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对我国农业的严重影响及应对措施.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01140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干旱对我国农业的严重影响及应对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干旱对我国农业的严重影响及应对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干旱对我国农业的严重影响及应对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干旱对我国农业的严重影响及应对措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干旱对我国农业的严重影响及应对措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干旱对我国农业的严重影响及应对措施干旱是世界上危害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其出现次数、持续时间、影响范围、造成的损失等均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据统计,每年因干旱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高达6l09 8010 美元,远远超过了其他气象灾害 l1l。近40年来。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升高,我国气候总体出现变暖变干的趋势这种趋势对我国农业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2030-2050 年,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会使我国粮食生产潜力降低约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3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且对品质也有一定影响,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圜。因此,研究干旱

2、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对发展可持续农业极为重要,并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1 干旱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危害性干旱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尤其是农业生产影响巨大。历史上干旱造成的危害就十分严重。如1876、1879 年的华北大旱灾在总面积100万 km 的土地上。田地龟裂,河流干涸,树木枯槁,青草绝迹,更没有任何庄稼,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大旱灾共饿死了 l 000多万人 f31。 20世纪的前50 年中曾发生过11次死亡逾万人的特大旱灾。近年来,旱灾更是频繁发生,如2010 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了持续大范围的特大旱灾,给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带来巨大

3、的损失,加上其他地区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77333万 hm ,其中作物受旱604 53万 hm 。重旱19010万 hm 、干枯101O0万 hm ,待播耕地缺水缺墒168 40万 hm ;有2 425万人、1 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问;而2010 年秋至2011年初华北多省也遭遇严重干旱,部分达到特大干旱,比西南干旱更为严重甚至湖北这个素有 千湖之省、 水利大省 等美誉的水乡泽国也承受了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剧痛。据报道,2010 年的冬春连旱使长江水量受影响。洪湖、斧头湖、长湖等主要湖泊水体面积比同期少4成。塘堰干涸,水库无水,长江汉江告急,中小河流断流,成片土地龟裂、禾苗枯萎,

4、连续6个月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导致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阁。干旱除造成农业歉收外,还造成水资源匮乏导致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不足。据报道,全国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座,年缺水量约584亿 m 。据测算, 因缺水每年造成的城市工业产值损失在1200亿元以上,且有增长的趋势3J。而沿海一些城市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下沉及海水倒灌现象。而且,水资源缺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质难以保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干旱发生时还因降水不足,土地墒情下降,致使土地沙化、盐碱化。而土地沙化又使沙尘暴活动加剧。如2001年春季,北方干旱加上冷空气和气旋活动频繁,由其引起的大风、沙尘天气偏多

5、,仅35 月就出现18次沙尘天气,沙尘天气总 Ft 数达41 d。频繁的大风、气旋卷走了大量表层泥土,加速土壤水分蒸发耗散也加剧了旱情的发展。2 我国干旱的特点21 季节性明显我国的气候为明显的季风气候,降水量季节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呈现夏多冬少的现象。但由于夏季风自南向北推进有一个过程,因此各地雨季到来时间有所差异。且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作物生长的季节与降水年内分配不相适应,农业季节性干旱特征明显。我国各地根据农业生产的习惯和特点,按干旱出现的季节,将干旱分为春旱、夏旱、秋早和冬旱。春旱一般发生在35月份,该时期气温上升快,空气相对湿度低,土壤水分丧失快,而此期间正是播种插秧时节,发生干

6、旱对作物造成的影响会非常大;夏旱多发生在78月份,此期间虽然降雨量大,但降雨往往集中在一次或几次暴雨中,短时间内总的降水量大于同期作物需水量,导致作物对降水的有效利用率低加之此期间气温高,蒸发量大,所以也可能发生旱情。秋旱一般发生在处暑到秋分这一时期,直接影响作物的浇灌和播种;而冬季多偏北风,降水一般很少,因此也时常发生冬旱。冬旱导致土壤底墒减少,影响越冬作物。如2008 年冬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雪严重偏少,华北大部、西北大部、黄淮大部及江淮大部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090,一些地区基本无降水,华北、黄淮一些地区连续无雨雪13数超过70 d,一些地区累计雨量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小值。22

7、发生频率高受灾面积大干旱灾害具有受灾面积大的特点,因此民间有“ 洪涝一条线,干旱一大片” 之说,说明干旱面积非常广。而且农业干旱在我国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发生频率高且在全国各地均有可能发生,只是发生及危害的程度有所不同。如2000年,我国先后有20 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严重旱灾,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27月份的春夏大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华北、西北东部旱期长达半年之久,全国受旱面积高达4 054万 hm ,为建国以来之最,其中成灾2 678万 hm ,绝收800万 hmz,因旱损失粮食近6000 万 t,经济作物损失510亿元人民币,其影响超过了19591961年3 年自然灾害是新中国

8、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灾害 1。在地域分布上,黄淮海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干旱地区,面积居全国之首,这一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36 ,而拥有的地面径流量仅占全国地面径流总量的49 ,每年旱灾面积约占全国旱灾面积的50 左右,干旱发生的频率也最高 I 5l。23 持续时间长从干旱持续时间看,许多地区是冬春连旱或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持续时间长。如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湖北省从2010秋至2011 春夏遭遇了秋冬春持续干旱,在长达200 d 的时间里降雨异常偏少有 66个县市的雨量为近60 年气象记录最少,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 ,北部地区偏少6080 ,千余座水库水位跌至“

9、死水位” 以下,水库有效蓄水基本用完。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20万 hm ,其中绝收2 6万 hm ,有 989万人遭受旱灾 。除了持续时间长外有的地区干旱时还常伴随着高温出现,致使旱情加重这种情况在长江流域伏早期较为明显。而最为严重是连年干旱。历史上的大旱灾都是连年干旱造成的,如西北地区曾发生过接近14年的大旱。干旱的连续性往往使旱灾加重,损失加大。3 干旱的成因分析31 气象因素极端异常气候是特大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当某 一地区长时间受北方冷高压或南方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 高压范围内气流下沉,就会导致持续晴天少雨或无雨。另外,势力强大的北方干燥气团侵袭南方时会吸收空气中的大量水分,使地面

10、水分迅速失去,也会酿成旱灾。而太阳黑子、火山活动和地球轨道偏移,厄尔尼诺现象等天文、地球物理因子的变化等也都可通过大气降水等天气气候表现出来,从而影响农业干旱的发生32 地形、地貌干旱严重程度也与地形地貌有关,丘陵、山地和平原、盆地等就有所不同,其降水分布差异很大,从而造成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农业干旱。如泰岭、太行山等高大地形区会阻挡及影响夏季暖湿的东南季风向西北内陆深入,使山地背风面的降水显著减少,成为少雨易旱区。而南方山区虽然年降水较多,但因地面坡度较大,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差,因而也经常遭受干旱威胁。在西南地区,其大部分河流河谷深切、田高水低,且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绝大部分无灌溉条件,且降雨时空

11、分布不均、山高坡陡,加之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很难留住水,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因此,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面对极端异常气候发生时就显得十分脆弱8J。此外,由地形引起的土壤植被差异,也与农业干旱的发生密切有关。植被茂密,土壤深厚疏松、结构良好时其蓄水保水能力就强,农业干旱发生就轻反之则重。33 农业生物因素不同的植被,不同种类的作物,或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甚至同一品种的不同发育期。其抗旱耐旱能力也有所不同,如谷子、甘薯等作物就较耐旱。而玉米、棉花苗期需水少,抗旱能力强,中期则需水较多。34 人类活动影响人类对大自然无止境的索取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浪费以及水环境污染等在客观上加剧了水资源的供

12、需矛盾,从而加剧了干旱的发生程度。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大量流失导致土地蓄水保墒能力减弱,加剧了河道湖泊的淤积,加大了干旱灾害的危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 600)10 hmz占国土面积的317 ,其中,山西、陕西、河北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省区面积的69 1 、65 5 、436 。而且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均呈加剧趋势,使干旱灾害更为严重。但人类活动既可以造成或加剧农业干旱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轻或避免农业干旱的危害。如果合理利用水资源,重视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种植,推广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等农技措施,就可减轻或避免农业干旱的发生

13、;反之,过度开发水资源,乱垦滥伐、过樵过牧以及耕作种植不当等就会破环天然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断流、局地气候变化和沙漠化、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引发或加剧农业干旱。4 对策建议41 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决定了我国的干旱灾害不可避免,尤其是北方地区“十年九旱”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在目前的国情国力条件下。消除所有量级的旱灾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摸索干旱发生规律,由对抗自然、改造自然、无限制向自然索取向逐步掌握、适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变。在特定流域和区域范围内,应根据当地气候和水资源承载能力,按照自然、经济规律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14、,统筹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布局,将有限的水资源,通过l 丁程和非工程措施,在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之间进行科学分配减轻人为因素造成的干旱缺水风险。42 大力兴修水利。实行科学灌溉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近几年来我国的特大干旱灾害充分暴露了我国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把“兴水利、除水害”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我国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在农田基本建设上,一是要加快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工程,重点建设田间末级灌排沟渠、机井、泵站等配套设施,发展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应急水源、喷滴灌设备等,增加有效灌溉

15、面积。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应用推广地膜覆盖、渠道防渗等技术,积极开展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引导农民合理有效利用灌溉水资源。三是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尽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支持农民兴建“五小水利” 等小型水利设施,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科学的灌溉技术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合理使用有限的水资源的根本性措施 目前我国节水技术应用范围不广农田大水漫灌还比较普遍,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60。因此,应在畦灌、沟灌、淹灌、喷灌、滴灌和雾灌等多种形式的地面灌溉中。推广滴灌和雾灌技术,它们是灌溉中最为节水的方式应予以大力发展。43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水土

16、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当地农业干旱发生规律,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针对作物种植,要宜旱则旱(旱作),宜水则水( 水田 ),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发展雨养农业,少种或不种耗水多的作物。在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应控制农牧业等发展规模,不对本已脆弱的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在华北地区,年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常发生春早、春夏连旱等,因此在无灌溉条件的地方,应以种植秋熟作物为主,尤以玉米、棉花比较适宜,因为玉米、棉花苗期需水少,抗旱能力强;中期需水较多时,恰逢雨季来临,所以在严重干旱地区宜适当压缩冬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玉米、棉花种植面积。江南伏旱常发地区应适当调整作物播栽期,使作物对水分亏缺敏

17、感期躲开伏旱,例如在热量条件充足的地区种植双季稻就比种植单季稻遭受伏旱危害轻,因为单季稻在伏早期间正值孕穗一灌浆期,对缺水非常敏感,遭遇伏旱将严重减产,而种植双季稻则使早稻和晚稻需水关键期分别处在第一和第二个多雨时段可以躲开伏旱危害,减少损失。良好的森林植被对水的涵养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尤其要抓好大于25。陡坡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同时,要因地制宜实施陡改梯、横坡等高耕种、水平沟耕种、沟垄种植、残茬覆盖和地膜覆盖等水土保持耕种措施,蓄水保土存肥,提高农田抗旱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有条件的山区,要休环山渠、水塘和水窖等小型工程,

18、将雨水径流汇集起来,发展径流农业或半灌溉农业。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宜先采取种草种树措施以恢复地表植被,然后考虑调整农业结构,努力做到合理种植,以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农业干旱面貌44 加强干旱监测预报提高预警能力我国气象部门历来把干旱等气象灾害作为监测预报的主要内容,因此,应进一步重视气象预报,利用气象预报信息作好抗旱决策,减轻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目前,应加强重点旱区土壤墒情监测站网建设,构建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掌握旱情发展动态;加强中长期天气预测预报工作,提高灾害预报的超前性、准确性;加快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构建多渠道气象服务信息传播平台,着力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等瓶颈问

19、题。在生产上应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需求。进一步提高针对关键农事季节和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开展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和农业重大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提供农业病虫害气象服务,包括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等级、范围、时间、影响对象和防御措施等。定期发布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如土壤墒情监测公报、干旱监测公报、农业气象旬周报等。45 完善抗旱非工程措施防灾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工程项目,涉及到灾前的监测、预报和防御,灾中的抗灾和灾后的救灾以及重建等方方面面。应按照“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政策法规、监测预警、抗旱保障、公众防灾避灾等抗旱非工程措施加强旱情预警系统建设和设施改造,尽快建立旱情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提高抗旱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由于农业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因此急需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农业自然灾害保障机制。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保障仍较为落后,农业保险发展缓慢,急需大力发展。本文转自: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