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诊断学 1. 症:是疾病和症候的外在表现 包括: 症状:病人主观的感觉,自觉头痛、耳鸣等。 体征:医生检查时发现的病情征象,如面白、脉浮。 证:为中医学中特有的概念,是各种症状和体征的抽象的集合体。是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因、病位、性质以及邪正关系等,反应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 2. 病案书写 门诊病案和急诊病案中的各种记录,应当时完成 交班记录、转出记录、出院记录,应事前完成 首次病程记录,应及时完成 住院病历、住院 记录、手术记录、转入记录、抢救记录、 死亡记录等 ,应在 24 小时内完成 病案首页,在患者出院后 48 小时内完成。 住院病历
2、、住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病程记录、死亡记录、转入记录、转出记录、出院记录、术前讨论记录、术后病程记录等标题,单独一行用红色墨水笔书写于中央,病案内容一律用蓝 黑 墨水笔书写。 文字的要求:字清、书整、标正,不得挖补剪贴、住院病历在一页修改三处以上要重新书写。 门诊病案:主诉的内容。诊断包括中医病名、证名、西医病名。门诊三次未确诊者应请上级医师会诊,并记录在案。 急诊病案:除同门诊病案外,还 应记录病人就诊时间及医生诊查时间 ,记到时、分。急救措施、时间、用药、剂量及方法。向家属交代病情,并了解家属意见。会诊及上级医师诊查时间、诊治意见。无效死亡者,应记录抢救措施,用药情况,及参加抢救的医师及
3、护士的姓名。 住院病案:中医病证有几个写几个,西医诊断写在中医诊断的下面,多个病名应按主次先后顺序排列。 3.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4.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 整体审查:要求医者“司外揣内。因端竟委、察态知意”, 运用四诊分析病人的每一具体 病象,后运用综合、归纳、辩证的思维方法,抓住疾病的整体的反应。 5. 中医学的思维形式 :中医学是借助于直接观察、理性思维、实践验证来描述表现在整体 层 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包括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内部关系及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6. 辩证思维的方法与步骤: 辩证诸法的综合运用 :八纲辨证是辩证的基本纲领,
4、表里、寒热、 虚实、阴阳是对证候性质与部位的高度概括。病因与气血津液辩证为辩证的基础,病因辩证:辨六淫、虫、食等邪气的性质。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以辨别病位层次、阶段为纲 。脏腑、经络辩证以辨别病变的空间位置为纲 。气血阴阳的 失常为具体的内容,主要适用于内伤杂病辩证。 解表剂 汗法 作用 :发表 /解肌 /透疹 辛温解表剂 -适用于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 /头痛 /脉浮 /无汗 /鼻塞流鼻涕 /口不渴 /苔白 /脉浮紧 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节) 9g 桂枝 6g 杏仁(去皮尖) 6g 炙甘草 3g 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 ,喘而无汗服之益 . 功用 :发
5、汗解表 ,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 外 感风寒之邪束表,导致毛窍闭塞,卫阳被遏,不能达外, 故而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又由于毛窍不透,故而肺气不能宣通,则上逆而为咳喘。 本方关键之处在于宣肺气。 肺主气,合皮毛,通腠理。 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表的桂枝为臣药,以助麻黄发汗之力,且可以调和营卫。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配伍,一升一降,以增强宣肺平喘之功。炙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即可调和麻黄杏仁的宣降特性,又能缓和麻黄桂枝合用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及正气。 “治肺不忘宣降”“麻黄无桂
6、枝不温”“附子无干姜不热” 桂枝汤 组成:桂枝 9g 芍药(白芍) 9g 甘草 6g 生姜 9g 大枣 3 枚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使邪从表而出)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鉴别症状,又如小便自利。这里主要用于与外感风热证相比较。),脉浮缓或浮弱者。 起点 走行 止于 联系 分支 手太阴肺经 中焦 (胃 ) 沿胸前壁的外上方 ,向上肢掌侧面 大拇指桡侧 肺 ,大肠 ,胃 食指 的桡侧缘向肘腕下行 . 末端 气管 ,喉咙 末端 手阳明大肠 食指末端 沿第二掌骨及腕的桡侧 .上肢背侧
7、 对侧鼻翼旁 肺 ,大肠 ,下 经 的桡侧缘向肘 ,肩 ,颈 ,上行到面部进 齿 ,口 ,鼻 入下齿龈 ,并过上唇止于对侧鼻翼 旁 . 足 阳明 胃经 鼻旁 分布头面前侧 ,进入上齿龈 ,再 第 2 趾外侧 脾 ,胃 ,心 , 足大 向下过颈前 ,胸前乳房 ,到腹部沿 上 齿 ,喉 趾 脐旁 2 寸处下行 ,直到鼠蹊部 , 咙, 乳 ,鼻 再沿下肢前侧向下 ,口 足太 阴脾经 足大趾 沿足背内侧 ,内踝前面 ,胫骨内侧 胸部 脾胃,心, 心 内侧 后方上行 ,在内踝上 8 寸处与足厥 咽,舌 阴肝经交叉至前面 ,再经大腿内侧 前缘向上至腹部 ,再沿距腹中线 4 寸处向上 . 手少阴心经 心中
8、沿上肢掌侧面的尺侧缘下行,入 小指桡侧缘 心,心系 目系 手掌,经四, 五掌骨之间 小肠,肺, 咽,目 手太阳小肠 小指末端 经手背直上,沿上肢背侧面的尺 耳部 心,小肠 目内 经 侧缘到肩部,入锁骨窝再向上经 胃,耳, 眦 过颈部,眼内外侧止于耳。 目,咽 足太阳膀胱 目内眦 向上绕头顶至头后,再向下分两条 足小趾 膀胱,肾, 耳 经 沿脊柱旁,向下过臀部,沿下肢的 脑,肛门 外侧,再下行过腘窝中央,继续下 耳 行过小腿后面,沿足背外侧 足少阴肾经 足小趾 斜向足心,沿舟骨粗隆下缘,到 锁骨下缘 肾,膀胱 心包 内踝后面,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 肝,心,肺 在腹部离正中线 0.5 寸处继续上行
9、 喉咙,舌 到胸部离正中线 2 寸处上行,止于 锁骨下缘。 手厥阴心包 胸中 分布胸外上方,沿手臂掌侧面 止于中指 三焦,心包 无名 经 的中间下行,入 手掌 末端 指 手少阳三焦 无名指端 经手背沿桡尺两骨之间上行, 眉梢 三焦,心包 目外 经 过鹰嘴突,在上臂外侧走向肩 耳,目 眦 部,进入锁骨窝,有分支下行 至耳后。 足少阳胆经 目外眦 到达颞,耳四周及侧面部,再 第四趾 肝,胆,心 足大 到肩部进锁骨窝,从锁骨窝下行 耳,目 趾 ,经胸胁部下达髋关节部,再沿 大腿 外侧,腓骨前面,外踝前下方, 止于第四趾端 足厥阴肝经 足大趾 从足背内踝前沿胫骨内侧面上行, 乳下方 肝,胆,肺 肺中
10、环绕阴部,到小腹,再向上过 胃,外生殖 鼻, 胁肋部止于乳下方。 器,目,耳 感冒:是感受触犯风邪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骨度分寸定位法 部位 起止点 分寸 部位 起止点 分寸 头面部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寸 背腰部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 3 寸 眉间 (印堂 )至第七颈椎棘突 18 寸 上肢部 腋前 /后纹头至肘横纹 9 寸 前额两发角之间 9 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 12 寸 耳后两乳突之间 9 寸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 18 寸 内上髁上缘 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 9 寸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
11、3 寸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8 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 5 寸 腘横纹至内踝尖 16 寸 两乳头之间 8 寸 臀横纹至腘横纹 14 寸 腋窝顶点至第 11 肋游离端 12 寸 手太阴肺经 穴位 定位 主治 刺灸法 尺泽 肘窝横纹上 ,肱二头肌腱桡侧 ,肘 (1),咳嗽 ,气喘 ,咳血 ,咽喉肿痛等肺系 直刺 0.8-1.2 关节微屈定穴 实热性病症 寸 ,或点刺 (2),肘臂挛痛 出血 ,可灸 (3),急性吐泻 ,中暑 ,小儿惊风等急症 孔最 在前臂掌侧 ,腕横纹上 7 寸 ,尺泽 (1),咳血 ,咳嗽 ,气喘 ,咽喉肿痛等肺系 直刺 0.5-1.2 与太渊的
12、连线上 病症 寸 ,可灸 (2),肘臂挛痛 列缺 桡骨茎突上方 ,腕横纹上 1.5 寸 ,或 (1),咳嗽 ,气喘 ,咽喉肿痛等肺系病症 向上或向下 两手虎口交叉 ,食指尖所至凹陷处 (2),头痛 ,齿痛 ,项强 ,口眼歪斜等头项 斜刺 0.3-0.8 部疾患 寸 ,可灸 太渊 腕横纹上 ,桡动脉外侧与拇长展 (1),咳嗽 ,气喘等肺系病症 避开桡动脉 肌腱之间 (2),无脉证 ,直刺 0.3- (3),腕臂痛 0.5 寸 鱼际 第一掌骨掌侧中部 1/2 处 (1),咳嗽 ,咳血 ,咽干 ,咽喉肿痛 ,失音 直刺 0.5-0.8 等肺系实热病症 寸 ,割治法治 (2),小儿疳积 疗小儿疳积 少
13、商 拇指桡侧 ,距指甲角约 0.1 寸 (1),咽喉肿痛 ,鼻衄 ,高热 ,昏迷等肺系 浅刺 0.1 寸 实热病症 或点刺出血 (2),癫狂 中府 胸前壁外上方 ,前正中线旁开 6 寸 (1),咳嗽 ,气喘 ,胸满痛等肺部病症 向外斜刺 0.5 (2),肩背痛 -0.8 寸 , 不可向内深刺 , 以免气胸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 (1),头痛 ,目赤肿痛 ,齿痛 ,鼻衄 ,口眼 直刺 0.5-1 寸 中点的桡侧 歪斜 ,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 可灸 ,孕妇不 (2),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 ,热病无汗 宜针 或多汗 (3),经闭 ,滞产等妇科病症 偏历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阳
14、溪穴上 3寸 (1),耳鸣 ,鼻衄等五官疾病 直刺或斜刺 0.5 处 (2),手臂疼痛 -0.8 寸 (3),腹部胀满 (4),水肿 曲池 屈肘,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 ( 1)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直刺 1-1.5 寸 上髁连线的中点 ( 2)热病 ( 3)高血压 ( 4)癫狂 治疗瘰疬时 ( 5)腹痛,吐泻等肠胃病症 透刺 臂臑,可灸 ( 6)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 7)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肩髃 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平举 ( 1)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 直刺或向下 时肩端前呈现 凹陷处定穴 病证 斜刺 0.8-1.5 寸肩周炎宜向 肩关节 (
15、2)瘾疹 直刺, 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手阳明大肠经 穴位 定位 主治 刺灸法 迎香 鼻翼外缘中点与鼻唇沟之间 ( 1)鼻塞,鼻衄,口歪等局部病证 略向内上方斜 ( 2)胆管蛔虫症 刺或平刺 0.3-0.5 寸 商阳 食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 0.1 寸 ( 1)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病 浅刺 0.1 寸 ,或 ( 2)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点刺出血 足阳明胃经 承泣 眶下缘与眼球 之间 ,正视 ,直对瞳 ( 1)眼睑 瞤 动,迎风流泪,夜盲, 以左手拇指向 孔定穴 近视等疾 上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 0.5 ( 2) 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1.5 寸,不宜提插,以 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16、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地仓 承泣直下,在口角外侧约 0.4 寸 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 斜刺或平刺 0.5 处定穴 痛等面局部病证 -0.8 寸。可向颊车透刺 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当咬紧牙 齿 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 直刺 0.3-0.5 寸 齿时咬肌隆起处 歪斜等局部病证 或平刺 0.5-1 寸,可向地仓透刺 头维 额角发际,当鬓发前缘直上入 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平刺 0.5-1 寸 发际 0.5 寸 下关 耳屏前约一横指,当颧骨弓与 ( 1)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 直刺 0.5-1 寸, 下颌切迹所形成的陷窝处 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 可灸 ( 2)耳聋,耳鸣,聤耳
17、等耳疾 梁门 中脘旁 2 寸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 直刺 0.5-0.8 寸 便溏 可灸 天枢 脐中旁开 2 寸 ( 1)腹痛,腹胀,肠鸣,泄泻, 直刺 0.8-1.5 寸 痢疾 ,便秘,肠痈 可灸 ( 2)月经不调, 癥 瘕 梁丘 髌骨外上缘 2 寸凹陷处 ( 1)急性胃痛 直刺 1-1.2 寸, ( 2)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 证 可灸 ( 3)乳痈,乳痛等乳疾 犊鼻 髌骨下缘,髌韧带的外侧 凹陷 ( 1)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 向后内斜刺 0.8 中,屈膝取穴 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1.5 寸,可灸 足三里 犊鼻穴下 3 寸,胫骨外侧约 1 ( 1)胃痛,呕吐, 噎 膈,腹胀
18、, 直刺 1-2 寸,可 横指处 腹泻,痢疾,便秘 等胃肠病证 灸 ( 2) 下肢痿痹证 ( 3)癫,狂等神志病 ( 4) 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 (5) 虚劳诸证,强壮保健要穴 条口 在上巨虚下 2 寸 ( 1)下肢痿痹,转筋 直刺 1-1.5 寸 ( 2)肩臂痛 ( 3)脘腹疼痛 丰隆 足三里下 5 寸,在胫骨前嵴 ( 1)头痛, 眩晕 ( 2)癫狂 ( 3) 直刺 1-1.5 寸 外侧 2 横指处 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 ( 4) 下肢痿痹( 5)腹胀便秘 内庭 第 2, 3 跖趾关节前方的凹陷 ( 1)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 直刺或斜刺 0.5 中 热性病证 -0.8 寸,可灸 足阳明胃
19、经 穴位 定位 主治 刺灸法 内庭 第 2,3 跖趾关节前方的凹陷中 ( 2)热病 ( 3) 吐酸,腹泻,痢疾 直刺或斜刺 0.5-0.8 便秘等肠胃病证 寸,可灸 ( 4)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历兑 在足第 2 趾末节外侧,距趾甲 ( 1)鼻衄,齿痛,咽喉肿痛等实 浅刺 0.1 寸 角 0.1 寸 热性五官病证 ( 2)热病 ( 3)多梦,癫狂等神志疾患 解溪 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 ( 1)下肢痿痹,踝关节病,足下 直刺 0.5-1 寸 ,当 踇 长伸肌腱与跖长伸肌腱 垂等下肢,踝关节疾患 之间 ( 2)头痛,眩晕 ( 3)癫狂 ( 4)腹胀,便秘 足太阴脾经 隐白 踇趾内侧,距趾甲角后
20、 0.1 寸 ( 1)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 浅刺 0.1 寸 ( 2)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 ( 3)癫狂,多梦 ( 4)惊风 ( 4)腹满,暴泻 太白 足内侧,第一趾骨小头的后 ( 1)肠鸣,腹胀,腹泻,腹痛, 直刺 0.5-0.8 寸 下方,赤白肉际 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 ( 2)体重节痛 公孙 第一趾骨基底部的前下缘凹陷处( 1)胃痛,呕吐,腹痛,腹泻, 直刺 0.5-1.2 寸, 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 可灸 ( 2)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 3)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三阴交 内踝上 3 寸,当胫骨的后缘 ( 1)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 直刺 1-1.5 寸,孕 诸
21、症 妇禁针 ( 2)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 滞产等妇科病 证 ( 3)遗精,阳痿,遗尿等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 4)心悸,失眠,高血压 ( 5)下肢痿痹 ( 6)阴虚诸症 阴陵泉 胫骨内上髁下缘,胫骨内侧缘 ( 1)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 直刺 1-2 寸,可 的凹陷处 便不利等脾失键运证( 2)膝痛 灸 地机 在阴陵泉下 3 寸,阴陵泉至内 ( 1)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 直刺 1-1.5 寸,可 踝尖的连线上取之 科病 灸 ( 2)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 ( 3)小便不利,水肿等脾失健运证 血海 髌骨内上缘上 2 寸,或患者 ( 1)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 直刺 1-1.5 寸, 坐位 ,术者面对患者,用左 月经病 可灸 (右)手掌心按在患者右(左) ( 2)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膝髌骨上,在拇指尖所至处定穴 大包 腋中线上的第 6 肋间 ( 1)气喘 ( 2)胸胁痛 ( 3)全身 斜刺或向后平刺 疼痛 ( 4)岔气 ( 5)四肢无力 0.5-0.8 寸,可灸 手少阴心经 穴位 定位 主治 刺灸法 少海 肘窝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 ( 1)心痛,癔病等心病,神志病 直刺 0.5-1 寸, 之间屈肘时定穴 ( 2) 肘臂挛痛,臂麻手颤 可灸 ( 3)头项痛,腋胁部痛 ( 4)瘰疬 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