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绿汁江流域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处理模式探讨摘要:阐述了绿汁江流域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与分类,简要分析了绿汁江沿岸农村生活垃圾对绿汁江水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垃圾产生和处理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以期为当地农村科学处理垃圾保护绿汁江提供依据。 关键词:绿汁江;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081-04 1 引言 绿汁江位于易门县西南部的绿汁镇内,与楚雄、禄丰两地毗邻。绿汁江属红河水系,属元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楚雄州武定县猫街镇干沙沟村西麓,由北向南流经禄丰、双柏、易门、峨山、新平
2、等县后汇入元江1。绿汁江流域径流面积 8600 km2,河流长 294 km,流域水力资源蕴藏量丰富。随着当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各种生活垃圾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更严重的是污染农村生活环境和绿汁江的水质和生态,威胁着江下游居民的生活环境。当前,如何处置垃圾已成为当下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绿汁江周边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与分类 22.1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 绿汁镇位于云南绿汁江边,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20 世纪末该镇是铜矿开采的主要矿区之一,当年有“小香港”之
3、称,矿产开采完后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政府对绿汁江水质及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作为江边小镇,其农村生活垃圾对绿汁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有如下特点: (1)生活垃圾距离江面近。镇所在农村居民小组如木厂、绿汁、朋苴等行政村产生的生活垃圾距离绿汁江最近,部分村组甚至将垃圾直接投入江中,部分垃圾由于各种原因滞留于江边,雨水天垃圾渗水进入绿汁江。 (2)山区垃圾未做合理处置。距离绿汁江较远的村组,如者拉、龙格利、腊品、木厂、竹子等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分布广泛且村组地处高海拔山区,而该区域雨季降水量大,80%的降水都汇入到绿汁江。村组生活垃圾由于运输成本受限,随意处置垃圾,雨季降
4、水让随意处置的垃圾副产物一并流入绿汁江。 (3) 难降解塑料、农药瓶及农药包装物占主导。烤烟、果蔬生产遗留大量废弃有毒有害垃圾,这类垃圾随着时间推移很难降解。 2.2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 我国多数农村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2,根据绿汁镇环境中心统计结果得出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有如下分类,如表 1 所示。 3.1 对绿汁江水质的影响 3(1)由于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分布范围广,各村委会所处地势高,农村垃圾处理方式简单,雨季降水量大,大量堆积深山的各类垃圾渗滤液都随着雨水一并流入绿汁江。 (2)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酸碱性有机污染物并将垃圾中的重
5、金属溶解出来成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3。由于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所以各村组的生活垃圾对绿汁江水质有较大的影响,如 BOD5、NH3-N、水体总硬度、总大肠杆菌数及各种重金属4等指标都会发生变化。 3.2 对绿汁江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活在绿汁江周边的农村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由于运输距离远、处理成本高、各村组生活垃圾管理制度不完善,从而部分散乱生活垃圾直接投入江中,对江下游居民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绿汁江生态系统也受到影响。 4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产生和处理现状 4.1 产生特征 据绿汁镇环境中心统计数据可知,绿汁镇农村居民人均生活垃圾产生率与中国西南地区农村人均垃圾产生
6、率 0.68 kg/(人?d)5相近,其垃圾产生率约为 0.70 kg/(人?d) ,其中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包装垃圾、无机垃圾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0%、30%、5%、15%、40%。 根据绿汁镇环境中心 2016 年的初略统计数据,统计得出绿汁镇各行政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如表 2 所示。 由表 2 可见,各行政村生活垃圾的产生数量与人口成正比,其中餐4厨垃圾与无机垃圾占总垃圾的比重最大,有害垃圾所占比重最小;根据各行政村具体情况,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及无机垃圾各村可以自行处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有害垃圾和包装垃圾需要集中处理。 4.2 处理现状 根据绿汁镇环境中心 2016 年
7、的统计数据,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如表 3 所示。 由表 3 得出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大体相似,离乡镇较近的行政村处理的方式较为合理,偏远高寒山区行政村处理垃圾的方式较为随意。 5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选择 5.1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可选处理模式 符合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模式,经实地调查及查阅文献有“全集中” 、 “村镇县协同 1”、 “村镇县协同 2”模式68。 5.1.1 “全集中”模式 “全集中”既是各村组收集、镇运输、县处理9。该模式的特征是村收集-镇运输-县(市)处理;乡镇的功能是负责收集该区划的垃圾并转运垃圾至县(市)垃圾处理场;“全集中”也是中国目前应用最广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在县(市)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满足农村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要求。通过收集、运输、处理的程序把该县(市)作为一个独立的垃圾处理体系,为了方便获得最终的规模处理效应,该模式的处理方式一般为卫生填埋和焚烧,无害化达标率较高。55.1.2 “村镇县协同 1”模式 该模式在国内有部分地区试用,其处理重点是放在各村庄,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采用堆肥和填洼地方式处理,其他垃圾采取与“全集中”模式相同的处理方法5,7。它的处理特征是村分流/处理-镇运输-县(市)处理,乡镇的功能就是负责收集该区划的垃圾并转运各村组分流的垃圾至县(市)垃圾处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