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对文化姿态的隐喻性表述在艺术表现方式日益呈现多元化的今天,架上艺术形式已经显得有些边缘化了。我们虽不愿相信这种传统的手工艺术会在若干年后的某一时刻消失,但事实证明,它已经日渐式微,不再是当代艺术的主流。这种现状对于从事架上艺术的人们而言是残酷的:一方面他们不愿放弃自己最为擅长的技艺,另一方面他们又想在传统面貌中拓展新的艺术的语言。在重重矛盾的激发下,人们开始革新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试图通过观念的转变来提升传统的架上艺术,我自己便是这其中的一位践行者。六年前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多年来的学院教育使我对传统架上雕塑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同时,当代艺术的观念变革也不断地冲击着我的思想,就这样,
2、一边享受着架上雕塑为我带来的快乐;一边痛苦的跋涉在摆脱自己影子的道路上。 通过对这些年自己创作经历的回望,我将这一阶段的艺术创作方式定义为“置换” 。它是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源于西方雕塑的传统。从古希腊一直贯穿到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创作,把坚硬冰冷的大理石雕刻成“带着温度的人体” ,就是这种理念的呈现。今天,通过对材质特性的研究, “置换”成为了一种造型观念的转变,雕塑的媒介已不仅仅是造型的依托,它可以成为视觉审美的主体。 近年来我的创作多以传统造像为原型,也常用“造型置换”进行新的阐释和演绎,如:“千年”系列作品选择.、石狮子、拴马桩、门墩等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及民族元素的形态作为创作原型,从材
3、质到造型都重新加以结构定位。这一系列的创作构思始于千年 ?. ,.是古代传说中龙生九2子之一,喜负重,传说大地是由 .承载的,而 .的形象也隐喻了稳固和坚忍。任何艺术作品都是题材内容、制作手段及精神意义的结合体,如果仅仅是再现就失去了创作价值。本着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为了颠覆已有的视觉经验,我开始在雕塑作品中加入观念元素,使作品具有批判和反思意义。对.驮碑的形象做了经受撞击和外力扭曲但依然屹立不倒的陌生化处理,暗示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嬗变,以及其在与外来文化冲撞和抵触的过程中形成的吸纳和包容的态势。 2011 年,我接受了长春汽车雕塑公园的公共艺术创作任务,使得这一脉络的作品有机会在室外公共空
4、间中得到展示和陈列。作品老解放是以国产第一批 CA10 型解放卡车为原型进行创作的,解放汽车是中国汽车工业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植根于国人集体记忆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它的气质也和.一样隐喻了一种稳固和坚忍的个性,把国人熟悉的经典造型加以变化、扭曲、腐蚀、风化,并且在材质上采用了从钢铁到花岗岩的材料转换,使作品散发出凝重、苍茫的气息。 2013 年起,青铜与陶瓷材料渐渐出现在我的作品中,一件名为矿的雕塑作品,是在“千年”系列之后对当代雕塑语言进行深入思考,并形成创意突破的又一次尝试。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再现及其在当代观念语境下的全新表达,是我这一阶段持续探索的方向。 矿的创作构思延续了石雕作
5、品“千年”系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但在创意形式及材料应用方面形成了新的突破,将中国古代青铜器(礼器)造型作为借用对象,并利用了近年来兴起的三维扫描和立体打印技术,运用一些 3d 软件进行精准变形,得到诸多青铜器物真实的挤压效果,最终形成 105cm45cm46cm 的长方体形态,横卧于棕色3“酸枝木”底座上,表面为电解仿古做旧处理,因此,这个作品的碑碣式造型拥有了强烈的纪念特征,悠远、苍茫的年代感也更加真切。 2014年,作品九个一立方尺延续了我解构中国古典文化的创作主题, “九 ”是中国文化中一个至尊的数字,天子九五,洛书九宫。形态上继续运用了作品矿的方正形态,木料上镶嵌的金属装饰件和古老的铜
6、锁具强化了作品的中国品质,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尘封的老式木箱和其中祖传的老家底儿、族谱等等,然而这九个体量相等的装置,却有着不同格式的体面分割,它们完全处于一种被开启的丰富性之中,这些变化无穷的感觉看起来更像是魔方一类的理性智力玩具。于是传统的价值保守与现代的多元开放相遇,一种悠远深厚的东西弥漫在更新和苏醒的气息中,成为对中国当代文化姿态的隐喻性表述。 艺术是一种体会生命及其存在价值的方式,艺术作品沟通社会与个体、传统与现代,表达艺术家自己独有的观念和情感。任何人的意识里都存在着有别于他人对事物的特殊理解,而对这种独特性的凝练需要对内心进行严谨地剖析和认知,如果说今天我的这些作品面貌和创作的切入点已显现出一些与众不同,那么这些不同都源于这些年我始终尝试着反观内心去塑造空间,用真实可信的“写实”追求游走于现实和梦幻之间的“写意” ,不仅仅局限在对事物描述性地展示,而是通过作品真实地表达发自心灵的呼唤,乐于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在探讨技艺的革新和创造时,永远不忘精神力量催生新的表达方式和视觉理念的可能性。 韩文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助理、 雕塑系讲师责任编辑:杨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