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矿床:矿床是矿产在地壳中的集中产地,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属性矿床是一种特殊的综合地质体,是在地质历史上经过特定的成矿作用而形成的,是由地质作用形成,在地壳中具有资源意义的地质体的总称,矿床形成后经过种种地质变化而被保存下来,矿床是地质作用演化的产物,矿床的根本属性是地质的,地质属性是矿床的基本属性;矿床是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发利用的地质体,而不是一般的地质体矿床具有经济技术属性;矿床又有其环境(生态环境) 属性,矿床的存在和开发对周围生态环境存在影响。地质属性、经济技术属性及环境属性三种属性相互关联、互相制约、不
2、可偏废。地质属性是基本,经济技术属性是界定矿与非矿的主要标志,而环境属性则要求在尽量保护环境的条件下开发矿产资源。研究内容:研究矿床所在的大地构造背景、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对矿床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矿床与地层、构造、岩石及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生物活动、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关系,查明它们对成矿的控制。测定矿体形态、产状及其与围岩的关系,查明矿床的规模、产出位置和开采条件。研究矿石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其在矿体中的变化,确定矿产质量和加工工艺性能。研究矿床的形成和分布与地壳发展演化的关系,阐明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矿床的成因。研究矿床在自然状态下和开采条件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保护和改善
3、矿山环境提供地质科学依据。矿床成因理论研究: 1. 成矿物质来源:通过岩矿石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研究,室内外地质观测解决2. 成矿作用方式和成矿作用过程:决定着矿床特征和类型,是矿床理论的核心和矿床分类的基础。3. 成矿动力学:包括成矿物质活化、运移、富集、沉淀的动力来源;成矿流体形成、流运迁移、分异的动力学机制。4. 矿床分类和建立成因模式:立足于中国大陆演化的特点,从地球动力发展过程来探索其时空演化规律。通过研究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地质背景和形成过程,建立典型区域成矿模型。我国矿产资源特点:1. 资源总量较多,矿种较齐全,矿床类型较多,但人均不足2. 贫矿多,富矿少,铁矿石平
4、均品位仅为 33.5%,比世界平均品位低 10%以上,富铁矿石不足铁矿总储量的 5%,铜矿品位在 2%以上的铜矿仅占铜总储量的 6.4%3. 中低品位矿石较多,高品位矿石较少;伴生、共生多组分矿石较多,单一组分矿石较少。 4. 大宗矿产量相对不足,稀有和稀土矿产资源较丰富5. 丰歉不均,分布不均。我国矿产资源分布不理想,一些主要常规矿产多集中在少数省(区) ,距离工业生产需用地区远而增加了运输负担,如南方缺煤,北方缺磷等第二章矿床:矿床是矿产在地壳中的集中产地,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决定矿床经济价值的因素1 矿床本身的特
5、征和性质。如矿石的储量、质量(品位、有益及有害组分的含量) 、矿石的综合利用价值、开采、选矿、冶炼技术条件等;对非金属矿床则应注意有用矿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工艺技术性能 2 经济和国防建设对矿产需求:矿床的地理分布及所在地区的发展远景3 矿区的经济因素、交通位置和条件,水文和工程地质条件,动力资源和水源、气候和人力资源。4 矿床的经济价值不仅取决于矿床本身的性质,还与社会经济状况、地理位置、技术水平和经济形势以及其他非天然因素有关矿胚:指金属矿物或成矿元素初步富集,还未达到工业品位要求的地质体。是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矿产:自然界产出的有用矿物或有用物质资源,其在地壳中的集中产地称矿床。按
6、矿产产出状态分为固体矿产、液体矿产和气体矿产三种。按矿产性质和主要工业用途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产和地下水资源四类金属矿产指可从矿物资源中提取某种有用金属元素的资源,按工业用途划分为: 色金属:Fe 、Mn 、Cr、V、Ti 有色金属:Cu、Pb、Zn、Ni、Co 、W 、Sn、Mo、Bi、 Hg、Sb 轻金属:Al、Mg 贵金属:Au、Ag、Os、Ir、Pt、Ru 、Rh、Pd 放射性金属:U、Th、Ra 稀有、稀土、分散金属:稀有 Ta、Nb、Li、Be 、Zr、Rb、Sr稀土 REE(La-Lu ) 、分散金属 Ga、Ge、In、Tl、Re、Cd、Sc、Se 、Te 矿床成
7、因类型:按照矿床的形成作用和成因划分的矿床类型。如岩浆矿床、热液矿床、沉积矿床和变质矿床、风化矿床等工业类型:在矿床成因类型基础上,从工业利用的角度进行矿床的分类。一般把作为某种矿产的主要来源,在工业上有重要意义的矿床类型称为工业类型同生矿床:矿体与赋矿围岩基本上是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同时形成的矿床,矿体或矿床的成因与形成与赋存围岩存在某种重要的成因联系。如沉积矿床和岩浆分结矿床后生矿床:矿床形成明显晚于围岩,二者分属不同时代、不同地质作用过程的产物。热液矿床属之,矿床成因与围岩关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叠生矿床:复合成因矿床先期形成的矿床,又叠加了晚期形成的后生矿床。白云鄂博-铌-铁矿床
8、,中元古宙(1400-1500Ma)时形成沉积变质型含稀土的贫铁矿床,海西期( 230-270Ma)叠加了与花岗岩有关的稀土-铌矿化复合型矿床:地史上的频繁的构造、沉积、岩浆、流体活动还会导致不同时代的成矿系统在同一地域空间上的叠加复合,如华南的铜陵、大宝山、大厂等矿床多认为是海西期热水沉积成矿系统之后又有燕山期岩浆一热液成矿系统叠加的结果,属于多成因、多来源、多阶段的复合型矿床改造成矿:指先成的矿源岩(层) 经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使矿质富集成矿。这在我国的多旋回成岩成矿的环境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如部分 Au、U 矿床矿体:是矿床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矿山被开采的对象,矿体主要由矿石组成,具有一定大
9、小、形态和产状。矿床可以是由一个矿体组成,也可以由数个矿体组成,或由不同类型矿体组成,但它们均是统一在一个成矿系统下形成的围岩:指矿体周围的岩石。对后生矿床成矿作用中,围岩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对有用矿物组分的富集,具有较大影响。矿体与围岩的界线可以是截然明显清楚的,也可以是渐变过渡的。夹石:指矿体内部不能利用的不符合工业要求的矿化岩石和无矿岩石部分母岩:指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的岩石,矿床与母岩有一定成因联系主岩:指矿体赋存的岩石,或称容矿岩石、赋矿岩石,两者没有直接成因联系,仅具空间位置关系矿体产状:指矿体产出空间位置和方式矿体空间位置,用走向、倾向、倾角产状要素确定,对扁豆状、透镜状和倾斜柱状矿
10、体还要确定它们的倾伏角和侧伏角(倾伏角指矿体最大延伸方向与其水平投影之间的夹角,侧伏角指矿体最大延伸方向与走向间的夹角)矿床埋藏情况;矿体与围岩层理、片理的关系;矿体与火成岩的关系;矿体与构造的关系矿石:从矿床中开采出来,并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从其中提取一种或多种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和矿物)的天然矿物集合体矿石矿物:矿石中能被工业利用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脉石矿物:矿石中目前不能被利用的无用矿物。脉石:指矿床中与矿石伴生的无用物质,包括脉石矿物,围岩碎块,矿体中的夹石矿石品位:指矿石中有用矿物或有用组分的含量。是衡量矿石质量好坏的主要标志矿石工业品位:指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供工业开采和利
11、用的矿石最低品位。边界品位:划分矿与非矿界限的最低品位矿石的构造:组成矿物集合体的特点,即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等反映的形态特征 见 ppt 图矿石的结构:矿石中矿物颗粒的特点,即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等反映的形态特征。 见 ppt 图第三章元素富集成矿的作用方式:(1 ) 结晶作用:包括从岩浆、流体和气体中直接结晶形成的有用矿物的聚集: 岩浆结晶作用:当岩浆熔融体冷凝到一定程度,达到某种有用矿物结晶的饱和度而形成的有用元素的富集。凝华作用:岩浆热能驱使易挥物质气化,沿构造通道或裂隙直接结晶形成的凝化物。蒸发作用:从流体中受蒸发浓缩,有用组分直
12、接从溶液中达到饱和而结晶的作用(2 ) 化学作用: 合作用:各种气体、液体和固体相互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有用矿物聚集。胶体化学作用:自然界分散介质中质点呈悬浮状态的胶体溶液,通过吸附作用或离子交换作用,将某些有用元素凝聚固定下来的成矿作用。 生物化学作用:自然界在生物或有机质参与下的化学沉积成矿作用。(3 ) 交代作用:也是一种化学作用,特别指溶液与岩石接触过程中,发生一些组分的带入和另一些组分带出的地球化学作用(4 ) 离子交换及类质同象置换作用:在内生和外生作用中广泛存在,通过原子、分子、离子及络阴离子的交换而生成有用矿物的成矿作用,一般不改变晶体构造类型,并保持离子正负电荷的平衡成矿
13、作用: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上地幔和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和有用物质在一定地质作用条件下,相对集中形成矿床的作用。按成矿作用性质、方式、能量来源、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划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和变质成矿作用三大类。相应形成内生、外生和变质三大类型矿床。 (1)内生成矿作用:在地球内部动热能源影响下,由地幔、地壳提供成矿物质以及携带它的介质,在各种复杂地质作用中造就矿石的堆积,称内生成矿作用。相应矿床:岩浆分凝矿床;岩浆熔离矿床;岩浆喷溢矿床; 岩浆爆发矿床;伟晶岩矿床;接触交代矿床(矽卡岩矿床)和各类热液矿床(2 )外生成矿作用:在地壳表层,主要在太阳能影响下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
14、相互作用过程中导致矿床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对应矿床:残余矿床、淋积矿床、机械沉积矿床、蒸发沉积矿床、化学沉积矿床、生物化学沉积矿床。(3 )变质成矿作用:内生作用或外生作用形成的岩石或矿床,经深埋或区域变质与局部热变质过程,使原已形成的矿床发生变质作用,或产生某种有用矿物的富集的变质作用。相应矿床:接触热变质矿床、区域变质矿床、混合岩化矿床层控矿床: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受一定的地层层位控制的矿床,其形成和分布与一定的岩相或岩性有关;这类矿床不包括典型的沉积、岩浆、岩浆热液矿床。 层控矿床通常兼有同生和后生两种特点,在同一矿床中常常既有与围岩整合的矿体,又有穿切围岩的矿体,其成矿物质来源常具有多
15、元性,成矿作用比较复杂,成矿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多期性。见ppt成矿系列:成矿系列是由两个或更多的矿床类型所组成,它们分别含有一定的有用组分,主出在一定的地质 单元内的不同地质部位,其具体的生成地质条件虽有所不同,但都在一定的主要的地质作用的影响之下,主要形成于一定的地质 历史时期的同一或不同阶段,且从区域地质原发展历史角度来考虑,彼此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构成一个四维成矿整体,即一个成矿系列矿床模式或成矿模式:指在对大量矿床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某类矿床或某种成矿作用基本特征的概括。一般采用图解、文字或表格的形式,将复杂的成矿要素、成矿过程和矿床地质特征进行概括,用以具体指导对某类矿床的找矿
16、工作。 模式一般包括矿体的形态产状、矿石成分、围岩性质、蚀变特征以及矿床之间的关系和总的地质背景。模式一般有三种表达方式:即图解式;流程图式及概念化表格式,有的还用简炼的文字或公式。第四章岩浆矿床的形成条件:大地构造条件:(1)大地构造对基性、超基性岩侵入体的类型、分布以及岩石化学特征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产于地槽褶皱带内超基性岩富含镁,属镁质超基性岩岩体内铬、镍、钴、铂等成矿元素的含量较高,常形成具工业价值的铬、镍矿床(2)产于地台区的基性、超基性含体主要侵位于基底岩层中,很少侵位于盖层中。岩体都受超壳断裂控制,成带状分布。产于地台区的超基性岩多为铁质超基性岩,镁、铁比值较低,产有铬、铂矿床。基
17、性岩体的规模不大,钛磁铁矿大多与此有关(3 ) 地质构造环境对岩体的分异有重要影响。构造变动相对稳定的地区有利于岩体的充分分异和矿化的富集,构造变动剧烈的地区岩体分异较差、不利于矿化充分聚集矿床产出的板块构造环境:离散板块边界环境:(A)洋壳成矿:主要为与蛇绿岩套有关的豆荚状铬铁矿床;(B)大陆裂谷- 深大断裂成矿:铬- 铁-钛矿床、铜镍硫化物矿床。 碰撞环境:蛇绿岩杂岩伴生的豆荚状铬铁矿矿床。这类矿床形成时的地质环境属于板块边界,后来由于碰撞作用,使其上升成为洋壳残片,产出在现在的碰撞带中矿床形成的岩浆岩条件:岩浆中有用组份含量的多少,对能否形成岩浆矿床有重要影响。不同成分的岩浆其所含的有用
18、组份的种类和数量很不相同。 基性、超基性岩中铬、镍、钴、铂、钒、钛等元素的含量,远较中性岩和酸性岩为高,这些元素的矿床多与基性、超基性岩浆作用有关。基性、超基性岩经常是由多种岩石类型组合而成的复杂的岩浆杂岩体,由单一岩石类型构成的岩体较为少见。 岩体的规模大小不等,以小型居多,形态以岩株、岩盖、岩盘、岩床最为常见。成矿专属性:见 PPT岩浆矿床成矿作用及矿床特征:1、 岩浆结晶分异成矿作用与岩浆分结矿床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依次从中晶出而导致岩浆成分不断改变的地质作用,称为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由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分结矿床,或称岩浆分凝矿床。 含矿的基性一超基性岩浆侵入地壳后,由
19、于温度缓慢下降而开始结晶。最早结晶的金属有自然铂(比重为 14-19)、铬铁矿(比重为 4.3-4.6)等,与金属矿物同时或稍晚结晶的硅酸盐矿物有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等。由于重力作用和对流作用的影响,比重大的矿物在岩浆内逐渐下沉,比重小的矿物逐渐上浮,岩浆发生分异。在岩浆底部堆积形成基性程度较高的铁镁硅酸盐矿物和铬铁矿、自然铂等金属矿物所构成的矿体。含矿残余岩浆:当岩浆中富含低熔点的金属组份(Cu、Ni ),或由于岩浆中挥发性组份(H 2O、F、Cl、B、S、C 、P )较多并和金属组份(Au、Ag、Pt、Pd、Cu、Ni)成易熔化合物而降低了金属矿物的结晶温度时,金属组份可长时间地停留在岩浆
20、中。随着硅酸盐矿物的大量晶出,金属组份在残余岩浆中相对富集,形成了含矿残余岩浆。似层状矿体和贯入式矿体: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含矿残余岩浆中的金属矿物组份,就地充填在硅酸盐矿物的粒间,胶结硅酸盐矿物,在岩体底部形成似层状矿体 地质构造比较活动的条件下,由于受构造应力的作用,含矿残余岩浆被挤入岩体的原生构造裂隙或附近围岩的构造裂隙中,形成贯入式矿体,这种成矿作用也称为残浆贯入作用或压滤作用按矿石中有用矿物与硅酸盐矿物的生成时间先后,可划分为两个亚类:早期岩浆矿床 晚期岩浆矿床 早期岩浆矿床(是指岩浆结晶时;有用组分早于硅酸盐矿物结晶或与早期硅酸盐矿物同时,主要有产于镁质超基性岩中的铬铁矿矿床
21、)形态以似层状、透镜状为主,少数成巢状、瘤状等 矿体和围岩没有明显的界线,为渐变过渡关系,矿体边界需要依据品位加以圈定 矿物主要为铬铁矿、铬尖晶石、橄榄石和辉石,由于矿石矿物较早地从岩浆中结晶出来,常见较规则的自形晶结构 矿石构造以浸染状为主,致密块状构造的矿石较为少见,只在矿体中部偶尔出现晚期岩浆矿床(岩浆冷凝过程中,有用组分在硅酸盐矿物结晶后的晚期岩浆阶段形成,主要有产于辉长岩、斜长岩类中的钛磁铁矿矿床和部分橄榄岩中的铬铁矿矿床)晚期岩浆矿床大多数是由岩浆结晶分异末期所聚集的残余含矿岩浆在原地冷凝结晶而成 矿化的富集和岩体的分异程度有关。在分异过程中,含矿残浆的比重较大,在重力作用影响下,
22、逐渐沉降而集中于岩浆槽底部,矿体大多位于岩体底部,与基性程度较高的岩相伴生 矿体多成层状、似层状,分布面积广,厚度稳定,与围岩之间无明显界线 矿石构造以浸染状和致密块状为主,浸染状矿石多分布于矿体的上部。致密状矿石主要分布在矿体的中、下部 矿体大多成脉状产出,矿脉全部产于母岩体内,只有少数贯入到就近的围岩中,矿脉多成组、成群分布,矿体和围岩有清楚的界线 矿脉附近的围岩中常有一定的蚀变,主要为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有的贯入式晚期岩浆矿床具有多次贯入的特征海绵陨铁结构:矿石中除金属矿物外,含有不同数量的造岩硅酸盐矿物,硅酸盐结晶较早晶形比较完整,金属矿物大多充填于硅酸盐矿物晶粒间成他形胶结状产出2、
23、 岩浆熔离成矿作用及熔离矿床岩浆熔离作用是指均一的熔体在熔融状态下分离成两种成分不同的熔体,故亦称液态分离作用,由岩浆熔离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熔离矿床熔离作用初期,金属硫化物呈微滴状悬浮在硅酸盐熔体中。随着岩浆的进一步熔离液滴逐渐汇合、变大,由于其比重较大而逐渐下沉,在岩浆槽底部形成熔融的金属硫化物层,均一的岩浆熔体分离成硅酸盐熔体和金属硫化物熔体二部分。随着温度继续下降,两种熔体先后分别结晶。金属硫化物的结晶温度较低,在硅酸盐完全结晶后约 300-200时结晶成矿,形成了岩浆熔离矿床特点:产有熔离矿床的岩体大多成岩床或岩盘状产出 矿化富集与否和岩体大小及分异程度有关,岩相分带愈完全的岩体矿化愈
24、富集 矿体产于岩体底部,形态和底部岩相带基本一致,大多成似层状或透镜状 熔离矿床的矿石中含有相当数量的硅酸盐矿物,矿石出现典型的浸染状构造和海绵晶铁结构3、 岩浆爆发成矿作用及其矿床早期晶出的橄榄石、镁铝榴石、金刚石晶体及捕虏体一起,迅速地沿深断裂上升,侵位于地表 2-3 公里处产生爆发并形成矿床的作用金伯利岩岩浆侵位自下而上:根部相-粗晶斑状金伯利岩、细粒金伯利岩,包括浅成岩墙、岩床火山通道相-火山颈:金伯利凝灰岩、眼球金伯利岩、金伯利角砾岩火山口相-火成碎屑岩、凝灰岩、外力碎屑岩4、 岩浆喷溢成矿作用含矿熔浆(或矿浆)沿一定通道喷溢至地表或贯入残火山口附近的火山岩系中,冷凝堆积形成矿床的作
25、用第五章伟晶岩:一种矿物颗粒结晶粗大的,具有一定内部构造特征,常呈不规则岩墙、岩脉或凸镜状产出的地质体。一般可分为岩浆伟晶岩和变质伟晶岩两大类。 岩浆伟晶岩是在岩浆活动的晚期,在侵入体冷凝的最后阶段形成,位于侵入体的顶部或附近的围岩中,主要成分与母岩一致,只是在结构、构造上和形状、产状上与母岩体有明显的差别。伟晶岩矿床组构:结构:细粒结构、文象结构、粗粒结构(1-10cm) ,巨晶结构(10-200cm) ,交代结构构造:带状构造,发育完好的带状构造,从伟晶岩体的边缘到中心,可分如下几个带: (1 ) 边缘带:矿物晶体比较细小,主要由细粒结构的石英、长石组成,厚度不大,约为几厘米,形状不规则,有时不连续。与围岩界线明显,有时为渐变关系(2 ) 外侧带:矿物结晶颗粒较粗,主要呈细粒结构或文象结构。由斜长石、微斜长石,石英、白云母等组成,有时也有绿柱石等稀有矿物出现(3 ) 中间带:矿物结晶颗粒更大,常呈粗粒结构、似文象结构和块状结构。矿物成分复杂,除块状的长石、石英和云母外,有绿柱石、锂辉石等稀有元素矿物。交代作用发育,与交代作用有关的稀有元素矿物较多,常是稀有金属矿化发育的地段(4 ) 内核:石英块体或锂辉石块体组成伟晶岩矿床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见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