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805 高三地理第 三 次模拟综合题阅卷分析表 题号 27 满分值 14 均分 7.93 难度 0.57 题组组长及分析执笔人 全恩朝、卢玉蓉 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 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其特征 2.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图文信息获取解读能力、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标准答案 ( 1)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3 分) ( 2)乙 全年多雨;风速小(或风害小);土壤肥沃(任答两点得 2 分) ( 3);受暖流影响;地处东南 信风迎风坡(任答三点得 3 分) ( 4 减少生物多样性;加剧水土流失
2、;土壤肥力下降( 3 分) 改良品种;集约化经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任答两点得 2 分) 补充答案: ( 2) 少风害;土壤肥沃 ( 3) 东南信风从海洋带来湿润水汽;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主要错误 1.气候类型名称表达不规范或判断错误:热带雨林性气候、热带季风性气候或热带季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性气候;出现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等植被名称。错误的有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2.乙地更适合种植可可的原因不能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表述:错答为 温度更高、雨热同期、受 赤道低气压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等 3.丙地种植可可的气候成因答不全或有误:很少有答到 位于较低纬度 的,有错答
3、为季风影响、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4.可可树向高山森林区转移的 危害描述不准确、采取的措施没有针对性:森林减少,滑坡、泥石流灾害增多,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少、环境污染加剧等;措施多答成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等宽泛而不具针对性的。 错误成因 分析 1.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其特征等基础知识掌握 不牢 2. 地理原理规 律在具体区域的应用分析能力不强 3. 图文信息获取解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2 教学改进 建议 1.三轮复习回归书本,查缺补漏,重点高频考点逐条过关 2.精选精练试题,帮助学生建构常见问题的答题模板 3.强化学生
4、认真审题、科学提取信息、规范表达的应试能力 题号 28 题 ( 1)( 2) 满分值 7 均分 3.6 难度 0.51 题组组长及分析执笔人 武万友、李玉军 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 1.工业区位因素 2.工业集聚及其优点 3.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标准答案: ( 1)原料 市 场( 2 分) ( 2)临近(集聚)( 1 分) 加强交流与协作;集中处理废弃物;降低运费与能耗;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获得规模效益(任答四点 4 分) 补充答案: 主要错误 1.第一题第一问写“劳动力”、“资源”、“能源”、“矿产”、“原材料”;第二问写“劳动力”、“科技”、“动力” 2.第二题第一
5、问写“集中”、“分散”、“聚集”、“河流”、“交通线”等;第二问写“加强产品联系”、“加强产业间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完善基础设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形成集聚”、“促进产业升 级”、“延长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品牌”、“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缩短运输时间”、“增加就业”等 错误成因 分析 1.读图能力低下,不能提取图中有用信息。例如,从图 14 可以知道山西、贵州、河南等省铝土资源丰富,所以当地氧化铝烧结布局主导因素是“原料”。图 15 中氧化铝烧结和电解铝产业分布的省区基本一致,却有学生写在空间上为“分散”布局。 2.地理概念理
6、解不清,地理术语使用不规范。例如,空间布局不知道写“集聚”,而写成“聚集”或“集中”。 3.审题能力不强,答非所问。第二问工业集聚的优 点,很多同学理解成“工业生产的影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答案,原因是没有抓住本题问的是“空间布局的好处”。 3 教学改进 建议 1.回归教材,梳理考纲,降低重心,夯实基础,尤其是主干知识的记忆要常抓不懈。 2.设计“审题”微专题练习,培养审题意识,提高审题能力,可以利用高考典型例题进行专项训练。 题号 28 题 ( 3) 满分值 6 均分 4.17 难度 0.7 题组组长及分析执笔人 王方兵、刘志奇 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 1.工业 发展的对区域的影响 2.工业
7、主导 因素的判读 3.我国东西部 经济差异的 了解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标准答案: ( 3)西北地区:将能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4 分) 沿海地区:加剧能源紧张;加重环境污染 补充答案:西北地区 : 将资源 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促进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城 ;促进 经济发展 ; 调整产业结构 水污染 、大气污染 主要错误 1.加剧 能源紧张写成 加剧 资源紧张 2.没有答出 能源紧张,而答 加大 能源消耗 或者 增加 电力 消耗 3.环境 污染片面写成海洋污染或者海水污染 错误成因 分析 1.地理 术语 表述 不正确 2.回答 问题有些片面 3.不能
8、分析 处 电解工业的主导类型及带来的污染 教学改进 建议 1.强烈 建议学生回答问题 时 不要把两 条 答案写一个点中, 比如有同学写成 1.促进 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2.促进 产业结构调整。这样很容易漏掉一个得分点 2.加强 地理综合题答题 规律 练习 3.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 进行 情景模拟,才能全面答出答案 题号 29 题 满分值 13 均分 5.3 难度 0.4 题组组长及分析执笔人 朱小平、王贤忠 4 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 知识点: 1.河流的水文特征; 2.流域的综合开发和治理; 能力点: 1、 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学生从图文字背景材料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2、考查学生用准
9、确简洁的地理专业语言描述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的能力;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标准答案: ( 1)径流量较大;季节变化大,有夏汛;含沙量小;有结冰期( 4 分) ( 2)梯级( 1 分)防止森林破坏;防止河流生态退化;统筹安排流域内用水( 3 分) ( 3)采矿;电力;冶金;农副产品加工;旅游( 5 分) 补充答案: ( 1)流速快; ( 2)水能或水电;防止植被破坏;预防地质灾害;水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 3)生物资源加工;林产品加工; 主要错误 第一问的错误: 1. 河流水文特征描述角度不准或不全;如:“流速快”答成“落差大”;“流量大”答成“降水多或水量大”; 2、 描述错误或相反;
10、如流量“大”答成“小”;“有冰期”答成“无冰期” 3、 出现错别字径流量的“径”写成“泾”; 第二问的错误: 1. 表述不准,如水电、水能写成“水利”; 2. 注意的问题误写成防治措施如防治污染;加强土地复垦工作; 第三问错误: 1.表述口语化不用专业术语“采矿”写成“矿产资源”“电力”写成“水电站或发电厂”冶金写成“炼铝” 2.错别字如“冶金”的“冶”;“炼铝”的“炼”写错; 错误成 因 分析 1. 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模糊,答题要点混乱; 2. 审题不清,未能揣摩到命题意图,张冠李戴; 3. 忽视图文字背景材料,未能从中准确获取解题信息; 4. 答案要点的语言概括和表达不专业,过于口语化
11、; 5 教学改进 建议 1.结合教材,回归考纲,重视夯实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2.强化审题能力的训练,提升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加强综合题答题规范训练,提升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题号 30 题 A 满分值 10 均分 3.2 难度 0.32 题组组长及分析执笔人 吴春燕、徐飞 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 1.读图 概括 海 底 油气 资源分布特点 2.目前 我国 海上 油气开发利用 现状及其原因 3.海上石油 资源开采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标准答案: ( 1)分布广泛且不连续;集中在大陆架海区;东海、南海面积大( 3 分) ( 2)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目前我国海洋石油开采技术
12、较低;海洋环境恶劣( 4 分) ( 3)防止石油泄漏;保护海洋生态;防范海洋灾害( 3 分) 补充答案: ( 1)分布广 ;南海面积大; ( 2)中国 石油海洋工程能力达到的水深浅 ( 3)防治石油污染 主要错误 1.分布 集中、不均、均衡;沿海岸线分布;分布在东南沿海; 分布在大陆坡;北多南少;近岸多 2.资金不足 ;我国陆地油气资源丰富 , 海上油气资源需求量小; 海啸 灾害多 ;得分点角度 重复 3.泄漏 写成 “ 泻 ” 、 “ 露 ” ; 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国际合作;防 范 风暴潮;防范海啸 错误成因 分析 1.读图 归纳能力 欠缺 ; 分布特征 答题方向不明确
13、;未用 专业术语归纳 2.平时答题不注重分 角度 , 主干知识掌握不到位 3.错别字 4.审题 不清,题 干 设问不 理解 教学改进建议 1.讲评试卷时 , 注重审题 、 答题规范指导 2.重要字词 的书写 纠正 3.利用图表专题(如分布图 等 ), 训练学生读图归 纳 能力 4.主干知识 再复习强化 6 题号 30 题 D 满分值 ( 1) 6 分( 2)( 3)4 分 均分 ( 1) 0.68( 2)( 3)2.86 难度 ( 1) 0.72( 2)( 3)0.71 题组组长及分析执笔人 刘名科、高媛媛 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 ( 1)垃圾减量的措施、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 ( 2)根据图示
14、分析说明,城市垃圾有效处理的方式方法; ( 3)结合材料说明城市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标准答案: ( 1)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2 分) 减少过度包装;包装材料循环使用( 2 分) 适度消费;物 品循环使用或再利用( 2分) ( 2)垃圾分类分选 研发使用垃圾再生技术( 2 分) ( 3)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意识;加强环保法制建设;推行垃圾资源化奖励机制。(任答 2 点,得 2 分) 补充答案: 主要错误 ( 1)未从减量的角度作答,如“快捷运输”等;“分别”未理解,只答某一环节的措施;未使用专业术语表述 ( 2) “垃圾回收再生技术的使用”学生基
15、本答不出; ( 3)在措施的答题中,主要是语言不规范,“推行垃圾资源化奖励机制”答不出。 错误成因 分析 ( 1)题中的关键词、限制性条件辨析深度不够,审 题不仔细;对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理解不了,缺少答题方向;专业术语缺乏。 ( 2)读题不清,对图示材料没有挖掘,没有理解图示内容的内在关系。对措施的记忆效果不佳,存在背不全、语言不规范的情况。 ( 3)学生将环保措施和环保手段混淆。 教学改进建议 ( 1) 加强识记指导与检查。如概念、关键词、限制性的辨析; ( 2)强化 审题方法指导。如审题、辩题针对性训练。提升审题、辩题能力; ( 3)重视 综合题进行的思路设想的小专题训练。如答题思路的拓展性训练;同一考点不同设问的对比、辨析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