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课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75089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课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十一课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十一课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十一课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十一课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十一课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 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规律。识记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理解马克思以前的社会理论的局限性,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基础梳理】 (记住黑体字)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 方面,其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 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 现象的总称。2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 ,就有什么样的社

2、会意识。社会存在的 决定着 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 :表现为它有时会 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 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的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 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 和 ,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 作用。3实践的观点(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 的基本观点,是打开 奥秘的的钥匙(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的。课堂合作探究: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课堂探究 1:参照 P86 活动框(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

3、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参照 P86 相关链接)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探究二: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是世博会举办以来第一次出现“城市主题。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城市生活已不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如果不加以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展最终会侵蚀城市的活力,降低城市生活的质量甚至影响整个人类的生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你能说出上述材料中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分别是什么吗?参照 P88 相关链接归纳(1)

4、社会存在是指:(2)社会意识是指:练习 1 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的( )A.邓小平理论 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 .生产关系 D .生产力 E .“三个代表”的思想 F .自然地理环境 G. 文学艺术(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探究三:材料一: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你能说说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天宫、观世音菩萨各是什么样的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原型?西游记描绘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什么关系?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材料二: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材料三: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

5、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 鲁迅这两则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归纳三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到哲学结论是 练习 2:教材中的插图:“ 地狱的情景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和“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 ,说明了人们的宗教思想和各种观念无论多么主观、神秘,归根到底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德2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 ”该观点说明了( ) A动物也有意识 B上帝是人脑主观自生的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探究四:盲流 北佬 打工仔 打工妹 民工城市建设

6、者 新市民 这是不同时期农村进城务工者的别称伶人 优人 追星 捧星 这是人们对“星”们态度的变化新三, 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是不同时代人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封建社会,商业被贬为“四民之末“资本主义社会,商业被奉为社会的循环系统,社会主义社会,广大群众认为无商不活问题探究:对进城务工者别称的的变化,对待星们的态度的变化,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对商业的不同认识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练习三:在 1978 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 “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

7、明了( )A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由探究三和探究四归纳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两点表现分别是:(1) (2) 3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探究五: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那为什么在我国这个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封建主义的落后、腐朽思想残余,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产生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探究六:材料一据英国观察家报2007 年 8 月 26 日报道:目前,中国有 1800 万人娶不到妻子。从全国来看

8、,男女比例失调“。国家人口统计部门预言,到 2020 年将有 3700 万名男子娶不到妻子。男女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影响,尤其是在农村。专家认为,中国人口比例失调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请同学们谈一谈中国农村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材料二: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过去人们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对立的。邓小平则大胆实践,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认识上的变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问题探究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不同认识产生不同的影响说明了什么道理?

9、归纳:根据探究五与探究六归纳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两点表现:(1)(2)4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教师解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又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 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实践, ,人们的观念性的东西只能在人们的生活中,即人们的实践中去寻找。小结:(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历史

10、唯心主义的观点是: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 “绝对精冲”决定的。其实质都是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文科班补充: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区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2)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3现。第十

11、一课 第一框第二目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学习目标:识记: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识记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识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_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地位: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2)作用: 决定着社会的 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1)表现 是最

12、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 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意义: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本质的 的联系,这是 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1)表现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 和 ,否则就会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2)意义: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 的必然的联系,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 状况的 。4地位(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 始终的 矛盾。(2) ,是在 中都起作

13、用的普遍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1)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即 、 加以解决。改革的根本目的,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合作探究部分:(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_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探究一:结合教材 P88 最后一段内容和 P89 页探究内容回答: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揭开社会历史之谜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存在与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又包括哪些内容?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探4原 始 社 会奴 隶 社 会封 建 社 会资 本 主 义

14、 社 会社 会 主 义 社 会( 共 产 主 义 社会 的 低 级 阶 段 )( 约 几 百 万 年 )( 约 3000年 ) 铁 制 工 具( 约 1163年 ) 蒸 汽 机 电 力 计 算 机原 子 能 空 间 技 术社 会 化 大 生 产( 约 230年 )石 器金 属 工 具 生 产 力生 产 关 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问题探究:手推磨和蒸汽磨是指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封建主的社会和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是指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结合上图和马克思的名言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结论?课堂练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 识提

15、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决定意识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发展的观点探究三:材料一:1958 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中的社员交出全部自留地,并将牲畜林木等生产资料也都转归公社所有。分配上一律实行粮食供给制,全社成员不管家中劳动力多少,都按照人口免费供应粮食。于是各个生产队组织了公共食堂,提出“农民吃饭不要钱”放开肚皮吃饭“等口号,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最大失误是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求纯,脱离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现实,违背

16、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破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失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和农村状况。问题探究:(1)请同学们结合历史知识,想一想 人民公社化运动之所以最终被取消,原因何在?(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探究二和探究三我们可以归纳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1)(2)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探究四:欧洲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然后资本主义慢慢壮

17、大,直到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上层建筑也就是封建体制彻底不能满足而且已经严重阻碍了迅猛发展的资产阶级产业的发展,矛盾已经无法调和,然后从最发达的国家开始,封建势力被暴力或者和平的方式赶下了历史的舞台。即:并不是先出现资本主义的法律法规等等上层建筑的东西,而是先有了自发的资本主义经济,然后为了适应这个经济,才慢慢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1 )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 结合 P89)(2 )结合材料说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第一:第二:课堂练习: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52004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

18、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社会是物质的 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探究五:归纳总结:(1 )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2 )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什么?(3 ) 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4 ) 归纳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网络图(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探究六: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1)

19、材料表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2)这种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实现的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探究七:(1) 、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2 ) 、实现方式:(3 ) 具体表现为课堂练习: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有( ) j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A、 B C D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探究八:(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内容(2)实现方式:(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

20、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课堂练习: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6小结: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2)具体表现: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3

2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图示为:原始社会一阶级社会(奴隶、封建、资本主义 )一(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总趋势:由低级向高级,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课堂练习:1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人类的实践活动C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D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而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这是因为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B.在社会主

22、义社会,阶级斗争已不再存在 C.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利益差别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1 (2010 安徽合肥一中期末) 既然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就意味着A同一时代的每个人的社会意识都是相同的 B人们的鬼神观 念也 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完全同步 D社会意识只能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2 2009 年 12 月 4 日是第九个法制宣传日。全国法制宣传日是为适应普法深入发展要求、适应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需要而确立的。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C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和向前推移的 D主观能

23、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 (2010 江苏盐城调研)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这说明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4全国道德模范和“ 双百”人物表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人生境界,犹如钻石,亘古不变,熠熠生辉;犹如太阳,温暖、激励人们奋发图强。 “双百”英模身上集中体现出来的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A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B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消极阻遏作用C革命、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对

24、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D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5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荣辱观颠倒,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颠倒的荣辱观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6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表明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7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A生产关系

25、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生产关系适合 生产力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8 (2010 福建师大附中期末)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A B C D9 (2010 辽宁大连二十三中期中)30 多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

26、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上述材料表明我国的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矛盾性质解决方式根本目的7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就是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A B C D10党的十七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表明A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变化10 (2010 福建泉州七中期末)2010 年 1 月 2 日,相关部门评出 “2009 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 为:大阅兵、保八、躲猫猫、低

27、碳、严打酒驾、蜗居、地王、甲流、被 、偷菜。这些流行语真实反映并高度概括了一年当中的国内政策举措、社会重大事件、百姓关注焦点以及国际风云变幻。这表明A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11我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洋节西风东渐,情人节、圣诞节等,正将它们所负载的价值密码和生活情趣推而广之,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正被这些新颖、另类的文化所感染、浸润。这表明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

28、作用A B C D12 (2010 河南洛阳期中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A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 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造性思维 D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16为推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出台政策调整了农村土地制度,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蕴含的哲

29、学道理是A上层建筑决定经 济基础的发展程度 B只要调整生产关系就一定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D生产关系的调整必然引起经济基础的根本变化17(2010 山东潍坊三县联合期中 )2009 年 11 月 7 日,温家宝在开罗阿盟总部发表演讲,呼吁中国和阿拉伯各国共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同时指出建设和谐世界绝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需要世世代代潜心探索和艰苦奋斗,期间充满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和斗争。 这反映了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 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B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靠阶级斗争实现C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

30、变的发生 D人类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18(2010 江苏徐州模拟)2010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材料体现的唯物史 观道理是A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B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9材料一:2010 年 3 月 14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选举法修正案(草案) ,以进一步增强人大代表选举的普遍性和平等性。选举法修改的总要求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保障公民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代表,体现人人平等;二是保障各地方在国家权

31、力机关有平等的参与权,各行政区域不论人口 多少,都有相同的基本名额,都能选举一定数量的代表,体现地区平等;三是保障各民族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要有一名代表,体现民族平等。材料二:在我国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1953 年制定的选举法,根据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为 8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人口结构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95 年修改选举法时,将这一比例由 81 修改为 41。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又适时修改选举法 ,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从生活

32、与哲学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要调整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8答案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基础巩固1B 2.A 3.D 4.C 5.B 6.C7B 8.B 9.A10答案: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这一奥秘,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力提升11B 12.D 13D 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题意旨在说明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带来了人们各种观念 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反作用, 的说法正确体现了题意,选 D项。14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水资源

33、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这一问题。(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推动民生水利建设。解析:本题 设问很明确,所运用的原理及分析的内容都不复杂。只要将原理相关内容与材料中的内容准确对应并表述出来即可。15B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限定,排除属于辩证法范畴的 A、C、D 三项。16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 项说法错误;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 项说法错误; D 项错在“必然”上;题干

34、主要说明了国家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体现了 C 项。17A “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充满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和斗争”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故本题选 A 项;在阶级社会中,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靠阶级斗争实现,B 项说法错误;C 项错在“必然”上; D 项与题意无关。18B 题干中的“制度改革 ”属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目的是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 项说法符合题意; A、C 两项不符合题意;D 项说法错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拓展探究19答案

35、:(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比例的变化,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2)坚持发展的观点。城乡按相同人口比 例选举人大代表,保证公民平等享有选举权,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落到实处,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举措。(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调整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如回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可)9解析:首先要通过仔细审读材料提取出调整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比例的依据有哪些(如:“根据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人口结构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等),并能知道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然后在这个前提下确定与此有关的哲理有 哪些;最后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