期、闭经、痛 经、泄泻等疾患;反之,若过食辛热助阳之品,或饮酒无度,则易导致湿热内蕴,热扰胞宫, 损伤冲任,而出现月经过多、月经先期、崩中漏下、胎漏、胎动不安、 子烦、恶露不绝等疾患。故灵枢 ?五味篇云: “ 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 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 ” 若饮食不洁,不仅可导致肠胃诸疾,易会感染诸虫,而致血虚经闭、带下、阴痒等疾患。 2.劳逸失常:适当的劳动,有助于气血流畅,但若劳动过度或过

17、于安逸,也容易成为致病的诱因。素问 ?上古天真论云: “ 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 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素问 ?举痛论中说: “ 劳则耗气。 ” 气足才能摄血,也才能 载胎,故行经期、妊娠期、产褥期或产后均不宜过劳,以免耗气动血,饮食要有所节制,才不会损伤脾肾功能。否则容易出现月经过多、崩漏、胎漏、胎动不安、滑 胎等疾患。素问 ?宣明五气论和灵枢 ?九针论的五劳篇中均提到: “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 妇人规 ?产要中则说: “ 凡富贵之家,过于安逸者,每多 气血壅滞,常致胎元不能转动。此于未产之先,亦须常为运动,庶使

18、气血流畅,胎易转则产亦易矣,是所当预为留 意者。 ” 可知妇人一方面要避免过重或不适当的体 力劳动,以免影响经、孕、产、乳;另一方面又不宜太过安逸,以免影响气血运行。 3.房劳多产: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及产育期,由于生理上的关系,特别要注意劳逸结合,以免导致月经病、妊娠病及产后病的发生。在妇人规 ?妊娠寡 欲中云: “ 妊娠之妇,大宜寡欲。其在妇人多所不知,其在男子而亦多有不知者,近乎愚矣。凡胎元之强弱,产育之难易,及产后崩淋经脉之病,无不悉由于此。 其为故也,盖以胎神巩固之日,极宜保护宫城。使不知慎,而多动欲火,盗泄阴精,则藩离由不固而伤,血气由不聚而 乱,子女由元亏而夭,而阴分之病,亦无不

19、由 此而百生矣。此妇人之最宜慎者,知者不可不察。 ” 张景岳又在妇人规 ?小产中说: “ 故凡受胎之后,极宜节欲,以防泛溢。 ” 素问 ?上古天真论也提到: “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 由此可 知古人强调节欲防病的重要。 4.跌扑创伤: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及产育期亦应注意生活上要安静稳定,避免跌扑闪挫、登高涉险、用力负重,否则易影响冲、任、督、带或伤及气血,而导致月经异 常、崩中漏下、胎动不安、小产等疾患。 5.七情内伤: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正常的情

20、绪反应是属于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但若因情志刺激而导致脏腑气血功 能紊乱,因此而产生疾病则称为 “ 内伤七情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 “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 另外,篇中亦提到 “ 心在志为喜 ” , “ 肝在志为怒 ” , “ 脾在志为思 ” , “ 肺在志为忧 ” , “ 肾在志为恐 ” 。而素问 ?举痛论云: “ 怒则气上,喜 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 则气结。 ” 这些情志失调而导致脏腑气血逆乱,若進一步影响冲、任、督、带,则会产生许多妇产科疾病,如月经失 调、痛经、闭经、崩漏、不孕、胎动不

21、安等。古人深知对于内伤七情致病,除药物调理外,心理的调治更为重要。故灵枢 ?师传中云: “ 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 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 可知医者对于病患必须怀有同理心,才能针对其心理状态在言谈中 给予疏导。 上述的致病因素,只是足以构成疾病的条件之一,并不是决定疾病是否会发生的根本原因。在内经中提到: “ 邪之所 凑,其气必虚。 ” ,为何在同样的生 活环境中,有些人百病丛生,有些人则安然无恙?其实,两者之间的差别乃取决于其本身正气的强弱(即抗病能力的强弱)。不论外在的邪气如何猖獗,正气强的人 依然自在生活,丝毫不受影响,而正气

22、弱的人,就会整日为疾病所苦,郁郁寡欢的度日。所以一个人在平时就应培养自身的 “ 正气 ” ,那么,要如何培养自身的 “ 正 气 ” 呢?中国人讲 “ 无欲则刚 ” ,素问 ?上古天真论则说: “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 首先必须学会渐渐放淡自己的各种欲望及执著心,凡事不强求,不执著,不要一味 的羡慕或妒忌别人,素问 ?上古天真论云: “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 ;另外,要守住自己的 “ 真气 ” ,不要常常起心动念, 所以

23、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说: “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 也。 ” 只要是带有负面能量或者会产生负面影响的一切人、事、物一概都不接触,就算无意中接触到了也不为所动,做到 “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 ,这样自会知足常 乐,轻安自在,从而达到 “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的境界了。 伤寒论太阳病篇(二) 作者:王金铎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它探讨伤寒热病的发病机转,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为寒邪入侵人体的足太阳膀胱 经,出现头项强痛、恶寒、脉浮,经过治疗、或没有经过治疗、或是

24、治疗错误,可以分成化热入里 (入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或是转寒入三阴经 (太阴、少 阴、厥阴 )。 化热入里包含,寒邪不解,入肺化热,产生喘而汗出,身无大热的麻杏石 甘汤症;热郁胸膈,出现心中懊憹,虚烦不得眠,反覆颠倒,栀子豉汤症;邪热入膈并痰 饮,结成痰热、湿热,心下痛或全腹痛,属于小陷胸汤、大陷胸汤症;热邪入胃,心下痞 (胀感 )、按之濡 (软 )、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热邪入肠,下 利、脉促、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人体抵抗力不足,邪热结于胁下,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脉弦、小柴胡汤主 之;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

25、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此为少阳不解兼阴伤,脾阳不振,柴胡桂枝乾姜汤主之; 胆热 下扰胃肠,造成腹痛、泄泻,黄芩汤;若是邪热结于胁下合并阳明腑实,大便不通,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大柴胡汤主之;热入阳明气分,白虎汤主之;若 是伤及阴分,出现口渴症状,需加入人参,变成白虎加人参汤,若是寒热结于胃肠,产生胃热肠寒,同样出现心下痞、腹泻,可以选用半下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 草泻心汤等;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 (寒气 ),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邪热与下焦瘀血结合,产生热结膀胱,其人如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主 之;邪热结于三焦,出现胸满繁惊,小便不利,谵语,柴胡加龙骨牡

26、蛎汤主之; 热邪食积停于上焦,出现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可以瓜蒂散吐之;热邪与水 饮相结停于胸中,以十枣汤泻之。 太阳、阳明、少阳是阳病的三个阶段,临床上会出现合病 (如太阳与阳明同时发病 )、并病 (例如先出现太阳病,再出现阳明病等 ),如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太阳、少阳并病,柴胡桂枝汤主之;太阳、少阳合病,下利者,黄芩汤主之;少阳、阳明合病,柴胡加芒硝汤或大柴胡汤主之。 太阳病若误治,例如误汗、误吐、误下,或素体阳虚,疾病易产生寒化而转入三阴,例如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这是心阳虚 脱,宜顿服桂枝甘草汤; 火针误汗,造成烦躁,扰动心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

27、寒,误汗、吐下后,出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这是心阳不足,水饮上逆,可服茯苓桂枝白术 甘草汤;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出现心阴阳两虚,可投炙甘草汤;太阳病,误汗、误下后,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无表症,脉沉微,这是脾肾阳大虚,宜乾姜 附子汤顿服,或是茯苓四逆汤主之;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瞷动,振振欲擗地,这是心肾阳虚,寒饮上逆,真武汤主之;伤寒,阳脉 涩,阴脉弦,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烦,这是脾胃气血不和,小建中汤主之;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这是下后,脾阳不足兼 有表症,宜桂枝人参汤,服药后仍下利不止,此利在下焦,宜赤石脂禹余粮汤;发汗后,腹胀满者,此是脾气受伤腹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伤寒汗、 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嗳气 ),这是胃虚、气上逆,旋覆代赭汤主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骨节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此表阳虚、风湿停留肌表关节,宜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参考书目: 1.伤寒论 李培生 知音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