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商业银行的产生,一、商业银行的起源,银行是经济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早期银行业的产生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期的银行业演变成为现代银行是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期间的事情商业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1、西方银行业的起源,起源于货币兑换里吉比银行(西方商业银行的原始状态):公元前六世纪,古巴比伦(大英百科全书记载)。希腊寺院、公共团体、私人商号:公元前4世纪(考古石碑);业务只限于货币兑换。起源于资金的代理支付 中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国际贸易的发展。 1171(1580)年,在意大利建立的威尼斯银行成为最早出现
2、的近代银行。以后相继出现了米兰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 起源于贵金属保管 17世纪,英国金匠保存、划拨,“金匠券”。 这种早期的银行业虽已经具备银行的本质特征,但是仅仅是现代银行的原始发展阶段。,2、中国银行业的起源,南北朝:寺庙经营典当业。唐朝:飞钱北宋:交子明清:当铺明末:银庄 银行业的生存基础不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放款对象主要是政府和贵族;高利贷。,3、现代商业银行的起源,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资本主义商业银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一定阶段,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银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按照资本主义
3、经营原则组织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资本主义商业银行产生,基本上通过三种途径: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演变为资本主义银行;新兴的资产阶级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这一途径是主要的;由国家作为主要出资者组建,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也意味着高利贷在信用领域的垄断地位已经被动摇。,各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基本上是循着两种传统模式:英国式融通短期资金模式(又称职能分工型模式); 理论依据:传统的“商业放款论”。 特点:商业银行业务主要集中于自偿性贷款。 原因: 一是自偿性贷款偿还期限短,流动性强,可以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 二是自偿性贷款是根据商品
4、生产和流通的需要发放的,不会造成货币和信用的膨胀。,局限性: 一是银行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难以促进一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 二是自偿性贷款是相对的,银行资金的安全与否,从根本上说不取决于贷款期限的长短,而在于运用出去的资金能否按时收回; 三是不利于银行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不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容易加剧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德国式综合银行模式(又称全能型模式) 特点:商业银行不仅提供短期的商业周转性贷款,也提供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并对新兴企业进行投资。 局限性: 一是银行业务范围过于广泛,在经营管理和资金流动性方面易于出问题,加大了银行风险; 二是银行对企业的直接投资,会导致银行势力的过
5、份膨胀。,二、 商业银行的发展及现状,1、 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在美国金融史上,早期的投资银行中,有一部分是与商业银行融合的,但多数还是以独立的形式存在的。到二十世纪20年代,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已经不存在任何界限;1929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进行了强制的分离,即规定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应实行分业经营;在二战前和战后,日本先后仿效英国和美国,不断强化和完善其分离银行制度;自二十世纪70年代初开始,某些实行分离银行体制的发达国家,逐渐放松了对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管制,其经营体制开始向全能银行体制转变。其中最典型的国家是英国、日本和美国;,19
6、99年11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国会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该法案的通过使美国金融业从立法上告别了分业经营的历史,迈向一个混业经营的新时代;上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银行资本越来越集中,国际银行业出现竞争新格局;国际银行业竞争激化,银行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业务与工具不断创新,金融业务进一步交叉,传统的专业化分工界限有所缩小;金融管制不断放宽,金融自由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内外融资出现证券化趋势,证券市场蓬勃发展;出现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2、金融危机与美国的商业银行,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和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汇
7、率、利率多变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的难度和风险;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又称次贷危机)。只有一些大型银行受助于政府而存活下来,而那些中小银行则在持续不断地遭遇倒闭。其中大多数是由于信贷违约;截至2010年10月,在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问题银行”清单上,仍有约500家银行。历史经验显示,上了这一清单的银行约有13%最终会倒闭。,从宏观角度分析:美国中小银行倒闭风潮是房地产泡沫破裂的结果,也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产物;深陷危机的商业地产业是造成银行倒闭的主要祸源;从微观角度分析:一方面在于银行自身,主要是因为对经济形势判断失误,投资不当,特别是在房地产泡沫吹大时发放大量次级商业地产贷款;
8、另一方面在于监管不力,为应对金融海啸,美国总统奥巴马政府推行金融改革。通过了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个人消费者保护法案,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负责监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第二,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提供信用卡、抵押贷款和其他贷款等消费者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第三,将之前缺乏监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纳入监管视野。第四,限制银行自营交易及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第五,设立新的破产清算机制,由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负责,责令大型金融机构提前做出自己的风险拨备,以防止金融机构倒闭再度拖累纳税人救助;第六,美联储被赋予更大的监管职责,但其自身也
9、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督。第七,美联储将对企业高管薪酬进行监督,确保高管薪酬制度不会导致对风险的过度追求。,不过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是周期性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特性之一;二是法案并没有涉及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所有因素;再者,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难度加大了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决策的复杂性,导致效果打折扣,三、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我国明朝末年出现了类似银行的钱庄和票号;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商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开展金融业务;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作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开始营业; 二十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
10、央合作金库。简称“四行二局一库” ;此外,还有一批民族资本家兴办的私营银行及钱庄,其中约三分之一集中在上海,但多半规模不大且投机性强。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并开始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前后,对官僚资本银行进行了接管,并分不同情况进行停业清理或改组为专业银行;将官商合办的4家银行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对私营银行则进行整顿和改造;取消了在华外资银行的一切特权,并禁止外国货币在国内流通。,从1977年至今,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体系重建阶段(1977 1986年)(2)扩大发展阶段(1987 1996年) (3)深化改革阶段(1997 2002年) (
11、4)改革攻坚阶段(2003 2007年)(5)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 至今),我国银行业简史,1979年前,只有单一的中国人民银行,经营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1983年,人行拆分,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同时从中分离出4家国有专业银行,进行商业贷款和政策贷款1993年,一些国有企业被允许设立小型股份制银行和地区银行1994年,创立了3家政策性银行,同时4家国有专业银行转型为商业银行1995年,发布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2001年12月,加入WTO,确立放松银行管制和外资银行准入的时间表2006年12月,解除对外资银行的所有限制2005年至今,各大银行争相上市,到2009年,我国发展到上万家法人性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形成了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的格局;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10年7月公布的全球银行1000强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共有84家银行跻身1000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分别位列第7、14、15和2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