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种淡水鱼的习性与钓法 青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青鱼也称黑鲩、青混、螺丝青、乌青。多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一般不游至水面。食性比较单纯,以软体动物螺、蚬为主要食物。在池塘养殖中的幼鱼喜食粮食饲料,至体长 15厘米后咽齿压碎功能增强,食性出现转变。 2 龄前死亡率较高,食性杂,主食粮食性饵料;2 龄后,特别是体重长至 1 公斤时,食性转向软体水生动物,能磨碎坚硬的甲壳后吐壳吞肉。自然水域中常集聚于江河和湖泊的深浅结合部。除冬季食欲较弱外,春、夏、秋三季摄食猛烈,且能在气压较低、大多数底栖鱼类普遍厌食的情况下 咬钩吞饵。 钓青鱼,多用传统钓法。钓具以硬调长竿配粗线大钩。竿长一般不短于 6.3 米,线
2、以 4号或线径 0.55 毫米、拉力 7 公斤以上为宜,钩虽不大讲究型号,但钩条的粗壮和钩门的宽度是非常重要的。青鱼的咬钩时漂的反应是稳而滞,漂的起伏不大,比较平稳。但接着而来的第二讯号是缓慢的把漂拖入水中,不会见到漂的再度浮起。青鱼身重力大,在扬竿感觉到钩上有鱼时,一般不会有猛然横窜的现象出现。常见的情况是平稳而悠然地向外游去,其力之大恰如老牛耕地,形成人与鱼借竿线拔河之势。此时唯有变换站位,或人随鱼沿岸而走,或改变 牵引方向,借臂力使竿呈侧向弯弓后与之周旋。否则会跑鱼。在冬季或气压较低的时候,青鱼的咬钩常表现为漂略为下沉后,不再有第二讯号。扬竿时感觉不到钩挂鱼唇后的抖动,仿佛是钩无意中挂住
3、水下暗桩一般,形成僵持。数分钟后,始见钓线缓缓向外移去。一般来说,这时候的钩已稳稳刺入鱼的上唇,只要牵引时不急不躁,循着鱼的游动方向使竿的弯度保持在抛物线状态是不会跑鱼的。 在自然水域中钓青鱼,可选流水较缓和曲岸的外沿下钩。在池塘和小型湖泊等养殖水域,则以选深为宜。 草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草鱼也称鲩、草 青、混子、草鲲。草鱼属半洄游型鱼类,栖息于水体中、下层,能在水的表层吞食草叶、菜梗。其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集群觅食。至冬季食欲锐减,多在深水区越冬。草鱼也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仔鱼、稚鱼及幼鱼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随着下咽齿的发育和肠管加长而改变食性。在池塘饲养中,食性能向商品饲料转移。 钓草鱼
4、,除用传统的单钩底钓外,夏季和早秋季主要用多钩悬钓和浮钓法。 多钩悬钓时,可由水底斜着向上,使钩成阶梯状悬于水体中、下层,常与抛竿相配。使用手竿时的多钩为垂直状态,一般系钩在 3 只左右。悬钓 常以面团为饵,可用草叶汁或青菜叶汁水,拌和面粉,反复揉捏成团后搓成直戏 1 毫米的圆球挂钩。也有以蚱蜢、油葫芦、蜻蜓等昆虫为饵的。草鱼口大,咬钩多表现为吞食,故毋须挂漂,可直接由竿梢的猛烈抖动和较大幅度的下弯来掌握扬竿时机。 浮钓时,多使用手竿,配浮力较大的漂,常用浮球代替。夏天和早秋时,草鱼习惯于在风口的浪涛中游弋。可用草叶、菜叶、嫩芦苇芯先进鲜绿叶、茎直接挂钩,靠漂的浮力,使钩悬于水的表层,其深度大
5、约为 20 30 厘米。为增大钓饵的目标,可不断牵动渔线或顺风让浮球在水面上漂移,以此来吸引鱼的注意 。草鱼的挣扎力很强,但持久性不足,只要不使竿、线、鱼成直线是很容易制服它的。 传统的手竿底钓在北方仍比较盛行,但用饵已比较讲究。不论是专用的袋装草鱼饵还是钓者自选配制的钓饵,均须讲究色和味。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假饵,是将白色泡沫塑料经曲酒和菜叶汁混合浸泡过的,效果很不错。 鳙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鳙鱼也称花鲢、黑鲢、包头鱼、胖仔,松鱼。鳙鱼栖息在水的中上层,具有河湖洄游习性,平时多生活在有一定流速的江湖中。性情温和,不大跳跃,行动较迟缓。鳙鱼的食性与鲢鱼不同,它以水中的浮游动物,如轮 虫、枝角类、桡
6、足类和原生动物为主要食物,兼食多种浮游藻类。 钓鳙鱼与钓鲢鱼的方法一样,钓组亦相同,但另有一种特殊钓法是晃竿猛抽、靠单钩扎入鱼体。尽管 鳙鱼属中上层鱼类 ,便它也会潜入水底摄食。在池塘养殖中,沤过多时的已经发臭的菜籽饼末极易使鳙鱼集聚,其密集程度,可使用漂不断地左右摇晃和抖动,水面上并泛出细小如菜籽粒大小的气泡。所谓晃竿,是钓者得知鱼群在水底集聚后,以不挂钓饵的空钩垂入水底,凭借漂的抖动、摇晃和深浮,靠腕臂的协调动作,不间断的猛提硬抽,使钩尖在碰擦鱼体时扎入其体内或挂住鳍。使用这种方 法讲究的是钩尖锋利,同时须将市售的渔钩钩颈(即钩尖到钩弯的那段钩体)外撇。晃竿猛抽时的动作要有突然性,并不时地
7、变换角度。目前已经有售的双尖连体钩和锚钩就是适应这种钓法和特殊钓具。这种钓法要求硬调和超硬调的竿,竿的长度一般不超过 4 米,以适于近岸浅水使用。 鲌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鲌鱼是个总称,它包括红鳍鲌、翘嘴红鲌、蒙古红鲌、尖头红鲌、达氏红鲌等。鲌鱼因品种的不同,各地又有白鱼、翘嘴白鱼、红鱼之称,它们个体的大小非常悬殊,最大的翘嘴红鲌可长到 10 多公斤。蒙古红鲌只有 1 公斤上下,而达氏红鲌则 不到 500 克。鲌鱼多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中,游动迅速,摄食霸道而凶猛,属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 钓鲌鱼须不断地观察和巡视鱼群的活动,当它们隐于水下时,可见水面上会有受惊的虾跳跃。在敞水区,可以看到它们
8、由下而上突袭小鱼和虾留下的 “叭嗒 ”声和掠出的水花。在水草丛里,则更能见到它们抢食水生植物叶面下的虾,而扰起的草叶晃动。钓鲌鱼方法应随环境而不同,大型水面用漂钩浮钓,水草和水生植物繁茂处用提钓。浮钓多用抛竿,挂大漂,以鲜虾为饵,顺风将漂和钩抛出数十米后,让漂带着饵钩随风逐浪而去。为诱使分散的鲌鱼集 中,可用面包掰碎后成块抛出,或干脆在钩上挂上小块面包作饵。用此法钓起的均为翘嘴红鲌,个头一般都较大,但局限于在湖泊中使用。提钓,是指在湖泊或大河中水面植物茂盛的水区,钓者在船头将虾连壳挂钩后垂入水生植物的空隙间,并用手上下摆动,使钩出现忽上忽下的往复运动,来引诱在上中层觅食的鲌鱼抢食。提钓不须挂漂
9、,直接凭手感将咬钩之鱼甩入船舱。使用的钓具多为硬调竿,但竿梢仍须保持一定弹性。钓线一般只有竿长的一半到三分之二,钩较多的是长柄的 316 型和袖型钩。 钓鲌鱼还可使用假饵。这是一种斧型的铜块。使用时以 “铜 牌 ”代饵,让钩沉入水的中层后,急速抽动钓竿,利用水的阻力,使铜牌以钓线和钩柄为轴旋转,闪亮的反光会使鲌鱼误认为是虾壳的反光,从而争食。 黑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黑鱼又名乌鳢、黑鱼、才鱼、生鱼、斑鱼、蛇头鱼、火头。它们爱栖息于沿岸浅水区的泥底,常潜身于水草丛中伺机追捕食物,夜间常到水的上层活动。平时游动缓慢,但捕食时迅猛异常。因有辅助呼吸器官,能耐缺氧,可在无水情况下钻入淤泥中生存。黑鱼是凶
10、猛的肉食性鱼类。幼鱼食水生昆虫、虾和小鱼,成鱼以鱼、虾为主食。春秋两季是黑鱼的摄食旺季,可选浅水和小杂鱼活动频繁的近 岸观察有无黑鱼的活动踪迹。黑鱼活动有两种:一是在气温较高时鱼体平浮在水的表面,不游不动;二是捕食和换气。 捕食时,会由水底突然窜出,饵到口后会在水面上留下一串较大的气泡 。换气实质上并不是因底层的氧气不足,而是它的一种活动方法。其表现是鱼身成倾斜壮由水底上升到上层水域后,鱼首会透出水面做短时间停留。黑鱼具有定居性。当他选择某一水域停留后便经久不去。 钓黑鱼,大多用 “探钓法 ”。当已观察到黑鱼的踪迹后,用坚韧的竹竿代替钓竿,配 0.5毫米线或 5 号粗线,栓上粗壮、钓门宽的大钩
11、,其钩柄应不短于 30 毫米,用鲜 活的小青蛙作饵(可将钩扎入蛙的小腿 或用细线将蛙足绑在钩柄上)。钓线的长度一般只有竿长的一半到三分之一。探钓时,钓者伸竿使饵蛙落于黑鱼出没的水区,不断曲臂提动,使饵蛙似乎在水面跳跃,以诱鱼吞食。黑鱼吞饵,猛烈快捷,扬竿要眼明手快,一次将鱼甩上岸来。黑鱼大的可达 10 公斤,一般的也多在 1 公斤以上,故竿既要能承受鱼体的重量,还要能承受住急剧扬竿时的突发拉力。钓黑鱼还可用拖钓或守钓。拖钓大多用于秋季,使用抛竿,配串钩。饵除了用小蛙外,还可挂虾和小鱼。拖钓的适宜区域是宽阔河道的凹陷部位和水深不足1.5 米的湖弯浅滩。在 将串钩抛出后,利用渔轮徐徐收线,速度要慢
12、,并要有一定节奏,特别是临近岸边时更要收收停停。被串钩钩住的黑鱼爆发力特强,要注意旋松鱼轮的泄力钮。守钓主要用于暮春时分,以传统钓法在近岸等候水底的黑鱼。钓饵常选用较粗的大黑蚯蚓和虾。黑鱼在底层咬钩的突击性不明显,但吞的动作没有变化。在漂的反应上是 “闷漂 ”,即浮漂直向水下或者侧旁驰去。 鳜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鳜鱼品种较多,常见的是翘嘴鳜和大眼鳜。它们又有桂鱼、鬼鱼、季花鱼之称。鳜鱼喜栖息于缓流的边缘和静水中,常出没于沿岸砖石的缝隙中,能在水底的沟壑 中作巢,以水草繁茂的湖泊为主要生活水区,白昼活动范围狭小,摄食主要在夜间进行,有定居性。鳜鱼为底栖凶猛鱼类,极贪食,是近岸小杂鱼的天敌,能吞入
13、相当于体长二分之一的各种鱼类,也食虾和水生动物。 钓鳜鱼,首先是确定的钓点不能远离它的活动范围,其次是掌握它的活动规律。白天要落钩于 “家门口 ”,诱其探出洞穴咬钩。入夜后,鳜鱼开始觅食,可不断摆动饵鱼逗其咬钩。雨后涨水时,鳜鱼活动最为频繁,并会破例作较长距离的游动,以另寻新巢。这是钓取鳜鱼的大好时机。河道的流水口,通湖的河道口和水流不十分湍急的黄石桥洞的两 侧,常常是不善长距离游泳的鳜鱼停留的地方。 钓鳜鱼以鲜活的鳑鮍鱼作饵是最好的,其次要数活虾。由于鳑鮍鱼体色鲜艳,在水中忽上忽下的游动具有醒目的特点,可用类似钓乌龟的探钓法。钓取的方式是持竿将饵鱼随流水漂移,到一定位置后逆水将饵鱼拖回 1
14、2 米,再顺水漂出。如此不断往复。鳜鱼的咬钩具有突袭性。它的巨口一下子就能将鱼连钩直达咽部。因而,提竿要快,但不能操之过急。如像钓乌鱼一样把鱼甩上岸的作法是极易跑鱼的,可采用原地持竿使竿保持弯弓状,再配用抄网去获得。鳜鱼在水中的挣扎状极象鳙鱼,遁窜强度不高,即使外 窜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需要注意的是, 鳜鱼的生存水域比较清澈和无污染 ,如该水域内无鳑鮍生存,则也很少有鳜鱼存在。 鳜鱼还可以夜钓,且夜钓的收获强于白昼。夜钓成功的关键是探窝,即预先应知道鳜鱼窝巢的确切位置,正确地将钩落在巢边。与白天使用饵鱼不同,夜钓都用虾作饵。倘水底成沟壑状,则更可以用插竿法钓取。夜钓鳜鱼,可用小型抛竿配串钩,
15、以铃铛作讯号。插竿时,一次可用 10 20 支竿。由于鳜鱼的咬钩是直吞,只要钓线的拉力强度高,不会被拉断,就尽可放心地夜晚插竿、早起收鱼。 黄颡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黄颡鱼又称黄颊鱼、黄刺、盎公鱼、黄腊丁和黄骨鱼。常见近缘种有岔尾黄颡鱼和江黄颡鱼等。黄颡鱼为底层小型鱼类,多生活在静水或江河湖泊缓流中,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觅食活动多在夜间进行。食性广,主要摄食小鱼、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虫和螺蛳等,偶尔也食水生植物。 黄颡鱼冬季多居于深水中,钓季自春末至秋,以夏为上。钓黄颡鱼以自然水体为主。池塘中的黄颡鱼多系注水时随外水进入。因水质原因,池塘中的黄颡鱼多呈青绿色。钓黄颡鱼一般多以蚯蚓为饵,可选皮厚
16、体壮的紫色蚓和红蚓装钩。人工饲养的大平 2 号蚯蚓体壁薄,不 耐黄颡口里的细齿磨嚼。黄颡鱼的咬钩较鲶鱼平稳得多,尽管它的摄食方式也是吞,但动作的幅度小。在星漂上的反应常呈现一紧一松的节奏状,或较缓慢的斜向入水。黄颡鱼的游动速度不快,左右摇头晃尾,即使咬钩也改变了不摇头摆尾的习惯。它对饵的锲而不舍使钓鱼人表现得异常沉着,可以耐着性子等待漂出现预期的反应,完全用不着注视漂和考虑扬竿的适当时机。由于口裂宽大和吞食不顾后果,黄颡鱼会将钩吞至咽部而造成摘钩困难,这种情况在钓黄颡鱼时是难免的。 传统钩黄颡鱼方法一般多使用卧钩。 “朝天钩 ”因钩柄较短不适宜用来挂蚯蚓,而 更适用于挂螺蛳肉。用高灵敏悬坠钓法
17、来对付黄颡鱼的笨拙,既显得多余,又不能正确反应咬钩状况,更因双子线太细和柔软,极易被黄颡鱼呈锯齿状的胸鳍棘损坏和缠绕。现在常采用孑孓钓和延绳张公钓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法。所谓孑孓钓是用蚊子的孑孓拌和谷糠灰,以两指指尖捏住钩柄尾部在谷糠中快速搅和,使不断卷曲的孑孓附缠于钩尖和钩弯成团,这是钓黄颡鱼的绝招。所谓延绳张公钓是将专门用于插竿钓甲鱼的钩尖内折,制成延绳钓组,钩上挂蚯蚓为饵,顺河岸走向置于水深 1 米处的水底布成钩阵,常一次能钓获几十尾黄颡鱼。 罗非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罗非鱼原产非洲,已成为我国池塘养殖的一个重要鱼种。罗非鱼的外形与鲫鱼相似,大小也与鲫鱼差不多,故许多地方把它叫作非洲鲫鱼。台
18、湾是我国引进罗非鱼最早的地区 ,并成功地完成了罗非鱼的杂交而获得新种,称之为福寿鱼。因品种不同,罗非鱼的体色有灰黑、血红、蓝、白等多种颜色,并常伴有纵列深色斑纹。在繁殖季节,有明显的婚姻色。罗非鱼原为热带鱼类,性喜高温,生存临界温度约在 40 左右;临界温度的下限因为品种不同自 13 至 6 不等,故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无法越冬而需要温室保种。罗非鱼属植物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食谱范围 较宽。天然饵料有各种藻类、植物碎屑、昆虫幼虫及淤泥中的有机质。人工饵料有米糠、豆饼、菜籽饼和碎麦粒等。罗非鱼一般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常集群活动。在池塘中能于水底软泥中打洞藏身,故常活动于池塘的四周浅水处。 钓罗非鱼
19、常用传统钓法。但近年又推广了台湾式的高灵敏悬坠钓法,并用专门的 “福寿饵 ”。由于高灵敏悬坠钓法具有落点准确、反应灵敏、双钩上鱼和集鱼效果明显等优点,在支架前叉和钓竿节纹确定后,每次投钩的误差降低了;且 “福寿饵 ”会不断溶积水底,成为罗非鱼食之不尽的饵窝,又因饵入水即溶,使具有群集习性的罗 非鱼越聚越多。双钩挂饵后,凭借漂的浮力呈一饵触底、一饵略悬于底状态,这对于椭圆形身体的罗非鱼来说,可不改变泳姿即能顺利吞饵。尽管罗非鱼的摄食具有轻微、稳定和幅度小的特点,但长漂可以很灵敏地反应咬钩讯号。罗非鱼唇圈的外缘坚实且具有角质,钩尖很难刺入,但口腔四周的薄膜却极易被刺穿。此时漂的反应是下沉 1 2
20、目。若接着又出现漂的有力一挫,则是另一钩饵被咬,扬竿必然是两尾挂钩。 传统钓法虽也能系双钩,但因坠的重量大于漂的浮力,只有在鱼含钩后移动位置时才有较为明显的讯号出现。然而罗非鱼却懒得挪动身体,它的 含钩更多的是以 “含 ”的方式出现的。在使用卧钩的情况下,漂几乎没有反应。针对罗非鱼的咬钩特点,可以采用坠下并列双钩和左右贴地移动的办法来增加其咬钩机会,以提高其上钩率。坠下双钩的两根子线一般略细于母线,长 2 3 厘米,坠固定在子线与母线的连接处。在第一尾鱼咬钩后,漂的反应很小。另一钩为第二尾鱼咬住后,两鱼在水底的状况是并列贴底或前后贴底,当然也可能是一贴底、一悬浮。但不管是何种情况,两根子线的合
21、并长度是不会给鱼留下宽松的。在鱼感觉到子线牵扯不适,需要调整位置时,漂的明显反应出现了。扬竿的结果也是两尾。单钩入水, 漂的反应因坠的小和轻,要明显一点,但漂不动而鱼已在钩上的事也常有发生。采用左右贴底移钩,是靠执竿之臂忽左忽右地缓慢移动,使钩在一定范围内贴着底泥移动,使饵在移动中凑近鱼吻,造成鱼的被动摄食。钓罗非鱼的饵有虾、蚯蚓和螺丝肉等。因罗非鱼的嘴比较大,用钩不能太小,钩型以钩弯较宽为好。 鲮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鲮鱼又名土鲮鱼、鲮公、雪鲮,主要分布在北纬 25 度以南省区的江河中,不耐低温。除自然资源外,广州等地引进的泰国鲮鱼也已成为池钓的热门品种。 鲮鱼大小与鲫鱼相近,挣扎乏力,所用钓
22、具不 甚讲究,凡适用于钓鲫鱼的钓具都能用来钓鲮鱼。鲮鱼是以植物为主的中下层杂食性鱼类,鲫鱼喜爱的饵料均可用来钓鲮鱼,且鲮鱼对诱饵不如鲫鱼讲究,即使食物发馊变质,甚至人畜粪便都可作为鲮鱼的诱饵。鲮鱼的食谱很宽,诸如蚯蚓、虾、米蛀虫、面团、饭粒、熟薯块等 均可作饵。有些地方使用蘸饵,即将渔钩湿水后再蘸粘干粉饵,经多次反复蘸水、粘粉,形成由粘粉包裹的饵团后入水,效果较一般直接挂钩的饵要好得多。 鲮鱼喜流水、活水,在自然水域应选取藻类较多的流水地段作钓点,不过要注意水的流速不会移动钩的落点。常选做钓点的地方 是流水口、回水区和山根流水较缓的凹岸。鲮鱼有较强的集群性,据此特点而使用双尖连体钩和锚钩,在鱼
23、密集于钓点后使钩沉底,视漂的抖动摇晃,抖腕猛抽,让钩刺入竞食争饵的鱼身,常可一次挂 2 尾或 3 尾鱼。严格地说,这种方式已超出了 “钓 ”的范畴而属于猎鱼了,但这门技术并非容易掌握,其关键是 “看漂 ”,即漂怎样摇摆时才表明鱼体与钩接触恰到好处。有时候鱼体擦线,漂的摆幅虽大,却因鱼身滑溜和游动,钩尖仅擦体而过。 钓鲮鱼更多的还是按传统钓法守点垂钓。鲮鱼的活动层主要在中下层水域,但也有在水的表层和上中层水域咬钩的。一 般地说,湖泊中的鲮鱼在上层水域活动多于河道,除开阔的江河外,河川的鲮鱼以底栖为主;池养的鲮鱼摄食的多是沉水性的饵料,当然也是底层觅食。钓鲮鱼很难说用哪种方法特别见长,应从鱼的密度
24、、水体环境、个体大小去选择适当的方式,钓鱼的十八般武艺大多可以在鲮鱼的身上得到发 挥。 麦穗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麦穗鱼又名罗汉鱼、混姑郎、肉柱鱼、肉几姑郎,主要摄食摇蚊幼虫和各种食物碎屑,能大量吞食附着于水草的各种鱼卵,凡天然水域,几乎无处不有麦穗鱼。麦穗鱼之名,既是指它的体形大小如麦穗(一般不超过 10 厘米),也是指它 随处可见,凡有麦生长之处必有此鱼。 钓麦穗鱼几乎到了不择水面,不论技巧,随处下钩必有所获的地步。但仔细分析,可发现静水和水质透明度不高的肥水浅水域麦穗鱼较多;流速较快的河川和深水中无麦穗鱼;流水不快的河道,麦穗鱼能于深水抢食钓饵。在钓鲫鱼时,麦穗鱼的争食常使人恼火;但在钓鲤
25、鱼等大中型底栖鱼类时,麦穗鱼由不断抢食到突然稀少,是大鱼进窝的一种讯号。麦穗鱼的经济意义不大,但资源丰富,趣味性强,其咬钩讯号的多样性和活动层面的无定规,对钓取其他鱼类有借鉴作用。 钓麦穗鱼的钓具以细线、小钩、 轻坠和星漂为宜。线从 0.6 号到 2 号;钩宜用短柄矮颈丸型钩;坠用开口球状小坠或以牙膏管铅皮代替;星漂 4 颗就够了,每颗漂的长度不超过 5毫米。麦穗鱼的食性很杂,为减少装饵和制饵的麻烦,用蚯蚓比较简单,但蚯蚓的长度不宜在钩尖外留出蠕动的余体,也毋须将钩体整个包没。麦穗鱼的食饵动作贪婪而迅捷,从钩的下降过程开始到沉底都表现为衔钩疾走。漂出现的讯号全是大幅度下沉,偶尔也会出现波状起伏
26、,但速度之快只表现在衔钩之初。由于麦穗鱼的咬钩讯号非常明显和没有试探性动作,扬竿时机的把握就比较随便,也很少落空。只有在钩饵过大或过长时才 会因鱼唇未达钩尖而拉空。麦穗鱼全年可钓,也不因气压的高低而影响其咬钩,只是在气压较低时会更多地在水的中层抢食下沉的钩饵。 哲罗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哲罗鱼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流域和新疆的少数湖泊中,生长缓慢,喜生活在清洁无污染的山谷流急、底质为砂石的深水中,是一种食量很大、十分活跃的凶猛鱼类,常以雅罗、真鮈、狗鱼、重唇和各种岁鱼为食,也食蛙类。 现在除黑龙江边陲地区的上游人迹罕至的溪流能钓到哲罗鱼外,一般已很难见到它的踪迹。哲罗鱼特定的生活环境,且只适宜在水温
27、15 以下的溪流中生活 的特点,使一般钓鱼人只能慕名而难晤其面。哲罗鱼的凶猛既是指它捕食时的快速猛烈,也指它上钩后的挣扎使常用钓具难以应付。钓哲罗鱼多使用抛竿,以含碳高强度抛竿配以 5 号以上强力渔线,也有配拉砣手线的。在夏秋两季各种鱼类集中于山涧溪流形成充足的食物源时,选择水深的河段以鲜活小鱼作饵,由上游将饵鱼抛至预定水域,然后缓缓收线。 哲罗鱼的捕食是在游动中突然发起的,常常在收线过程中可以感觉到一种反方向力的突然出现,若无思想准备而握竿不紧的话,则会连竿被鱼夺去。上钩后的哲罗鱼挣扎时会跃出水面,必须加劲收线并尽快使 鱼离开深水。常用的溜鱼技巧用于对付哲罗鱼可以应付第一个回合,却难以控制接
28、着而来的第二、第三回合 。使用手线以拉砣形式钓哲罗鱼,虽也是用活鱼,但以坠定钩后,饵鱼在小范围内游动,目标小,效果不如收线。当然,拉砣也可缓慢收线,却因鱼上钩后的冲击会使钓线勒伤手掌,故一般多是坠钩定点后等鱼咬钩。拉砣的收线过程是不容许溜鱼的,靠猛拉硬拽直接将鱼拖上岸。 哲罗鱼的钓季很短。它从越冬的深水处向上游运动是在 5 月初,到达产卵场大约需 20天左右。抓住这 20 天时间可以钓到较大的个体。在产卵和卵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哲罗鱼 基本上不摄食。到 7、 8、 9 三个月,它们才继续摄食。这期间由于日照的延长,有些地方的水温不断上升,哲罗鱼难以适应,有时候也不摄食。秋后,哲罗鱼结队返回河床定
29、居。在黑龙江干流上冬季凿冰钓哲罗鱼也会有收获,但要耐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传统钓哲罗鱼都使用活鱼作饵,但国外已开始用假饵钓哲罗鱼。 鱼类的生活习性 鱼类的趋流性 指鱼类在流水中对流向和流速的行为反应特性。鱼类根据水流的流向和流速调整其游动方向和速度,使之处于逆水游动或较长 时间 地停留在逆流中某一位置的状态。鱼类的这种特性是因水压作用,由视觉和触觉等因素综合引 起的,并与栖息的自然水域环境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大洋性洄游鱼类和河川急流中的鱼类,其趋流性都较强,如沙丁鱼、鲐、金枪鱼、岁鱼、香鱼、鳟、鲑等。 分析研究鱼类的趋流性,是以感觉流速、喜爱流速和极限流速为指标。感觉流速是指鱼类对流速可能产生反
30、应的最小流速值。喜爱流速是指鱼类所能适应的多种流速值中的最为适宜的流速范围。极限流速是指鱼类所能适应的最大流速值,又称之为临界流速。各种鱼类的感觉流速大致是相同的,也可以认为鱼类对水流感觉的灵敏性大致是相同的。由于各种鱼类游动能力不同,它们之间的极限流速差别很大。即 使同种鱼类,由于体长不同,个体的趋流性也不相同。总体而言,无论是极限流速还是喜爱流速,都是随着体长的增大而提高。 鱼类适应流速的能力表 种类 体长( cm) 感觉流速( m/s) 喜爱流速( m/s) 极限流速( m/s) 鲂 10-17 0.2 0.3- 0.5 0.6 0.7 鲫 6-9 0.2 0.3-0.5 0.7 10-
31、15 0.2 0.3-0.6 0.8 15-20 0.2 0.3-0.6 0.8 鲤 20-25 0.2 0.3-0.8 1.0 25-35 0.2 0.3-0.8 1.1 鲢 10-15 0.2 0.3-0.5 0.7 23-25 0.2 0.3-0.6 0.9 草鱼 15-18 0.2 0.3-0.5 0.7 18-20 0.2 0.3-0.6 0.8 鲇 30-60 0.3 0.4-0.6 1.0 鲐 20-25 0.2 0.3-0.7 0.9 梭鱼 14-17 0.2 0.4-0.6 0.8 鱼类的洄游 鱼类的洄游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一般运动截然不同。一般的运动都是条件反射运
32、动,常是由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运动。洄游则是一些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洄游是长期以来鱼类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果,也是鱼类内部生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必然反应。通过洄游,更换各生活时期的生活水域,以满足不 同生活时期对生活条件的需要,顺利完成生活史中各重要生命 活动 。洄游的距离随种类而异,为了寻找适宜的外界条件和特定的产卵场所,有的种类要远游几千公里的距离。 越冬洄游的特点是洄游方向朝着水温逐步升高的方向,往往由浅水环境向深水环境,或由水域的北部向南部移动,方向稳定。在中国
33、近海,主要是朝南、朝东移动,长江中下游流域中许多大型鲤科鱼类,平时在通江湖泊中摄食肥育,冬季来临前,则纷纷游向干流的河床深处或坑穴中越冬。 鱼类越冬场的位置、洄游路线和速度受水温状况,尤其是受水域等温线分布状况所左右。水温梯度大,鱼 群活动范围窄,密度相对就大;降温快,洄游速度相应快。而水温状况则受冷空气和寒潮的次数和强度的影响。 鱼类洄游的特点 进行生殖洄游的鱼类,往往随即进行索饵洄游,有的在冬季降临时进行越冬洄游。但是,并不是一切洄游鱼类和半洄游鱼类都要进行所有的三个洄游环节,有些冷水性鱼类,如白鲑只进行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没有越冬洄游。白鲑多在晚秋和初冬产卵,冬季也不停食。生活在浅水湖泊
34、的一些鱼类,摄食和产卵都在湖区内进行,有时只进行游向河床深处的越冬洄游。幼鱼则只有摄食洄游,冬季依旧摄食,不存在越冬洄游。 洄游是鱼类在 漫长的进化岁月里自然选择的结果,通过遗传而巩固下来。鱼类洄游具有定期性、定向性、集群性和周期性等特点。几乎所有的洄游都是集群洄游,但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洄游,洄游的集群大小各不相同,这与保障最有利的洄游条件有关。洄游距离的远近与洄游鱼类的体型大小及其自身状态有关。体型大,含脂量高,洄游距离较远,如鲟、大麻哈鱼、鳗鲡等的行程均达数千里。洄游的定向性除与遗传性有关外,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嗅觉,在引导鲑、鳗鲡等鱼类数年之后历程数千公里回归原出生地起了很大作用。金枪鱼的
35、颅骨内极其细小的磁粒,使其在大洋中洄游不会迷失方向 。侧线灵敏的感流能力也起着引导洄游方向的作用。 鱼类洄游的起始,既取决于鱼自身的状态,也取决于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例如鱼性腺成熟所分泌的性激素刺激神经系统兴奋而产生生殖要求。环境条件的变化则是开始生殖洄游的天然刺激信号。温带地区达到一定丰满度的鱼,温度下降的天然刺激就成为开始越冬洄游的信号。多数鱼类如果性腺发育不良,即使已经达到生殖年龄,外界环境刺激强烈,仍不会产生生殖洄游的要求。没有达到一定丰满度或含脂量的鱼,尽管外界水温下降剧烈,仍继续索饵或边洄游边索饵。如欧洲鳀鱼,当含脂量为 14以下时,即使水 温剧降,越冬季节已经到来也不开始洄游,而
36、是继续摄食。当含脂量为 14 17时,才开始洄游,但行动缓慢。含脂量达到 22时,到了越冬季节,则不论水温下降幅度的大小,就立即开始越冬洄游。环境条件中以水温、水流、水化学等的影响最为显著。水温回升快,开始生殖洄游就早。水温的变化会影响饵料生物的发生和分布,从而影响鱼类的索饵洄游。秋末水温下降的迟早与快慢直接影响越冬洄游的开始时间和洄游速度。水流是造成被动洄游和主动洄游的主导因素。水流把鱼卵和仔、稚鱼携带远离出生地,形成成鱼回归性洄游。水的化学成分,特别是盐度的变化, 引起鱼体内渗透压的改变,导致血液成分与性质的变化,进而诱发鱼的生理变化,促使降海或溯河洄游的发生。 鱼类洄游的性质 由于鱼类栖
37、息环境的不同,洄游性质的不同。人们常常把洄游鱼类分成几大类。常用的分法为:海洋洄游鱼类、淡水洄游鱼类、河口半咸水洄游鱼类、过河口性洄游鱼类等。根据鱼类洄游的性质,把进行长距离移动和海河之间运动的鱼类称作洄游鱼类,把不同淡水水体之间的移动或江河上下游之间的移动称作半洄游鱼类。 洄游鱼类的洄游是鱼类典型的、真正的洄游,是这类鱼类的一种基本属性。如果洄游鱼类不能完成这种洄游或洄游受 到阻碍,则这些鱼类的生命周期将遭到破坏,并影响群体的增殖,甚至危机种的生存。 半洄游鱼类 半洄游鱼类是指淡水鱼类在淡水水域中从一种类型的水体到另一种类型的水体,以及栖居在浅海区或咸淡水区的鱼类进入江河的洄游。归纳起来,主
38、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江湖半洄游和河口干流半洄游。 我国著名的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鲢、鳙等都是半洄游鱼类。这些鱼类平时在江河干流的附属湖泊中摄食肥育,繁殖季节结群逆水洄游到干流的各产卵场生殖。产后的亲鱼又陆续洄游到食料丰盛的湖泊中索饵。栖息在江河下流的亲鱼鱼群也有洄游到中游或上游产 卵场产卵。它们在洄游的过程中,性腺逐渐达到成熟。江河半洄游鱼类,秋季在湖泊中进行觅食肥育后,秋末冬初进行越冬洄游,即从较浅的湖泊中游到江河干流的河床深处越冬。但这些鱼类的越冬洄游有时不很明显,当湖泊中也存在适合越冬的深水区时,如深洼或潭坑等,也可以在这些场所越冬。翌年开春,水温上升,这些在江河干流或湖泊深水区的坑、
39、潭中越冬的鱼类又重新洄游进入湖泊索饵。 江湖半洄游鱼类的幼鱼,半洄游习性也非常显著和有规律性。在出生的当年夏季,当它们已具备自由游泳的能力后,即沿岸溯游作摄食洄游。在支流的河口或湖泊的通江泄 水口处,可以见到幼鱼鱼群奋力克服较大的流速,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觅食。幼鱼这种克服流速的能力,除了鱼类自身具有逆流运动的特性和幼鱼的强烈索饵要求之外,水流中的食物逐渐丰富可能是十分重要的外界条件。幼鱼虽与成鱼一样,具有非常显著和有规律性的索饵洄游习性,但幼鱼没有明显的越冬洄游和生殖洄游。幼鱼在秋季完成索饵洄游后,在秋末冬初由湖泊浅水区移动到深水区越冬,一般不到江河干流越冬。翌年开春水温回升后,由湖泊深水区游向
40、沿岸浅水区饵料生物丰富的区域索饵、生长、肥育。 半洄游鱼类中另一类型为河口干流半洄游鱼类。这些鱼类 平时生活在河口或半咸淡水区,生殖季节进入江河,上溯至中、下游的适合场所生殖。如鲚属鱼类是典型的河口干流半洄游鱼类。长颌鲚(又称刀鲚)平时分布于长江及近海半咸淡水区,生殖季节从河口进入淡水,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游产场作生殖洄游,最远可达洞庭湖,有的在江河干流产卵,也有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产卵。产卵后亲鱼分散在淡水中摄食,并陆续缓慢地顺流返回河口及近海,继续肥育。长颌鲚的幼鱼也顺水洄游至河口区肥育。冬季,长颌鲚不作远距离洄游,而聚集在近海深处越冬。 洄游鱼类与半洄游鱼类的洄游性质没有差别。它们不同的地方是洄游 鱼类对产卵场有较严格的要求,洄游的距离较远,繁殖时期较为集中。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