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挥研究型大学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实现跨越发展( 南京大学)近年来,南京大学围绕“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顶层设计学校科技发展战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创新举措,主动实践科技创新,主动面向国家导向的科学研究,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不断探索发挥研究型大学优势,在官产学研合作中,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实现自身的跨越发展。一、特色办学凸显研究型大学的源头作用长期以来南京大学对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十分重视,始终坚持基础研究瞄准学科前沿;始终坚持应用研究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研究,加强官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始终坚持培养科技创新与创业的专门人才和
2、领军人才。南京大学连续七年被 SCI 收录的论文数位居中国大陆高校首位,连续八年位居被引用论文数居中国大陆高校第一;拥有 13 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 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28 个国家重点学科;拥有 30 位两院院士、49 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81 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 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和 4 个“教育部优秀创新梯队”;六年获得 10 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位居全国高校首位;2006 年上半年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Science上发表论文 5 篇;2006 年获得 1 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教育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南京大学在面向全国、走向世
3、界的同时,积极融入江苏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适应社会需要,形成了以新材料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 5 个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优势方向。“十五”以来,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800 余项,2004 年突破 200 件,居全国高校第 7 位;与企业合作科技项目达2200 余项,其中 1300 余项花落江苏;与国内外企业建立研发联合体 100 多个;与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平台 10 多个;为江苏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二、创新举措提高研究型大学的创新能力面向国际前沿,面向国家目标,面向区域经济,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省份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是历史赋予高校的使命,也是高校实现跨
4、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近年来南京大学围绕创新体系建设,提出“高精尖”战略、服务江苏面向全国战略、卓越管理战略、国际化战略“四大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和思考一系列创新举措:1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形成科技人才高地一是以“985 工程”建设为契机,构建 9 大科技创新平台,在物质科学、资源与环境、生命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 4 大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形成科技创新的源头。二是根据江苏作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的需求及南京大学新材料领域的优势地位,创建“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围绕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和量子信息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三是在全国率先实行全球公开招聘教授制,改革评聘机制,广揽
5、大师级人才,构筑人才高地。2创新管理机制,加大成果转化推进力度一是实施专利战略。实行与 SCI 评价体系相平行的专利评价体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仅 2004 年发明专利申请占南京市发明专利申请的七分之一,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的二十分之一。二是构建应用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制定工程学科教师的评价办法,以成果、专利、效益对应用技术研究人员进行考核、评聘。三是调整横向经费管理办法。体现贡献和利益对称的原则,支持大项目的科研组织。强化知识产权的导向作用,保护发明专利人权利。四是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市场需求、绩效挂钩、创新基金扶持、成果转化条例规范下的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五是设立技术创新基
6、金。由学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培育具有应用前景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提高科技成果的工程化水平,帮助具有时效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成果及时走上市场。3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创新人才办学国际化,是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南京大学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办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之一,并从 2006 年起联合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南京大学与德国哥廷根大学合办中德法学研究所,也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中外合作法学教育项目之一。同时南京大学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合办南京纽约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办中加学院,与日本东京大学合办中日文化研究中心,与法国巴黎十二大合办中法城
7、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我们还将通过仙林国际化校区的建设,把国际上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力量引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4构建和谐校园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才能增进学校的凝聚力,提升学校的国内外形象,才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才能科学发展。我们今天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做到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共同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相互冲突。队伍的凝聚力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保证。对学校来说,就是要加强队伍的凝聚力。学校强调凝心聚力,为解决好各类人才队伍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通道创造条件,使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三、服务社会求得研究型大学的跨越发展在强调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今天,科技成
8、果转化正在成为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高校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现实需要,是南京大学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1加强研发平台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南京大学通过创建十多个省部级研发平台,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南京大学“国家 863 计划新材料 MO 源研究开发中心”根据国内外“MO”源市场的发展需要,与苏州工业园区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成立“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将三甲基镓(TMGa)等四个研发产品产业化。公司注册资本 2500 万元,学校以技术入股,占总股本的3
9、0%,并获得技术研发费 400 万元。2科学家领衔科技创业,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南京大学在为自主创新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支持科学家以多种形式领衔科技创业,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一是科学家带着科技成果加盟科技企业。这是迄今为止高校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最佳模式。科学家以其前瞻性的研发能力和企业经营团队的有机结合使科技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由我校物理系教授加盟的中电电气(南京)光伏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国际最先进的太阳能技术为基础,集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成为国内光伏业三巨头之一,是教授走出实验室,完成“科技创新”到“科技创业”的成功案例。二是创新团队和教
10、授创办科技企业。由科学家领衔并持股把科技成果直接产业化。由南京大学联合其他投资方共同成立的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大学以大孔树脂吸附处理有毒有机废水技术入股,其中科研人员占股 14.56%。三是校办科技企业。由学校参股或控股把科技成果直接产业化。2001 年 4 月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的江苏南大苏富特软件有限公司,实现了江苏高校企业和软件企业上市公司“零的突破”。是国内唯一提供全面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入选中国软件百强企业。3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校与全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商金川集团公司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关系,金川集团二期提供 1000 万元经费,共建校
11、企联合实验室,针对金川集团在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联合攻关。这一合作模式开创了国内校企强强合作的先河,也为我校加强与企业合作开辟了新路。2005 年以南京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与企业联合申报并获得 5 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4广泛建立校府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南京大学分别与南京市、南通市、无锡市、苏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常州市等省内地级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由科学家领衔,走出校门在地方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形成官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我校以环境学院为主体与宜兴市人民政府、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三方联合成立“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5走出校门办学,服务经济
12、发展全省首家异地研究生教育机构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由我校与苏州市政府共建。面向苏州市特别是苏州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工程硕士等高层次应用性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4.6 万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大楼已投入使用,首期 5 个专业学位的 258 名研究生已于今年春季入学。同时南京大学的部分重点实验室将在苏州设立分室,把最新的创新研究成果汇聚到经济建设一线,实现教育资源和研究资源的同步输送。6建设大学科技园,促进官、产、学、研、金联合我校与南京市鼓楼区政府、驻区其他 8 所高校合作共建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是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园采取多种形式拓展发展空间,已建成 8 个创业园。目前
13、园区孵化面积达 25 万平方米,入驻科技园的科技企业 520 余家,从业人员 10000 人。其中师生创业企业及高校技术入股企业占 1/3。2005 年技工贸收入达 19 亿元。7牵手国际巨人,创新先进技术依托国家级南京大学国际软件人才培训基地,与美国 IBM 公司开展全面合作,共建江苏省IBM 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联合培训国际高级软件人才。与美国国家干细胞公司合作共建中美合作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实验室。与美国 Motorola公司共建先进材料实验室。与德国 BASF 公司共建催化化学实验室。与日本富士通公司共同组建南京富士通南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8以创新理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近几年,南京大学
14、以创新理论服务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已于今年 8 月整体出版。该丛书总计 200 部,穷 20 年之功力,全面总结了从孔子至孙中山的中国传统思想的演进历程,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发展规律,被学术界誉为“20 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思想文化研究工程”。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二十八卷也于今年上半年全部出版。共 1500 万字,全部为第一手的原始材料,而且很多材料是第一次面世,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南京大学把自身的发展全面融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探索、解决国家与人类发展中面临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科学基地与思想库;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成为国际学术交流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