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二年语文下册:日月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代表性风景名胜,每当我们看到”日月潭 ”这三个字, 心中总会荡起一圈圈涟漪,因为那里山清水秀,有我们日夜思念的台湾同胞 . 日月潭很美, 描写日月潭的词句也很美 .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词语外 ,还可以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有一些词语学生不易理解。如;“风光秀丽” ”隐隐约约”等词语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三、.学习目标: 1.会认 9 个生字,会写 12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语言环
2、境,指导识字. 写字, 通过朗读了解词语的意思 ,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2.激发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 出示中国地图,找到台湾, 点击放大课文插图, 板书课题 . 2. 读准课题 ,了解” 潭”的意思 . 3.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1).课前要求: 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读准后鼻音”朦. 胧.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加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学生喜欢的.读得好的词. 读得正确的词全班跟读. (2)对照图画读课文,感知字义词义. (3)去掉拼音,用多种形式读生
3、字词,巩固识字. 三.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 以情激趣 . 放日月潭美景录象片,教师配乐朗读 ,把学生带入情境. 2. 自读感悟 . 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理解感悟,边读边思考, 边读边想象. 3. 合作交流 .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巩固旧知 1. 齐读课文 ,能背诵的学生练背课文. 2. 抽认生字词. 二. 游戏巩固识字. 三. 积累运用. 1.激发学生兴趣.你喜欢日月潭吗? 为什么?课文中用哪些词句写出了它的美丽 ?把这些词句画出来,收集到你的”好词佳句”中去. 2.教给积累方法,鼓励运用.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记在小本子上 ,快和这些好词叫朋友.好朋友要多次见面,在说话或写话时别忘了用一
4、用他们. 3.给予展示的机会.给同学读读课后练习”读读记记” 中的词语或自己收集的词语. 三. 实践活动. 1. 查找日月潭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日月潭,争做最佳”小导游 ”.在给同学们作介绍时,力争用上积累的好词好句. 2. 办个 ”台湾在我心中”的图片展. 四. 写字指导. 1. 巩固读音 . 2. 发现规律 . 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一些能帮助识记和正确书写汉字的规律. 五、反思:反复的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以至于能熟读成诵。葡萄沟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盛产葡萄的好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分为 4 个自然段。第 1 自然段,列举了葡萄沟盛
5、产的水果。第 2 自然段,介绍了种在梯田里的葡萄成熟前后的迷人景象。第 3 自然段,介绍未运到城市的葡萄被制成葡萄干,非常有名。第 4 自然段总结全文。课文第 2 自然段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第 1 自然段亦可作为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的例子。二、学情分析;课文内容简单易懂,课文结构分明。凉房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通过图片帮助学生便难为易。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理解 15 个新词。2理解并能听写课文中描写葡萄的句子。3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2 自然段。5知道我国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是盛产水果的好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四
6、、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活。教学难点:背诵第 2 自然段。五、教学准备中国地图,课文录音、梯田图片。六、教学时间:2 课时第 1 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2学习课文第 1 段,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列举葡萄沟生产水果的。3正确的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二)教学过程1出示课题,读题。提出预习要求:(1)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葡萄沟在什么地方?那里产哪些水果?(2)自学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划出来。(3)把课文读正确。2检查与学习。(1)葡萄沟在什么地方?读准三个带点的生字:新疆吐鲁番出示“吐鲁番 “、“葡萄沟 “、“新疆“3 个词,请
7、同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出示中国地图,教师指出吐鲁番的位置。(2)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吗?为什么?仔细读第 1 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收获。交流讨论。要点:a葡萄沟不但出产,而且盛产。b 课文是按时间的顺序介绍葡萄沟盛产的水果的。c 联系上下文理解:盛产。d 有一个顿号。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 1 自然段。3正确地朗读课文。(1)播放课文录音。(2)读准生字,给正确的读音打“ 。凉棚(pn pn)好客(ho ho)荫房(yn yn)(3)读通长句子,注意下面 3 句话。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扛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夏季,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
8、绿色的凉棚。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荫房里制成葡萄于。4课堂练习。(1)抄写生字新词。(2)正确地朗读课文。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练习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段。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重点练习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段。2准确理解第二自然段的词句并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学过程:1提出学习目标(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葡萄沟一课。(板书:葡萄沟)(2)学习最后一自然段葡萄沟是怎样的地方?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板书:好地方)(3)提出课时学习目标为什么说“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讨论的一个
9、重要问题。2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2)指名回答思考题。(板书:盛产水果)“ 盛产“是什么意思?出产水果很多,可说盛产-出产的大米很多呢?杭州盛产什么?(3)葡萄沟盛产哪些水果呢?老师引读第二句。(老师读表示月份的词)说说老师读的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这句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4)小结: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好地方?过渡:葡萄沟不但是个盛产水果的好地方,而且也是个景美人美的地方。3学习第二自然段(1)默读这一自然段,编好句序。(2)再次默读,想一想,这一段中的句子基本上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用“-“划一划这些词。交流、讨论思考题
10、,提醒学生注意“这时候“也是表示时间的词语。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看,这段话是从第几句开始,按时间顺序排列的?(3)学习第二句指读,其他同学思考:这句话写什么时候,什么怎么样?根据回答板书:夏季枝叶茂密你从哪些词与看出枝叶长得很茂密?枝叶怎么会像凉棚?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当你来到葡萄沟,来到这茂密的枝叶搭起的一个个绿色的凉棚下,你会有什么感觉?(凉快、惬意)带着舒畅的心情读句子。读时,重音读哪一个词?(凉棚)自由准备后,再指读。(4)学习第三句自由轻声读句子,想一想,这句话主要讲:什么时候,什么怎么样?(根据回答板书:秋季葡萄)哪些词写出了葡萄的美丽?着重理解“ 五光十色“ 的意思。(板书:五光十
11、色一大串一大串)a“五光十色“ 描写葡萄的什么美丽?课文中提到了哪些颜色?形容颜色多的词还有哪些?(五颜六色、五彩缤纷)b 在文中,把“五光十色 “换成“五颜六色“,行吗?为什么?(“ 五光十色 “不仅写出葡萄的颜色很多,而且写出了葡萄富有光泽,非常美丽。同时,也说明葡萄成熟了,获得丰收)指导朗读。秋季,当我们再次来到葡萄沟,看到五光十色的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我们真想说-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和对葡萄沟的赞叹。范读-自由读-指读-齐读小结:不管是夏季,还是秋季,葡萄沟的景色总是那么美丽。(板书:景色美丽)(5)学习第六句。男生齐读句子。说说句子讲谁怎么样。你从哪些词感到
12、老乡的热情好客?理解“谁会 “和“ 说个够“ 的意思。女生齐读句。注意突出反映老乡热情好客的词语。(6)小结:学了这一段,大家了解到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好地方?(7)包含着赞美之情齐读第二自然段。4学习第三自然段(1)引读课文。(2)说说这一段写什么?(板书:葡萄干有名)(3)用“-“划出写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的特点的词。说说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为什么有名。分析“颗粒大、味道甜、颜色鲜“的三个词的结构。然后说说这样的词;水果多、景色美、名气大(5)小结: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非常有名,葡萄沟的确是个好地方。5总结(1)讨论: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2)谈谈你还了解葡萄沟的哪些情况。(3)师小结:是啊,
13、葡萄沟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一个令人喜爱、令人向往的地方。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机会到葡萄沟,亲眼看一看那里的美景,亲口尝一尝盛产的水果,亲自感受一下老乡的热情好客。(4)配乐齐声朗读全文。板书设计:盛产水果葡 夏季 枝叶 茂密 好萄 景色美丽 地沟 秋季 葡萄 一大串一大串 五光十色 方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 有名 颗粒大 味道甜 颜色鲜教学反思:通过图片展示了凉棚、及新疆维吾尔族的风俗人情,让学生充分了解新疆及新疆的葡萄和新疆热情好客的人们。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难忘的泼水节一、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 1961 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西双版纳的黎明城,和傣族人民一起过
14、泼水节的事。这篇看图学文由一幅图和一篇短文组成。图上的背景画的是西双版纳地区的特有风光。树木茂密,鲜花朵朵,地上是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周恩来总理在画面中间,双手端着银碗,穿着傣族服装,面带笑容。他周围是穿着节日服装的傣家儿女。有的拿着银壶,有的端着花碗,有的敲着象脚鼓,有的打着镲,大家十分高兴。课文内容同画面相联系,讲了周恩来总理同傣家儿女过泼水节的情形。课文共 8 段,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的。二、 学情分析:傣族、泼水节学生也许未曾听说过,课前需要老师点拨,收集相关的信息,对泼水节有所了解。三、教学目的 1 通过看图学文,了解 1961 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从而体
15、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2 指导有序观察的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分清主次及注意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后四段。四、重难点,1 重点:了解周总理与 1961 年和傣族人民一起欢渡泼水节的情景,从而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2 难点(1)由于年代的原因,学生对周总理了解不够,影响对课文所表达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的感受。(2)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泼水节了解甚少。教学过程一故事录像激趣,设问质疑,导入课文1 讲泼水节的来历看泼水节的录像,让学生了解泼水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课题
16、。2 为什么今年的泼水节特别令人难忘呢?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全文,感知全文。3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在什么时候举行?你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的?每年的泼水节都在 5 月 13 日举行,今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的心情怎样?用高兴的语气读 12 自然段。二读中体验,读中感悟,音乐辅助1 随着欢乐锣鼓乐曲, 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三段,体会当时欢乐的气氛。 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2 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同学们读读,写写,议议,用铅笔在书上画出重点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四面八方”“赶来”“敲鼓”“地毯”“ 龙船”“花炮”“撒满”“一条条”“ 一串串”理解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用“ 四面八方 ”造句。3 有一
17、个词最能表达傣族人民的兴奋心情。(欢呼)什么叫欢呼?同学们反复诵读体验。想象傣族人民会欢呼什么?三看图学文,学会观察,理解图意1 用电脑显示画面,指导学生看图,周总理是怎样打扮的?周总理的心情是怎样的?傣族人民都在做什么?重点观察几个人。周总理为什么要穿傣家人的衣服呢?2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笑容满面”“接过”“敲着”“ 踩着 ”“跳舞”这些词体会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象普通的傣家人一样。并用“笑容满面”造句。四创设表演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导语激情,感知体会1 当时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呢?观看录像,启发想象。2 同学们,你们也想象傣族人民一样跟周总理一起过泼水
18、节吗?请一个同学朗读 56 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做动作,老师配上音乐。你们想周总理会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傣族人民会欢呼什么?会向周总理祝愿什么?3 请几个同学表演,其他同学朗读课文,同学进行评价。4 老师导语激趣,人民的总理爱人民,向人民祝福;人民爱总理,向总理祝愿,人民和总理心连心,是多么幸福难忘的场面呀!傣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请同学齐声朗读 78 自然段,感悟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谊。理解最后两句的!五总结朗读,回顾感悟,背诵课文1961 年的泼水节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也难以忘记 1961 年的泼水节,请同学们大声诵读,把你们的感情都融入字里行间
19、吧!读到“开始泼水了”让同学关上书试着背诵课文 5678 自然段。板书设计9 难忘的泼水节特别高兴欢迎总理共渡节日幸福 难忘反思:1、 让学生读中体验,读中悟情,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读贯穿始终。2、 巧妙的运用音乐,录像辅助教学,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3、 让学生通过想象,体验情景,通过想象总理和傣族人民祝福祝愿的话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4 通过学生读读,写写,划划,和表演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主动的探索,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北京亮起来了一、教材分析 北京亮起来了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围绕“爱祖国,爱家乡”为专题编写了四篇课文: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它们依
20、次向我们展示了祖国风光秀丽,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幸福、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重在讲北京的夜景亮,用许多优美的词语来描写北京的夜景,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体会到祖国首都的辉煌亮丽,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然后联系实际,拓展到我们的家乡的夜景也一样美,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二、学情分析:文章中有大量的词语在理解生上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教师需要点拨,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查阅字、词典的方法来加以理解。二、教学目标 1.会认 18 个生字,会写 12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增强对首都北京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三、教学重难
21、点:重点:1.会认 18 个生字,会写 12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难点:词语句子的理解,感受北京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对首都北京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四、教学准备:词卡,课件五、教学课时:1 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北京不但白天很美,到了夜里更美,北京的夜景到底有多美,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北京夜景美的课文北京亮起来了。二、初读识字 1.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力争把字音读正确。 2.在合作读和比较读时侧重纠正字音。重点关注“幕、烁、幢、焕、绚”等字的读音。 3.和学生一起发现、交流识字方法。如: ( 1)拆合法识字:烁、辉
22、、夺、扮、幢、府 ( 2)换偏旁:优犹 换焕 ( 3)相同偏旁归类识字:烁、煌、焕 三、写字指导。 (1)指导写正确。 “辉” 字左边“光”字变竖弯钩为“竖提” 。 “煌” 字左边的火字旁捺变为点。并且学生容易把“辉 ”“煌”两个字都写成“光”或着“火” 。四、初读感悟,学习课文。1、听老师范读课文,用“ ”划出描写北京哪些地方亮了。( 1)、师配乐范读,生勾画。( 2)、生汇报。( 3)、你刚才在勾画词语的时候都去看了北京哪些地方的灯光呢?你觉得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呢?(4)、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机动学习课文)2.学习第二段。 (1)请你自读课文,用“-” 划出描写北京亮的词语。(2
23、)说说读懂了什么词语或句子,并读出有关语句。(生汇报) (3)提出没有读懂的词句,或与课文有关的其他问题,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教师选择小组讨论中有关重点词句的问题或者其他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全班交流。(金碧辉煌说明了什么?勾画 和轮廓是什么意思?) (4)教师出示课件相关图片,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或者让学生指着课文插图,用课文中的词句描述有关画面。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如,“华灯高照、川流不息、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勾画、轮廓”。4.自学课文其他段落:读读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联系课文,体会“ 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5. .再次自读课文,想想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夜晚的北京。(
24、明亮、辉煌、美丽、繁华等)结合学过的有关北京的课文(如,北京、我们成功了和本课),说说假如你去了北京,你最想到哪儿去看看。 6.引导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条件的班级可让学生练习给录像配解说词。) 五、积累运用1.激趣。看到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同学们都惊叹道: “哇,好美啊!”却不能用自己的话把它的美丽描述出来,课文是用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呢? 2.给出一两个城市的夜景图片,用以下词语说话,看谁用得多。 高大的建筑物 绚丽多彩的广告 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川流不息的汽车 繁华的大街 一幢幢高大的建筑物 一座座立交桥 一束束灯光 金碧辉煌 灯光闪烁 3.除课后列出的词语外,还可引导积累运用以下词语:
25、勾画 轮廓 犹如 装点 繁华 装扮 古老 年轻 倒映 一幢幢 一座座 一束束 灯的海洋 光的世界 川流不息 4.读“ 我知道” 中的两段话,引导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北京的资料。 六、实践活动选择本课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用一幅画表现词句的意思反思: 1、 让学生通过想象,体验情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2、 通过学生读读,写写,划划,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主动的探索,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动手做做看一、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非常有趣故事,科学家朗志万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26、,要动手做做看。”二、 学情分析:伊琳娜通过亲自动手做,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一课会带给孩子们很多启示,伊琳娜想到的,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想到。三、教学目标1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9 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中受到启发。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四、教学重点抓住描写伊琳娜情绪变化的语句,感受故事的情趣,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一只杯子里装满了水,我在上面放上一张纸,杯子倒过来,水不会撒出来。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出示课题动手做做看。 二、自由读课文质疑。 1、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
27、问题,你动脑筋了吗?动手做了吗?读读课文,看看伊琳娜是怎样做的。 2、提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1)字词: 鳞(l0n):鱼类、爬行动物或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的薄片状组织,由角质组成。 哄(h%ng)骗(pi4n):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2)理解难句: “ 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是科学家朗志万的话,意思是朗志万不是真的哄骗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不要轻易地相信权威,凡事要亲自动手做一做。 三、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默读思考 (1)课文中哪部分写了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小朋友是怎样回答的。 (2)伊琳娜是怎么做的。 (3)伊琳娜是怎么说的。 (4)你赞成“ 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2、汇报: 课文(第 1-3 自然段)科学家提出为什么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的问题。 (第 4-5 自然段)写了伊琳娜亲自动手做实验,发现科学家的话是错的。 (第 6-7 自然段)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明白了他这样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