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矿床学第二次实习罗布莎铬铁矿矿床的简介姓名: 班级: 学号: 目录一区域地质背景 .2二矿区地质 .22.1 地层 .22.2 构造 .32.3 岩浆岩 .4三矿床地质特征 .53.1 矿体特征 .53.2 矿石特征 .73.3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7四成矿条件和成因分析(五要素) .7一区域地质背景罗布莎位于西藏自治区曲松县,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矿石质量最佳的铬铁矿床的产地。该矿床位于全球性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的东端。在区域构造上受控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其北邻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块,南与喜马拉雅板块接壤。 (如图 2-11)罗布莎基性一超基性岩体沿东西向的雅鲁藏布江超壳断裂带分布。总面积为 7
2、0km2 长43km,总体西宽东窄,最宽处是香卡山段 37kin ,最窄处仅有 300m。平面上从西向东:罗布莎段一香卡山段一康金拉段,呈一反 S 型形态。区内发育一组大致平行的近南北向断裂。其中以龙给曲断裂构造特征最明显。走向近南北向,局部呈折线状,显示追踪(张) 的特征。断层沿龙给曲河床发育,在罗布莎村以南形成宽缓平坦的“u”形谷。往北河谷骤变为深切陡峻的“V”形谷,两岸峭壁,孤峰林立,泉点成带分布断层面倾向西,南段缓,北段陡。平面上表现出明显平移现象西(上) 盘相对于东盘向北作顺钟向扭动。 二矿区地质2.1 地层罗布莎岩体侵位于上三叠统与第三系之间。该地地层主要有第四纪冲积、洪积物和晚三
3、叠世海相类复理式沉积。本区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比较复杂、种类繁多。有残积、 残坡积、 坡积、重力堆积、冰碛、 冰水沉积、洪积、冲积和风积等。它们在分布上与地貌有着密切相关性,依据岩性特点,风化程度,地层间的相互关系和分布的地貌部位等,将本区第四纪地层层序, 由老至新分为中更新统 1 坡积层 2 冲积层上更新统 1 残坡积层 2 坡积层 3 冰碛层 4 冰水湖沉积层 5 冰缘风成黄土 6 冲积层 7 洪积层全新统 1 冰聩层 2 残坡积层。2.2 构造岩体与南侧围岩三叠系呈断层接触。围岩侧,地层产状变化大。以区内龙给曲为界,以西罗布莎段,地层倾向南西,倾角较缓,糜棱岩化由北向南减弱。岩体侧,纯橄
4、岩蛇纹石化强,构造泥、角砾岩、透镜网络发育。 东香卡山段,地层倾向北东,倾角较陡,岩体直接逆冲于三叠系地层之上 斜辉辉橄岩蛇纹石化、片理化较强,透镜网络发育。由西向东,构造岩特征如下:1)罗布莎段西端构造岩特征在 IV 矿群采坑内,可见岩体南部边界呈断层与围岩三叠系接触,断层面产状为 195L46。 ,断层性质为逆冲断层(见图 2)。因第四系坡积物覆盖,断层面上构造岩的特征不甚清楚。在断层面上,构造泥发育,其成分为蛇纹石质和片岩质,呈泥状,无胶结,易碎。围岩岩石较破碎。岩体岩石蛇纹石化、片理化较强,断层面附近已蚀变成蛇纹岩和蛇纹片岩,透镜网络、片理发育,具定向排列,透镜体扁平面产状为 210。
5、 50 。在断层附近岩体侧或片理化带中,铬铁矿呈小透镜体或粉状矿产出。透镜状矿体长轴方向与断层面走向基本一致,粉状矿顺节理面或片理分布。(2)罗布莎段东端构造岩特征在色贡村北东小路旁,接触界线清楚,三叠系地层直接逆冲覆盖于岩体之上。断层面产状为 290。L41。 ,断层性质为逆冲断层(见图 3)。平面上呈弧形弯曲。其构造岩特征为:岩体,岩石蛇纹石化较强,透镜网络发育。围岩地层产状变化较大,糜棱岩化强,层问小型揉皱、构造角砾岩、构造泥发育,糜棱岩面理连续性较差 糜棱岩、变质长英质糜棱岩。长英质脉线、面理发育。后期充填石英脉或石英小透镜体。小透镜体长轴短轴一般为 204cm。扁平面产状为 195。
6、L55。 。脉线一般宽051m m 透镜网络带。剖面上可见 185m 宽的纯橄岩碎裂带,其中透镜网络与蚀变纯橄岩交替出现。岩性为蛇纹岩和纯橄岩碎裂物。透镜体具定向排列,局部片理化发育。透镜体长轴走向与片理一致,由蛇纹片岩和蛇纹石棉连接,扁平面产状为 225。 58。 。蛇纹片岩中偶见蛇纹岩脉。 层间小型揉皱 围岩糜棱岩中,层间小型揉皱发育,转折端多为圆弧状,少量为尖棱状,与面理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轴面与面理呈小角度斜交。糜棱岩面理走向上连续性较差,受后期剪切破坏,与正常面理明显不一致,局部可见呈同斜紧密尖棱褶皱。剖面上呈线状紧密排列,转折端为紧密尖棱状,规模较小。轴面倾向南,局部倒转向北倾。
7、构造角砾、构造泥。角砾成分为蛇纹岩和糜棱岩。粒径大小不等,一般为 13cm,最大为 10cm。杂乱胶结,胶结紧密胶结物为蛇纹石棉、蛇纹岩碎裂物和碳酸盐质,角砾多为棱角状,少量为次棱角状。构造泥成分为蛇纹岩和糜棱岩碎裂物,呈泥状,无胶结,易碎。(3)香卡山段构造岩特征 该段构造岩特征为:构造角砾、构造泥和碳酸盐糜棱岩发育,蛇纹石化、片理化较强,断层面产状为 35。 50。 ,断层性质为逆冲断层(见图 4) 碳酸盐糜棱岩。发育于断层面上碳酸盐矿物呈条形色带发育,具定向性,可能为前期挤压塑性变形形成的糜棱岩 片理化现象。岩体岩石蚀变较强,原岩可能为斜辉辉橄岩。蛇纹石化、片理化、透镜网络发育,具定向性
8、靠蛇纹岩碎裂物和蛇纹石棉连接。透镜体长轴方向与片理走向一致,偶见长轴方向与片理呈小角度斜交,透镜体长轴短轴一般为 103cm,最大者达30lOcm,扁平面产状为 30。 50。 。 构造角砾、构造泥。构造角砾主要成分为蛇纹岩,少量为斜辉辉橄岩和辉长岩。角砾为棱角状和次棱角状,大小不等,粒径一般为 23cm,大者达 lOcm。混杂胶结,局部具定向排列,胶结紧密,胶结物为蛇纹石棉和碳酸盐质构造泥成分为蛇纹岩碎裂物,呈泥状,无胶结,易碎。(4)康金拉段构造岩特征在康金拉段岩体南界和北界,均与三叠系接触。第四系覆盖面积大,冰川漂石、倒石堆发育,坍塌现象严重。岩体北界与围岩接触界线不清楚。岩体南界与围岩
9、三叠系呈断断层接触。断层性质为逆冲断层。岩体岩石较破碎,岩性为纯橄岩、蛇纹岩蚀变较强。围岩岩性为变砂质板岩、砂泥质片岩。层问小型揉皱发育,后期石英脉、石英小透镜体发育。2.3 岩浆岩罗布莎岩体在多数地段与围岩呈整合侵入关系。岩体为一多次侵入的复式岩体,包括两种不同的岩石组合:一是超基性岩组合,即纯橄榄岩斜辉辉橄岩(少量)组合。此组合构成岩体的主体。另一种是超基性基性组合,即二辉辉橄榄辉长岩组合。该组合主要分布在岩体的西段的中下部位。岩体分异程度较高,岩相分带明显。平行岩体走向由北向南可分为四个相带:二辉橄榄岩辉长岩杂岩岩相带(下部杂岩岩相带) 、纯橄榄岩岩相带、二辉橄榄岩辉长岩杂岩岩相带(上部
10、杂岩岩相带) 、斜辉辉橄岩夹纯橄榄岩岩相带。纯橄榄岩岩相带:产于岩体中部,一般出露宽 200300m,岩体中段膨大不为可达1500m,主要岩石为纯橄榄岩;斜辉辉橄岩夹纯橄榄岩岩相带:分布在岩体中上部,一般出露宽 7001500m,最宽处2000m。由斜辉辉橄岩和少量纯橄榄岩异离体组成。后期辉长、辉绿岩脉发育,由下往上辉石含量逐渐增多,在岩体顶部出现斜辉辉橄岩和二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辉长岩岩相带:它与斜辉辉橄岩岩相带和纯橄榄岩岩相带接触界线清楚,界面波状弯曲,岩性复杂,矿物成分变化大,主要由二辉辉橄岩、辉石岩和辉长岩等基性、超基性岩组成。岩石强烈片理化、破裂化和糜棱岩化,不同岩石成分的异离体呈条
11、带状、透镜状平行相间或沿岩相带展布方向斜列,四周被片理围绕。强烈蛇纹石化、碳酸盐化、滑石化和褪色蚀变,为典型的岩相构造带。各岩相带之间,一般界线截然(部分呈过渡关系) 。上部杂岩岩相带局部有穿插纯橄榄岩岩相带的现象。同一岩相带内不同岩石之间呈过渡关系。如下图 2-12三矿床地质特征3.1 矿体特征矿区内已发现矿体、矿点 175 个,成群出现,成带状分布。主要产在岩体轴部及略偏上部位。平面上呈雁行排列;剖面上呈叠瓦状排列。有尖灭侧现现象。矿体形态呈脉状、偏豆状和不规则状(图 2-13 图 2-14) 。规模大小悬殊,最长者长 300 多米,宽 18 米,延伸大于 50 米。矿体产状有两种,一是矿
12、体走向与岩体走向平行,向南倾。一半以上的矿体属于此种情况。另一种是矿体走向近南北向,与岩体走向夹角 70。 ,斜向西。两类矿体倾角均为中等。在岩体膨大部位,由窄变宽,产状转折部位及岩体横向褶曲陷近轴部位,往往赋存工业矿体。分布在不同岩体带相中的矿体其地质特征不同。在北缘强蛇纹石化斜辉辉橄岩夹纯橄榄岩体数目多,但规模很小,品位低,无工业价值。斜辉辉橄岩夹纯橄榄岩岩相带中的矿体规模较大,最长可达 300m,多产在该岩相带中部和下部,主要工业矿体赋存在此带中。矿体产状较复杂,主要矿体走向多与岩相带走向一致,部分走向与岩相带斜交甚至垂直。(图 2-15,图 2-16)3.2 矿石特征矿石矿物主要为铬尖
13、晶石,有微量铂族矿物。脉石矿物以蛇纹石为主,少量绿泥石、橄榄石、钙铬石榴石,铬绿泥石、铬云母等。矿体多由致密块状矿石组成,含 CrO3 为50.1354.40%;Cr/Fe 为 3.624.25,也有少量侵染状构造、班杂构造和豆状构造矿石。矿石结构多为自形等粒状结构。有害杂质 S、P 含量甚微。Os、Ru、Rh 、Ir 可综合利用。近围岩为纯橄榄岩和斜辉辉橄岩。多数矿体与两种不同的岩石接触,产在单一岩石中的矿体少见。近矿围岩普遍褪色和蚀变。围岩有蛇纹石化、滑石化、绿泥石化等。斜辉辉橄岩: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辉石和橄榄石,其中橄榄死含量大于 60%,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黄绿色。纯橄榄岩:主要
14、矿物橄榄石含量大于 90%,浅绿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异剥辉石:黄绿色、黑色、黄色,主要成分为辉石,致密块状。豆状铬铁矿:灰色,其中有用矿物为铬尖晶石,无用矿物为橄榄石,岩石为稠密侵染状或豆状构造,自形粒状结构。致密块状铬铁矿矿石:因表面铬尖晶石被氧化而使得岩石呈绿色,其中含有方解石。部分图片如下:3.3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罗布莎岩体为一多次侵入的复式岩体,一是超基性岩(即纯橄榄岩斜辉辉橄岩(少量)组合)构成岩体的主体;另一种是超基性基性组合(即二辉辉橄榄辉长岩组合)该组合主要分布在岩体的西段的中下部位。第一次侵入的岩浆是超基性岩体,第二次侵入的是超基性基性组合。由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且为晚期岩浆矿床。部分岩浆贯入到以冷却的侵入体的裂缝中,部分岩浆充填在早期结晶的硅酸盐矿物颗粒之间。4成矿条件和成因分析罗布莎矿床为岩浆分结矿床,其物质来源于上地幔和下地壳,能量来源为深部岩浆的热能,在岩浆上涌的过程中,岩浆进入深断裂后上侵,在侵入的地表面处裂隙中结晶。岩浆为超基性和超基性基性组合,分多期侵入。由矿石为侵染状和豆状可知为晚期岩浆矿床,属于内生成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