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根腐病.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00880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药根腐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药根腐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药根腐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药根腐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药根腐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山药根腐病山药根腐病主要为害山药地下茎块,茎块受害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或黄褐色坏死,逐渐发展成深褐色病斑,高温多雨季节病害发展迅速,发生茎块内部腐烂。有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发病植株叶色不正,叶脉附近褪绿或叶缘坏死,带菌块茎储藏时容易腐烂。78 月时段,山药作物已分行,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加之那段时间焦作地区雨量偏多,更适合病害的发生。首先,要预防为主。一注意轮作,山药要与玉米、小麦、萝卜、西瓜等作物 3 年轮作 1次。常年栽培山药的老区,应 1 年轮作 1 次,有条件可实行水旱轮作;二要认真整田。选择地势高、湿度低、肥沃疏松土壤播种。秋季整地时,将遗留地表的病残体翻入土中

2、。同时要利用自然条件,初冬季翻耕土壤、冬季冰冻、春季日晒,使部分病原物失去活力;三清除田间残体。山药收获时,尽可能将遗留病残体、杂草、腐烂茎集中烧毁,或带出田外深埋,减少田间病原物;四要适当密植,加强整枝,改善通透;五要注意排水。春夏季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六要增施腐熟有机肥,有效增加土壤的通透、疏松,减少根腐病。其次,化学防治要早。一是茎块要化学处理。可用 50%多菌灵粉剂 1000 倍液或 50%恶霉灵 1000 倍液,将块茎在药液中浸泡 20 分钟,外理时可结合杀线虫剂一同浸泡。二是植株喷药和灌根。雨季前及雨季对茎蔓基部喷药。用 90%疫霜灵 600 倍或 58%甲霜灵锰锌 60080

3、0 倍液,也可用 90%疫霜灵+ 细菌一号水剂(1 支)600 倍液喷雾,可预防疫病的发生。根腐病在病害发生初期,用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喷洒或灌根。也可用 2.5 适乐时悬浮剂 1500 倍液灌根,每株灌 50 毫升。疫病、根腐病混合发生的地块,要轮换使用以上药剂。山药收获前 1 个月,切忌用药,以防止对块茎的农药污染。化学防治时要用高效、低残留、低毒安全的农药。2 药用植物山药红斑病症状 山药红斑病是由线虫引起的病害。生长期间染病,影响块茎发育,块茎小、重量轻。线虫主要侵染地下块茎,初在块茎上形成红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稍凹陷的斑点,单个病斑小,大小 24mm;发病重的块茎上

4、,病斑密集,互相融合,形成大片暗褐色斑块,表面具细龟纹,病斑深约 23mm,最深为 1cm 以上,致病组织呈褐色干腐状。病原 Pratylenchus dioscoreae spnov称薯蓣短体线虫,是短体线虫属一新种,属植物寄生线虫。薯蓣短体线虫头部具两个环纹,侧带处有 68条侧线,雌虫受精囊大而圆,身体平均长度为 6955m,口针平均长度为183m,尾部指状,尾端通常平滑。因此,不同于短体属现有的其他种。薯蓣短体线虫和短小短体线虫尸 Pratylechus brachyurus、咖啡短体线虫尸coffeae 及钝尾短体线虫 P.obtusicaudatus 相似。和短小短体线虫的区别在于身

5、体较长,短小短体.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薯蓣短体线虫可在土壤中存活 3 年以上,种秧(病芦头)、病残体、病田土壤是传病的主要途径,圆豆不传病。薯蓣短体线虫生活史极不整齐,经常可查到各个虫态,年约生 2 代,只侵染薯蓣,当 6 月上旬新块茎开始形成,线虫即可侵染,随后,侵染陆续增加,直至收获。块茎从芦头至 40cm 以上处均可受害,以 0 一 20cm 处病斑较多。 防治方法 (1)与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棉花、烟草、辣椒、茄子、番茄、芥菜、萝卜、胡萝卜、西瓜、板蓝根、紫菀、黄花、北沙参、白术、苋菜、马齿苋等不被侵染的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2)结合轮作用 0.1一0.3TMK 浸病种秧

6、24 小时,防病效果达 95以上;在用病种秧和重茬种植情况下,播前每 667m沟施 15TMK 颗粒剂 2kg,防效 75。(3)无病田繁殖无病种秧,或用 TMK 处理种秧,并配合轮作和施用无病肥料等综合防病措施。3 山药白涩病山药白涩病,又称山药斑纹病。病原菌学名Cylindrosporium dioscoreae Miyabe et lto寄主作物山药。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蔓。叶片发病,多是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初时在叶片上产生边缘不明显的黄白色小斑点,扩展后因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至不规则形,直径 25 毫米,边缘变褐稍隆,中间浅褐色,散生许多小黑点。

7、发生严重时,病斑汇合,致使叶片穿孔或枯死。致病菌为薯芋柱盘孢。病菌分生孢子盘叶两面生,聚生或散生,初埋生,黑褐色,后突出表皮而上部呈白色至黄白色,分生孢子梗长圆柱形,不分枝,直或微弯,单胞无色,分生孢子针状,二端较圆或一端较尖,直或稍弯,无色,具13 个隔膜。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座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越冬菌产生分生孢子引起田间发病。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遇适宜温湿度条件分生孢子即可萌发进行再侵染,潜育期仅 12 天。病害再侵染频繁,病情扩展较快。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多 7、8 月份发病,是连续阴雨,田间湿度大,病害严重。防治措施(1)选地势较高燥,土质肥沃地块种植。要深翻

8、地,精细整地。(2)实行轮作,避免连作。(3)施足腐熟的粪肥,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合理灌水,雨后排除田间积水。(4)发病初期,摘除病叶。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集中烧毁或深埋。(5)发病初期及时喷布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 77可杀得微粒粉剂 600 倍液,或 30绿得保悬浮剂 500 倍液,或 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80新万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4 山药炭疽病【症状特征】:主要危害叶片及藤茎。叶片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以后扩大为褐色至黑褐色圆形至椭圆形或不定形的大斑,病

9、斑中间为灰褐至灰白色,有轮纹,有黑色小粒点。藤茎上病斑黑褐色,略凹陷,危害严重时叶片早落,藤茎枯死。【发病规律】: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主要在病组织内越冬,借风雨传播,高温多雨发病重。【防治方法】:(1)发病地块实行 2 年以上的轮作。(2)收获后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并深翻土壤。(3)采用高支架管理,合理密植,改善田间小气候。(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除草,松土排渍;合理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性。(5)播种前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浸种。(6)出苗后喷洒 1:1:50 的波尔多液预防,每 10 天一次连喷 2-3 次。(7)

10、发病初期用 58%甲霜灵可湿性剂 500 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50%翠贝干悬浮剂 30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等,7-10 天一次,连喷 2-3 次,喷后遇雨及时补喷,收获前10 天停止用药,效果更佳。5 山药斑枯病一、病原 Setoria dioscoreae 薯损壳针孢。属于半知菌类真葡。分生孢子器球形至近球形,优于叶面,散生或聚生,突破表皮外露,器壁膜暗褐色,大小 90144 微米,分生孢子倒棍棒状,近圆样形,正百或略弯曲,宽窄不一,无色,透明,具隔膜 2 一间个,基邯钝圆形,顶端较钝,大小 6070X46 微米。二、症状 主要为害叶

11、片,发病初期叶面上生褐色小点,G 病斑畏多角形货不规则形,大小 610 毫米,中央褐色,边缘暗褐色,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情严重时,分生孢子器释放出的分化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在侵染,使病毒不断扩展。滋病苗期和秋季发年较普遍。三、防治方法 (1)选用早白薯、鹤颈薯、黎洞薯、红肉薯等耐涝品种,可减轻发病。(2)常发地或重病地避免连作,注意加强水肥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在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做到高畦深沟,清污排渍,改善植地通透性。(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25 扒炭特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60炭必灾可湿性粉剂 600

12、倍液、27铜高尚悬浮剂600 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 600 倍液加 70甲基硫菌荧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U00 倍液加 75达科宁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40多硫悬浮剂(灭病威)500 倍液、25使百克乳油 l300 倍液、60防霉在超微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连续防治 2 一 3 次。6 山药斑纹病病原 称薯芋柱盘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盘生于叶两面,初埋生,聚生或散生,大小 200250 微米;分生孢子梗线性 长圆柱状,无色,单胞,正直或略弯不分校,大小 2025X2.563 微米。症状 又

13、称山涩病,薯损柱盘孢褐疏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蔓,植株下部分叶片先发病,初生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后扩大,因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大小 25 毫米,后期病斑四周略突出,中间浅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严重的病斑融合,至叶面穿孔货枯死。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一分生孢子座或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遇有适宜温室条件,经 12 天潜育,分生孢子即可萌发进行在侵染。该病一般于 7 月中旬、下旬开始发生,8 月发生重,一直延续到收获。湿度大、多雨发病重。三、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避免连作。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几种深埋或烧毁,减少初侵染

14、源。3、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4、从六月初开始喷洒 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 400500 倍液或 1:1:200300 倍式波尔多液、53.8%可杀得 2000 悬浮剂 1000 倍液、50%福美双粉剂 500600 倍液,隔七至十天一次,连续防治两到三次。7 山药镰刀菌枯萎病症状 山药枯萎病俗称死藤。主要为害茎基部和地下块根。初在茎基部出现梭形湿腐状的褐色斑块,后病斑向四周扩展,茎基部整个表皮腐烂,致地上邯叶片逐渐黄化、脱落,藤蔓迅速估死,剖开茎基,病部变褐:块根染病,在皮孔四周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皮孔上的细根及山药块根内部也变褐色,干腐,严重的整个山药变细变褐。贮藏期该病可继

15、续扩展。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称山药尖镰饱,属半知菌类真菌。在石竹叶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茂盛,菌丛反面无色,絮状,小分生饱子数量多,生在单茁瓶梗或较短的分生饱子梗上,肾形、椭圆形至圆筒形,大小 4 一 7X2.5 一 4 微米;大分生饱子纺锤形或镰刀形,两端尖,具 3 一 4 个隔膜,个别 5 个个隔膜的大小 22 一 40X4 一 5 微米;厚垣饱子球状,具 1 一 2 个细胞,顶生或间生,单生或双生,偶串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条件适宜即有发病可能,湖北 6月开始发生,广东、云南 7 一 9 月发生,收获后带有病菌的山药及繁殖用的山药尾子,仍可继续发病一直延续到翌年 4 月下种。高温阴雨、地势低注、排水不良、施氮过多、土壤偏酸均有利于发病。该病为害日趋严重,是个潜在的威胁,生产上应予注视。防治方法 (1)选择无病的山药尾子做种。必要时在栽种前用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浸泡山药尾子 10 一 20 分钟后下种。(2)人窖前在山药尾子的切口处涂 1:50 倍式石灰浆预防腐烂。(3)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4)6 月中旬开始用 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 600700 倍液或 70代森锰锌干悬粉500 倍液、50杀菌王水溶性粉剂 1000 倍液喷淋茎基部,隔 15 入左右次,共防 5 一 6 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