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1、积极转变观念(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联 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官职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 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 预设 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 进 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 性和实
2、效性。(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 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 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 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 们感受成 长的愉悦。(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 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
3、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 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 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和学生交朋友,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习,不断吸收 时代的信息,与时惧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2、注意整体把握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习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个案。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种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提示去整体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这些范
4、例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又可以跟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二、学生情况分析通过了解接触,感觉班级的整体素质较高, 绝大部分学生遵纪守规,学 习认真、自觉 ,作 业 能按时完成,且 书写工整,劳动观念较强,讲究卫生,拾物不昧,助人为乐。同学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爱相处。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 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 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 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 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 不发言、不
5、 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 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三、教材分析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 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 亲和力。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 36 个主题,各主题下分设三级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 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
6、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图标:包括“ 活动、交流、小 资料” 等,引 导多样 化的学习活动,启 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7、。四、教学理念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 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
8、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 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 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 实
9、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 实际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 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五、教学措施1、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各学科教学之间的界限,在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进入多学科背景的人文学习领域,进行体验和探究性学习。2、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渠道的搜集知识的信息
10、,不局限在课本。 让学生懂得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 查询等途径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学会学习;3、教学中还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 对教材提出的问题、 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的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的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情景,使学生获得走向他人心灵的通道,经验他人的经验,体验他人的体验 ,提高移情能力和社会 认 知能力。并要体 现新课改理念,发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5、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 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11、6、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 主题,不断丰富和 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 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7、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 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创造条件让学生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 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六、教学检测与评价1、在评价方法上进行尝试和研究。力求使 评价过程化、多样化,评价的方法适合学生。2、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 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
12、发展。3、根据“ 课后练习与评价”册,信息收集、社会实践、期末考查、学生课堂常规,发言情况、学习态度等进行多元评价。七、课时安排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1第一单元 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我们共同进步2 课时2 将心比心心更宽 2 课时3 尊重是最好的礼物 2 课时4 快乐其实很简单 2 课时5 国庆放假6 第二单元 我们都有发言权谁说了算我们自己做主1 课时1 课时7勇于“说” 和善于“ 听”我做合格小公民1 课时1 课时8 我做合格小公民 2 课时9第三单元 乡村新发现喜迎院士到田头人人有本致富经1 课时1 课时10斤斤计较选村官热闹的农民运动会1 课时课时11最美的村姑他们回来了1 课时1 课时12第四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水土 2 课时13这一方水土我们在这里生活1 课时1 课时14我们在这里生活同一个名字叫中国1 课时1 课时15第五单元 我们是炎黄子孙从远古走来 2 课时16 站在长城上 2 课时17 古老的丝绸之路 课时18 我的历史名人档案 课时19 复习考查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