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李清1.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090612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读李清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品读李清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品读李清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品读李清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品读李清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品读李清照 教学目标 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 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设计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 发挥灵活调控处理信息的优势, 追求媒体信息的最佳组合,增加课内传递信息的密度. 3. 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在韵味飘香的古诗词中吟咏咀嚼,互相合作,探究古典诗词的香醇与 芳美. 4. 把内容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主搜索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众多的诗人和词人中,你最喜欢谁?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 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 媚,也有着“

2、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是万绿 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品读李清照。二、认识李清照 1学生谈自己有关李清照的知识积累 2幻灯总结: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是苏 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考据家。夫妇俩志同道合,幸福美满。1127年靖康之乱, 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无子嗣,所有的厄运相继降临到她 身上,最后她孑然一身,郁郁终老。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她 的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李易安体

3、” ,把婉约词推向了高峰。有漱玉词 、 李清照集 。 总结:凭着遗留下的区区的七八十篇作品 ,李清照居然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 李白,杜甫,陆游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 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 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它们,李清照就是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我想,这大概应该是在外太 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名的天体了。 作为一名女性,一名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性,能够在数以万计的中国古代智者先贤中脱 颖而出,成为中

4、国文化的象征,获得世界的瞩目、认可,在宇宙太空大放光彩,这是一个多 么瑰丽的传奇故事! 李清照现存的作品中,词作五十余首,诗作十余首,文章八篇,总数不过七八十首(篇) 。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数量相比,这显然是个很小的数字。然而就是凭 着这为数不多的作品,李清照居然能在名家辈出的古代文学长河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充分说 明她文学创作的崇高成就。 李清照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也因 此成为一代“婉约词宗” 。 几百年来,李清照之所以一直广受人们的关注,除了在诗词方面的突出成就外,她那千 回百转、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也打动着无数人的心。李清照出生

5、于一个诗书官宦家庭,少女 时代的她无忧无虑,活泼快乐,很早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才华。十八岁时,她与吏部侍郎赵 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二人把酒品画,分茶话诗,情深意切,志趣相投,共同 整理校勘金石碑刻、书画古籍,生活美满幸福。 然而,靖康之变彻底粉碎了李清照的生活。先是丈夫赵明诚暴病而亡,李清照不得不强 支病躯,料理后事,转移整理数万件珍贵文物。面对金兵大举南下,她跋山涉水,辗转流离, 备尝艰辛。在逃难途中,她与赵明诚费尽心血收藏的文物一次次遭受劫难。但即便如此,这 个孤独的弱女子却始终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关注着社会政治的变迁,将自己的思想情感 与国家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个爱

6、国主义者的崇高品质,一个杰出文学家的远见 卓识与天才创造力。 晚年的李清照曾再嫁张汝舟,结果发现此人品性卑劣。她不顾世俗的流言蜚语、冷嘲热 讽,毅然决然与张汝舟离婚。为此甚至不惜状告张汝舟,自己也饱受牢狱之苦。在封建礼教 氛围日益浓厚的南宋,再嫁与再嫁后的迅速离婚,都是惊世骇俗的举动,对李清照这个具有 一定社会地位的知识女性来说尤其如此。由此也可以看出李清照爱憎之分明、立场之坚定、 个性之独立。 所有这些,或许正是李清照之所以成为杰出文学家的重要原因吧! 作为古代文学银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李清照是古代文学群山中一座 秀美的山峰,在男性占据主宰地位的文学时代,李清照似乎是一个精彩

7、的意外。现在,就让 我们透过她精美绝伦的诗词作品,透过散落在历史书页里的斑斑点点,走进一代婉约词宗的内心世界,走进这千年词史中的精彩意外,去领略其中那意外的精彩。 在封建制度的压制之下,作为一个女性,李清照为什么能够具有这样开阔的眼界与见识? 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是何种环境陶养出李清照压倒须眉的才情?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李清照出生在今山东省章丘市明水镇。她的父母对李清照思 想个性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精通儒家经典,考中进士之后,曾担任郓州教授,大体相当于郓州 市教育行政负责人兼学校校长。后又在朝廷先后担任太学录、太学博士与太学正,大体相当 于国立

8、最高学府的学官与大学教授。李格非勤于著述,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很多,根据有关 史料文献的记载,李格非著有诗文四十五卷,还有学术理论著作礼记精义十六卷、 永 洛城记一卷、 史传辩志五卷等。正因为如此,他深受当代大文豪苏轼的器重,名列 “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并与苏门的众多弟子多有诗文往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是官宦世家出身,王氏的祖父王拱辰曾是宋仁宗朝的状元,名字乃 是宋仁宗所赐,他曾担任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相当于今国家人事部部长) 、三司使(相当 于今财政部长兼商务部长)等重要官职。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王氏自然也具有很好的文学修 养,史书上记载王氏“亦善文” (宋史李格非传 ) ,

9、要知道,在封建时代,能够在正史 当中给女性记上一笔“亦善文” ,就说明这名女子的文学修养的确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对李清照的心智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这样的家庭环 境与父母素养,使李清照在十五六岁的花季时代就已经显示出过人的艺术才华、深厚的文史 功底、深远的政治见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不同凡响的素质,所以她从来就不是一个娇气柔 弱、多愁善感、以泪洗面的小家碧玉,而是一个健康开朗、见多识广、活泼可爱的大家闺秀。 在她的目光中,生活处处充满了斑斓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处处都能让她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与美丽。 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她与一群好朋友去溪亭游玩。她们可不是中规中矩地在小花

10、园里散 步,而是坐在一起说笑吃喝,饮酒品茶。不知不觉中太阳已西,糟糕,父母该责备了!快些 划船回家吧!可是她们也许是酒喝得太多了,也许是被眼前美景所陶醉而忘乎所以,也许是 心里太着急乱了方向,她们东摇西晃,左划右转,小船就是不听指挥,摇摇晃晃地直闯入浓 密的荷花丛中,惊得荷叶深处打盹儿的沙鸥、白鹭扑楞楞飞起来,湖面上顿时荡漾起姑娘们 银铃般的笑声。你看,这就是李清照的少女生活,活泼、快乐、无所顾忌,充满了勃勃生机! 与其他女伴不同的是,李清照还善于用生花妙笔将青春朝气描绘出来,她写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 鹭。 (如梦令 ) 这首词似乎

11、是信手拈来、毫无雕琢,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寥寥数语就勾勒 出一幅荡舟晚游图,似乎一位活泼开朗、豪放潇洒的少女正从画面深处飘然走来。 李清照是幸运的,她没有被束缚在“三从四德”的狭窄空间,青春的脚步渐渐地把她变成了 一位敏感多情的妙龄女子,那么,除了与伙伴们无忧无虑游玩的乐趣之外,李清照还有着怎 样一种不一样的情思呢?书香少女李清照的生活还有着怎样的另一面呢? 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来说,春天无疑更浪漫也更多情。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李 清照独自在家中花园饮酒,海棠花在风雨中摇曳,风雨也搅动着少女的情思,美酒则更令她 沉醉。这一醉,昏昏沉沉地睡了整晚,直到天光大亮,残留的酒意依然让她迷

12、迷糊糊。可李 清照并非只喜饮酒不懂春意的酒鬼,虽然宿醉难忍,但她竟担心起花园里的海棠花。这时家 中侍女来到床前,李清照忙问:园子里的海棠花是怎样的模样了?昨晚上这一场狂风骤雨, 海棠花怕是要遭殃了!谁知侍女却答:小姐你就别为海棠花操心了,只要你没事就好!海棠 花可比小姐的身子结实,它不会有事的! 侍女的话固然没错,她只关心李清照,才不会理会什么海棠花。然而她又如何能了解这 位文弱小姐敏感纤细的内心感受呢?海棠花花姿舒展潇洒,花开似锦,素来就有“花中神仙” “花中贵妃”的美称,在皇家园林中常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贵”的 意境,是温和、美丽、喜悦的象征,而二八年华的李清照不正像这

13、样一朵美丽沉静、雅致温 润的海棠花吗?李清照是在追问风雨中海棠的境况,其实未尝不是在追问自己的青春岁月: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唉!你这个好心的卷帘人懂得什么?一场风雨过后,海棠 花叶当然更加滋润肥硕,然而娇艳的花朵恐怕早就被春风春雨吹落了!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历代评论家对它总是津津乐道, 此词寥寥数语却足以名垂千古。古代评论家们大多专注于词中新颖巧致的造语,尤其对“绿 肥红瘦“一语推崇备至。此四字被誉为“全词的精绝之笔” ,历来令世人叹为观止。 其实,李清照的这首词是从两首唐诗中点化而来的。一首是盛唐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

14、雨声,花落知多少?”另一首是晚唐诗人韩偓的懒起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 孟浩然与韩偓的诗作,虽然有鸟啼,有风雨,也有花落,但只不过是一幕独角戏,没有 对话,也没有对花落的想像。李清照的词作,有风雨,有醉酒,有问话,有回答,有质疑, 有作者的想像,更有“绿肥红瘦”的点睛之笔。如果说李清照的词是抒情散文的话,那两首 唐诗则更像是记叙文、说明文。李清照的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绿肥红瘦”这句点睛之 笔在当时也深得诗人们的称赞。 也许有人会认为,看来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也不过如此,整天不是春风秋雨、夏虫冬梅,就是花花草草、朝朝暮暮,没有什么不一般的嘛。其实不然,少女李清照

15、固然擅长抒写青春 的美丽与朝气,然而李清照之所以是李清照,就在于她具有与众不同的见识见地。 出身书香门第的才女李清照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大概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了。 少年时期的李清照绝对不是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针线活, 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小女子,也不是那种三天两头病秧秧、无病呻吟、见月伤怀、 弱不禁风娇滴滴的富贵小姐,而是一个热爱生活、健康开朗、无拘无束、博览群书、对社会 对历史有着独到见解独特感受的奇女子!这样的成长轨迹、个性特点的形成,对于后来李清 照一生的生活与创作,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正因为少年李清照与众不同的杰出表现,所以,虽然她不过是个待字

16、闺中的小女子,却 在达官贵人的圈子中享有一定的声誉,为许多人所瞩目。 现在,十六岁的李清照就要到婚嫁的年龄了,我们来看她的一首有名的词作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定,词中的女主人公其实就是李清照本人,她依然是那样的活泼、 健康,充满了生气!一大清早,太阳刚刚升起,花朵还没有完全绽开,花朵上的露珠依然浓 重。而我们的女主角已像只小鸟一样,快活地登场了! 这首词奇妙的地方在于:一开笔就说自己刚刚打罢秋千,停在那里,有点儿疲倦,甚至 懒得揉揉自己已经有点发麻的双手。就这简单的两句,就这简单的“慵

17、整”两个字,就足以 让我们想像到她刚才打秋千时那种自由自在的快活,那种尽兴的模样!这与如梦令中那 个将船划入藕花深处的微醺姑娘正是同一个人。 接下来说“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更是奇妙。简简单单的九个字,就点出打秋千的时 间正值清早,地点就在家中后花园,而打秋千的人早已香汗淋漓湿透轻衣。这里用了一个 “轻衣透” ,轻衣该是类似现在运动衫之类比较松软轻便的衣服。与前面的“纤纤手”联系 起来,勾画出一个充满活力、精神抖擞而又娇小柔美的姑娘形象。这就是古典诗词的奇妙之 处,寥寥数语就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部交待清楚了! 仅是奇妙并不足,还要美妙。词句的下阕描绘出美妙的一刻!“见客入来”忽见客 人闯

18、入花园,少女急忙含羞回避, “袜刬金钗溜”走得匆忙而狼狈,鞋忘了穿,仅是穿 着袜子,跑得太急,连发髻上的金钗也都掉落。就这样,掉了金钗,乱了头发。是何原由让 那个娇小美丽、朝气蓬勃的小姑娘如此手忙脚乱,在瞬间换了个人似的? 是否是个不速之客?当然不是,李清照忍不住在词中提醒我们,她到底是为何而走,如何走的。她说:“和羞走”紧张窘迫但又满脸带羞地跑开。 到底来客为谁,竟可让落落大方、自由活泼的李清照如此慌乱害羞?问题首先在于,在 传统的封建时代,在虽不似深宫上苑,但至少也是官宦之家的李家,什么样的来客能在大清 早随意进入后花园?如是未经通报的不速之客,那该是“和怒走” “和怨走” ,或是恼羞成怒

19、 地走。可是偏偏没有怒,没有怨,就只是羞答答地跑开 或许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位所谓的客人,即是小姐的意中人,是她心爱的人、想 见的人。他不是不速之客,小姐虽知今天他将要来访,可是没有想到来得如此快,来得如此 早,而且居然来得如此巧,恰是在打秋千的人已香汗淋漓湿透轻衣,坦然小憩之时,正是仅 着薄袜,金钗已坠,乱发四散之际到来,怎能不羞,怎能不避?但不容否认的是这个感觉真 是绝妙无比,未见想见,可真见了,却又见得不是时候,不是感觉,不是个样子这其中 矛盾复杂的情绪,连李清照也说不清、道不明,但可肯定的是她心里绝对感到美妙无比! 奇妙、美妙之余,同时也很微妙。 微妙之处在于李清照写道:“倚门回首

20、,却把青梅嗅。 ” 都说不能不羞,不能不避,都已“袜刬金钗溜”了,为什么却又靠在门边一再回望?她 望的是什么?并未明说,却用了障眼法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却把青梅嗅。 ”都已跑到 门口,却不舍离去,忍不住停下脚步,嗅嗅门边的青梅,啊,好一股酸甜的味道! 不言而喻,她停步不为闻青梅,青梅再酸甜,再吸引人,也没有来客更引人,但如果没 了门边的青梅,她就没有借口停留,青梅就像是为她而设,正多亏了青梅,使她得以偷偷一 瞥心爱的意中人!想见而不得,可见却又含羞,虽羞还是想见,故只能托意闻青梅,偷偷望 情郎。 唐代诗人韩偓曾经有一首诗,叫做偶见:“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 相比之下,李清照的

21、词个性鲜明多了。和笑走,多少显得有点儿轻薄,和羞走,则有款款的 深情;手搓梅子表现一种不安的情绪,而倚门回首嗅青梅,则有点俏皮,有点戏剧性,也有 很强的动作感。 由此看来,李清照与赵明诚该是在婚前有过一定程度的接触,彼此对对方都有些了解, 有些倾慕之情。而这种倾慕与了解主要就是基于对方的才学、学问与修养,这正是他们二人 最终结合的重要的感情基础,也是他们能够结为百年之好的主要原因。 任性豪逸的少女时代过去之后,李清照于18岁时适赵明诚。步入爱河时,她又演绎了 一部传颂千古的爱情经典。李清照的爱情从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杰出才 俊,两人是情投意合,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

22、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 研究。这个美妙的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生花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且看醉花阴重阳: (1) 、讲述有关的故事:这是夫婿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的爱恋, 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为词 的艺术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 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自叹 不如。 李清照也很善于用平常的、很通俗的生活化的语言,来表现细微的情感变化,譬如一 剪梅 。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

23、,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 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 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 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 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 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 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 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

24、行至乌 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 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第二年 (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 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

25、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 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 啊。这使我们想到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 难寻了。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 无助地飘摇。可是,这还不是李清照最伤最痛、最孤最独的。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再嫁张汝 舟,这个张汝舟,却是个衣冠君子,为觊觎李清照身边尚存

26、的文物,终于撕下文人的面纱, 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无奈之际,李清照走上一条鱼死网破的道路,旋即离异。她一个人孤 苦伶仃。时常感到自己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世界 上没有一个人读懂她的心。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 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 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 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不 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

27、原来 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 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 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 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 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 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 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

28、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 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首永遇乐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它写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 以肯定,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 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此词写的不是她什么不

29、幸遭遇,而是述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 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这首词一开头就设下三个疑问。从这三个设疑中,人们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 它是从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发出的。那天是元宵佳节,太阳刚好下山,和太阳正好相对的月亮就从东方升起来,它透出轻纱 似的云霭,恍如一片浑圆的璧玉,晶莹可爱;西边低空,太阳却象是熔开了的金块,一步步 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丽极了。人们都知道,这样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以痛 痛快快玩它一个晚上了。可是,她却别有心事。看了这天色,突然涌出了“

30、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痛感“物是人 非事事休”的沧桑之客的特有问号,更是带着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怀而发出的问号。下面再写两景,点明春天。 “染柳烟浓” ,便透出暖和的春意。初春柳叶才刚出芽,因为 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 “吹梅笛怨” ,此时梅花已开残了,听见外 面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于自己心情忧郁,所以听起来笛声 凄怨。虽然春色很浓,她心里却浮起又一个疑问:“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言下之 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还能去欣赏吗?这个疑问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下面似是

31、一邀一拒的对话:“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是邀请她外出的人说的:“难得 的元宵节,还碰上难得的好天气,还是到外面玩玩吧!”可她是怎样回答的?“天气太暖了, 暖得不正常,难道不会忽然来一场风雨吗?”这时候她的心情实在不便明说,只好临时拿这 句似有理似无理的话来搪塞。然而这话又正好反映了她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巨劫之后,自此 便怀着世事难料,横祸随来的疑惧心理了。以上三个问号,确能真实地写出作者晚年的心境,同早年(例如反映在念奴娇里的) 那种受不了寂寞的心情相比,一动一静,非常鲜明。于是她终于推辞了朋友们的殷勤邀请。看来, “香车宝马”是如实写出这些朋友的身份。李清照晚年在杭州虽然生活贫困,但 名气还

32、是有的。她的朋友,她称之为“酒朋诗侣” ,她们并不粗俗;以“香车宝马”相迎, 又知必是富贵人家的内眷。不过她终于谢绝了这番好意。到了下片,换头是进一步说明自己 不去玩赏的理由。“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原指河南省一带,这里专指北宋 首都汴京(今开封市) ;“三五”原指农历月的十五日。古诗:“三五明月满” ,可见自古就 有这种说法。这里则专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宋代不论官方民间,对元宵节都很重视,是一年 一度的灯节。李清照在汴京过了许多年元宵节,印象当然是抹不掉的。如今虽然老在临安,却还“忆得当年全盛时” ,自己年纪还轻,兴致极好,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 认真热闹

33、过一番。“铺翠冠儿”是嵌插着翠鸟羽毛的女式帽子,当时富贵人家流行这样的穿戴。 “捻金雪 柳” ,是在雪柳(一种纸或绢制成花样的饰物)上加金线捻丝,这也是富贵人家才有的。 “簇 带”即插戴。 “济楚”等于说整齐端丽。她从记忆中又回到现实里来。今昔对比,禁不住心情又凄凉又生怯。“风鬟霜鬓”四字原出唐人小说柳毅传 ,形容落难的龙女在风吹雨打之下头发纷披 散乱。李清照在词里换了一个字,改为“风鬟霜鬓” ,借此说明自己年纪老了,头上出现白 发,加上又懒得打扮,因而也就“怕见夜间出去” 。 (怕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凡 云怕见,犹云怕得或懒得也。 ” )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束得好象很平淡

34、,可是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 的感慨!“人老了,懒得动弹了。 ”这是一层意思。 “经历多了,大场面都不知见过多少,如 今怎么及得上旧时呵!”这是又一层意思。 “自己这样的身世,有什么心情同人家玩儿呵! ”又是一层意思。作者满腹辛酸,一腔凄怨,通过这平淡的一句,反而显得更加沉重了。 三、结束语 最后,李清照在孤独、寂寞、甚至在有些人的嘲讽和诽谤当中走完了一生。李清照这一 生啊,应该(说)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但是我觉得,现在,她不必再感到遗憾了,为什么呢? 因为她写的词,她写的诗和文,早已经深入人心,广为传颂。李清照曾经为她没有子嗣、没 有后代而感到痛苦,但是现在,当我们在李清照的优秀的词作面前而被深深地打动的时候, 当我们在李清照的墓碑前深深地叹息的时候,我想,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李清照 没有辜负“不徙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板书)这样的评价,她的文学正绵绵不绝、繁 衍生长着,永远永远流传下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永恒的一道风景。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李 清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