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的秋.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089175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都的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都的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都的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都的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都的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故都的秋 1、导入秋天是一个落寞又多情的季节,文人墨客多吟咏秋天,在他们的笔下秋是色彩浓烈的, 秋是寂寞萧索的,秋是离人别泪的季节。不过这多为一般情况下的秋,而重庆的秋天却别 特色,现在正值重庆的秋天,这些特色,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呢? 提问:“请同学来回答一下,你注意到的重庆秋天都有哪些特点呢?” 综合学生的回答之后归纳:重庆的秋很少有枯黄的落叶,没有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天空, 多有阴绵的小雨,浓烈的桂花香,多变的气候,总的来说秋天的景象是萧瑟的,给人的感 觉是惆怅的。 讨论回答完后板书“秋” “愁” ,同学们请看,心上有秋便是愁。关于“秋”历代文人墨客 也有一种传统的认识:言秋必愁。有诗为证:

2、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一起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这首词中的秋是怎样的?(凋零,悲凉,凄楚。 ) 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忧郁,悲怆。 ) 你是怎样捕捉到诗人情感的?(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 “通过景物描写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是我们解读诗文的一把钥匙。 关于“秋” ,郁达夫曾经说过:“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啊,我愿把寿命的三 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是怎样的

3、北国之秋能让他愿舍弃如此美好的生 命换取,是怎样的美,难道比生如夏花之绚烂更甚?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故都的秋何 来如此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 (板书) ,去领略郁达夫笔下,心 中的秋。 2、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 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 年赴日本留学。 1921 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 7 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 生巨大影响。1923 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 一 1926 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 广东大学任教。1930 年 3 月参与发

4、起成立“左联”,1932 年 12 月发表迟桂花, 1933 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 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 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3、整体感知 (1) 故都之秋的总体感受。 提示: 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大家在哪找到的这句话:第一段 (2)第 2节写什么? 南国之秋第 1、2段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对比。更加突出对古都秋的喜爱 (3)文章除了前两段,还有哪里用到了对比的手法? 最后两段 (4)这样我们就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文章大体可以分为 3个部分 1-2 思秋 3-12 绘

5、秋、议秋 13-14 恋秋 3、细读品读 1)老舍也写有文章表达秋意,他在济南的秋天开头这样写到: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成楼,有狭 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个红袍绿裤 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 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 秋天的“静” 、秋天的“清”双方都有,但是郁达夫所欣赏的秋天的“悲凉”在老舍 那里是没有的。老舍的秋天从全文来看给人事一种活泼、清新、明静、愉快、开朗的感 觉,而郁达夫不一样,他把“悲凉”当做美。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秋天的悲凉是 美的?

6、作者又是怎么样来表现古都的秋的美的? 2)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描绘了五幅古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给每幅图加个小标题? 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雨话凉,秋果奇景。 (抓住描写的主体对象。 ) 3)读文章还不能浅尝辄止,要细细品读,现在我们就以“秋晨院落”图为例,我们来品 品看古都的秋是怎么个美法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 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月夜,潭拓寺的钟声。 ” 审美是一种情感和感觉,一般化的情感是很难感染读者的,文学的审美,关键在于要具 备有特点的情感和感觉。郁达夫的这段文字有没有什么特点? 表面上看不出来,若用

7、“还原法” ,就不难看出来了。当时的北平市一座大城市,是政 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一般的知识分子久违了这个大城市后,会怀念些什么呢? 是那里的行人熙来熙往的街道吗?是那里繁华的商场吗?是那里美丽的大学校园吗?是那 里的名胜古迹吗?怀念这些东西不是很能表现郁达夫知识分子的情趣吗? 如果他怀念的就是这些五光十色、热热闹闹的场景,就和老舍差不多了,就没有他独特 的文化修养和与众不同的个性了。郁达夫所怀念的,恰恰是老舍忽略了的东西。他个人他 别关爱的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月夜,潭拓寺的钟声。 ” 其特点是没有大都市的商业繁华,也没有政治生活的喧嚣。他特别念念不忘的,并

8、不像老 舍笔下的秋景那样有鲜明的色彩(“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个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 , 相反,他选中的芦花非常的朴素,从形状到色彩几乎没有什么花的特点。那是不是北平就 没有比芦花更色彩鲜明的花了呢?当然不是。西山的红叶、中山公园的菊花都是鲜艳夺目 的,但都郁达夫的记忆筛选掉了。他选中的公园不是游人如织的胜地,而是比较幽静的陶 然亭,就是在这个比较幽静的公园中,他所钟情的,恰恰又平淡得只剩下了柳条的影子。 西山的虫唱,与其说是大都市的,不如说是乡村的。潭拓寺的钟声给人联想是古老、宁静 而悠远,在大城市的喧嚣中,没有宁静的心情,这钟声是感而不觉的。 这样的风景如果换做是你们,会觉得它美吗?

9、 很值得怀疑。但是正是这些多数人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的地方,郁达夫感到的是最值得 玩味,比起背景闻名遐迩的景观还要经得起欣赏。除此之外,郁达夫还写了哪些事物来写秋晨院落图的?怎么来写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 句子 事物:碧空、驯鸽、牵牛花 颜色:碧绿、蓝色白色、紫黑色 声音:驯鸽声 同样是写北方的大都市,老舍对于色彩的欣赏显然偏重于鲜艳。而郁达夫恰恰相反,是逃 避鲜艳的:牵牛花,他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为什么说:蓝色 或白色者为佳呢? 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调,blue 在英文里是忧郁的意思,俗话说境由心生,心情如 何,通过你所关注的事物便可体现出来,蓝色更加衬托出了作者悲凉的

10、心境。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从“雅” 、 “俗”来解读,他说郁达夫是在竭力追求一种“淡 雅” 。因为“淡”而“雅” ,其中蕴含着一种趣味,这种“淡雅”是超脱了日常世俗趣味的。 俗是平民百姓的,缺乏文化熏陶。雅诗比较有文化修养的文人才有的,故“淡雅”中往往 含着“高雅”的意味。郁达夫所追求的趣味就是这种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士的“雅趣” 。 “雅 趣”的特点是,不像俗趣那样偏重于外在的色彩和形状,而侧重于内在的意味,这种趣味 不能自发的生成,是与古典文化修养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没有高雅的心 灵,可能就会视而不见,感而不觉。郁达夫要欣赏出雅趣来,就得有一份超脱世俗、恬淡 的心情。超脱世俗

11、表现在哪里? “租人家一椽破屋” 欣赏风景,为什么要破屋?漂亮的新屋不是更舒适吗? 太舒适了就只有实用价值,没有多少历史的回味了,破屋才有沧桑感。因为这是古都, 历史漫长,文化积淀不在表面上,是要慢慢体会的。郁达夫的个性在于,他觉得这种积淀, 不一定在众所周知的名胜古迹中,或许只有在破旧的民居中才能体悟出来。没有文化趣味 的人,是不能胜任这样的欣赏的。 郁达夫不同还在于,他不像一般的市民去欣赏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观,相反,他欣赏的 是残败的生命。牵牛花的色调已经十分淡了,他还要强调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 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色彩已经够雅致了,但毕竟是外部的, 也

12、许是太表面了,郁达夫觉得不过瘾,还要加上疏疏落落的枯草。枯草有什么美?有什么 诗意呢?青草还差不多。但这正是郁达夫的趣味所在。青草显示的是生命的蓬勃,要欣赏, 不难;枯草表现生命的衰败,难道不值得欣赏吗?凡是属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生命的价 值。生命的蓬勃,自然可以激起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谁说悲凉就不是美 的呢?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不是有那么多表现悲凉之美的杰作吗?当现代作家一窝蜂地挤 在秋天的欢乐境界中的时候,郁达夫却着意表现秋天的悲凉美,难道不是一种审美境界的 开拓吗?不也是对心灵境界的一种丰富吗? 4)作者又是从哪些角度写“秋槐落蕊”?(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原句)北平的秋天,本来

13、可供选择的花盒树不计其数,但郁达夫却只选中了槐树的花。这在北 方可能是很不起眼的一种花了。可郁达夫欣赏的,又偏偏不是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花, 而是快要死亡了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 。生命衰亡的迹象,虽然从世俗观念上看, 并不美丽,但也是很动人的。这种动人之处,不在一班的感觉中,只有在非常细致、非常文雅的心灵感觉中才会有。早晨起来,发现满地槐树的落蕊,一般人是没有感觉的,不但 视觉如此(颜色形状不起眼) ,听觉也似如此(声音也没有) ,嗅觉也一样(气味也灭有) , 本来在一般人,触觉也是没有的,但是作者把“脚踩上去” (当然是穿着鞋的) ,如果不是 感觉极其精致的艺术家,谁会有“极微细极

14、柔软的触觉”呢?作者在这里显然是对读者的 感觉进行一种精致的熏陶。在“落蕊”被扫去之后,他审视着“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 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这就从意识 写到了潜意识,郁达夫在这里发现了自己的感觉,深化自己的感觉,表达自己的感觉,把 感觉独特的词语化,这也是郁达夫告诉我们的为文之道。 5) “秋蝉残鸣”穿插: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这个意象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柳永雨 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 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 6)赏析秋雨图、秋枣胜果图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

15、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 地。 。 。 。 。 。 ”灰沉沉的天底,下着凉凉的细雨。关于“雨”这个意向,在古诗词中也是常有 出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是同学们所熟悉的,青箬笠,绿蓑衣,斜 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等等,当然除了悲伤的雨,也有春夜喜雨,但是那是春天的雨,总的 来说,在秋天这样一个日渐萧索的季节里,雨的点缀是否更见凄凉啊。所以在这里,作者 对秋雨的描写依然是突出了悲凉,这个字眼“像鸽蛋似的着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 “淡 绿微黄” , 是从视觉上给人一

16、种清,静之感。作者没有选择颜色鲜艳的苹果,而是描写了 淡绿微黄的枣儿,也是和全文的感情基调相符,同时更突出了作者的心境,淡淡的忧伤之 情。 7) 分析了景物描写从中读到的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和故都的秋景一样也是“清,静,悲凉”的。在作者的笔下景中有情的悲凉,情中有 景的落寞。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 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 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让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 丽。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 (板书“以景显情” ) 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

17、情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林黛玉 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 静 与 悲凉”? 主观上,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逃避现实。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 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大家也就不难 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 (板书:“以情驭景” ) 清,是清凉,干净,是从尘世纷扰中过滤出来的一方心灵的净土,是对这净土不懈的追 求。静,是宁静,平和,是精神彻底的放松、自在,是对世俗的疏离和宽容。悲凉,是敏 感,孤独,是对自我的透视和对自然的品味后,对生命无限的热爱和彻

18、骨的绝望交织在一 起时的无奈的挣扎。 8)本文是散文名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到底这篇文章中什么是形,什么事神呢? 形:五幅秋景图神:清、静、悲凉作者写完景抒完情就可以表达了他的情怀,文章第12段是个议论的段落,放在写景抒情 的散文中你们觉得突兀吗?这段议论在文中又起到什么作用?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颂秋。这里 9)作者还专门的提到了“秋士”一词,可见郁达夫产生这种浓浓的悲凉心态深受传统文人 悲秋情结的影响。 “自古逢秋悲寂寥” ,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是客观自然之秋与主观人心之悲的契合,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伦理价

19、值观对中 国文人生命意识的深刻影响。自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感慨后, 便开了文人悲秋之先河,历代文人吟咏不绝。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兮露为霜” ( 曹 丕燕歌行 )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连一贯旷达的苏轼也 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之夜,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 翻开历代文人吟秋的诗文,总觉得“欢乐趣兮哀情多” 。中国的文人是一群忧伤孤独的人, 忧伤铺就了中国文人几千年的心路,很少看到他们的笑脸。前途命运的不可把握,个人在 社会面前的无能为力,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无奈等等,成了他们产生悲剧意识的契机。 而萧瑟肃杀的

20、秋天恰好成为这种忧时伤生意识的一个载体,一个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 “人 生一世,草木一秋” 。当这种生命的悲剧意识觉醒后,中国的文人便陷入更深层的惶恐之中。 文人是孤独的, 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孤独感是文人无法摆脱的宿命。因为他们眼光锐利, 头脑清醒,偏又多愁善感,有着一颗特别敏感又格外容易受伤的心。当他们不胜重荷时, 总试图用各种方法努力倾诉孤独,消解孤独。倾诉的对象不一定是人,更可能是自然。与 世俗社会相比,他们似乎更愿意融进自然的怀抱。在这种心态下,创造出一个来自世俗又 脱离世俗的小天地,在自己的心墙里痛并快乐着,便是很多文人共同的做法。因此,秋词 中的“悲”便“别是一 番滋味在心头”了。

21、 10)文章最后两段,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里?请大家用一个字来 概括?味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总体上是比喻,比喻中有对比,比喻的本身就是对比,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就是“味”4、讲解全篇: 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习完了,学习目标已经达到。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 有人对他这 篇文章的总结是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同学们认为这种评价对吗?为什么说是悲 凉的颂歌? 文章的结尾我们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 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是对北国秋的赞颂。但全文的基调是忧伤 的、悲凉的,故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

22、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一篇读罢头飞雪” ,我们仿佛一下苍老了许多。不过这只是学习。好,现在来回忆我 们的学习过程。 回顾认知过程 :怎样达到的认知过程? 掌握分析这类文章的思维程序: 一:了解文章写的景物对象,感知景物对象的整体。 二:分析文章怎样写的这些景物对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三:透过字面,揣摩体会,情景相连,挖掘作者寓于景物对象中的深情。 ( 3) 写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 提示: 向往颂赞眷恋。 3、情感赏析 ( 1) 向往 作者为什么对故都的秋强烈向往? 提示: 身在异地, 心感冷落, 思念故都; 古今中外秋文化及中国文 人“ 秋情结”; 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作者是怎

23、样表达向往之情的? 提示: 品味词语(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 在南方每到了秋天, 总要想起”等) ;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 南国之秋“看不饱, 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色彩不浓, 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 姿 多, 色浓, 意丰, 味深。议论, 抒情) 。 ( 2) 颂赞 作者为什么对故都的秋深情颂赞? 提示: 挚爱故都; 悲心与故都之秋交融; 北国之秋给作者的感受很 特别。 作者如何颂赞故都的秋?提示: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 北国之秋对中国文人感受秋的深味的意义; 有声有色有味地描写故 都秋的景物。 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本文主要描绘的故都秋景图。 提示: 庭院清晨、落蕊轻扫、秋蝉啼唱、奇味秋雨、秋日胜果。 请选择一幅或两幅秋景图品味赏析。 提示: 从景物特点、描写方法、情绪体验、思想情感、生活情趣、 个人心境及语言形式等方面品味赏析。 ( 3) 眷恋 品味本文最后一段 提示: 高度的深情的颂赞和深深的 眷恋。 作者如此的眷恋, 是否还饱含着别的意味? 提示: 离乡颠沛之苦, 时局动荡之忧, 内心落寞悲凉, 追求理想生 活等。 4、拓展阅读, 深入品味( 略) 5、研究性学习(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