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经升降主病提纲诀 中气如轴经气轮,旋转升降是平人; 胃胆包心膀肺降,脾肝三小肾肠升 ;五行生克原一化,六气和合病则分; 温清补泻复升降,圆运动法说与君 。 中气如轴经气轮,旋转升降是平人者, 人身十二脏腑之经气,行于身之上下左右,左升右降,如轮一般。中气在人身胸之下脐之上,居中枢之地,如轮之轴一般。中轴左旋右转,轮即左升右降 。 当升者升,当降者降,是为阴阳和平无病之人 。如十二经气,当升者不升而往下陷,当降者不降而往上逆,便是有病之人了。 胃胆包心膀肺降,脾肝三小肾肠升者, 十二经中,胃经、胆 经、心包经、心经、膀胱经、肺经六经,由右下降 。 脾经、肝经、三焦经、小肠经、肾经、大肠经六经
2、,由左上升。 升由左而右,降由右而左。中气左旋右转,则十二经气左升右降。升经降经,左右皆同。言左升右降者,十二经的升降主干也。 五行生克原一化,六气和合病则分者,五行乃一气之升降浮沉所变化,生是气行先后的作用,克是气行对待的作用。六气和则合而不分,六气病则分而不合。六气之中,一气偏衰偏盛则病,一气独绝独胜则死。中气伤则偏胜偏衰,中气亡则独绝独胜。六气分而不合,即是升降乖错,其实先由中气之旋转无力也。 温清 补泻复升降者,各经之病,无非虚实寒热。治病之法,无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而虚实寒热之病,无非升者不升,降者不降。补泻温清之法,无非逆者降之,陷者升之,复其升降之旧而已。但
3、经气如轮,中气如轴,中气乃经气之根本。升降上下左右之经气,须先照顾中气。如轻病转重,必是中气为医治伤,重病致死,必是中气为医治脱。如轻病不医自愈,必是中气自己复元,大病治愈,必是中气为医恢复。所以治病须治中气也。 圆运动法说与君者,中医学理,根于河图。内经、难经之理,伤寒、金匮之法,一个河图尽之矣 。历来解释河图者,都解不出其所以然,且并不知医理医法即在河图之内。河图者,空气升降之表示,河图之理少有人知,于是中医古法遂失。此中医学所以各执其是也。今欲整理中医成为有系统的科学,非将古法恢复不可,中医古法,即是河图升降的圆运动。 胃经不降主病诀 胃经不降呕吐哕,嗳痞胀眩惊不寐;血衄痰热与渴烦,浊带
4、遗利鼓肿辈; 实则发狂或食停,其他皆是虚之类;胃是诸经降之门,肺胆不降胃受累。 呕者,有声无物,常觉由胁下冲上,甚则呕出绿色苦味之水。此病虽现于胃,实由于胆经不降,逆而上冲,故胃经不能下行而作呕也。 (清降胆热,温补中气,兼降胃气,并升三焦经气。 )绿色苦味之水,即是胆汁。 吐者,有物无声,吐后少有继续再吐者,不似呕之连接不已,非呕不快,日夜不休也。 朝食暮吐者,脾弱不化。 (温补脾土,兼降胃土。 ) 食入即吐者,胃间有虚热也, (清降胆胃。 ) 有大便于涩,十数日始一行,因而胃逆食吐者,则全属土虚津涸也。 (降胃润肠,兼补中气。 )朝食暮吐而尺脉较弱者,水中火弱不能生土。 (温润肾家。 )
5、哕者,稍有呕意但无声,稍有吐意但无物,俗所谓发恶心是也。 如久病之人而哕,是中气将绝 ,胃气将败也。 (大补中气,兼养胃阴。 ) 如无病而哕,则中气虚而兼浮热也。 (清降胆胃,和中去滞。 ) 此外还有一种打呃忒由腹中上冲上脘,声大而且震动全身,则热滞也。 (清热舒滞。 ) 嗳者,嗳酸也,宿食停在胃间,阻隔胆经降路。胆属阳木,木郁生热,热郁作酸。嗳之现状,只觉咽中有曾食之物,翻上作酸,仍下去也。 (去滞清热。 ) 痞者,胸痞也,胃经不降,凡胆肺诸经皆无降路,故胸间痞闷也。 (有寒则温补中气,有热则清降胆胃。 ) 胀者,胃经自头走足,胃经不降,故头项、胸腹作胀。但此病多兼胆经之逆与 本经之滞。 (
6、理滞降逆,调木顾中。 )湿热作胀。 (去湿清热。 ) 眩者,头目晕眩也。胃经右降,则头目诸经亦降,有如新秋凉降,天际清肃。否则热逆化浊,上重下轻,故眩晕也。清降胆胃, (补中去滞。 ) 如并无逆热而眩者,必兼肾肝阳虚,不能上达也。 (温补肾肝,收敛浮阳。 ) 惊者,胃经不降,胆经上逆,相火飞腾也。 (清降胆胃,温补中气。 ) 不寐者,胃经不降,胸间阳气不能下降以交阴气也。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人与造化同气,故夕寐而晨寤。胃经不降,故不寐也。 (降胃补中。 ) 亦有肾寒不寐者。 (温肾 补中。 ) 亦有胆寒不寐者。 (温补胆经。 ) 亦有经络滞塞,阳气交不了阴气不寐者。 (活络通经。 )
7、血者,吐血,衄者,鼻血也。吐血衄血,有寒湿、燥热之殊,而皆原于胃气之不降,而又兼肺胆之逆。寒湿吐血,则黑而成块。温补中气, (燥土降胃,兼敛肺金。 ) 燥热吐血,则鲜红不成块。 (清润火金,兼养胃降胆。 ) 寒湿衄血,额角不疼,鼻不干。 (敛肺兼强中降胃。 ) 燥热衄血,额角疼,鼻干。 (清降胆肺,养中去滞。 ) 但血去阳虚,亦有燥热之后。寒湿续起者。 (先清后温。 ) 如血去阴虚,阳泄化火,内则土败,外则热增,较寒湿难治。 (敛肺降胆,清热养中。 ) 痰者,人身水升化气,气降化水,气化之水,被火熏蒸,降不下去,于是成痰。痰色黄而稠,为相火虚逆之痰。 (清降肺胆,温补中气。 ) 如痰白而胶粘,
8、为相火伤阴,阴虚液涸之痰。 (润肺滋肝,调中去滞。 )皆由于胃气之不降也。如痰清兼水,此中寒水逆之痰。 (温中降逆。 ) 热者,胃阳有余,不能化阴下降,周身壮热。四肢秉气于脾胃,胃阳热盛,四肢且出热汗也。 (清降胃热。 ) 如食后胃里觉热,或胸间觉热,是胃阴枯少,不能藏阳, 孤阳外散,中气将亡。 (温中润木,清养胃阴。 ) 渴者,燥气、湿气耗伤津液也,燥伤津液者,津液为燥气所吸收。湿伤律液者,湿与津液本是一气,既化湿气即不化津液,湿愈旺津愈涸也。如胃气顺降, 则湿归水道,湿渴自止。 (燥土利尿,降肺达木。 ) 胃气顺降,阴降津生,媒渴自愈也。 (补气清肺。 ) 燥渴者饮必多。湿渴者饮必少,或虽
9、渴不欲饮,或饮后仍吐也。 烦者,胃经不降,心经与心包经无路下行,此二经皆主火气,火气降则神清而心宁,火气不降则神乱而心烦也。 (清热养中。 ) 如非火热而心烦,是 胃阴亏乏,不能下降,阳气散越,极是危险。 (养阴补阳,兼温中气。 )浊、带、遗、利,浊者,小便后有白物;带者,阴户常有水湿稠粘之物;遗者,梦中遗精;利者,天明腹泻之利。此四病皆下焦之气封藏不住,不能上升之故。但下焦之气封藏上升,必须先由上焦之气收敛下降。 (清降胆胃,敛肺去滞,不宜温中,忌助疏泄。 ) 胃经者,上焦气降之总机关也。胃经不降,故下焦不能封藏。至于胃经热而下利者, (泻热降胆,调中去滞。 )则伤寒少阳、阳明热证有之,内伤
10、少有。热则气动,动则下利也。此四病兼有肝木疏泄之过,宜兼调木。 鼓肿者, 气郁则鼓,水郁则肿。以指接皮肉,随指陷下,皮肉不起,为水肿;外似水肿,随按随起,为气鼓。皆因胆热阻碍中气,以致胃经不降使然。因水化气则不肿,气化水则不鼓。气水变化,全赖中气活泼,旋转升降,膈膜腠理,舒利清通。胆木横逆,阳热郁塞,中气枯滞,膈膜干涩,腠理团结,然后气不化水,部而成鼓,水不化气,郁而成肿。此病夹杂,甚难为治。而胃经不降,实又为膈膜腠理干闭之原。因胃降则津生,津生则气机活泼,而后旋转升降,流通无阻也。(气鼓降胃、降胆兼降肺经,水肿降胃、降胆兼升肝脾。 )此二病,非老手难办。 实者发狂或食停,其他皆是 虚之类者。
11、发狂,弃衣上房,力大气盛,乱骂跳跃,不可制止也,惟伤寒胃腑实结之证有之。或不发狂,而潮热,手足汗出,腹满痛,拒按,六七日不大便,谵语,此为胃阳太过,不能下降,应用寒下药之实证。 (润燥攻坚。 ) 停食亦有实证,必嗳酸,恶闻食臭,恶寒,发热,头疼,腹满痛,拒按,下利清水,舌起黄胎,厚而且燥,面垢气粗。必如此方为实证。均可用寒下之药。如不兼腹痛拒按、下利清水者,亦停食之虚证也。 (去滞调中。 )除此二证之外,其他一切胃经不降之病,皆是中虚胃逆或中滞胃逆。皆宜补中降胃或调中降胃,不可轻用寒下之药。 胃是诸经降之门,肺胆不降胃受累者,人身中气如轴,经气如轮,轴运轮行,轮滞轴停。中气左旋右转,经气左升右
12、降。中气在胸下脐上,居脾胃之间。中气左旋,则脾经之气升,中气右转,则胃经之气降。脾升则下焦诸经之气皆升,胃降则上焦诸经之气皆降,故曰胃是诸经降之门。但肺经不降,木气上冲,胆经不降,相火逆腾,胃经亦受其累不能下降。故治肺胆二经不降之病,须调补中气,并降胃经。而治胃经不降之病,亦须调补中气,并降肺胆二经也。凡上逆诸病,皆以胃经为主,中气为根。 脾经不升主病诀 脾经不升利清谷,满肿带浊脐下筑, 便血后重腰 膝酸,关节湿疼冷手足; 身重口干不用肢,黄疸疟癥皆虚目; 脾是诸经升之关,肾肝不升脾反覆。 利者,泻稀粪也。大便滑溏,亦近乎利。清谷者,食谷不化,清粪中带有谷也。胃主容纳,脾主磨化。胃气降则善纳,
13、脾气升则善磨。脾阳下陷,不能磨化食谷,中气凝滞,水不能由小肠化入膀胱,遂入大肠而为下利。无病之人,三焦相火、小肠丙火升于脾土之下,中气强旺,故脾经不陷。肝阳上达,疏泄之气畅,故小便通调,而大便不溏。此病虽脾经不升之过,而肝肾二经亦有连带之过。肝经之过,在不能疏泄水气,故湿停而脾陷。温达肝阳。肾经之过 ,在不能封藏相火,故火泄而脾陷也。 (降 胆敛肺,以藏相火。 )如无他经关系,只温燥脾土。 满肿者,脾经不升,气不运则满。 (温运中气。 ) 水不运则肿停水窜入经络,溢于皮肤,故肿也。 (燥土疏木。 )参看胃经不降条。 胃经不降 者,多阴虚。 (降胃敛肺,兼养中气。 ) 脾经不升者,多阳虚。 (温
14、补肾肝,兼润风木。 )满,即是胀。 带浊者,湿热下泄也。女子病白带,男子病白浊。脾土主湿,脾经不升,故湿气下注而病带浊,其间多兼肺肝之热。肺金失其收敛,肝木肆其疏泄,则湿气不收。而浊带皆见于小便,因 小便乃肝木疏泄之熟路也。 (敛肺润肝,不可燥湿。 ) 脐下筑者,脾经不升,肾肝清阳,无路上达,因而下陷化寒也。肝木主动,升不上来,故脐下筑痛。 (调中击滞,兼温肾肝。 ) 脐下筑本肾家寒胜之病,然使脾土之气不衰,力能制服寒气,不病此也。筑与冲不同,筑往下,冲往上,冲为肝肾之热筑乃肾肝之寒。 (滋养肝肾。 ) 便血者,大便时下血也。脾经不升,湿气郁瘀,阻碍肝经上升之路,肝经郁陷,往下疏泄,故大便下血
15、。 (温肾达肝,除湿清热。 ) 木气一陷,肾中阳泄则寒生,木郁生火则热作。总原于脾湿而不升也。 (年久便血,去滞 扶脾,补肝敛肺。初便血者,去滞清热。 )后重者,大便时肛门坠重也。脾经寒陷,阻碍大肠经与肝经升之路,金木双陷。金气主收敛,木气主疏泄,木欲泄而金敛之,金欲敛而木泄之,故愈利愈不通,而肛门重坠也。 (养木除湿,清热温寒,兼舒金气。 ) 后重而便脓血者,乃肠中脂膏,被木气冲击而下。世谓红色为火,不知并非火也,惟调为滞,则诚然耳。然不可攻滞,只可理滞,此病即痢疾。如不病痢疾而后重,则下虚也。 腰膝酸者,脾湿下注,肝肾之气,郁而下陷也。 (燥土暖水,温润肝木。 ) 关节湿疼者,脾经下陷则生
16、湿,湿气淫溢于关节, 气脉不能疏通,故关节疼。 (燥土暖水,兼清木热。 )冷手足者,脾主四肢,脾阳陷败,不能达于四肢,故手足冷也。 (温补中气,兼温肾气。 ) 外感恶寒之冷,手足与身俱冷,乃自己觉冷,乃恶寒也。此则手足真冷,乃虚证也。痰滞而阳气不通,手指亦冷,自己却不觉冷也。 (调痰理气,阳气自通。 ) 若内热而手足厥冷,当清内热,不在脾经不升之内。 身重者,脾经上升则湿气化水而成汗溺,脾经不升故湿气停瘀而身重也。 (除湿燥土。 )如胃热极而身重,当清胃热,不在脾经不升之内。 口干者,脾阳上升,气蒸生津则口不干,脾经不升 ,口无津液故干。虽干却不思饮,与因燥而渴者不同。 (温升脾阳,兼补中气。
17、 ) 不用肢者,脾主四肢,脾阳上升则四肢轻灵,脾陷阳败,阳气达不到四肢,故四肢不举,不听使用也。 (温中燥土,兼调荣卫。 )黄疸者,脾陷湿瘀,小便不利,肝阳郁而为热。木主色,木热传土,故目黄,皮肤、汗、尿、爪甲皆黄,其色黄如栀子。发热作渴者为阳黄。 (清热除湿。 ) 不热不渴者为阴黄。 (温补脾肾,兼清湿气。 )木主色,详原理篇。 疟者,寒热往来,抖战汗出,病去人安,次日又发也。脾主磨化,脾经下陷,磨化力弱,肠胃经络有所停滞。 火气又衰,不能蒸发使之化汗而去,因而阻碍胆经与荣卫循环之路。故寒热往来,发作有一定之时。卫行不通则恶寒,荣行不通则发热。荣卫交争,则寒热并作,争而仍和,则汗出病解。 (
18、理中去滞,兼调胆经。 )发作日早者,阳复易愈。隔日一作者,病深愈迟。而脾经磨化力弱,为极大原因。荣卫详原理篇。 癥者,血气不能畅行,瘀积而成之块也。脾主磨化,脾经下陷,磨化力弱,故一切瘀积日积日深,而癥病成也。 (养中补气,磨积消瘀。 )皆虚目者,凡以上诸病一名目,皆虚病。如认为实而肆用攻下之药,必轻病治重,重病治死。因下陷之病,只宜升法治之 ,倘用下药,愈不能升,而大祸起矣。 脾是诸经升之关,肾肝不升脾反覆者,人身中气如轴,经气如轮,中气左旋右转,经气左升右降。中气左旋。则脾经之气升;中气右转,则胃经之气降。脾升则下焦诸经之气皆升,胃降则上焦诸经之气皆降。故曰脾是诸经升之关。但肾经不升,不能
19、温生肝木,肝木不升,横克脾土,脾经必升而复陷。肾经不升,水中无火,土气无根,脾经欲升不能。故治肾肝二经之病,须调中气并升脾经,治脾经不升之病,须调中气并升肝肾二经也。凡下陷诸病,皆以脾经为主,中气为根。 凡下部之病,本是下陷,亦有因于上逆者。 此必病象,固系不升,脉象乃系不降。如治中升陷,病不见愈,则调中降逆,病必愈矣。 凡上部之病,本是上逆,亦有因于下陷者。此必病象固是不降,脉象乃系不升。如治中降逆,病不见愈,则补中升陷,病必愈矣。 盖升降循环本是一气,上下左右,互为其根。降逆升陷为正治之法,由降逆以升陷,由升陷以降逆,亦为正治之法。脾胃二经如此,他经亦如此。中气即脾胃间之气,故脾胃又为各经
20、之主。 胆经不降主病诀 胆经不降呕咳胀,耳目额腮口齿项;消冲泄肾卫贼中,危哉寒下而热上;协热下利与入室,往来亦非实邪状;此经能决十一经,不 独肝经升不畅。 呕者,有非呕不快之意。少阳胆经之病喜呕。因胆经不降,逆而上行,胆属甲木,其气主动,胃土被迫,不得不呕也。 (补中清热,兼降胆胃。 )少阳甲木,详原理篇。 咳者,胆以阳木而化相火,降入水中,则生肝木,下藏水中,则生中土,逆而不降,则火逆而刑肺金,肺气不能下行,故咳也。 (补中降胆。 ) 胀者,胆经由头项循胁下行。逆则经气盘塞,故头项、胸胁发胀也。 (补中降胆。 ) 耳目额腮口齿项者,胆经不降,横塞上冲,故耳痛,耳呜,耳聋,目昏,目赤,目痛,额
21、角胀痛,腮肿痛,口苦,口痛,口 酸,牙齿痛,项生结核,咽喉痛也。凡胆经上逆之病,皆系热证,但中下多半虚寒耳。 (补中降胆,兼理逆热。 ) 消冲者,胆经不降,风火上动。饥而欲食,食并不多,食而复饥,渴而欲饮,饮后复渴。所食之食,所饮之水,皆被风气消去,并不化生津液,故病消也。风火上冲,心跳气逆,故病冲也。 (息风温肾,清热养水。 )风气详原理篇。 泄肾者,肾水上升,全赖水中有火,此火即胆经右降之气也。胆经不降,肾中之火,拔泄外出,肾气便寒而往下陷也。 (补中降胆。 ) 贼中者,胆经不降,则横塞中宫也。 (清降胆经,兼顾中气。 )详见“此经能决十一经”二句下。 危哉寒下而热上者,人身上清下温则无病
22、,而上之所以清,下之所以温,全由于胆经之降。胆经以阳木而化相火,此火降而在下则下温,逆而在上则上热。上热故下寒,下温故上清。下焦之火,中土之根,胆经相火下降,又全赖中土之旋转。医家见上热之盛,不知下寒已生,再以凉药清热,不知适以增其下寒,更以败其中土。中土愈败,胃土愈不能右降。胆火愈见上逆,上热愈见增加。至胆火尽化上热,全不下降,于是下焦全寒,中气败亡,人遂死矣,故曰危也。 (温补中气,兼降胆经。 )上焦、中焦、下焦即上部、中部、下部。 协 热下利者,胆经上逆,火泄于外,下利之中,协有相火之热。 (清降胆胃,温补中气。 ) 入室者,妇女经来而病伤寒,热入血室也。 (清解胆经,补中降胃。 ) 往
23、来亦非实邪状者,胆经属阳木化相火之经,居半脏半腑之界,此经不降,则阻碍阴阳交通之路,而现热往寒来,寒往热来之状。胆经一病,多是热证,但都非实邪耳。 (清降胆经,兼补中气。 ) 此经能决十一经,不独肝经升不畅者,胆居胃与小肠之间,为消化饮食,变化气血之枢纽。人身中气如轴,经气如轮,气血皆化生于中焦,胆经不降,横塞中焦,轴滞轮停,各经因之都难升降, 中气因之不能旋转。 内经曰:十一脏之气,皆取决于胆。言胆经下降,相火生土,而后中气旋转。各经之气乃能升降也。胆经降则肝经乃有上升之根,如胆经不降,各经且皆不能升降,正不独肝经上升不畅也。胆经右降,则肝经左升。 凡虚劳外感之病,多因胆经不降的关系。胆经下
24、降,肾水之中乃有火气。水中之火,中气之根。胆经不降,水中无火,中土失根。中央气弱,旋转衰歇,四维升降,因之乖错。相火既不下降,必定上逆,肺金被刑,不能下降生水,至此则水火皆亏,遂成虚劳。中土为饮食变化气血之原,如胆经不降,胃亦难降,脾亦难升 。甲木生风化火中,中焦津液又为风火所伤,干涸滞涩,旋转愈加不灵,百脉皆停,病遂重矣。故仲圣先师治劳之方。独重胆经与中气也。外感发热皆胆经不降,相火外泄。相火即泄于外,中下遂伏寒机。外感死证之速者,皆火去中寒之故也。心包本属阴经,阴经无有不降者,其不降者,皆甲木之逆,中气之虚也。甲木下降,心包必随之降也。 肝经不升主病诀 肝经不升痛遗淋,痢痔血肛汗疝豚;便气
25、阴寒诸下热,带月癥半漏吹崩; 目舌消虫躁绝缩,诸风百病尽虚征;陷而忽冲成阳亢,欲平阳亢降胆经。 痛者,腹痛也。木气主动,而性疏泄,木气下陷,疏泄 不通,则冲击而作痛。人之腹痛而死者,水寒木枯,风生土败也。 (温水达木,补中去滞。 ) 腿痛亦肝经不升。 (温养肝经, )此属于肝经寒陷者,如陷而生热,亦能作痛。木之母气为水,子气为火,故郁陷之病,不寒则热,皆能作痛。陷而生热,热清则木气上升矣。 遗者,遗精也。肾水主藏,肝木主泄。平人不病遗精者,木气条畅,藏气无恙,疏泄不妄行也。此病初病与久病不同。初病如不因欲念成病者,即系吃动阳的食物,助动肝阳所致。 (清木热,敛肺气。 )久病则系遗成熟路,半夜阳
26、生,随着造化之气,动而疏泄矣。饮食化精,积精化气,积气化神。久 病之家,液亏络滞,精满不能化气,则阳动而遗出。精之化气,须升降一周,既升而复降,又降而复升。升降无已时,即无时不化气,如何有满之时 ?所谓满者,络滞经塞,到向来精遗之日,升不过来,降不过去,故觉满耳。此病以药力治愈者,须降甲木,舒乙木,养中气,去滞积,通经活络,庶易见效。如系中下真寒,气陷不升而遗者,必不举阳,必无梦。此宜温补肝肾,并补中气,热药伤律,中病即止,不可久服。至于收涩之药,则愈涩而经络愈滞也。此病因肺、胃、胆三经不降而发者,亦复不少。盖经络干滞之人,必定阴经有伤,此三经不降,即伤津之渐。如以调中去 滞、升肝降胆、降胃理
27、肺之药,酌其病机,临卧服之,到子之后,腹间必有响声,上下活动,此即经络不道之处。得药复通,可望愈也。此皆有梦的遗精,如无梦而遗,须补中益气,使精气上升乃愈。 淋者,小便不通,溺孔塞痛也。木陷土湿,为此病之主因。痛者,木陷生热,冲击不舒也,而实由于中气之虚。如中气不虚,随陷随升。不成病也。 (去湿达木,补中清热。 )初病多热,久病多虚。 痢者,大便时里急后重。而下红白也。此病五六月暑热湿盛之时,病者甚多。因热甚伤金,湿气下郁,肝经滞陷也。木气与金气俱滞,互为裹缠,故里急后重,日 数十行,如误服补药,则滞气愈增,如误服下药,则下陷更甚。应参看脾经不升条。 (温升肝脾,清降肺胃,去滞养中,补下皆忌。
28、 ) 痔者,木火陷于肛门,为湿气所阻,升不上来也。发则奇痒恶痛,药力难达,由外熏蒸,较易见效, (温陷清热,去滞养中。 ) 血者,便血与溺血也。水寒不能养木,土湿不能达木,木陷而生疏泄,泄于后则便血,泄于前则溺血也。 (温陷燥土,清热息风。 )属寒属热,务要分清。溺血属虚者多。 (补血养肝,不可破血。 ) 肛者,脱肛也。中虚木陷,金气不收也。 (降肺降胆,温中补脾。 )脱肛乃肺经不降,因 而大肠经不升之病。但如木气不陷,肛必不脱,因木气冲击故也。因气血凝滞,升降不灵者亦不少。 (疏通凝滞,兼补中气。 ) 汗者,盗汗也,阴汗也。胆木不降,因而肝木不升,疏泄郁陷,则阴囊两旁出汗。 (降胆温肝,补中敛肺。 )肝木不升,因而胆木不降,疏泄浮动,则寐即出汗。寐主阖当阖而反开,故曰盗也。 (敛肺降胆,清热调中。凡出汗皆木气之疏泄,如夏月出汗,乃木火之气使然。如外感之病, )汗出病愈,乃荣卫复和而津液生也。 疝者,睾丸肿硬而痛也。肝木下陷,阳气不达,欲升不能,故气滞而作痛。肝木下陷,肾水必寒。乙木下 郁,必生邪热。 (温下清热,去滞养中。 ) 豚者,奔豚也,俗呼为母猪疯。病发则有形由少腹上冲于胸咽,如豚之奔也。欲作奔豚,必先觉脐下悸动,腹痛,恶寒,发热,热气由少腹上冲胸咽。正发之时,七窍火发,昏迷欲死。此病全由中虚胃逆,水寒木陷之故。木陷根摇,动而上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