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灸11法.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085077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冷灸11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冷灸11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冷灸11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冷灸11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冷灸11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冷灸 11 法冷灸法冷灸法,亦称天灸法、敷灸发泡法、无热源灸法。是指用某种或几种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中药或草药作成适当的剂型涂抹或贴敷于穴位或病所。通过刺激肌表使之充血发泡而达到类似灸法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虫元见于以蒯角印其中颠”,指用芥子泥贴头顶中央治病的冷灸之法。天灸法一词,则见于针灸资生经卷三:“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本法与穴位敷贴疗法相似而有区别,后者虽亦同为敷贴穴位,但不使局部穴区充血发泡。漆灸【概 述】 漆灸法,源于民间,在古籍中未查见。它是采取叩剌加

2、上有色药物敷灸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疗法。因治疗后局部可出现色斑,故名漆灸。本法具有针药双重作用,其中,麝香等药物有辛温开窍、通络散瘀之功效,精墨有收敛止血作用,再加上酸温活血之醋和七星针叩刺皮肤,令药气直达病所,从而使痹阻的气血得以畅行,达到益气活血通络的目的。本法临床应用的地区尚较局限,报道的资料也不多,仅供读者参考。【操作方法】 灸药制备取适量陈醋倒入砚池中,其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麝香、樟脑及蛋清少许,用精制香墨研磨成均匀糊状,以滴在纸上不易散开为度,然后倒入容器中密封备用。具体操作常规消毒所取穴位,用棉签蘸取灸液分别点敷穴位,然后用特制七星针(一般可用 0.45mm0.5mm 规格的不锈钢针灸

3、针焊制而成)叩刺所点敷的穴位,要求叩剌力量适中,部位准确,叩刺次数为 57 次。每日或隔日 1 次,穴位可轮流选用。710 次为一疗程。【主治病证】 漆灸法主要用于陈旧性损伤、瘀血内阻、风湿疼痛等病证,对临床上较棘手的腕管综合症、跟骨骨刺、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等亦有较好的疗效。【注意事项】 1.应用本疗法时,必须注意针具和皮肤的严格消毒,防止感染的发生。2.面部及其它体表易暴露的部位不宜用本法。【病案举例】 张 ,女,57 岁,1995 年 2 月 15 日就诊。主诉:有足跟疼痛半年余,以晨起及休息后疼痛明显。曾局封三次无明显疗效,反而疼痛面积增大;后行跟骨骨刺铲除术疗效仍不佳。查体:足跟底及前内

4、侧等多处明显压痛。中医诊断为跟痛证。漆灸时除局部取穴(阿是穴)外另加患肢双侧膝眼,治疗 1 次痊愈,随访一年无复发。【主要参考文献】1吴金星。漆灸疗法的临床应用 针灸临床杂志 1996;12(7、8): 80。冷点灸 【概 述】 冷点灸法也是冷灸法之一。它是应用某些对皮肤有剌激性或腐蚀性的矿物类药物,点敷穴区产生类似灸法的作用。本法源自民间。近年来,通过针灸工作者的发掘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只要应用得当,对不少病证有较为确切的疗效。冷点灸的方法较多,本节只介绍二种,供读者参考。【操作方法】 灸药制备(1)白吊:本品为水银、朴硝、铜绿、明矾、食盐、煅石膏煎炼而成。性辛寒,有毒,为攻毒杀虫、散结祛腐

5、之品。(2)白降丹:本品由朱砂、雄黄各 6g、水银 30g、硼砂 15g,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 45g 加工而成的白色晶片状药粉。具体操作(1)白吊:治疗时取白吊,用冷水调成厚浆糊状,点敷在所定穴位处,直径 0.3cm,以红纸膏药封贴固定。敷贴 6 小时后患者开始感觉局部灼痛,后 2 日内疼痛逐渐加重,第 3 日起敷贴处红肿起泡,第 5 日后溃破、流脓血水。揭去膏药,用生理盐水将创面洗净,更换红纸膏药敷贴(或用消毒纱布复盖) 。初起每日换药 1 次,待脓净后隔日换 1 次,直到创口结痂,脱落后愈合。不需用任何药物,疗程 1 个月。灸时间以夏季最宜,患者衣着单薄,便于冷灸时敷贴和灸后的敷料更

6、换(2)白降丹:将骨针敷上白降丹粉少许于所取穴位,再蘸上等白酒使药粉湿润为度,外盖小膏药。一般冬春 46 小时,夏秋 24 小时,即有灼热疼痛发泡,2 日后揭去膏药,用针挑破脓泡。每日更换小膏药直至结痂愈合。1 日为 1 疗程,从经到结痂愈合需 34 周。一般轻者 12 疗程,重者则需 56 疗程。【主治病证】 本法适用于风寒湿痹,坐骨神经痛,急慢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陈伤、颈椎病、腰椎增生、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等病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注意事项】 1.白吊或白降丹对肌肤有腐蚀作用,要严格遵照操作规程。2.应用本法可出现局部疼痛、发热,属正常反应。如发现

7、过敏,见全身红肿瘙痒反应者,慎用。3.注意选穴不宜过多,每次 35 个。4.忌食猪头肉、羊肉、雄鸡肉、鱼腥、臭腐乳、葱菲大蒜、辛辣酸味等食品。【临床应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取穴:膝关节:内外膝眼、鹤顶(髌骨上缘凹陷处) 、足三里;腕关节阳池、阳陵、阳谷、合谷;背部:大椎至腰俞各穴。治法:冷灸时间以夏季最宜,患者衣着单薄,便于冷灸时敷贴和灸后的敷料更换。选定穴位后,取白吊粉,用冷水调成厚浆糊状,点敷在所定穴位处,直径 0.3cm,以红纸膏药封贴固定。敷贴 6 小时后患者开始感觉局部灼痛,后 2 日内疼痛逐渐加重,第 3 日起敷贴处红肿起泡,第 5 日后溃破、流脓血水。揭去膏药,用生理盐水将创面洗净

8、,更换红纸膏药敷贴(或用消毒纱布复盖) 。初起每日换药 1 次,待脓净后隔日换1 次,直到创口结痂,脱落后愈合。不需用任何药物,疗程 1 个月。疗效:共治疗 30 例,结果:显效 15 例,好转 10 例,无效 5 例。总有效率为 83.3%。【病案举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黄 ,男性,41 岁。1985 年起四肢关节酸痛,逐步发展为对称肿痛呈梭状,经检查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990 年起病情加重,四肢诸关节肿痛更剧,以致无法握拳和行走,生活需人照料,多方治疗无效。1991 年 7 月 5 日来诊,在患者下肢的趾、踝、膝及上肢的指、腕、肘、肩处按邻近穴用白吊敷灸,2 个月后各关节肿痛消退,活动好

9、转。9 月 5 日再诊,作第 2 次冷灸治疗,l 个月复诊,血沉由 30mm/小时降至5mm/小时,类风湿因子由阳性转至弱阳性,关节肿痛已消,生活已能自理。【主要参考文献】1张伏炎。冷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30 例 中国民间疗法 2000;( 9):19。2裘黎华。点风疗法浙江中医杂志 1982;17(3):124。蒜泥敷灸【概 述】 蒜泥敷灸是将大蒜捣烂如泥,敷于穴区达到类似灸法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本法在本草纲目即有记载:捣敷足心,治霍乱转筋、泄泻暴痢、鼻血不止;敷内关治疟。现代还有人在蒜泥中加上其它药物以增加疗效。用大蒜施灸,在古代文献中还有“水灸” 、 “内灸”的记载。所谓水灸,是指用大

10、蒜在体表外擦,如 理瀹骈文:“ 痨瘵用大蒜擦脊梁,名水灸” 。内灸则指内服生大蒜,如医心方载:将大蒜“合皮截却二头吞之,名为内灸”。目前临床已罕见应用。【操作方法】 取大蒜若干(最好为紫皮蒜) ,捣成泥膏状。亦可根据病证需要,有蒜泥中配入中药细末,调匀。取35g 贴敷于穴区,外以消毒敷料固定。每次敷灸时间为 13 小时,以局部发痒、发红或起泡为度。每日或隔日 1 次,每次取 12 穴,穴区宜轮换,710 次为一疗程。【主治病证】 咯血、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衄血、肺结核病等。【注意事项】 1.由于个体差异,蒜泥敷贴后不同患者反应不一,宜严密观察,掌握敷贴时间。2.敷贴后,如水泡较大,用消毒针

11、引出泡液后,涂龙胆紫药水,加盖消毒敷料,以防感染,直至其愈合。【临床应用】 1.急性咽喉炎取穴:合谷。治法:取活蜘蛛 1 个,大蒜去皮 1 瓣,冰片 0.3g,上药共捣烂如泥状,敷于一侧合谷穴,当敷后 1.55小时,敷处发热起泡,即除药。如未愈可敷另一侧合谷穴。疗效:共治 65 例,结果:痊愈 40 例,显效 6 例,好转 9 例,无效 10 例,总有效率为 84.63%。2.扁桃体炎取穴:合谷。治法:用大蒜茎加雄黄适量共捣烂为泥备用。将患者合谷穴部位常规消毒,敷部分雄黄蒜泥于合谷穴,用无菌纱布覆盖。单侧扁桃体炎敷同侧合谷穴。双侧扁桃炎敷双侧合谷穴。用药后一般 36 小时即发泡。发泡后如泡较大

12、者,可用注射器将液体抽出,仍盖以无菌纱布。疗效:共观察 23 例,其中痊愈(3 日内各种症状均消失)17 例;有效(5 日内扁桃体红肿消退,大小正常,全身症状多数消失)3 例;3 例无效。总有效率为 86.9%。起泡后,咽喉部疼痛迅速减轻。随着水泡渐渐增大,全身症状也渐渐好转,扁桃体也随之减小。3.牙痛取穴:养老。治法:将 7 个大蒜瓣中间芽芯取出,捣烂如泥,用 75%乙醇棉球消毒患侧养老穴,干后,将蒜泥敷于穴上,用敷料覆盖,胶布固定,10 小时去掉敷料,将穴位上的水泡刺破,放出液体,擦干,涂上紫药水,再包扎三日,局部皮肤即平复。疗效:一般治疗 1 次,牙痛即止。4.病毒性肝炎呃逆取穴:涌泉。

13、治法:先在患者双涌泉穴处涂少许小磨香油,再用研碎的 1 瓣生大蒜外敷该处,并用胶布固定,当患者觉双涌泉穴处发热微痛时撤去,如患者不觉涌泉穴处发热疼痛时再重复下 1 次。疗效:重症型肝炎并呃逆病例 11 例,其中 5 例采用大蒜外敷疗法,均有效,呃逆消失时间在 0.51.5 小时,平均 0.9 小时。5.变态反应性鼻炎取穴:印堂。治法:独头大蒜 5g,轻粉 0.25g,共捣如泥(现用现配) 。将约 20mm 见方的胶布中央剪一直径约 6mm 的圆孔,圆孔对准两眉间印堂穴贴上,然后取蒜泥如绿豆大放入孔内,再贴上一层胶布。约经1520min(或时间更长)后,感觉穴位灼热不可忍时去掉。可见起一小泡,注

14、意不要将泡弄破。约经34 日让水泡吸收愈合后再作第二次治疗,3 次为 1 个疗程。必要时隔 10 日再作第 2 个疗程。如果不慎泡破,用紫药水涂搽即可,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愈后不留瘢痕,仅有局部色素加深,不久自行消退。疗效:共治 120 例,结果:痊愈 57 例,显效 38 例,好转 18 例,无效 7 例。总有效率为 94.1%。6.小儿鼻衄取穴:涌泉。治法:取洁净大蒜瓣 36g,压碎,捣烂成泥,涂于纱布上,交叉敷在涌泉穴,即左侧鼻孔出血敷右涌泉穴,右侧出血敷左涌泉穴,双侧出血则敷双侧穴位,并用纱布固定好。每次敷贴 68 小时,一般 1 次可愈。如不愈,每日 1 次。血止后,即以温水

15、洗脚心。疗效:共观察 320 例,结果全部有效。治疗 1 次痊愈 285 例(占 89.1%) ,3 次以上痊愈者 7 例(2.2% ) 。平均治疗 1.2 次。10 岁以上疗效稍差,5 岁以下幼儿有 4 例局部皮肤不同程度灼伤,一般停敷数日后可自愈。严重者涂龙胆紫药水以防感染。随访一年以上,绝大多数病例无复发(共 15 例在数月后复发,但经本方再次治疗后获愈) 。7.肝炎降酶退黄取穴:经验穴(三角肌上缘) 。治法:灸药制备:取甜瓜蒂、青黛、冰片、茵陈各 2g,研成极细末。另取紫皮大蒜 23 瓣,剥皮捣成泥状,与上述药未调成糊状备用。 ,灸疗方法:将药蒜泥置塑料或玻璃器皿内,倒扣于三角肌上缘,

16、用纱布固定。待局部贴敷发泡后(24 小时内)取下复方蒜泥,用消毒针具刺破水泡,排除泡内液体,继用龙胆紫药水涂擦水泡皮肤,消毒纱布覆盖。35 日结痂。一般为 20 日贴敷一次, 23 次为宜。疗效:380 例总有效率为 91.58%。 【病案举例】 1.牙痛赵,男,45 岁,教师。牙痛二年,平时隐隐作痛,当“上火”时疼痛加剧,夜不成眠,用蒜芯泥外敷养老穴,治疗一次即愈。2.过敏性鼻炎邹 ,男,23 岁,大学生,1993 年寒假就诊。自述经多家医院检查均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历时 10 多年,不分季节,稍觉受凉即现鼻塞、流涕、鼻痒、嚏作,早晨尤剧。经检查未找到过敏原。曾服扑尔敏、息斯敏及中药治疗,

17、获效不佳。近年来。鼻塞加重,每小时滴鼻净 1 次,否则全靠口呼吸。用大蒜天灸治疗 1次后,症状明显好转,鼻通气甚佳。经 4 次天灸,诸症若失。半年后因外出淋雨而复发,又经 2 次治疗而愈。追访半年,末再复发。【主要参考文献】1袁海云。蜘蒜泥外敷治疗急性喉症介绍 江西中医药 1989;20( 6):12。2何琦。发泡灸治疗扁桃体炎 23 例 针灸学报 1992;8(6):39 。3马保荣。蒜芯泥外敷治疗牙痛 中医外治杂志 1996;(6):8。4曾献忠。大蒜外敷涌泉穴治疗病毒性肝炎呃逆 中医外治杂志 1999;(6):55。5史正耀。大蒜天灸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 120 例 四川中医 1996;

18、14(9):51。6宋鹤皋。艾灸治疗慢性病三例 四川中医 1985;3(10):46。7卢立广。大蒜泥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鼻衄 320 例 中国民间疗法 1995;(5):43。8陈立新。复方蒜泥敷贴 380 例肝炎降酶退黄疗效观察 中医外治杂志 2000;(2):3。代灸膏灸 【概 述】 代灸膏是指将药物加工成膏药的形式进行贴灸的一种外治法。因具有代替灸法的作用故名。实际上是应用复方药物进行敷灸,也是冷灸的一种形式。代灸膏最早风于宋代,当时称为替灸膏。如杨氏家藏方载“替灸膏:附子一两,吴茱萸、马蔺花、蛇床子三味各一分,木香一钱,肉桂去粗皮二钱,右件为细末,每用一大匙,先以生姜汁作糊,方调药摊纸

19、上,贴脐并脐下,须臾觉脐热为度。 ”至元代, 卫生宝鉴称为代灸涂脐膏,药味相同,但剂量有别,认为以此膏“贴脐下关元、气海,自晓至晚,其火力可代灸百壮。 ”瑞竹堂经验方 始称为代灸膏,也是上述六味药物同煎成膏,指出“临卧贴脐”, “每夜如此贴之,腰腹如灸百壮。 ”现代,不仅代灸膏配方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制作工艺更是运用了现代手段。如湖南研制成功的温灸膏已采用了大工业生产,产品走出了国门。【操作方法】 灸药制备分二类。一类为工厂生产的成品,一类为临时制作的膏药。(1)成品代灸膏:温灸膏、舒康贴膏等。(2)临时制作代灸膏:如僵椒膏:僵虫、白胡椒、蓖麻仁、麝香及皮肤渗透剂等药适量。将僵虫、白胡椒等药

20、低温烤干,粉碎后过 120 目筛,与捣烂成泥之蓖麻仁、麝香、皮肤渗透剂混合搅拌成膏密封备用。具体操作(1)成品膏:将贴膏剪成每片 34cm 见方大小贴的方块。对所选穴区以 75%的乙醇消毒后,进行贴敷。每次取 34 穴,每穴贴敷 12 小时,每日 1 次,710 次为一疗程。(2)临制膏:将所选穴区皮肤常规消毒后,用皮肤渗透剂擦拭 23 遍,然后每穴放置药膏 0.2g,以1.5cm1.5cm 橡皮膏将其粘贴固定 1 疗程(7 日)后去除。每次可选 45 穴。一般须 23 疗程。【主治病证】 温灸膏可用于各种适宜灸治的病证,舒康贴膏主要用于小儿秋季腹泻,临制膏用于周围性面瘫。【注意事项】 1.对

21、橡皮膏过敏者慎用。2.周围性面瘫如治疗 12 疗程未见效者,宜改换方法。【临床应用】 1.秋季腹泻取穴:足三里、合谷、大肠俞、神阙、长强。治法:上穴均取,双侧同用。以舒康贴膏,将贴膏剪成每片 3.53.5cm 大小贴敷于上穴,每日 1 次,每次贴 1224 小时,3 次为 1 疗程,不给任何止泻药物。可给予庆大霉素 3 千5 千单位/kg/日,分 12 次静滴,根据脱水程度给予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有高热者均给予同样降温处理,不禁食。疗效:共治疗 75 例,结果:痊愈 51 例,好转 18 例,无效 6 例。总有效率为 92.0%。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穴: 翳风、听会、下关、阳

22、白、四白、迎香、地仓、颊车、颧髎。治法:上穴每次取 56 个,均为患侧。穴位轮流选用。将各穴处皮肤常规消毒后,用皮肤渗透剂擦拭23 遍,然后每穴放置取僵椒膏 0.2g,以 1.5cm1.5cm 橡皮膏将其粘贴固定 1 疗程(7 日)后去除。根据恢复情况,再进行下一疗程。疗效:共治 590 例,结果:痊愈 526 例,好转 43 例,无效者 21 例。总有效率为 96.4%。其中 3 个疗程内即治愈者占 72.8%。【病案举例】 小儿遗尿周 ,男,11 岁。自幼遗尿,现在每周约 45 次。曾服用中药未见明显效果。查:舌淡,苔薄白,脉缓滑无力。诊为禀赋虚弱,肾阳不足。治宜温补肾阳。取穴:关元及双侧

23、肾俞。以市售温灸膏,剪成 1.5cm见方的小方块,穴区消毒后贴上,嘱其回家后由家长按上法自行贴灸,隔 2 日 1 次,连续贴灸 15 次。复诊时,症状已明显好转,每周遗尿 12 次。穴位改用中极和双侧三阴交,仍以温灸膏同法贴灸,10 次后,症状消失。嘱家长再巩固 5 次,停灸。【主要参考文献】1覃遵祥。舒康贴膏穴位贴敷治疗秋季腹泻 75 例观察 中国针灸 1996;16(2):19。2焦福全。面瘫膏穴位贴敷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590 例临床观察 针刺研究 1998;23(3):189。毛茛敷灸【概 述】 毛茛灸,用毛茛科植物毛茛新鲜全草捣烂后外敷的一种外治法。本法在本草纲目已有记载,并将其别

24、名称之为“自灸” 。 本草纲目拾遗 中提到:“主疟,令病者取一握,微碎,缚臂上。和子姜捣涂腹,破冷气。 ”现代临床,不仅应用单味敷灸,也用毛茛与他药合用敷灸,通过较大样本观察,表明对某些病证有较为确切的效果。 【操作方法】 灸药制备 取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的新鲜全草,采摘其叶子若干,揉捣成泥。亦可加用其它药物一起共捣。制成如分币大小的药饼。备用。具体操作选好穴区后,将药饼贴敷在穴区,外以医用胶布或塑料薄膜覆盖固定。敷灸过程中,初时,患者感到局部热辣,皮肤潮红,最后可出现水泡。敷贴时间一般为 11.5 小时,最长不宜超过 6 小时。每次可敷灸12 个穴区。

25、每日或隔日 1 次,35 次为一疗程。同一穴区宜隔 710 日后再贴。【主治病证】 急性结膜炎、疟疾、风寒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肝炎待病证。【注意事项】 1.水泡较大时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吸尽泡内液体,包扎,防止感染。2.发泡后,局部可有色素沉着,日后会自行消退。【临床应用】 1.支气管哮喘取穴:大椎。治法:将新鲜的毛茛及天文草各 35 叶,捣泥,姜汁调匀,做成药饼。贴敷大椎穴,使起水泡。待水泡自然吸收后,约 10 日左右贴灸 1 次,3 次为一疗程。疗效:共治 100 例,结果: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半年内未复发)22 例;显效(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41 例;有效(症状体征有所

26、改善,但发作次数不减)35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8.0%、2.急性乙性肝炎取穴:主穴:内关。配穴:肝俞、胆俞。治法:用鲜毛茛(全株) ,斑蝥等数味中草药适量捣烂(下简称斑蝥合剂) ,敷灸一侧内关穴。若患者碱性磷酸酶超过 90 以上者加敷灸配穴。再以经过消毒的食品包装袋压上固定(防挥发、流失) ,注意保暖。敷灸 6 小时左右取掉敷药,刺破水泡放尽黄水即可。同时静脉滴注“强力宁”,2080ml/日。28 日定为 1 个疗程,一般 2 个疗程,重症除外。疗效:共治疗 128 例,结果:显效 101 例(黄疸型 10O 例,无黄疸型 1 例) ;有效 20 例;肝功化验正常,HBsAg 滴

27、度约有不同程度下降,老三阳(1、3、5)变为“抗 HBs+”或 HBe+”者 11 例;余(-) ,仅碱性磷酸酶稍高者 9 例。无效 7 例(黄疸型 6 例,无黄疸型 1 例) 。总有效率为 94.5%。【病案举例】 急性乙型肝炎胥 ,女, 51 岁,患者因乏力,纳差 1 月,目黄半月,于 1993 年 9 月 25 日住进市二院.当时查肝动能:黄疸指数 40 单位,SGPT200 单位,表抗滴度 1:16,尿胆红质(+) ,尿胆元(- ) 。经中西药治疗二十余日,病情有增无减,且黄疸日渐加深。9 月 26 日邀余会诊,刻诊:精神极度萎靡,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色泽鲜明,皮肤瘙痒,频繁呕吐,口干

28、不欲饮,不能食,腹软,肝助下 1cm,腹水(一) ,下肢肿,征得患者同意后,用“斑蝥合剂” 敷肝、胆俞。单侧内关穴,及大剂量强力宁输液,同时用茵陈五苓散佐入温中降逆之品服一个半疗程,于同年 11 月 12 日复查,肝功:黄疸指数 6 单位,谷丙转氨酶40 单位,HBsAg(一) ,抗一 HBC(+ ) ,随访至今,旧恙未发。【主要参考文献】1刘品三。天灸大椎穴治疗支气管哮喘 100 例 中医杂志 1980;21 (10):18。2周金阶。穴敷为主治疗急性乙肝 128 例 中医外治杂志 1994;( 1):14。葱姜敷灸【概 述】 葱姜敷灸法是现代针灸工作者在蒜泥敷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冷灸法。葱、姜,一般用于艾炷或艾条的隔物灸,葱姜敷灸则是将二者混合捣烂成泥后,敷贴于穴区,剌激穴区皮肤而达到治疗作用。葱姜敷灸,与蒜泥敷灸相比,对皮肤剌激较温和,故可用于面部等皮肤娇嫩的部位。当然本法目前应用的病种还不多,有待进一步实践。【操作方法】 灸药制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