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学校“十二五”建设规划,巩固示范建设成果,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率先示范,我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以服务广东产业升级为契机,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我校“核心技能+综合素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资源优势,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引领,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课程改革从岗位技能分析入手,各专业深入企业、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和行业人
2、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确定人才规格要求,确定岗位(群)技能要求,分析归纳核心岗位技能,并将根据调研结果,设立与岗位技能相衔接的独具特色的高职课程体系,即“专业核心课程+基础素质类课程 +专业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综合类课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引领,以基础素质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为相互支撑,满足相关知识“必需够用” ;以拓展类课程为补充,满足知识拓展、个性发展及岗位群其他相关技能要求;以综合类课程为延伸,将核心技能和相关综合技能在真实的项目中、工作中得到磨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将
3、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经过前期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将以平台课程改革为契机,推动基础课程整体改革与建设;以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加强拓展类课程建设;以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推进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根本,改革体育教学;辅以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构建了综合素质培育体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1、以平台课程改革为契机,推动基础课程整体改革与建设 基础平台课程包括基础素质类平台课程和专业群平台课程。基础素质类平台课程是全校的平台课程,课程设置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专业群平台课程是专业群内通用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学生行业及岗位群通用能力的
4、培养。全校基础素质类平台课程的开设要求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基础课课程体系。基础素质类平台课程包括“两课”基础(含廉洁修身)、“两课”概论、“两课”基础实践、“两课”概论实践、形势与政策、体育(一)/(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一)/(二)、大学英语(一)/(二)、军事教育等公共课程。基础素质类平台课程的教学改革坚持一个原则:必需、够用,体现“五个突出”:突出基础性和工具性、突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功能、突出专业关联度、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和突出专业适应性。2、以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加强拓展类课程建设我校是全国第一批“职业核心能力示
5、范培训和测评试点工作”单位,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纲开设了“与人合作能力” 、 “与人交流能力” 、 “自我学习能力”三个模块的教学课程,通过现场教学法、真实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反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对提升综合素质帮助很大。经过几年的试点,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校将在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进拓展类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将素质培养与专业相关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积极推行教育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将培养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以及职业核心能
6、力的考证纳入到拓展类课程中。提倡各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构建与专业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密切关联的拓展类课程模块,作为学生选择课程的需要。为体现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拓展类课程每个模块应该包含 1 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 23 门专业相关的课程。3、以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推进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 号),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推进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正确处理好“本岗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的协调发展,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体系的建设,在课程标准的制订和
7、项目制课程设计中体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使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我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要求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形成课堂教学与社会调研相结合,学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辅导系列活动为补充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辅导系列活动等途径,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全程化。4、打造学生活动品牌,通过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形成了以“学术科技节” 、 “文化艺术节” 、 “社会实践” 、 “志愿者服务” 、“团日竞赛”等活动为主线的系列学生活动品牌,积极构建学生社团平台。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繁荣了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8、。通过开展多层次、高品位的校园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构筑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三)以六个重点建设专业为示范,创新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立足轻工,面向中小型企业,为服务广东的现代生活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校将探索以六个重点建设专业为示范,切实可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构建了基于工作任务,融教学情境与探究式方法为一体动态改进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并形成了“以典型塑料产品加工过程为导向,小型生产、企业实践与教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2、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形成了
9、“食品检测项目驱动,专业技能分项集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企业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工作流程,以食品检验与质量安全控制为专业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探索并形成了“课堂与车间交替、仿真与生产结合,专职与兼职合作”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工学三交替,学生三转变”的特色。工学三交替,即“校内与校外交替、课堂与车间交替、学习与工作交替”。 (四)创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凸显教学实训的生产性学校将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主旨,本着“贴近技术前沿、创设真实环境、营造企业氛围、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按照“体现科技先进性、突出技术实用性、强调职业针对性、兼顾岗位适应性”的建设原则,采用“场地换资源,服务求支持”等方式,筑巢引凤,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结合专业特点创新模式,建设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实际操作能力为本位的技术先进、环境真实,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我校将与企业共建 18 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条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也打造了校企融和的新平台,基地以项目为抓手,根据企业需求,组成不同的项目团队,开展多形式合作,实现生产、教学、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