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山野生铁皮石斛的前世今生-上七旬药农 30 年前发现野生铁皮石斛 谱写跨省情缘湖北英山县的一位农民,为什么 30 年前领到了安徽省霍山县发给他的工资?安徽大学著名生物学教授,为什么多次给这位农民写信、寄钱?是什么原因使安徽大学教授直接给湖北省长写了一封长信?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院专家和英山县雷家店镇领导率队的考察组,向记者揭开了一个由英山野生铁皮石斛牵起的跨省情缘。三位专家寻访 71 岁老药农 惊异发现英山野生铁皮石斛野生铁皮石斛是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名贵中药材,素有“中华仙草”之称,享有“软黄金”之美誉,每公斤售价高达三万元。唐朝道家经典“道藏”将铁皮石斛列为“九大仙草”之首,中国药典、神农本
2、草、本草纲目等古典医学巨著都对铁皮石斛多有研究并倍加推崇。大别山腹地的我省英山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发现野生铁皮石斛的地方,英山县志上早有记载,小范围人工种植历史也甚为悠久。10 月下旬,为了探寻英山野生铁皮石斛的前世今生,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院及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走进大别的山山岭岭。在大别山深处,村民告诉专家组,当地采撷野生铁皮石斛最厉害的是刘正言老人,老人今年已经七十一岁,不知道他还能不能上山采药,还能不能找到野生铁皮石斛。在英山县吴家山境内大别山主峰脚下,专家组在一个普通农家院子里,找到了年已七旬的刘正言老人。老人听说省里的专家为寻找和保护野生铁皮石斛而来,异常高兴,嘴
3、里喃喃自语“有救了,有救了”刘正言老人告诉专家们,野生铁皮石斛是他生活的全部,是他一辈子寻找和守望的宝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便以采挖药材为生,为采集野生石斛标本,他跑遍了广西、广东、浙江、安徽等十几个省,踏遍了黄山、庐山、衡山、雁荡山等名山大川。几十年里,他保护性地蓄积了全国各地的石斛品种,他家石斛园成了石斛品种“大观园”。老药农知道专家组来考察保护英山野生铁皮石斛的来意后,爽快地答应马上带专家组进山。大别山主峰峰峦交错,百年老树随处可见。在一棵不起眼的百年老杨树的背阴面上,刘正言老人找到了他一直守护了 30 年的一簇野生铁皮石斛。老人说,这是他在 1983 年发现的,现在已有十几个分枝。刘
4、人告诉专家们,英山的绝壁上还有一些野生铁皮石斛,由于石斛对生长的环境极为挑剔,自然繁殖率又极低,所以全国仅有湖北、云南、安徽、浙江等省份的少数地方可以生长,因此,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铁皮石斛就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31 年前,英山药农每月领取外省工资 30 元随着探访的深入,刘正言老人讲述了 30 多年来他受雇于安徽霍山县医药公司从事野生铁皮石斛采撷、以及安徽大学著名生物学教授跟他的情谊,老教授给湖北省长写信提建议的故事。与英山县相邻的安徽省霍山县,早在几年前就响亮地提出“打造霍山石斛大产业,实现霍山经济大发展”的口号,提出切实保护好并合理开发好珍稀物种。目前,“霍山石斛”已
5、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石斛之乡”。鲜有人知的是,安徽的“中国石斛之乡”,某种程度上说,与英山药农刘正言的贡献密不可分。石斛的濒危和需求状况导致其成为近年来针对一种药材立项研究最多的品种之一,目前,全国近十个省拥有石斛栽培或试验栽培经验,主要有仿野生栽培、大棚种植两种模式。而这些人工培植方式的最早起源,则是安徽霍山。霍山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已经瞄准石斛产业,1980 年,安徽省将霍山石斛家种工程正式列入科研项目,并于 1985 年成功的培育出试管育苗家种,将野生铁皮石斛进行人工化培植。如今,霍山县种植基地面积从 2008 年的 3 万平方米发展到
6、2 千多亩,年出苗 1 亿株,年产量达 5 千公斤以上,“中国石斛之乡”美誉神州。刘正言老人正是当年霍山石斛育种时期的见证人。在刘老家里,保存着这样一份早年的公证文件:“霍山县医药公司为开展石斛资源普查,采集标本,聘请有采集经验的英山县雷电公社药农刘正言同志担任采集工作,工资每月 30元,采集到的石斛标本全部交给霍山县医药公司”,时间为 1983 年 11 月 9 日,加盖有霍山县医药公司、霍山县公证处和英山县雷电公社的公章。刘老接受聘请后,与安徽大学生物学系教授王立安建立了工作联系,两人有多次书信往来。在 1987 年 1 月王教授给刘老的书信里写到:“这几年来你为安徽石斛科学研究院作出较大
7、的贡献,说具体一点是为了霍山医药公司作了有意义的事。按理说安徽人或霍山人是不应该忘却的。”王教授还提到,刘老寄给他的 13 棵石斛果实已经收到了,除了两只压扁破裂外,其它均完好。为此,他随信寄上了 10 元钱作为回礼表达心意。在王教授的信件里,反复诉说着他对刘老的感激,对野生铁皮石斛的保护理念,也充满着对保护工作的担心:“我国的石斛属植物约有 80 种,其中药用的有 26 种,近来因采购者众多,产量日趋下降。采集人员若能适当加以保护,不要一次性采绝灭了,那么一、二十年以后又有可能得以恢复,否则很快即将绝种。”石斛资源在我国南方曾十分丰富,本草纲目称,石斛“处处有之,以蜀中者为胜”。据有关资料,
8、在解放前和解放初,川南各县年产金钗石斛达数十万斤以上,仅四川合江县 1953 年就收购干石斛 4 万多斤,相当于鲜石斛 30多万斤。由于石斛主要附生于大树杆上,经过 1958 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大砍树木等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长时期的过度采撷利用、缺乏保护和发展,生产不受重视,不种、不管,只知采掠,形成了基本无人保护与发展的状况,到 20世纪 90 年代数量已不及解放初的千分之一。上世纪 90 年代已经面临绝种的野生铁皮石斛,由于安徽省的重视,终于在霍山县生根成长,现在已成为霍山不可或缺的名片。在这个过程中,安徽多所大学参与科研的工作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立安教授就是其中之一。然而,王立安
9、教授却并不认为野生铁皮石斛只是安徽霍山的“专利”,他曾在 80 年代末专门写信给时任湖北省省长的郭振乾,表达了他对英山石斛产业的建议:“我们在张家嘴乡即吴家山国营林场附近发现了中药材铁皮石斛,由于英山县极少数只为眼前小利而将本地大量石斛采购运往外地销售。这样下去,很快就绝灭了。因此,建议省政府尽快采取措施严加保护,否则将全部绝灭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建议省政府适当投资(10-15 万元)人民币开发、利用张家山的石斛资源,我可以无条件地向省长同志做技术顾问,并为英山县老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信函寄送到湖北后,省政府要求英山县社同药材公司商议如何落实措施,派人去安徽大学找王教授洽谈野生石斛的保护、生产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