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语文版 2011 年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教师版人教版中考语文 8 年级重点文言文解析八年级上册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基础积累】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2、实词:自:从。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曦月:阳光,月亮。襄:漫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清荣峻茂 素;白色。旦;早晨。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4、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有
2、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绝 献:极 自非(如果)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阅读探究】1、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 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写夏水的句子:2(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
3、)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迁移运用】1、运用:(1)2003 年 6 月,世界人民 见证了“ 三峡蓄水 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 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2)由李白的“ 朝辞白帝彩云 间,千里江陵一日 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2、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
4、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 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 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 素” 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北朝 【基础积累】(1)写普通山川之美,清丽自然, 浑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
5、的欢乐、愉3悦、悠然自在之情。 (2)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视“清流见底” ,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 “夕” 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 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 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 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一、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1 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2 四时俱备 季 3 晓雾将歇 消散 4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翻译句子 1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6、,交相辉映 3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在是人间天堂。 三、简答: 【阅读探究】1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迁移运用】赏析写景,体验 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
7、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 师稍加点拨。 4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 给水铺上异彩,水的 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 绿的竹丛 ,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 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
8、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 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 四时俱备” 用平 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 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由静景 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传达了生命气息。
9、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 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 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 ”言简而意 蕴。自从 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
10、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积累】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江城子 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窗户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
11、澈透明,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5“闲人”罢了!【阅读探究】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 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 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结构:本文
12、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 描写 议论。第一层:(1-3 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 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 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 3 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迁移运用】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 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
13、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3、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 为乐。欣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陋室铭(刘禹锡 唐)【基础积累】陋室铭 一文作者认为 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中描写 “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4、用比喻赞 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 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在文中 结尾把自己与古代 贤士相比,表 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 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爱莲说 (宋代哲学家 周敦颐)【基础积累】一、 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 3 分) 1、 益: 副词,更。 2、 植:树立。 3 、鲜:少。 4、濯:洗涤。 5、 亵:亲近而不庄重。 6、 妖:妖媚。 7、蕃:多 8、宜:应当 9、独:只,仅6二、翻译:1、 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我只爱莲花, (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 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4、噫 ! 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唉!爱菊花(的人), (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阅读探究】“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 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 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 牡丹”、 “菊”、
16、 “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 贵的人。(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 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 不染 ”“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 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
17、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 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迁移运用】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 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背诵:周敦颐 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
18、,宜乎众矣。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 羁绊 ,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描写莲 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 现莲高洁品质, 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美名 远扬的 语句是:香远益清。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写君子行 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 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桃花源记【基础积累】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
19、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7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 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3、重点字词、 (1)通假字:要通“邀” ,邀 请。(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 鲜美:鲜艳美丽(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具: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咸来问讯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 乐,都。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 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
20、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阅读探究】(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 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本文中描
21、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闻,皆 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5、思考、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 尚的哪
22、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 ,结果“不复得路” ,而后“无人问津”可知。(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 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迁移运用】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1、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
23、事更加离奇)2、“桃花源” 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 为什么还要写它呢?8(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3、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阅读课)【基础积累】 译文: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山峦都是同样的颜色。 (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 (可以说是)世上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见底。水中游 鱼 ,水底 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
24、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还快;凶猛的浪头,好像狂奔的 马群。 两岸的高山上生满让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树木。山峰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先恐后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和谐动听;鸣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群猿哀鸣经久不绝。那些 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又可见到明亮的阳光。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解题:“ 与”:给予。 “书”:信。
25、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 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2、解释重点字。风烟:指烟 雾。 共色:同 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 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 绝,到了极点。从流飘荡 :乘着船随着江流 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7)急湍:急流的水 (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 高山”,不是“ 寒树”。(10)轩邈:轩,高;邈,
26、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 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2)相鸣:互相和鸣 (13)戾天:到天上;戾,至(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筹划、治理。(16)忘反:流连忘返;“反” 同“返” (17)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 (18)犹:好像,如同。 (19)交映:互相掩映。(20)见:同“ 现” ,显现,显露。 (21)缥碧:青白色。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9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 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阅读探究】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
27、,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第二段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 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 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 发了作者 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 奇山异水” 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 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作者从视觉、听觉 感受的角度来写, 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4 分)(1)从“从
28、流 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 作者对大自然的 热爱,对生命的歌颂;(3)从“鸢飞 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 对功名利禄的鄙视 ,对官场的厌恶。 (重点)理解背诵。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_。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 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 (
29、急湍甚箭,猛浪苦奔)写听觉感受的:_。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 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 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重点句翻译。 风烟俱 净,天山共色。- 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
30、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 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10连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欣赏。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中心:“鸢飞 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重点)(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迁移运用】讨论。 “奇山异水
31、,天下独绝” 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 奇” 在何处?答:奇在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 间处处勃发生机。练习,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你怎么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五柳先生传(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陶渊明理解背诵: (1)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着文章。(3)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
32、人格并且与传文中“ 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4)文中描写“ 五柳先生 ”不追名逐利,恬淡自足的诗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5)反映他安贫乐道精神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陶渊明)【基础积累】1、 文学常识: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五柳先生 传出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桃花源记,诗有饮酒 归园田居其三2、 人物欣赏:(1)五柳先生的形象: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独立于世俗之外的 隐士形象。(2)从三方面描写其形象的:一是: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二是:志趣(好读书、性嗜酒、着文章)三是:生活(环堵萧然,不蔽 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3)对“五柳先生 ”的评价: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他不慕荣利,厌恶官场的追名逐利,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可令另一方面他逃避现实, 隐居起来,不去撞击社会矛盾的思想是消极的。(4)本文与,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同是嗜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是与民同乐。3、 名句及成语:(1)不求甚解:现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本文指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