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非指导性教学原则对网络课程开发的启示摘要“非指导性”教学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非指导性”以及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本文通过“非指导性”的特点和主张引出网络课程,指出了以“非指导性”教学原则为理论基础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方法和意义。网络课程的开发应该制定知情合一的发展目标、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整体效果的实现、提倡自由学习,并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体现教师对学生的“非指导性” 。 关键词“非指导性”教学 人本主义 网络学习 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81-
2、02 一、非指导性教学 罗杰斯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是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指导性”教学相对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的地位由被动转变成主动,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要在网络课程设置中,通过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网络学习环境,并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学习活动中,从而通过网络学习、活动参与、互动讨论等方式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并促进其情感发展。 (一)非指导性教学的概念 2非指导性教学是与指导性教学相对应的教学形式。指导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等,选择不同的学习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3、,并从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由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非指导性教学强调每一位学生的自然、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教育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为学生的潜能发展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使学习在学生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然地进行。 (二)非指导性教学原则的相关主张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学习具有个体参与性,包含个体在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共同参与;其次,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各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再次,学习不是教师引发的,而是由学生自我发起的,虽然受外界刺激的干扰,但也是学生对知识的发
4、现、获得、掌握的发自内心的想法;最后,由于学习是学生自我发起的,只有他们自己最了解学习的成果是否达到了自己的要求,是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因此,评价也是由学生进行的,是一种自我评价。 1.关于教学目标。 “非指导性”教学指出,教育目标是培养对变化能够灵活适应的人,学会怎样学习并且能因此不断学习的人,最终使学生完成自我目标的实现,即人的创造能力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应变能力的形成。它强调学生通过自觉、自愿、自主的学习,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 32.关于教学阶段: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这种教学过程
5、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通常包括以下五个阶段:确定帮助的情景。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探索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感情,必要时加以澄清。形成见识。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计划和抉择。由学生计划并初步决定,教师帮助学生澄清这些决定。整合。学生获得较深的见识,并作出较为积极的行动,教师对此要予以支持。 3.关于教学方法:强调意义学习。罗杰斯按照某种意义的连续,把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他认为无意义学习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与全人无关。而意义学习是一种全权参与、自我发起、自我批评,并使个体的行为、
6、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它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它包括四个要素: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4.关于师生关系:教师应是“促进者” 。教师应具有真实、接受和理解的态度,发挥促进者的作用,以保证学生能够自由、无约束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要有安全感,既要信任学生,又要相信学生对自己的信任。 4二、网络学习 伴随着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学习也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恰当合理、丰富多样
7、的网络课程则是学生顺利、高效地进行网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网络学习环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以开放的多媒体非线性方式,为不同特点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能够共享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并且能够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供交互式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样性网络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资源进行网络学习。因此,我们在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就应该考虑激励学生自主、自愿、自觉地学习,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要通过互动交流等形式进行探讨。这样,既可以促进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网络学习注重
8、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非指导性,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提供形式不同、内容多样的学习资源,以促进不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较强的学习动机,促进非指导性教学的实施,即学生自发进行的网络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三、 “非指导性”教学原则对网络课程开发的启示 (一)制定知情合一的发展目标 非指导性教学反对单纯的智育发展,强调知情合一,更注重学习者情感的表达、情绪的释放,促进学习者情感领域的发展。在网络课程的设置中,网络资源的共享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在为学生提供丰富5学习资源的同时,要鼓励他们通过上传和下载资
9、源实现个人和群体的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网络学习中合作的重要性,使他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在学习兴趣、团结互助等情感领域得到发展。(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网络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鼓励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类型进行学习。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互动交流等形式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 网络课程在注重学生通过自学学习方式发展个性的同时,还强调网络学习中交互作用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自我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还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他们通过网络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
10、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体现教学过程的“主导主体” 非指导性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非指导性,体现了“主导主体”的教学思想,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首先,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学活动不是在教师的规定和组织下完成的,而是师生共同协商、合作完成的。学生不仅是认知的主体,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任务进行学习。其次,非指导性教学中,师生是通过学习活动进行交流的,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内容方面,还表现在情感方面,师生之间的关系由教师权威向师生平等合作转变。同时,教学气氛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6(四)注重整体性效
11、果的实现 非指导性教学不是单纯地注重学生某一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而是强调整体目标的实现。整体性效果的实现包括学生对文字、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以及学生在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等情感领域的发展。 (五)提倡自由学习,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 合理、有效而正当的学习是学习者真正需要的学习,这需要我们为之提供科学合理的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自动、自发地进行有意义学习。研究表明,涉及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学习,它包括情感和理智两个方面。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而负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去,会促进学习活动的展开和学习效果的实
12、现。因此,在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尽量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合理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通过自主学习、同伴学习、分组学习、学习社区等方式,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解决问题、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我批判、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使他们在学习评价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自主性,提高他们相互之间的尊重度与信任度。 四、结语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走出了发现教学理论所预设的科学主义方向,是对发现教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它坚持人本主义,开辟了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教学理论的新天地。在非指导性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网络课程的设7计与开发,能够丰富网络课程资源,优化网络学习环境,鼓励学
13、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知识探索。同时,交互(学生-学生、学生-学习资源、学生-教师)效果的实现也是促进网络环境下非指导性教学的关键。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该注重学生的知情合一的发展目标,强调在鼓励学生自由学习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非指导性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实现观念和思想的真诚互动,以自主、自觉、自愿的态度对待学习,促进个体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颢,胡发稳,付永梅.建构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性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J.教育探索,2007(01):24. 2刘成新.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200
14、1(03):54-59. 3穆肃.网络课程设计策略应用效果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07):47-51. 4黄勇.网络课程的共享及其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2008(01):34-37. 5Gilbert.L,Moore,D.R.Building Interactivity into Web Courses:Tools for Social and Instructional Intera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8,8(03):29-35. 6肖爱芝.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诠释J.教育研究与实验,82009(02):71-74. 7李森,潘光文.从美国教学论流派的创生看中国教学论的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8(03):18-23.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