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307686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能源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能源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能源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能源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能源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新能源学院 2015 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 目录 目录 . 1 引言 . 2 1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 3 1.1 本科专业设置 情况 . 3 1.2 师资队伍状况 . 3 1.3 教学机构设置 . 4 1.4 教学基本条件 . 5 1.5 学生培养情况 . 6 2 本科教学工作思路、举措和成效 . 7 2.1 教学基本建设的思路、措施和成效 . 7 2.1.1 学科建设 . 7 2.1.2 专业建设 . 8 2.1.3 课程建设 . 9 2.1.4 教材建设 .10 2.2 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措施和成效 .10 2.3 教改成果应用及科研促进教学情况 . 11 2.3.1 教改成果应

2、用 . 11 2.3.2 科研促进教学 . 11 2.4 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的措施和成效 .12 2.5 学风建设情况、学生创新 能力培养和毕业生成就 .12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13 总结 .14 2 引言 新能源学院是 2013 年 1 月 学校 基于 优化发展结构、营造发展环境和培育发展人才 的考虑 成立 的新 学院。 自成立以来, 新能源学院针对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目标 ,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制定符合 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注重实验室、实 践 基地建设, 本科 专业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按照学校下发的沈阳工程学院本科教学

3、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办法,新能源学院按照自身发展规划,在对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 学科、 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师资配备、教学经费投入、实验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学习状况、学术科研创新、教学过程与管理、教学效果与评价、学生毕业去向等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新能源学院 2015 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3 1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新能源学院拥有 4 个本科专业(工科),分别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应用化学专业、能源化学工程专业 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目前,新能源学 院拥有 41 名 专业 教师 (其中校内兼职教师 1 名 ), 799 名在校本科学生

4、,师生比为 1:19。 2015 年招生人数为 220 人,具体详情见下表。 表 1.1 2015 年新能源学院本科专业基本情况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获批时间 首次招生时间 在校生数 教师人数 生师比 1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080503T 2011 年 2011 年 395 人 19 人 20: 1 2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080414T 2013 年 2014 年 116 人 12 人 10: 1 3 应用化学专业 070302 2009 年 2011 年 146 人 5 人 29:1 4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 081304T 2011 年 2014 年 142 人 5 人 28:1

5、 合计 4 个 799 41 表 1.2 2015 年新能源学院本科专业招生情况 序号 专业名称 招生数 1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94 人 2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57 人 3 应用化学专业 35 人 4 能源化 学工程专业 34 人 合计 220 人 1.2师资队伍状况 新能源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 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分布合理 。截4 至 2015 年底,拥有 专业 教 师 41 人,其中专任教师 40 人 ,校内兼职教师 1 名 。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 14 人,占 34%,具有高级职称 15 人,占 37%,中青年教师 27 人,占 66%。 具体详情见下表。 表 1.3 20

6、15 年新能源学院教师基本情况 学院师资情况 合计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职工总数 专任教师数 正高 副高 中级 其他 博士 硕士 本科 50 岁 以上 40-50岁 30-40岁 30 岁以下 41 人 40 人 3 人 12 人 20 人 6 人 14 人 24 人 3 人 5 人 9 人 21 人 6 人 比例 7.3% 29.3% 48.8% 14.6% 34.1% 58.5% 7.3% 12.2% 21.9% 51.2% 14.6% 1.3教学机构设置 新能源学院设有 三 个系部,分别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 化学工程系 和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 负责

7、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全面工作。同时还设有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新能源研究所和实验中心。 表 1.4 新能源学院教学机构设置基本情况 序号 机构名称 对应本科专业名称 承担 课程门次 人数 1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15 门 17 人 2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16 门 10 人 3 能源化学工程系 应用化学专业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 28 门 6 人 4 产学研合作办公室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应用化学专业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 3 门 1 人 5 新能源研究所 4 门 1 人 6 实验中心 19 门 6 人 5 1.4教学基本条件 在学校

8、基础实验室设备齐全 的基础上,新能源学院的 专业实验室 也 不断建设完善中。截至 2015 年底,学院已投资 1030 万 余元建设专业实验室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与 辽宁 太阳能研究应用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国家级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为新能源学院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 建成沈阳地区第一个 零耗能太阳能房。同时与 11 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共同实施了校企联合培养,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强化工程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在原有化工原理实验室基础上,于 2015 年又投资 100 余万(中地共建 -能源化

9、学科研平台)建设新型煤化工实验室(煤制气、制油等实验设备)、热解与催化实验室、生物质化工实验室、测试与分析实验室,能够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具体详情见下表。 表 1.5 新能源学院专业实验室基本情况 序号 名称 对应本科专业名称 实验室面积( m2) 资产 (万元) 1 风电机组运行实验室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100 45.6 2 零耗能太阳能房(太阳能社区) 实验室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110 140 3 太阳能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实验室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100 20 4 太阳能电池组件测量实验室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50 8 5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10、专业 20000 4429 6 纳米科技薄膜制备实验室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100 400 7 太阳能电池片制备与分析技术 实验室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100 200 8 新能源材料测试与分析技术实验室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100 110 9 基础化学实验室 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 80 80 10 能源化工实验室 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 80 50 11 能源化工污染控制实验室 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 40 20 12 能源化工废 水处理实验室 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 40 6 6 13 化工材料 腐蚀与防护实验室 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 40 20 14 化工油质分析实验室 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

11、程 80 12 15 煤质分析 实验室 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 80 10 表 1.6 新能源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基本情况 序号 名称 对应本科专业名称 年度接纳人次 校内、校外 1 辽宁太阳能研究应用有限公司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251 校外 2 华电福新能源有限公司铁岭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新能源科学与工 程专业 297 校外 3 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80 校外 4 沈阳华岩科技有限公司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3 校外 5 北京泰豪新科技有限公司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6 校外 6 中泰集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6 校外 7 中国英利 新能源科

12、学与工程专业 6 校外 8 辽宁华电铁岭发电有限公司能 源与动力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 200 校外 9 抚顺矿业集团煤矸石热电厂实 践基地 应用化学 能源化学工程 100 校外 1.5学生培养情况 截至 2015 年,新能源学院拥有 在校本科学生 799 名。 近 三年的时间内,共有 29 名学生次获得省级大赛的奖励, 68 名学生参与了 26 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 19 名学生公开发表了科技论文。由此可见新能源学院的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成果比较显著。 表 1.7 新能源学院 学生培养情况 年 度 参与科创项目 参加竞赛获奖数 发表论文数 国家级 省

13、部级 一般期刊 2013 13 人 0 人 8 人 6 人 7 2014 21 人 2 人 12 人 5 2015 34 人 2 人 14 人 8 合计 68 人 4 人 34 人 19 人 2 本科教学工作思路、举措和成效 2.1教学基本建设的思路、措施和成效 2.1.1学科 建设 ( 1)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团队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开展了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形成了以多组份单相高纯粉体、异相催化粉体、溶胶凝胶薄膜和特种晶体物质的合成制备方法研究为基础、以现代光电转换、化学能 -电能转化、现代催化、煤炭清洁转化等应用研究为核心的研究方向,培养了专业研究人才,研发了专用研究设施。其中,金红石单晶体等特

14、种光电功能晶体及其原料粉体、晶体生长设备的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并实现了成果转化;液流电池储能、电致变色薄膜、异相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获得了阶段性成果。本学科团队结合特种光学晶体和储能材料对单相高纯粉体的要求,开发了特种原料物质的无氧、低温等特种操作环境下的提纯、配制与合成工艺,并正在开发专用设备,保证了多组份单相高纯粉体的制备要求;针对高品质溶胶凝胶薄膜的制备,国内还没有专用设备,本团队在经过大量实验研究获得稳定工艺条件基础上,正在开发专用试验制备设备;在分布式能源规模化储能方面,开发了铅酸液流储能电池,在国内开辟了独特的研究方向,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异相催化剂研究方面取

15、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煤 炭清洁转化,如煤制合成气、煤制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研究填补了学术领域的研究空白,相关成果和应用对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团队结合专业和人才培养,独立开发、或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开发,积极开发纵向和横向课题,本考核期间,联合获得国家自认科学基金 1 项,省级项目 6 项,校内课题数项,全部成员均参与了课题研究。 3年来共计发表论文 46 篇,申请发明专利 5 项。 ( 2)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始建于 2013 年,所在学科拥有“新能源材料8 制备与分析实验室”校级实验室以及筹建中的“辽宁省新能源光电材料制备与 分析工程研究中心”。本学科与校

16、内的“应用化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形成了紧密相连、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学科群。在学科群的强势带动下,本学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形成了以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相结合为特色的三个学科研究方向:新能源薄膜材料制备与分析、储能材料制备与分析和太阳能光伏应用。 2013 年以来,建成了薄膜材料制备、材料性能检测、微观结构表征、储能材料制备、 LED 封装 4 个实验室。本学科点现有 500M2 的工作与实验用房,固定资产 1200 万元, 100 万元以上设备有理学 X 射线衍射仪、 PL谱、 PLD、 ALD、和射频磁控溅射等。这些实验室为本学科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构建了学科建设平台。本学科点

17、现有教学、科研及实验研究人员 9 人。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有了大幅提升,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 1 项,市局级科研项目 2 项,校级项目 5 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21 项,已授权 12 项。发表了学术论文 20 余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23 人次。 2.1.2专业建设 ( 1)构建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行业特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构建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精细设计人才培养全过程,改革教学方法 和教学内容,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设置课程及确定教学内容。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标准,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纳入考核标准中。

18、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 2)秉承学校“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办学理念,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化学 专业团队在明确专业定位和建设指导思想基础上,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创新,努力建设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强调应用技术型,立 足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新型战略产业发展服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在课程体系上,重视实验、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环节的配置。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9 题能力,训练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工作

19、作风,同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专业 是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 在 2014 年 设立的,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 略性新兴专业。 学院投资 300 余万建成了新能源材料制备与分析技术实验室、纳米科技薄膜制备实验室、太阳能电池片制备与分析技术实验室。与 辽宁太阳能研究应用有限公司共同建设 了 新能源材料制备与分析技术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 。 新型新能源材料制备应用技术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项目) 的建成 为新能源材料

20、与器件 专业 的学生提供了 优良 的 实践教学 环境。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2011 年开始正式招生试办, 四 年多的时间,我们围绕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专 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2014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新设本科专业评估结论 为合格。 以评促建过程中积极 探索 新能源产业 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2.1.3课程建设 四个 专业完成所有专业课程的大纲编写与修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专业完 整实施一轮迎来首批 毕业生。 两个 专业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创新培养人才。 风力发电原理 、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等 课程经过几轮授课,课程资源建设比较充分,申报 了 院级 优秀建设 课程。有机化学课程入选学校优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 化,合理设置实践项目,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积极推行实践教学改革,对实践教学形式、手段和方法的整体优化。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计划,不断更新实验项目,体现实验项目开设的层次性,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课程占总实验课程门数的 85%以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素质要求,提倡结合教学、科研、生产实际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